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手藝留住城市記憶 非遺傳承人再迎「春天」

2020-12-28 南報網

2020-10-11 09:22圖文來源: 南京日報

憑手藝留住城市記憶,靠創新走進人們生活,非遺傳承人再迎「春天」

「指尖技藝」創造「指尖經濟」

秦淮燈彩省級非遺傳承人陸有文。 南報融媒體記者 董家訓攝

「扎花燈雖不能大富大貴,但一家人日子過得還算紅火,不僅能掙錢,還獲得不少榮譽。兒子現在停薪留職專門創作花燈。」78歲的陸有文說。

「20多年前,我帶著85元錢隻身來南京打工。現在被大家稱為『金陵繡男』,在南京有家,有房子有車子,我很知足。」45歲的高瑞雷說。

隨著時代的變遷,機器快速取代了人工,也讓一些老行當發生顛覆性變化。老手藝人在困境中堅守,精神富有卻生活大多清苦。但在南京,老手藝人卻在守正創新中煥發生機,能夠憑本事讓一家人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更為城市留住了記憶,為人們留住了鄉愁。小康路上,他們和每一位南京人一樣,懷揣夢想,努力奔跑在「春天裡」。

守正創新,花燈鼓了手藝人腰包

「來來來,先坐下喝杯茶,再慢慢聊。」引記者進門後,78歲的陸有文動作利索地倒水泡茶,身體不顯老態。十幾平方米的客廳裡,一張簡陋的桌子上擺放著糨糊、剪刀等製作花燈的各種工具,家就是陸有文創作秦淮燈彩的工作室。客廳上空,一根根鐵絲橫穿而過,主要懸掛製作好的花燈,如今所剩無幾。「都賣光了。」陸有文笑著說。

今年,陸有文也曾憂心忡忡。一年中,燈彩銷售集中在春節至元宵節這半個月。受疫情影響,今年正月夫子廟燈市暫停,讓花燈藝人一年的心血全部積壓在家裡。但辦法總比困難多,今年3月15日重啟秦淮燈會和燈市,花燈銷售逐步回暖;國慶中秋雙節期間,熙南裡街區恢復笪橋燈市,營造了新的消費場景,遊人如織大大回補了花燈銷售。「以前屋內掛滿了花燈,走路都彎著腰避讓,現在都賣掉了。」陸有文說。

和今年困境相比,30年前更難。陸有文回憶,大概在1984年,花燈行業呈現井噴態勢,但到1990年左右,由於花燈品種單一造成審美疲勞,整個行業迅速走向蕭條。後來通過創新,生肖花燈順勢而生,讓秦淮燈彩煥發生機。「做花燈這一行,不要指望大富大貴,但通過努力把一家人日子過得紅紅火火還是可以的。退休前,我白天上班,下班後做花燈補貼家用。二兒子陸敏是我的徒弟,現在已辦理停薪留職,一門心思從事花燈創作。」陸有文說。除了掙錢養家,他們還獲得了不少榮譽,陸有文是秦淮燈彩省級非遺傳承人,陸敏獲得南京工匠、南京市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這讓他特別自豪。

據介紹,秦淮燈會和秦淮燈彩已實現生產開發市場化,並與企業、高校共建設計營銷平臺,實現研究傳承與生產性保護一體化發展,燈彩傳承人年收入大幅提升,高達幾十萬元甚至突破百萬元。

困境逆襲,打工者成「金陵繡男」

早上8點,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記者見到了高瑞雷,他就是「金陵第一繡男」,這裡有他自己的工作室。曾經一貧如洗的高瑞雷,憑藉民間布藝一路打拼,在南京成家立業,買了車子和兩套房子。「從外地農村到南京闖蕩,對於現在的生活很知足。」高瑞雷說。

1992年,16歲的高瑞雷揣著85元錢離開農村老家,懷揣夢想到南京闖蕩。但因沒有技能,他見識了現實的殘酷。「最難的時候,一天只吃一碗麵條,只有面沒有菜。沒有地方住,有一次蹲在街上哭了一夜。」高瑞雷說。憑藉從小到大跟隨母親學習的刺繡,高瑞雷決定創業。

創業過程少不了艱辛,馬路邊、天橋下都曾有他擺地攤的身影,遇到人就遞名片……而他一雙巧手製作的布藝飾品,在地攤上別具一格,逐漸被更多人喜愛。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多年輾轉打拼中,他一直堅持提升自己的手藝,如今是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布藝代表性傳承人,也是南京唯一一名繡花男手藝人。近年來,他用傳統手藝開發了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飾品,研發出工藝小鞋掛件、小靴子、零錢包、手機袋等工藝品,並將作品帶出了國門,「我去過20多個國家,很多外國人驚嘆於中國民間布藝」。

同時,高瑞雷與街道社區合作,教失業人員手工、編織,還在多所學校開設刺繡選修課和興趣班,普及布藝刺繡的知識。而且,高瑞雷創辦了手工坊,他的母親和妻子加入其中,還有十幾名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路前行,未來會越來越好。

自我造血,推進生產性保護

陸有文、高瑞雷等老手藝人的一路前行,一方面是他們以匠人精神不斷提升技能,創新創作現代人喜歡的作品;另一方面,也與政府社會多方推進的非遺生產性保護密不可分。以秦淮區為例,擁有非遺項目總量93項、各級非遺傳承人226人,擁有市級以上非遺保護基地11處、區域內展示場所21處、傳習所30餘處,打造非遺特色校園19所、南京白局校際聯盟18所。

老手藝是城市的記憶,更牽掛著市民對故土的鄉愁。在傳承發展中,老手藝等非遺項目面臨諸多現實困難,比如,傳承人收入不高轉而改行;技藝要求高、學習周期長,年輕人不願學,傳承後繼無人;產品與市場需求以及現代人審美銜接不夠等。為此,秦淮區在全國率先出臺首個區級非遺工作意見,對秦淮燈彩、金陵刻經、金銀細工、傳統醫藥、傳統小吃等獨具秦淮特色、傳承狀況良好、有一定市場前景的代表性項目實施有效的生產性保護,大力實施「本土非遺人才育成計劃」,保證重點非遺項目傳承人「老中青幼」有序銜接;搭建平臺、培育龍頭,形成集展示展銷、互動體驗、培訓傳承、活化利用等功能為一體的「創意+非遺」產業生態鏈,把非遺從兒時的記憶、櫥窗中的陳列品、單一的紀念品,轉化為可供大眾參與享受和日常消費的「文化體驗」。如今,秦淮是名副其實的「非遺」大區,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國都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

近年來,南京白局、古琴藝術、秦淮燈彩、絨花、夫子廟風味小吃、戲曲臉譜、布藝等20餘個項目精彩亮相義大利米蘭世博會、英國倫敦設計節「南京周」、紐約時裝周、美國羅利中國藝術節、俄羅斯中國文化周、對非文化交流等活動,秦淮非遺成為南京對外展示城市魅力的重要文化名片。

記者手記 

留住老手藝人,保存城市記憶

時光荏苒,城市發展日新月異,曾經熟悉的街角被新的場景替代。越是如此,在記憶深處,或許是一個生肖花燈,也可能是一件布藝玩偶,總有一幕歷歷在目,那是對故土最深刻的眷念。幸好,在南京有那麼一群人,恪守傳統技藝,守護我們共有的城市記憶。非遺傳承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堅守令人欽佩,守正創新更值得鼓勵。採訪中發現,一些非遺項目失去「謀生」價值,傳承人被迫轉行;有些非遺項目傳承人已是八九十歲高齡,依然收不到徒弟,年輕人不願學,瀕臨失傳……老手藝人的困境,已引起政府社會多方的重視。僅以秦淮區為例,10餘年非遺保護工作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先後3次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留住老手藝人,讓城市記憶不只在記憶中,更在人們生活裡。城市發展既要算經濟帳,也要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的關係,這考驗的正是城市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相關焦點

  • 留住手藝 堅守匠心,影像中的非遺傳承
    距離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還有三天,「雲遊·非遺影像展」已率先啟幕,以千餘部珍貴的記錄影像,展示代表性非遺傳承人故事。在愛奇藝 「雲遊非遺·影像展」專區的片單裡,有這樣一部體現匠心的紀錄片《甲子漆藝》。
  • 「面人」簫佔行:從祖傳手藝到非遺傳承人
    捏麵人的手藝說到捏麵人,不知道您是否有這樣的記憶:面人師傅坐在街頭,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髮飾和衣裳, 頃刻之間,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便呈現在眼前。
  • 三灶城市剪紙非遺傳承人陳潔榮用剪紙記錄城市生活變化
    原標題:三灶城市剪紙非遺傳承人陳潔榮用剪紙記錄城市生活變化   陳潔榮,金灣區非物質
  • 助力抗「疫」,共迎春天 ——長春非遺人抗「疫」作品展示
    寒冬正在消散,春風已悄然拂面,我們共同期盼,繁花滿樹的春天就在不遠處!白氏麵塑「白氏麵塑」傳人白春雨作品鍾南山院士奉調東北大鼓奪取勝利迎春天作詞:田野(長春市級非遺項目傳人)演唱:田野 伴奏:田中勤二零庚子不一般 冠狀病毒降人間全國人民齊努力 攜手同心渡難關
  • 非遺「面人郎」傳承人: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
    「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 郎佳子彧【實踐者說】  我的豐富經歷帶給我許多「角色」,所以媒體總愛用「95後非遺傳承人」「《最強大腦》選手」「北大學霸」「網紅」等名號來指代我。
  • 璧山秀湖國際非遺手藝特色小鎮 帶你穿越千年感受古風中秋
    秀湖非遺小鎮,美麗的燈展。 上遊新聞記者 甘俠義 攝「玲瓏骰子安紅豆」的下一句是什麼?「蜜餞黃連」猜一成語,謎底又是啥?出自自貢燈會非遺傳承人之手的花燈將帶來什麼樣的中秋風情……昨晚,璧山秀湖國際非遺手藝特色小鎮用精心的籌備,帶領所有遊客穿越千年,感受了一把古風中秋的真正意趣。
  • 探訪莆田非遺傳承人黃進泉的「蒸籠」歲月
    近日,記者走進莆田北岸,探訪市級非遺傳承人黃進泉的「蒸籠」歲月。  初心 四代傳承 專注細節  莆田北岸經開區位於忠門半島,這裡素有手工製作蒸籠的傳統。2018年,忠門蒸籠製作技藝被列入莆田市級非遺項目。  今年63歲的黃進泉,家裡從太爺爺開始就精通蒸籠製作技藝。他從小耳濡目染,對製作蒸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玩泥巴」的北大研究生:立志做面人郎非遺傳承人|百家故事
    對他來說,能去北大讀研、能成為非遺傳承人都非常幸運,但最幸運的是,很小的時候就能找到一輩子為之努力的事。在不同城市或圈層長大起來的90後,面人、糖人、泥巴等手工都曾是他們共同的童年記憶。30歲的朱付軍在河南農村長大,成年後,學歷不高的他務過農、幹過保安、做過電焊工。
  • 非遺傳承人賈茂田:用金屬絲編制大千世界
    非遺傳承人賈茂田:用金屬絲編制大千世界 2019-02-19 15:25:3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於曉
  • 赫山記憶·非遺|紙影傳承人朱龍:方寸之間塑造光影傳奇
    日前,紅網時刻記者將鏡頭對準赫山區非遺傳承人,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的未來,並推出《赫山記憶·非遺》系列報導,感受匠人不變的初心。紅網時刻記者 王新鳳 通訊員 皮尉人 益陽報導摸進街頭的小門臉,轉身拐過一條巷子,踩著狹小逼仄的樓梯登上二樓,迎面看見牆上掛著「龍居滄水紙影坊」的牌子。
  • 近百組非遺傳承人進駐優酷 直播公開課推廣非遺文化
    用雕刻復活傳統年節中諸神的木版年畫、從最鮮美食材中尋找上古美味的荊州魚糕、從大自然中取材巧奪天工的傳統木雕……12日起,全國近百組非遺傳承人將進駐優酷,通過直播方式展示傳統工藝和非遺故事,讓「藏在深閨」中的老手藝,通過網際網路呈現在更多人面前。
  • 北京10位非遺大師亮手藝守「藝」
    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位於明代古剎承恩寺的北京燕京八絕藝術館裡,非遺大師亮手藝,呼籲更多人關注傳統技藝。值得一提的是,這場「古都新韻 匠心傳承 2020西山永定河文化帶非遺創新發展系列推廣活動」全程雲直播,邀請觀眾隔空飽眼福。
  • 非遺傳承人一不小心成了「網紅」
    這是一堂網絡線上直播課,主講人是歷經四代百年傳承的吉林非遺「徐氏中國結」傳承人——徐曉雪。 徐曉雪介紹,目前課程主要是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播,一種是錄播。直播可以實時看到製作過程,還會和觀眾實時互動。
  • 千錘百鍊出一鍋,章丘非遺傳承人書寫打鐵「秘籍」
    這其中,就有非遺傳承人「家傳五代」的打鐵人孫廷保。五代打鐵人,手藝「傳家寶」說起打鐵,早年間章丘一多半人家都愛貼「風吹一爐火,鐵打四方財」的對聯。據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章丘有一多半人家都在從事打鐵營生。除了大蔥和龍山小米有名外,冷鍛手工鐵鍋也是聞名於世。
  • 數百名非遺傳承人等齊聚福州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師徒制是中華文明史上知識傳播、技藝傳承的重要形式,它傳的不僅僅是手藝,還有一種情懷叫工匠精神。」福州市傳統文化促進會會長鄭煒說,兩岸工藝本就是「一枝兩葉」,同根同源、血脈相連,此次臺灣青年拜福建名匠為師、福建青年拜臺灣名匠為師,探索兩岸非遺人才培養的「師徒制」模式,既是一種追本溯源,也彰顯了兩岸傳統技藝的融合與創新。  經常往來兩岸的臺青陳琪樺,拜師藥香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韓燕。
  • 千錘百鍊出一鍋,章丘非遺傳承人孫廷保書寫打鐵「秘籍」
    這其中,就有非遺傳承人「家傳五代」的打鐵人孫廷保。五代打鐵人,手藝「傳家寶」說起打鐵,早年間章丘一多半人家都愛貼「風吹一爐火,鐵打四方財」的對聯。據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章丘有一多半人家都在從事打鐵營生。除了大蔥和龍山小米有名外,冷鍛手工鐵鍋也是聞名於世。
  • 湛江非遺傳承人再添殊榮
    12月18日,記者從湛江市文化館、市非遺保護中心了解到:由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指導,光明日報社、光明網主辦的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已確定100名候選人名單。醒獅非遺傳承人李榮仔在製作醒獅。
  • 時代記憶:穿越千年的時光——傣族慢輪制陶技藝非遺傳承人巖罕滇
    編者按: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巖罕滇巖罕滇,西雙版納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傳承人,1951年6月生於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允景洪鎮曼閣村,1999 年被雲南省文化廳授予「雲南省民族民間美術師」稱號,並榮獲雲南省2016年「十大最具影響力手工藝老年傳承人」稱號。
  • 我的理想:非遺傳承人在肩負的使命下,過的是怎樣的人生
    在豆瓣上,我看到這樣一個話題:非遺傳承人在肩負的使命下,過的是怎樣的人生。在廣東佛山,我們拜訪過這樣一對夫妻,丈夫李文濤是非遺彩燈傳承人,妻子鄧春紅是非遺剪紙傳承人。關於理想,他們走著走著,就遇見了,就這麼堅持下去了。彩燈有多美?
  • 非遺傳承人做主播,一點資訊上線「非凡的非遺」全球直播活動
    日前,一點資訊攜手數十位非遺傳承人正式推出「非凡的非遺」全球大型直播計劃,計劃自3月27日開始每周五選擇一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作為主播,通過一點資訊客戶端和Facebook、YouTube等內容、社交傳播平臺進行全球直播和視頻傳播,讓用戶在特殊時期足不出戶在線「雲賞」非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