路寬了村美了 村民的腰包跟著鼓起來了

2020-12-22 瀟湘晨報

西川村,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偏遠小山村,「蝸居」於陽泉市平定縣東回鎮的崇山峻岭間。2017年始,扶貧幹部來了之後,吃在村裡,住在村裡,心紮根在村裡,不舍晝夜加油幹,一心一意團結帶領村裡人謀福祉。慢慢地,西川村悄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路寬了,村美了,短中長期的致富項目有了,村民的腰包悄悄鼓起來了。

「俺們真幸運,西川有福啊!」村民們樂得合不攏嘴。

努力換來鄉村旅遊示範村

40歲的劉曉旻出生於盂縣城郊,大學畢業後,做過各種工作。2008年,他成為盂縣南婁鎮的一名村官。2016年他又考入陽泉市林業局(後單位合併,改稱「陽泉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成為一名機關幹部。

豐富的人生經歷,鍛鍊了劉曉旻的為人處事和溝通協調能力。長期在一線和農民打交道,又使他了解和熟悉了農民這一群體,以及基層農村幹部的工作方式方法,所以當2017年6月,單位領導意欲安排他擔綱扶貧重任徵詢他意見時,劉曉旻信心滿滿,像戰士般斬釘截鐵回答:「不用徵詢我意見,聽黨指揮!」

這一指,便把他「指」到了陽泉郊區一個較為偏遠的小山村——代家莊。

懷抱著激情和理想,劉曉旻興衝衝進駐代家莊,擔起第一書記的重擔。

進村後,劉曉旻方知,代家莊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軟弱渙散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靠天吃飯,村民精神不振、經濟條件落後。大事姑且不說,僅「讓村頭喇叭響」一件小事,幾年都辦不成,各方矛盾糾結纏繞,複雜程度,一度使劉曉旻「進村都覺心裡堵得慌!」

「可是,能臨陣脫逃嗎?當然不能!必須硬硬扛住!必須在農村廣闊天地間,幹出個樣子來!」劉曉旻暗暗勉勵自己。

他絞盡腦汁、拼盡全力,團結村支兩委成員,重拳出擊,狠下「猛藥」:整頓班子,錘鍊隊伍,嚴明紀律,大力引進致富產業,強力推進組織建設,切實改善人居環境,努力鍛造人文精神,高瞻遠矚地繪就了「特色產業+鄉村旅遊」的綜合發展藍圖,使代家莊從裡到外,煥然一新!2018年,代家莊被確定為陽泉郊區兩個典型鄉村旅遊示範村之一,昔時灰眉土眼的「醜小鴨」,終於蛻變成為人見人誇的「白天鵝」,高興得村民逢人就誇:「曉旻書記有眼光,為俺村發展打下了好基礎!」

初戰告捷,劉曉旻信心大增,就在他摩拳擦掌準備繼續大戰之時,2019年,陽泉市扶貧幹部大輪換。一聲令下,在代家莊奮戰兩年的劉曉旻,又踏上了脫貧攻堅的新徵程——西川村。

來到新戰場,接過扶貧接力棒

「新天新地新戰場。這意味著先前的『戰績』打包,一切重新開始!西川之戰,會比代家莊更難嗎?」開車行進在奔向西川的崇山峻岭間,窗外美景如畫,劉曉旻卻無心欣賞。他在心中警醒自己。

2017年之前,西川村一無礦產,二無企業,210戶、440多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6戶、195人,村民們曾經只能從地裡刨食,靠天吃飯,窮得叮噹響。

到村後,劉曉旻聽說前任第一書記嶽娟在西川扶貧時,曾去他所在的代家莊參觀學習,他非常驚喜。「這真是天意啊!嶽娟是省裡的脫貧攻堅先進,她的扶貧工作成效顯著。現在扶貧接力棒傳給我了,我必須不負眾望,脫皮掉肉也得鞏固成果,帶領鄉親們致富,確保脫貧大業,圓滿收官!」

經驗豐富的劉曉旻很快風風火火投入「戰鬥」。僅入駐兩個月,便幹了多少事:自費組織航拍西川,入村對接、單位匯報,擬定村發展規劃,更換結對幫扶人對接到戶,通過易地搬遷舊房騰退方案,整改西川貧困人口臺帳數據,通過村集體豬場承租方案,配合鎮扶貧自查組對全鎮15個貧困村的自查工作,完成扶貧考核資料整備工作……還有參加各種會議,宣傳各項政策,填寫各種報表,申報各種材料等。工作任務多如牛毛,可早晨吃著方便麵、晚上睡著陰冷窯洞的劉曉旻,卻始終鬥志昂揚,不亦樂乎。

人均收入提高,村民們都樂壞了

終於熬到「封鎖」解除,「被疫情耽誤的工作太多了,必須擼起袖子,爭分奪秒加油幹!」劉曉旻團結幫扶隊員和村支兩委班子成員,不舍晝夜,抓緊和時間賽跑——硬化村委會大院場地,整飭辦公室,建設玉露香梨冷庫,鋪設玉露香梨供水系統,依託風電項目做好長遠規劃,幫助銷售農副產品……把全部身心都投在西川脫貧攻堅大業上。孩子完全丟給妻子顧不上照顧,就連妻子兩次生病住院,他都沒能陪在身邊。

幹得累了,劉曉旻喊來鄰村的扶貧幹部,彈著吉他,一塊兒放聲高歌。劉曉旻是脫貧老兵,還是個文藝青年。擅長作詞譜曲的他,可創作了不少好聽的歌。在疫情防控時,他原創了歌曲《在一線》:「只一聲衝鋒的號角,我衝向了火線,是一名基層的戰士,時刻聽黨召喚。我迎著風雨冰雪,揣一顆火熱的心,千家萬戶的平安,是我一生的夙願……」

採訪時,劉曉旻剛喜滋滋地給嶽娟發去一條消息:「嶽姐,告訴你個好消息,今年咱西川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萬元,比去年增了2萬,比前年增了4萬呢。而且呀,村民人均收入也從去年的5000多元,提高到6500多元,人均增收了1500多元呢!可把鄉親們樂壞了!」

「哈哈,村民們樂了,太好了!咱能愛心接力,薪火相傳,攜手帶領西川鄉親們脫貧圓夢,三生有幸呀!」正咧嘴笑的劉曉旻看到,微信那頭,嶽娟又發來一連串合不攏嘴的笑臉。

今年,劉曉旻被評為「山西省脫貧攻堅模範工作隊長」。喜訊飛到西川村,村民拍手稱快:「喲,咱村兩任扶貧幹部都成『省先進』啦?兩人接力幫咱!真不知是哪輩子修來的福氣,村民幸運,西川有福啊!」

「今生能投身於脫貧攻堅宏偉大業,在基層農村廣闊天地中,緊貼時代脈搏,砥礪品質,擔當使命,不忘初心,攜手奮進,愛心接力,薪火相傳,這更是我們人生大幸啊!」劉曉旻說。

山西晚報記者 溫麗芳 通訊員 蘇玲玲

(責編:李琳)

【來源:山西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廖進:鄉村美起來,產業旺起來,百姓的腰包鼓起來
    半坡村僅有一條過村油路,連接各村民組的通組路和連戶路都未硬化,因路不通,老師不願來,導致村裡的學校在2016年停辦,孩子們要去協和街上或鄰近的鐘山鎮上學,極不方便。於是,我召集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商量,決定向教育部門申請重新開辦學校。我們一邊動員本地教師積極回鄉任教,一邊抓緊申報公路建設項目,啟動道路硬化工程。
  • 高粱紅了,村民腰包鼓起來
    富順高粱紅了,村民感受豐收的喜悅。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秦勇攝(資料圖片)       12月23日下午,自貢市富順縣龍萬鄉五餘村,村黨委書記陳宗海接到該鄉自力村村支書龍學海的電話,「陳書記,你們村何時開始高粱大棚育苗,我們到時要來參觀學習哦。」
  • 集體腰包鼓 村民紅利多 走進任丘市陳家邊村
    村黨支部書記陳宗伯說,陳家邊村能取得現在的成就,都要歸功於不斷發展壯大的集體經濟。為讓村民們過上好生活,這些年,陳家邊村從未停止過壯大集體經濟的腳步,闖出了一條吸納社會資金辦企業、參股控股搞經營、村企共建促和諧的發展之路。聯誼紙業有限公司是陳家邊村集體企業成立的集團公司,涵蓋造紙廠、鋁合金製品廠、玻璃纖維廠和水泥廠等多家工廠。
  • 潼南小渡鎮:產業興旺腰包鼓 社會和美人心暖
    近日,在重慶市潼南區小渡鎮高壩村,提起如今的幸福生活,村民唐應見一臉興奮。 2年以前,唐應見一家三口還住在破舊的土坯房裡,家裡因為妻子生病,日子過得異常艱辛與困難。如今,他家住進了新房子,養起了稻田魚,腰包鼓了,笑容多了,家人心裡有著說不出的美。
  • 「我的脫貧故事」碧江雲場坪鎮:村美產業興 百姓腰包鼓
    雲場坪鎮轄2個村2個社區,總人口4383人,其中農業人口3183人,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29戶437人,2019年實現全面脫貧清零。楓木坪村食用菌基地是該村集體經濟產業,佔地面積約十餘畝,共計6萬支菌棒,可年產13萬斤食用菌。
  • 家園美起來 腰包鼓出來 新風吹進來 「巾幗美家行動」給村村帶來...
    被動變主動,家園美起來「我一起床看見屋裡屋外都是乾淨的,我問我爸,他說是你們給整理的,真不知道說啥好了,本來是我應該做的事情,真不好意思,以後會更加注意環境衛生……」略陽縣接官亭鎮何家巖社區董丹丹回憶起去年第一次遇到社區「巾幗美家小分隊」的場景,表情一如當時的羞澀。
  • 【助力脫貧攻堅】五道溝村:讓資源活起來 讓村民富起來
    【助力脫貧攻堅】五道溝村:讓資源活起來 讓村民富起來 2020-12-25 15: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沙灘美井」見證白穴口村致富路——河北新河脫貧攻堅一線見聞
    新華社石家莊12月10日電 題:「沙灘美井」見證白穴口村致富路——河北新河脫貧攻堅一線見聞新華社記者賈玉韜、齊雷傑河北省新河縣白穴口村東有一口老井,常年泉水充盈,滋味甘甜。為增加耕地,2005年,白穴口村原黨支部書記李恆春帶領村幹部和村民對村集體1500畝沙荒地進行平整。平整好的土地承包給村民耕種,前3年不收任何費用。昔日沙荒地上,開始收穫小麥、玉米等糧食。近年來,新河縣加大脫貧攻堅力度,白穴口村新一屆領導班子和邢臺市公安局駐村工作隊一起謀劃脫貧致富之路。
  • 熱鬧起來的哪嘎村
    貴州省貴陽市觀山湖區百花湖鎮哪嘎村,這裡地理位置偏遠、交通閉塞、農業基礎設施滯後,村民們大多靠天吃飯,外出務工人員眾多,屬於典型的空殼村。但伴隨著村裡柏油路的打通以及養殖綠殼蛋雞、種植食用菌等產業的發展,哪嘎村熱鬧了起來,漸漸告別了「山旮旯」。
  • 祥順鎮走出「一村一品」特色奔富路
    黨建指引村裡產業蓬勃發展,各項政策到了村裡不卡殼,迅速得到落實,村民日子好了,腰包也鼓了。村黨支部引領建立億元稻作基地9月6日,新鄉村股權改制首次會議,在村委會會議室內,三四十位村民代表聚在一起,商量合作社下一步的發展。在「駐村第一書記」主持下,每個人都有機會說出自己對合作社發展的想法,討論熱烈。
  • 讓村民腰包鼓、生活旺
    時間剛入冬,獼猴桃基地裡的果子早已摘空,忙完一早上活路的村民們陸續回到合作社裡等開餐,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還沒有發展起獼猴桃產業之前,這裡連路都是沒有的,全是土泥巴山路。」2010年,杜國能和團隊先後去到四川蒼溪、河南鄭州、陝西周至等地考察學習獼猴桃種植技術與經營管理經驗,對獼猴桃產業的發展前景十分看好,便在村裡討論成立專業合作社,帶動村民發展特色農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 微洪江|安江鎮扶車村:橘柚飄香 腰包鼓漲心頭甜
    安江鎮扶車村因地制宜,在種植產業上下功夫、拓思路,在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改良老舊柑橘品種,引進種植冰糖柚,不斷壯大集體經濟,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現在的扶車村橘柚飄香,村民腰包鼓了,甜在心頭。8月5號,安江鎮扶車村村民付秀良正在自家果園裡修剪樹枝,果園裡柚子和橘子已掛滿枝頭。
  • 燒磚村轉型種出「神仙草」,房山這裡的村民走上小康路!
    燒磚村轉型種出「神仙草」,房山這裡的村民走上小康路!7月的一天,方方來到了位於北京西南的房山區石樓鎮一探究竟一起來看看吧(請在WiFi環境下觀看)石樓鎮由1個社區、12個自然村組成而今天給大家介紹的二站村
  • 德陽市羅江區星光村:橘子紅了,腰包鼓
    5塊一斤的椪柑,4畝多的小果園,讓劉復東的腰包鼓了起來,信心足了起來。 一人富不算富。嘗到甜頭的劉復東,牽頭成立了星光村水果專業合作社,改變傳統的栽種模式,實施規範化、精細化管理,提升了柑橘的整體品質。這幾年,全村從幾畝蜜橘發展到如今1100餘戶果農種植3500餘畝柑橘,成為村民致富的「金果果」。
  • 產業增收致富 村民腰包漸鼓──寶坻區八門城鎮前辛莊村駐村工作組...
    再有兩個月,他們駐村就滿三年了,談起剛來前辛莊村的情景,譚開良記憶猶新:「剛來的時候,村裡的集體經濟比較薄弱,但是我們有信心,一定要把工作幹好,打造一個好的示範幫扶村。」&nbsp&nbsp&nbsp&nbsp幫扶工作容不得打盹緩衝,駐村工作組說幹就幹,抓緊熟悉村情戶情,按照一手抓基礎設施改善,一手抓特色產業培育的思路,把一件又一件的實事做了起來。
  • 淶水縣莊窠村用八年時間實現美麗蛻變
    在林業部門的支持下,莊窠村從2013年開始,經過兩年多時間,種植薄皮核桃4萬多棵,目前已進入盛果期,年產量達到1萬多斤。莊窠村黨支部書記 張紅憲「我們村以前路不通,吃水都是靠人挑,種地主要是靠毛驢,現在路也寬了,吃上了自來水,種植了核桃樹,發展了醜瓜產業,農民收入都增加了。」
  • 江津原創村歌《大美合解村》獲全國一等獎
    中國網11月23日訊 11月21日,2020年「慶豐收·迎小康」中國村歌大賽總決賽在浙江省江山市大陳村舉行,來自全國15個省區市的15支參賽隊伍同臺競技,其中,重慶市江津區珞璜鎮合解村原創村歌《大美合解村》以總分第一名獲得全國一等獎。
  • 「兩業」增收,村民錢袋子鼓起來了
    原標題:「兩業」增收,村民錢袋子鼓起來了(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多虧了裴大哥的開導幫助,讓我從思想上『脫貧』,現在我有一份穩定工作,一定會好好幹!」周末回到寧鄉市花明樓鎮炭子沖村老家的19歲小夥劉文浩開心地告訴記者,現在自己已入職湘潭的一家公司,一個月收入3000多元。
  • 江津:原創村歌《大美合解村》獲全國一等獎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22日17時訊(通訊員 陳元媛 顏瑋)11月21日,2020年「慶豐收·迎小康」中國村歌大賽總決賽在浙江省江山市大陳村舉行,來自全國15個省區市的15支參賽隊伍同臺競技,其中,重慶市江津區珞璜鎮合解村原創村歌《大美合解村》以總分第一名獲得全國一等獎。
  • 李君:讓岫雲村民的錢包鼓起來
    他說,我們村是秦巴山深處一個非常普通的村子,希望再過些年,大家聽到岫雲村的時候,它已經不僅是一個村莊的名字。這是因為李君在岫雲村這個普通的小山村待了12年,他親眼見到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用我們村一個老百姓的話來說,這輩子都沒有想到過能過上現在這種生活。」2010年,岫雲村「兩委」換屆,25歲的李君成為全縣最年輕的村黨支部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