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風物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趙學強
1.趙院長您好,首先想請您介紹下華夏風物產業研究院?
華夏風物產業研究院由華夏風物APP發起創立,旨在聯合國內大型研究機構、學術機構、行業機構,系統研究全國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博物館、旅遊景區、文化創意產品以及區域特色物產,並藉助智能大數據技術等自身優勢,全方面打造地方風物名片,引領地方經濟發展。
研究院主要在數位化、IP活化和文化傳播相關項目上進行研究,目前也有一些初步成果通過華夏風物APP直接輸出給網際網路用戶。
我們希望通過華夏風物APP打造一個溝通用戶的埠,建設全面專業的中國城市風物資料庫與風物分享互動社區,以縣級行政區劃單位,結構化梳理、展示中國各座城市的特色風物,帶領用戶讀懂中國城市的點滴美好,傳遞美好記憶,深入體會每座城市的悠久歷史文化。同時,向用戶傳播風物價值,以內容為載體,聯手各領域行業專家、專業媒體,用專業的視角解讀風物;通過社群運營,快速推送有用、有料、有溫度的風物內容,提高用戶參與度,構建風物產業生態鏈。
2.這次籤署的文創產業研究和傳播戰略合作協議,想要達成什麼目標或者使命?
最重要的使命還是:打造世界認知中國的名片和符號。我們說到絲綢、茶葉、瓷器,就知道它們是歷史上改變世界的中國之物,直到現在,也是世界認知過去的中國的符號,那麼世界如何認知當代的中國呢?我們需要去建構新的認知符號。
這個建構過程,涉及到傳統風物的當代化,非遺的活化,也延續到未來新物種的研發。我們希望研發、傳播的每一個物,都是代表中國的符號,但又不僅僅是一個文化符號,而是具體的、可感的、可用的,是讓全世界的人都能夠認知、使用、喜愛的中國之物。
3.趙院長您好,想請您談談目前文創產業的發展現狀?
首先,從概念上先明確,我們今天說的「文創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是一種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生的以創造力為核心的新興產業。很多人把文創產業簡單理解成文創衍生品製作。所以我們首先明確這一點:現在中國的文創產業發展,勢頭非常蓬勃和迅猛,比如故宮文創持續的創意輸出,還有李寧的敦煌走秀帶來的新一輪的國潮熱議,市場上經常會有讓我們眼前一亮的文創產品出現,它們對國內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一代,以及海外市場的輻射力、影響力,都在逐步地提升。
但從一個個的點轉向面,從整個產業的角度來看,最大的問題依然存在,或者說根本性的困局沒有解決:就是我們的創新和傳統是割裂的,很多的文創都是無源 之水,這導致很多品牌在做的,其實是為設計而設計,為創新而創新。
這個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兩個突出的表現:一是,國內風景名勝區的「旅遊產品義烏造」,我們去很多的旅遊景區,買到的紀念品,大多是從義烏批發來的,千篇一律,脫離了一個特定旅遊地的獨特文化和風情;二是,城市商場的「產品高度同質化」,無論我們去到哪個城市,看到的、吃到的、用到的東西,越來越變得相同。同樣的,不同城市、景區的文創產品,也都是大量複製的。這是需要我們有意識去破解的困局。
4.您剛才提到的文創產業的困局,您對破解之道有什麼樣的思考?
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讓正在消失的傳統,重新回到我們的生活。就像我一直認為,文創的重要意義,就在於溝通故土情懷和城市生活。
過去我們談到中國城市化的弊端,是同質化發展,我們叫「千城一面」,在中國城市的歷史發階段展中第一次出現如此高的相似度。歷史上的中國城市,有著各自的風情和魅力,其中也產生了不少影響世界的城市,長安、洛陽、汴京、蘇杭……它們的影響力,其實是靠輸送到世界各地的物品來實現的。比如我們今天談文化自信,正是我們從過去流傳下來的什麼吃食、服飾、技藝、儀式,它們代代相傳,甚至打破異國他鄉的文化限制,取得一種世界性的認同感。在某種程度上說,文化自信也是物的自信。
我們的影響力是靠物承載的,影響力的缺失其實就是物的缺失。而文創的作用,正是將傳統風物當代化,通過這樣的文創之物,來實現一座城市的獨立性和生命力,也是重新打造我們的世界影響力。
5.作為華夏風物產業研究院的執行院長,和本次籤署的文創產業研究和傳播戰略合作項目的負責人之一,您對未來的項目開展是如何規劃的?
目前我們有四個方面的規劃:一是,構建文創產業大資料庫和評價指數體系,開展民族地區、長徵、長城、黃河、大運河、萬裡茶道、紅色旅遊、鄉村旅遊等領域的文創研發及指數發布,提升文創產業發展水平;二是,通過文旅產業指數實驗室、華夏風物產業研究院的大數據和用戶數據,合作進行文創產業消費調查及各種專項調查,為各級文旅主管部門、城市、景區、企業等提供政策諮詢服務;三是,建立華夏風物、孑民堂文創宣傳推廣服務體系,通過海外社交媒體平臺、中國旅遊報全媒體平臺、中央主流媒體及新媒體平臺、各種論壇等,策劃和進行華夏風物、相關項目宣傳推廣,推進更多文創品牌的扶持、文創項目的落地和文創產品的轉化;四是,藉助目前已有的平臺和機構,開展更加廣泛和深入的傳統文化、美學經濟、創意產業等領域的研究,形成更多具有指導實踐意義的學術性成果。
6.您提到這次戰略合作對各級文旅部門、鄉村旅遊有何促進意義,對於「一縣一品」的建設會有帶動作用嗎?
前期我們以縣級為單位,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未來希望和社會各界,共同不斷完善數位化建設,從中挖掘縣級的核心支柱產業。
未來我們會堅定地推動產業化的道路,將城市的、鄉村的傳統風物,打造成為高知名度的商品。只有產業化,才能解決「有特產無商品、有文化無產品」的痛點。這才是「一縣一品」的核心發展思路。我們提出了一個「城市禮物」的思路,「城市禮物」就是每個區域的核心風物。只有「文化+特色產品」才是風物。圍繞著核心風物開發,未來各區域的文化創意產業會前所未有的振興發展,我們提出一個未來探索「文化+文創+經濟」的新模式。這個模式既能通過網際網路平臺打造的新文創產品,又能帶動年輕人的消費力,幫助老字號品牌打造出新爆款,成功轉型。
7.如何理解「華夏風物,在生活裡」這句話?它對於我們今天的文創產業研究和傳播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談到傳統非遺保護時,有一個觀點是:最好的保護是沒有保護。我始終相信,使用是最好的傳承。一件傳統的風物,只要能在日常生活中被人們所見所用,那麼它就永遠不會消失。所以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句口號:「華夏風物,在生活裡。」這句話的意思是,讓傳統風物重新回歸我們的生活。當它們的實用性越高,它們的生命力也就越頑強。
作為我們血脈裡的文化記憶,作為一座城市的文化代碼,比如景德鎮的陶瓷、南京的雲錦、雲南的普洱茶……這些傳統風物,在當代的影響力是削弱了的,很多甚至消失在了我們的生活中。它迫使我們去更多地嘗試,藉助更多新的技術和平臺,將傳統的風物重新轉化成當代的語言和符號,滿足當代人的消費需求,承載當代的城市精神;讓風物在生活中產生新的使用記憶,這樣,華夏風物就會真正永續性地存在於我們的生活裡。
本文來源:大眾新聞 責任編輯: 陳體強_NB6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