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胞陳榮文獲評大陸「非遺」傳承人:以新身份謀發展

2021-01-18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漳州8月19日電 題:臺胞陳榮文獲評大陸「非遺」傳承人:以新身份謀發展

  作者 張金川 龔雯

  「與有榮焉,這成為我的新使命。」臺胞陳榮文獲評福建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後如是表示。

8月15日,陳榮文(右)向福建省古厝文化研究會工作人員介紹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中新社

記者 張金川 攝

  近日,福建漳州市文化和旅遊局公布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來自金門縣的陳榮文成為首位獲評漳州市「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臺灣同胞,他擅長的門類是「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對於各式閩南傳統民居建築,陳榮文瞭然於心,把其結構技藝、歷史淵源、地域對比等向記者介紹得頭頭是道:「就拿石構建來說,五段形成小家碧玉的泉州建築,三段則是漳州師傅粗獷的手筆。」

  「漳州宮廟的裝修、建造在閩南傳統建築裡非常有代表性,臺灣不少這類建築都有漳州的影子。」陳榮文說,金門的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源自漳州,是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的重要分支,在漳州申請「非遺」傳承人,「也算是溯本歸宗」。

  「我祖父的舅舅是漳州龍海石碼人,是一名閩南傳統民居營造工匠,祖父自小跟他學,一直傳到我。」陳榮文說,自祖父陳祠江起,陳家三代在金門均從事閩南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傳承至今已有100多年。「金門島上奉祀開浯始祖陳淵的豐蓮山牧馬侯祠,就是陳氏三代都參與過的修建案例之一。」

近日,福建漳州市文化和旅遊局公布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來自金門縣的陳榮文成為首位獲評漳州市「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臺灣同胞。

中新社

記者 張金川 攝

  回憶起12歲開始學藝,陳榮文坦言,長輩們要求嚴苛,「挨了不少打」,刀刃不能朝地,因為容易磨損;刀鋒要對著牆壁,以免傷到人。但這段經歷彌足珍貴,「以後每次遇到難題,我總能從中悟出解決辦法。」

  2011年,為了更好地藉助閩南地區完整的建築產業鏈,陳榮文在泉州設立了傳統木石作協力廠,並在廈門成立了設計工作室。如此一來,設計工作室完成圖紙設計,隨後發往泉州的工廠,生產完成後將建築部件運往金門組裝。

  數年來,陳榮文幾乎參與了金門所有傳統建築的修復。「建築遺存的活化與再利用,讓我積累了許多經驗。」儘管辛苦,甚至有時食不知味,但對他而言,「修復是一大樂事」。

  在多年的工作中,陳榮文發現,從事這門傳統技藝的專業人才不足。於是,他在廈門成立了古建築技藝傳習點,舉辦匠師培訓,向兩岸年輕人傳授傳統民居營造技藝。他主辦的「金門文創漳州驛站」「漳州文創金門驛站」,也成為兩岸傳統技藝交流的紐帶。

8月15日,陳榮文(左)向學徒講解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中新社

記者 張金川 攝

  此次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陳榮文說,「這將約束自己更好地承擔職責,以新身份為這門技藝謀發展。」他正準備申報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陳榮文表示,如今大規模的工業化、機械化生產雖然優勢明顯,但也給傳統建築營造帶來困境,成品會在一定程度上失真。要讓科技與手藝相輔相成,才能保留傳統建築的魅力與「滋味」。(完)

相關焦點

  • 數百名非遺傳承人等齊聚福州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福州市傳統文化促進會會長鄭煒說,兩岸工藝本就是「一枝兩葉」,同根同源、血脈相連,此次臺灣青年拜福建名匠為師、福建青年拜臺灣名匠為師,探索兩岸非遺人才培養的「師徒制」模式,既是一種追本溯源,也彰顯了兩岸傳統技藝的融合與創新。  經常往來兩岸的臺青陳琪樺,拜師藥香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韓燕。她希望,通過拜師「韓家門」,從選料、研磨、和香、擀香等工序流程開始,認真研習大陸傳統香製作技藝。
  • 李雅軒太極派系傳承人李敏弟獲中國非遺傳承功勳模範人物獎
    四川在線記者 薛劍第二屆中國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高峰論壇12月11日在北京舉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李雅軒太極派系傳承人、李敏弟大師被授予此次大會中國非遺傳承最高獎項「中國非遺傳承功勳模範人物」獎。這是繼首屆評選以來第二位代表武術界獲此殊榮的世界級著名武術大家,也是本次大會受功勳人物推薦並獲評此獎項的唯一一位武術宗門代表人物。本屆論壇以「人類非遺傳承、創享美好生活」為主題,圍繞崑曲、京劇、中國書法、古琴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開討論,並頒發了三類獎項:「非遺傳承新銳人物獎」、「非遺傳承先鋒模範人物獎」、「非遺傳承功勳模範人物獎」。
  • 越來越具體的利好舉措,飽含大陸對臺胞的善意與誠意
    【兩岸快評第1159期】「在閩臺企申請在大陸上市同等享受上市扶持政策,臺企股份制改造享受同等獎補,臺企可入駐區域性股權市場股權託管掛牌展示交易。」「婚姻自由保障,衛生防疫一視同仁,臺胞喪葬給予便利。」「在閩臺生同等申報獎學金、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
  • 鎮江省市兩級非遺項目與傳承人又添新成員!
    /a/20201219/67d7b2cc111f400d85fa69a5ae18a11f.shtml   以傳承為基礎,作為創新的根基,12月18日,鎮江市對部分省級非遺傳承人與市級非遺傳承人進行專門培訓
  • 非遺傳承人可以評職稱了《甘肅省藝術系列職稱評價條件標準(試行...
    非遺傳承人可以評職稱了《甘肅省藝術系列職稱評價條件標準(試行)》出臺 蘭州鼓子 李超 攝捏泥人 李超 攝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李超12日記者獲悉,甘肅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近日正式印發了《甘肅省藝術系列職稱評價條件標準(試行)》的通知。
  • 助力非遺產業化,湖南13位非遺傳承人獲幫扶
    如何讓非遺走進生活,進而得到更持久的傳承?「非遺產業化」是一條值得推廣的路徑。 9月11日,湖南省首屆非遺傳承人公益幫扶大會暨張新發非遺產業化發布會在長沙舉行,湖南省文旅廳非遺處處長顏喜等嘉賓共同出席,見證湖南非遺產業化成果。
  • 湛江非遺傳承人再添殊榮
    醒獅非遺傳承人李榮仔在製作醒獅。出生於「中國醒獅之鄉」「能作為湛江非遺傳承人的代表,入圍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100名候選人名單,我感到十分榮幸!」李榮仔出生於1965年,遂溪縣黃略鎮龍灣村人。
  • 非遺「面人郎」傳承人: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
    「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 郎佳子彧【實踐者說】  我的豐富經歷帶給我許多「角色」,所以媒體總愛用「95後非遺傳承人」「《最強大腦》選手」「北大學霸」「網紅」等名號來指代我。
  • 千位非遺傳承人收徒傳藝
    □記者 王紅軍 報導  本報濟南7月23日訊 為落實省委宣傳部「文化惠民、服務群眾」12件實事的工作部署,全省「扶持1000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收徒傳藝」活動今天在濟南啟動,濟南形意拳代表性傳承人楊遵利等10名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新招收了徒弟。
  • 大陸臺胞:卡式臺胞證讓「說走就走」的旅行成為可能
    用卡式臺胞證在網上訂好機票,徐正文從哈爾濱直飛臺北只需要4小時。  「感謝卡式臺胞證,為我們行走兩岸的臺胞增添了方便,讓『說走就走』的旅行成為可能。」如今已是哈爾濱市臺商協會常務副會長的徐正文說。  臺胞證是臺灣同胞來往大陸的法定出入境證件。2015年6月,大陸方面宣布對臺灣同胞來往大陸實行免籤注,並將對臺胞證進行電子化升級改版,提升證件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餘耀南:山歌是最美天籟 我要歌唱一輩子
    提起梅州客家山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餘耀南是繞不開的人物。今年79歲的餘耀南,20歲正式出道,從藝至今近一個甲子。近60年來,他創作了一批膾炙人口的山歌,並融入創新元素,致力傳承發展客家山歌。晚年,他專心收徒傳授,為客家山歌的傳承發展作出了貢獻。  「山歌是我心中最美的天籟,我要唱一輩子,也希望將山歌知識交給更多的人。」餘耀南說。
  • 非遺傳承人做主播,一點資訊上線「非凡的非遺」全球直播活動
    日前,一點資訊攜手數十位非遺傳承人正式推出「非凡的非遺」全球大型直播計劃,計劃自3月27日開始每周五選擇一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作為主播,通過一點資訊客戶端和Facebook、YouTube等內容、社交傳播平臺進行全球直播和視頻傳播,讓用戶在特殊時期足不出戶在線「雲賞」非遺的魅力。
  • 非遺傳承人張美蘭舉辦二人臺講座
    河曲視窗網訊(苗香9月24日下午,河曲縣二人臺藝術研究中心舉辦非遺傳承人張美蘭二人臺講座。
  • 保亭"非遺"黎錦傳承人黃桂瓊:多形式培養傳承人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2月20日消息 (記者 林師堂)黎族的紡織藝術不僅具有漫長的歷史和獨特的風格,而且在紡、織、染、繡等方面,對我國的棉紡織業的發展都有過重要的貢獻。在30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黎族創造和傳承了豐富、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其中,織錦和服飾是黎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黎族婦女高超的手工技藝。
  • 李雅軒太極李敏弟獲頒中國非遺傳承創新功勳模範人物獎
    水母網12月21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何曉波 攝影報導)日前,第二屆中國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在京隆重舉行。武林泰鬥級人物,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李雅軒太極派系傳承人李敏弟大師被授予此次大會中國非遺傳承最高獎項「中國非遺傳承創新功勳模範人物」獎。
  • 非遺傳承人賈茂田:用金屬絲編制大千世界
    非遺傳承人賈茂田:用金屬絲編制大千世界 2019-02-19 15:25:3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於曉
  • 非遺保護的四川經驗——讓非遺「動」起來
    省文化廳非遺處處長林彤認為,楊華珍的忙碌就是羌繡的「動態」。 對外交流頻繁 四川非遺大步走向世界 小鎮錦門位於南絲綢之路起點,這裡的非遺館正在加緊裝修。為了迎接5月1日錦門街區正式開街,入駐非遺館的蜀繡、竹編、漆器負責人親自過問著每一個細節。「這裡將成為對外展示四川非遺的重要窗口,我們都很重視。」蜀繡省級非遺傳承人孟德芝說。
  • 民進黨當局「酸味」蓋過年味 臺胞在大陸過年成趨勢
    民進黨當局「酸味」蓋過年味 臺胞在大陸過年成趨勢 2021年01月14日 13:41: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兩岸快評第1160期】  距離新春佳節越來越近,不少在大陸發展事業的臺商群體開始考慮返臺過節問題。但相比往年,今年臺商回鄉路似乎更加坎坷。
  • 墊江縣大石竹編「非遺」傳承人入選「全國能工巧匠」
    墊江縣大石竹編「非遺」傳承人入選「全國能工巧匠」", "url":"https://www.cqcb.com/county/dianjiang/dianjiangxinwen/2020-12-21/3455100.html", "image":"http://image2.cqcb.com/d/file/county/dianjiangxinwen/2020-12-21/b951ce47a1d313f7519988f3f809f41a.jpg
  • 武漢臺胞竟被蔡當局當籌碼威脅大陸!返臺臺商也被冷血開嗆......
    用這做籌碼威脅大陸,受傷的不是大陸,是在鄂的臺灣同胞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後,考慮滯留臺胞的實際需求,大陸決定以兩岸春節加班機方式安排運送臺胞返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