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1 09:22圖文來源: 南京日報
憑手藝留住城市記憶,靠創新走進人們生活,非遺傳承人再迎「春天」
「指尖技藝」創造「指尖經濟」
秦淮燈彩省級非遺傳承人陸有文。 南報融媒體記者 董家訓攝
「扎花燈雖不能大富大貴,但一家人日子過得還算紅火,不僅能掙錢,還獲得不少榮譽。兒子現在停薪留職專門創作花燈。」78歲的陸有文說。
「20多年前,我帶著85元錢隻身來南京打工。現在被大家稱為『金陵繡男』,在南京有家,有房子有車子,我很知足。」45歲的高瑞雷說。
隨著時代的變遷,機器快速取代了人工,也讓一些老行當發生顛覆性變化。老手藝人在困境中堅守,精神富有卻生活大多清苦。但在南京,老手藝人卻在守正創新中煥發生機,能夠憑本事讓一家人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更為城市留住了記憶,為人們留住了鄉愁。小康路上,他們和每一位南京人一樣,懷揣夢想,努力奔跑在「春天裡」。
守正創新,花燈鼓了手藝人腰包
「來來來,先坐下喝杯茶,再慢慢聊。」引記者進門後,78歲的陸有文動作利索地倒水泡茶,身體不顯老態。十幾平方米的客廳裡,一張簡陋的桌子上擺放著糨糊、剪刀等製作花燈的各種工具,家就是陸有文創作秦淮燈彩的工作室。客廳上空,一根根鐵絲橫穿而過,主要懸掛製作好的花燈,如今所剩無幾。「都賣光了。」陸有文笑著說。
今年,陸有文也曾憂心忡忡。一年中,燈彩銷售集中在春節至元宵節這半個月。受疫情影響,今年正月夫子廟燈市暫停,讓花燈藝人一年的心血全部積壓在家裡。但辦法總比困難多,今年3月15日重啟秦淮燈會和燈市,花燈銷售逐步回暖;國慶中秋雙節期間,熙南裡街區恢復笪橋燈市,營造了新的消費場景,遊人如織大大回補了花燈銷售。「以前屋內掛滿了花燈,走路都彎著腰避讓,現在都賣掉了。」陸有文說。
和今年困境相比,30年前更難。陸有文回憶,大概在1984年,花燈行業呈現井噴態勢,但到1990年左右,由於花燈品種單一造成審美疲勞,整個行業迅速走向蕭條。後來通過創新,生肖花燈順勢而生,讓秦淮燈彩煥發生機。「做花燈這一行,不要指望大富大貴,但通過努力把一家人日子過得紅紅火火還是可以的。退休前,我白天上班,下班後做花燈補貼家用。二兒子陸敏是我的徒弟,現在已辦理停薪留職,一門心思從事花燈創作。」陸有文說。除了掙錢養家,他們還獲得了不少榮譽,陸有文是秦淮燈彩省級非遺傳承人,陸敏獲得南京工匠、南京市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這讓他特別自豪。
據介紹,秦淮燈會和秦淮燈彩已實現生產開發市場化,並與企業、高校共建設計營銷平臺,實現研究傳承與生產性保護一體化發展,燈彩傳承人年收入大幅提升,高達幾十萬元甚至突破百萬元。
困境逆襲,打工者成「金陵繡男」
早上8點,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記者見到了高瑞雷,他就是「金陵第一繡男」,這裡有他自己的工作室。曾經一貧如洗的高瑞雷,憑藉民間布藝一路打拼,在南京成家立業,買了車子和兩套房子。「從外地農村到南京闖蕩,對於現在的生活很知足。」高瑞雷說。
1992年,16歲的高瑞雷揣著85元錢離開農村老家,懷揣夢想到南京闖蕩。但因沒有技能,他見識了現實的殘酷。「最難的時候,一天只吃一碗麵條,只有面沒有菜。沒有地方住,有一次蹲在街上哭了一夜。」高瑞雷說。憑藉從小到大跟隨母親學習的刺繡,高瑞雷決定創業。
創業過程少不了艱辛,馬路邊、天橋下都曾有他擺地攤的身影,遇到人就遞名片……而他一雙巧手製作的布藝飾品,在地攤上別具一格,逐漸被更多人喜愛。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多年輾轉打拼中,他一直堅持提升自己的手藝,如今是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布藝代表性傳承人,也是南京唯一一名繡花男手藝人。近年來,他用傳統手藝開發了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飾品,研發出工藝小鞋掛件、小靴子、零錢包、手機袋等工藝品,並將作品帶出了國門,「我去過20多個國家,很多外國人驚嘆於中國民間布藝」。
同時,高瑞雷與街道社區合作,教失業人員手工、編織,還在多所學校開設刺繡選修課和興趣班,普及布藝刺繡的知識。而且,高瑞雷創辦了手工坊,他的母親和妻子加入其中,還有十幾名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路前行,未來會越來越好。
自我造血,推進生產性保護
陸有文、高瑞雷等老手藝人的一路前行,一方面是他們以匠人精神不斷提升技能,創新創作現代人喜歡的作品;另一方面,也與政府社會多方推進的非遺生產性保護密不可分。以秦淮區為例,擁有非遺項目總量93項、各級非遺傳承人226人,擁有市級以上非遺保護基地11處、區域內展示場所21處、傳習所30餘處,打造非遺特色校園19所、南京白局校際聯盟18所。
老手藝是城市的記憶,更牽掛著市民對故土的鄉愁。在傳承發展中,老手藝等非遺項目面臨諸多現實困難,比如,傳承人收入不高轉而改行;技藝要求高、學習周期長,年輕人不願學,傳承後繼無人;產品與市場需求以及現代人審美銜接不夠等。為此,秦淮區在全國率先出臺首個區級非遺工作意見,對秦淮燈彩、金陵刻經、金銀細工、傳統醫藥、傳統小吃等獨具秦淮特色、傳承狀況良好、有一定市場前景的代表性項目實施有效的生產性保護,大力實施「本土非遺人才育成計劃」,保證重點非遺項目傳承人「老中青幼」有序銜接;搭建平臺、培育龍頭,形成集展示展銷、互動體驗、培訓傳承、活化利用等功能為一體的「創意+非遺」產業生態鏈,把非遺從兒時的記憶、櫥窗中的陳列品、單一的紀念品,轉化為可供大眾參與享受和日常消費的「文化體驗」。如今,秦淮是名副其實的「非遺」大區,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國都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
近年來,南京白局、古琴藝術、秦淮燈彩、絨花、夫子廟風味小吃、戲曲臉譜、布藝等20餘個項目精彩亮相義大利米蘭世博會、英國倫敦設計節「南京周」、紐約時裝周、美國羅利中國藝術節、俄羅斯中國文化周、對非文化交流等活動,秦淮非遺成為南京對外展示城市魅力的重要文化名片。
記者手記
留住老手藝人,保存城市記憶
時光荏苒,城市發展日新月異,曾經熟悉的街角被新的場景替代。越是如此,在記憶深處,或許是一個生肖花燈,也可能是一件布藝玩偶,總有一幕歷歷在目,那是對故土最深刻的眷念。幸好,在南京有那麼一群人,恪守傳統技藝,守護我們共有的城市記憶。非遺傳承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堅守令人欽佩,守正創新更值得鼓勵。採訪中發現,一些非遺項目失去「謀生」價值,傳承人被迫轉行;有些非遺項目傳承人已是八九十歲高齡,依然收不到徒弟,年輕人不願學,瀕臨失傳……老手藝人的困境,已引起政府社會多方的重視。僅以秦淮區為例,10餘年非遺保護工作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先後3次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留住老手藝人,讓城市記憶不只在記憶中,更在人們生活裡。城市發展既要算經濟帳,也要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的關係,這考驗的正是城市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