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想:非遺傳承人在肩負的使命下,過的是怎樣的人生

2021-01-18 上官酒爺

小時候,我們都寫過一篇作文,叫《我的理想》。

班裡的同學講得最多的是科學家、醫生、作家還有老師,因為崇拜這些職業,所以我們希望也成為那樣的人。

後來,長大了,現在的我們,成為了曾經想要成為的那個人了嗎?

還是說,依然在路上努力。

這個世上三百六十行,我們知道光鮮亮麗的,卻鮮少聽聞負重道遠的,而在中國,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們,則大多是後者。

在豆瓣上,我看到這樣一個話題:非遺傳承人在肩負的使命下,過的是怎樣的人生。

在廣東佛山,我們拜訪過這樣一對夫妻,丈夫李文濤是非遺彩燈傳承人,妻子鄧春紅是非遺剪紙傳承人。

關於理想,他們走著走著,就遇見了,就這麼堅持下去了。

彩燈有多美?

在孟元老那本宋朝日誌《東京夢華錄》裡,這樣寫道:

「至正月七日,人使朝辭出門,燈山上彩,金碧相射,錦繡交輝。又於左右門上各以草把縛成戲龍之狀,用青幕遮籠,草上密置燈燭數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

「兩廊有詩牌燈雲『天碧銀河欲下來,月華如水照樓臺』,並『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之詩。其燈以木牌為之,雕鏤成字,以紗絹冪之,於內密燃其燈,相次排定,亦可愛賞。」

在宋朝的大節日裡,會建造一座燈山,正月初七時,外國來朝賀的使臣要辭別京都了,而從這一天開始,燈山上的彩燈全都亮了起來。

在城內大門左右,會用草把結紮成二龍戲珠的形狀,然後用青幕布遮蓋好,再在上面掛置數萬盞彩燈。從遠處望去,龍身蜿蜒,隨光影而動。

而大殿的兩廊上,掛著詩牌彩燈,上面寫的,也是關於燈火的詩句: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這樣節日的儀式感,是忙碌生活中的光彩和快樂。

而做彩燈的人,也是那個給人們帶去光亮的使者,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

在佛山市禪城區的李文濤手工坊裡,我們看到了各式各樣的彩燈,有的是給古園定做的,也有私人定製,還有是家裡添了孩子,或者逢年過節時,需要彩燈。

這些彩燈大至要用鋼筋焊接骨架,小到用竹篾編制而成,不知多少,都是從他這個不大的工作坊裡走了出來。

做彩燈需要靈性、耐性,要想怎麼把燈紮好,還要把燈扎活。那麼多年來,在手藝人李文濤身上,所經歷的人生也與彩燈一樣,有光,也有理想。

2001年,才二十出頭的湖北襄陽小夥子李文濤,跟著姐夫來到了廣州。

從小喜愛畫畫的他,本想找一份與美工有關的活兒,但剛巧,姐夫下班拿回了一份報紙,上面有一篇關於佛山民間藝術社尋找新生代力量的報導。

姐夫知道他喜歡手工藝術,鼓勵他試一試。

李文濤的繪畫天賦來自母親,堂姐更會繡花,小的時候看她們做這些就很喜歡,這種啟蒙,讓他覺得,雙手可以做出精巧的東西實在神奇。

於是,他帶著自己的一副畫,敲開了佛山民間藝術社的大門,成為了彩燈車間的一名學徒。

從喜歡,到成為行家,他已經做了將近二十年,一開始,自己只是個學習彩燈的年輕人,而現在,成了非遺彩燈的傳承人,手藝與人,原是互相成就。

文濤老師作品 佛山扎作《蹲獅》

世人總說,現實把理想打倒在地,如今坐下喝酒,杯子一碰,都是夢碎的聲音。

但是,能堅持下去的人,又是活出了另一種人生的意義。

做一盞燈,要好長時間,但當它掛起來的那一瞬間,能照亮的,不止是手藝人無數個忙碌的夜晚,還有買燈人心裡的歡喜啊。

在彩燈上,映刻著的吉祥意象,是來源於另一門中國古老的傳統藝術——剪紙。

而李文濤的愛人,就是非遺剪紙的傳承人——鄧春紅。

她對剪紙的喜愛,是來自外婆,因為從小在她身邊長大,看老人家平日裡會做一些花鳥類的喜慶剪紙,也就跟著一同做起來。

加上她從小一直生活在佛山祖廟附近的老街區,所以會時常去民間藝術社看老前輩做手工藝。

因為真心喜歡,所以19歲一畢業,鄧春紅就來到了這裡,正式學習剪紙藝術。

春紅老師正在剪刻《龍舟競渡》

師從陳永才、何燕兩位國家級剪紙藝術大師,鄧春紅擅長純色剪紙、襯色剪紙、寫色剪紙、銅鑿剪紙,並成為了市級代表性傳承人,佛山市工藝美術大師。

在忙碌自己的工作室之外,她還會到佛山的小學裡,給孩子們上剪紙課,希望他們了解到這門古老的藝術,並喜歡上剪紙文化。

作為一名非遺手藝人,不僅是守護,還有傳承,藝術需要生命力,而他們手上的這門非遺藝術,又讓他們責任更重了。

春紅老師正在剪刻《龍舟競渡》

很多時候,一個人會走上一條路,可能是無奈,也可能是某一刻的選擇,但最終,能走到底,能找到為之堅持下去的理想時,是幸運的。

就像平日裡看著嫻靜的春紅老師,在當初剛來藝術社時,就遇上了非典時期,旅遊市場的消停讓藝術品銷量驟然下跌,收入一個月只有三四百塊錢,但在家人勸她趁年輕趕緊轉行時,她選擇了堅持。

其實,若不是對剪紙手藝付予深情,又如何能不舍晝夜地伏案剪刻,那一幅幅精細至極,以刀為筆的作品,不是真正熱愛的人,沒有赤誠是做不出來的。

所以,每每看到這些用心剪出來的畫,內心總會打動。

春紅老師作品《龍舟競渡》

李商隱有句詩,寫道:「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

所謂理想,是能讓我們靜下心來沉浸其中,是能把我們從紛擾煩憂的外界帶回來,讓我們不糾結於情緒,而變得專一的歸途。

無論什麼年紀,我們都可能遇到它,無論什麼時候,這一切都不算晚。

關於李文濤和鄧春紅的故事,我想都在他們做的一盞盞燈,一幅幅剪紙裡。

他們因為理想相遇,成為夫妻,在非遺傳承人這條路上,旁人覺得是過去的東西,他們卻能彼此心心相惜。

難怪,廖一梅說:「人這一生,最難的是遇到了解。」

看完也終於能回答那個問題:非遺傳承人肩負的使命下,是怎樣的人生。

他們生活平凡,但因為堅持這樣一份事業,而讓自己的人生變得不凡。

非遺之所以是非遺,是因為它有著千百年的歷史,卻又被現代人逐漸遺忘。

我們希望通過努力,去還原它,保留它,因為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它都流動著人們生活的智慧和儀式感。

所以,一起來做傳承人,為他們點讚吧。

關於非遺藝術的更多內容,歡迎點擊下方連結閱讀:

非遺系列:中國紅了3000年的剪紙,到現代傳承人手裡一刀能剪萬物

國風當潮:這門非遺藝術驚豔中國700年,把詩詞裡的畫面帶到現實

相關焦點

  • 這位傳承人不簡單,一雙玲瓏巧手裁剪非遺人生!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朱兵華,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朱兵華,1959年10月生,武漢市蔡甸區侏儒山街橫山村人,蔡甸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傳承人,橫龍小學美術教師,1990年畢業於中國書畫函授大學。他曾任湖北省剪紙協會會員,武漢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 非遺「面人郎」傳承人: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
    「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 郎佳子彧【實踐者說】  我的豐富經歷帶給我許多「角色」,所以媒體總愛用「95後非遺傳承人」「《最強大腦》選手」「北大學霸」「網紅」等名號來指代我。
  • 非遺傳承人肖向麗:「南平南詞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原標題:非遺傳承人肖向麗:「南平南詞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林豔 攝 得知榮獲第十一屆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時,南平南詞第八代傳承人、南平南詞非遺傳承人肖向麗剛忙完演出,腦海裡浮現出七個大字——功夫不負有心人。 南平南詞是小曲種,何以能在國家級大賽中摘下一朵「牡丹」? 情系戲曲淵源長 肖向麗的演員夢,一半來自母親。
  • 鎮江省市兩級非遺項目與傳承人又添新成員!
    /a/20201219/67d7b2cc111f400d85fa69a5ae18a11f.shtml   以傳承為基礎,作為創新的根基,12月18日,鎮江市對部分省級非遺傳承人與市級非遺傳承人進行專門培訓
  • 臺胞陳榮文獲評大陸「非遺」傳承人:以新身份謀發展
    中新社漳州8月19日電 題:臺胞陳榮文獲評大陸「非遺」傳承人:以新身份謀發展  作者 張金川 龔雯  「與有榮焉,這成為我的新使命。」臺胞陳榮文獲評福建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後如是表示。8月15日,陳榮文(右)向福建省古厝文化研究會工作人員介紹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 聊城東昌府木版年畫省級非遺傳承人郭春奎:用匠心守護非遺傳承
    省級非遺傳承人「全家總動員」合力繪製10米長軸畫卷《古今京杭攬勝》現場,省級非遺傳承人一絲不苟的製作態度吸引了眾多觀眾圍觀。在眾多作品中,一副總長10米的《古今京杭攬勝》長軸畫卷格外引人注目。「這幅作品光是手稿就畫了三年,還是我們全家老少一起出動的,刻版刻了一年半。」
  • 千位非遺傳承人收徒傳藝
    □記者 王紅軍 報導  本報濟南7月23日訊 為落實省委宣傳部「文化惠民、服務群眾」12件實事的工作部署,全省「扶持1000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收徒傳藝」活動今天在濟南啟動,濟南形意拳代表性傳承人楊遵利等10名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新招收了徒弟。
  • 近百組非遺傳承人進駐優酷 直播公開課推廣非遺文化
    用雕刻復活傳統年節中諸神的木版年畫、從最鮮美食材中尋找上古美味的荊州魚糕、從大自然中取材巧奪天工的傳統木雕……12日起,全國近百組非遺傳承人將進駐優酷,通過直播方式展示傳統工藝和非遺故事,讓「藏在深閨」中的老手藝,通過網際網路呈現在更多人面前。
  • 助力非遺產業化,湖南13位非遺傳承人獲幫扶
    如何讓非遺走進生活,進而得到更持久的傳承?「非遺產業化」是一條值得推廣的路徑。 9月11日,湖南省首屆非遺傳承人公益幫扶大會暨張新發非遺產業化發布會在長沙舉行,湖南省文旅廳非遺處處長顏喜等嘉賓共同出席,見證湖南非遺產業化成果。
  • 廣圖展映「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優秀紀錄片
    本次活動從前三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共95個優秀項目中,選出了三部來播映,這三部各具特色的反映非遺傳承人技藝特色與人生故事的紀錄片是「文琰森——獅舞(松崗七星獅舞)」「季克良——茅臺酒釀製技藝」「劉永安——木偶戲(邵陽布袋戲)」。展映後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負責人田苗與現場觀眾進行了交流。觀眾積極參與討論,反響熱烈。
  • 非遺傳承人張美蘭舉辦二人臺講座
    河曲視窗網訊(苗香9月24日下午,河曲縣二人臺藝術研究中心舉辦非遺傳承人張美蘭二人臺講座。
  • 保亭"非遺"黎錦傳承人黃桂瓊:多形式培養傳承人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2月20日消息 (記者 林師堂)黎族的紡織藝術不僅具有漫長的歷史和獨特的風格,而且在紡、織、染、繡等方面,對我國的棉紡織業的發展都有過重要的貢獻。在30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黎族創造和傳承了豐富、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其中,織錦和服飾是黎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黎族婦女高超的手工技藝。
  • 與非遺傳承人一起DIY舞獅頭,是我在南寧度過最酷的周末!
    最近,一部名為《醒·獅》的大型民族舞劇在全國掀起了一陣「醒獅」熱潮舞劇以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廣州三元裡抗英鬥爭為故事背景以「醒」為神、以「獅」為形講述了兩位舞獅少年阿醒、龍少在面對愛恨情仇、家國大義等不同人生抉擇時的自我覺醒與蛻變
  • 湛江非遺傳承人再添殊榮
    醒獅非遺傳承人李榮仔在製作醒獅。出生於「中國醒獅之鄉」「能作為湛江非遺傳承人的代表,入圍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100名候選人名單,我感到十分榮幸!」李榮仔出生於1965年,遂溪縣黃略鎮龍灣村人。
  • 鐵板浮雕非遺傳承人的「洋學徒」
    去年,喜歡中國文化的他們,陸續拜在河北省非遺項目「郭氏鐵板浮雕藝術」傳承人郭海博門下,成了「洋學徒」。  【同期】  孟加拉國留學生 臺敏:我們國家沒有這樣的藝術,所以我一看到就很喜歡,我被吸引住了,我想學習(這門藝術)。
  • 憑手藝留住城市記憶 非遺傳承人再迎「春天」
    秦淮燈彩省級非遺傳承人陸有文。 南報融媒體記者 董家訓攝「扎花燈雖不能大富大貴,但一家人日子過得還算紅火,不僅能掙錢,還獲得不少榮譽。兒子現在停薪留職專門創作花燈。」78歲的陸有文說。「20多年前,我帶著85元錢隻身來南京打工。現在被大家稱為『金陵繡男』,在南京有家,有房子有車子,我很知足。」45歲的高瑞雷說。隨著時代的變遷,機器快速取代了人工,也讓一些老行當發生顛覆性變化。老手藝人在困境中堅守,精神富有卻生活大多清苦。但在南京,老手藝人卻在守正創新中煥發生機,能夠憑本事讓一家人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更為城市留住了記憶,為人們留住了鄉愁。
  • 國內首家文化創新型「非遺書店」線上商城啟幕
    5月30日,國內首家融合非遺傳承、產業轉化、青年創業及閱讀社交四大要素的文化創新型「桐視界·非遺書店」線上商城隆重開啟。屆時將有上千種非遺圖書、藝術類圖書上線,並精選千餘類非遺文創推出,數量將達到萬餘件。
  • 非遺傳承人做主播,一點資訊上線「非凡的非遺」全球直播活動
    日前,一點資訊攜手數十位非遺傳承人正式推出「非凡的非遺」全球大型直播計劃,計劃自3月27日開始每周五選擇一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作為主播,通過一點資訊客戶端和Facebook、YouTube等內容、社交傳播平臺進行全球直播和視頻傳播,讓用戶在特殊時期足不出戶在線「雲賞」非遺的魅力。
  • 非遺傳承人一不小心成了「網紅」
    這是一堂網絡線上直播課,主講人是歷經四代百年傳承的吉林非遺「徐氏中國結」傳承人——徐曉雪。 徐曉雪介紹,目前課程主要是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播,一種是錄播。直播可以實時看到製作過程,還會和觀眾實時互動。
  • 墊江縣大石竹編「非遺」傳承人入選「全國能工巧匠」
    墊江縣大石竹編「非遺」傳承人入選「全國能工巧匠」", "url":"https://www.cqcb.com/county/dianjiang/dianjiangxinwen/2020-12-21/3455100.html", "image":"http://image2.cqcb.com/d/file/county/dianjiangxinwen/2020-12-21/b951ce47a1d313f7519988f3f809f41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