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名非遺傳承人等齊聚福州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2020-12-28 中國僑網

  守匠心,做匠人,傳承工匠精神。2020閩臺匠人大會近日在福州舉行,數百名來自閩臺各地的手工藝者、非遺傳承人及文創業者齊聚一堂,共話兩岸傳統工藝融合之道,把脈非遺傳承與發展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本報記者 劉深魁 文/圖

  跨海拜師,一脈同心

  「弟子鞠躬以禮拜師,願承技藝,閩臺共傳……」這邊廂,拜師臺上,陳琪樺、呂志翔、黃德平和江信愛等四名閩臺青年匠人一起齊聲誦讀拜師帖。

  「兩岸同心,一脈而傳……願授技藝,傳汝匠魂,上合傳薪之道,下順師徒之心……」那邊廂,韓燕、唐山、黃綱興和蔡玉雯等四位閩臺名匠分別收下拜師帖,並依古禮回贈寓意勤奮、聰明的芹菜和青蔥。

  11月28日,由(福建)省總工會主辦、省工藝美術大師協會、福州市傳統文化促進會等承辦的2020閩臺匠人大會在福州舉行。開幕式直接呈現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拜師典禮,由兩岸青年匠人互拜對岸名匠為師,結成跨越海峽的師徒關係。

  他們中,既有脫胎漆器、建盞和藥香製作等福建非遺傳承人,也有臺灣文物修復、手繪燈籠、刺繡等工藝行業的佼佼者。匠人大會為大家提供了一座開館收徒、讓技藝跨海傳承的橋梁。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強科普工作,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工匠精神」「非遺」「創新」等熱詞,組成了閩臺匠人大會的高頻話題。

  「工藝傳承,重在一個『傳』字。師徒制是中華文明史上知識傳播、技藝傳承的重要形式,它傳的不僅僅是手藝,還有一種情懷叫工匠精神。」福州市傳統文化促進會會長鄭煒說,兩岸工藝本就是「一枝兩葉」,同根同源、血脈相連,此次臺灣青年拜福建名匠為師、福建青年拜臺灣名匠為師,探索兩岸非遺人才培養的「師徒制」模式,既是一種追本溯源,也彰顯了兩岸傳統技藝的融合與創新。

  經常往來兩岸的臺青陳琪樺,拜師藥香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韓燕。她希望,通過拜師「韓家門」,從選料、研磨、和香、擀香等工序流程開始,認真研習大陸傳統香製作技藝。「傳統藥香有一顆『求變心』,我收臺灣弟子,是想讓兩岸手工香製作技藝融合碰撞,更好地傳承中華香文化和中醫藥文化。」師傅韓燕表示。

  唐思瑛退休前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專攻古字畫修復,這是一項膽大心細的手藝活。對於自己新收了福建弟子黃鴿,唐思瑛表示:「文物或藝術品修復技藝,更多依靠師帶徒的傳統方式,而且必須經過長時間修煉才能出師。我很高興在福州收徒,希望身上的手藝和半輩子積累的經驗,能夠更久遠地傳承下去。因為,保護文物就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非遺活化,融合創新

  此次大會期間,還開展了閩臺工匠交流論壇、兩岸匠人工藝展、閩臺匠人漢服T臺秀等活動,現場,各具特色的手工藝品、非遺文創產品琳琅滿目。如何為非遺插上創意的翅膀,推動非遺產業化,閩臺匠人各抒己見,也拿出了各自的實踐成果。

  「非遺和傳統手工藝的保護,要體現『見人見物見生活』,簡單地說就是活化,使非遺融入當代生活,人們可使用、可欣賞、可體驗、可感悟、有共鳴,這樣的非遺才能接續發展。」臺灣海峽兩岸公共事務協會副理事長魏裕國表示,期待兩岸業界交流互動、充分融合,讓閩臺傳統工藝能代代相傳。

  魏裕國從臺灣帶來的幾尊霹靂布袋戲木偶,成為匠人大會的焦點之一。源自閩南的布袋戲,在臺灣藉由聲光電和影視技術,已煥發出全新生命力,更讓古老劇種走進年輕世代心中,同時收穫了不少大陸粉絲。在魏裕國看來,布袋戲受歡迎的關鍵是不斷創新,「要往年輕的方向去,讓非遺與電影電視、平面出版、遊戲軟體、周邊商品等相融合」。

  為了讓建盞更符合年輕人審美,臺灣建盞匠人楊寶華設計出了一系列具有童趣、個性化的杯墊,與建盞配套使用充滿時尚感,成為年輕人追捧的潮品。他認為,非遺文創化不單是產品設計問題,匠人還應當從生活中找到靈感,思考可以做出哪些文創衍生品,不斷提升非遺的經濟社會價值。

  漢服的當代表達,一直是福建漢服協會會長鄭煒的首要課題。鄭煒認為,兩岸應該合作開發漢服元素服裝,增加漢服的實用性和時尚性,將漢服製作工藝推向更大的市場。

  IP開發,產業文創

  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的逐步升溫、文創市場的蓬勃發展,非遺大IP顯示出蓬勃的生命力。深諳制香用香之道的韓燕,近年來嘗試打造「藥香IP」品牌,成功推出藥香首飾、藥香配飾、香囊、精油等新產品,備受年輕人青睞。

  「傳統文化本身是個巨大的IP庫,非遺更是其中的佼佼者。無論是藥香、剪紙還是脫胎漆器、木雕,都可以圍繞IP設計和探索『非遺+市場+雙創』的融合發展模式,將非遺轉化為大眾消費品,探索文創產業化、產業文創化的道路。」韓燕建議。

  非遺的保護及活化,關鍵還在於傳承人。近年來,我省積極以非遺項目及其傳承人為媒,推動兩岸融合發展。2018年,惠及臺胞「66條實施意見」中明確指出,「繼續面向臺灣同胞開展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評選;鼓勵臺灣同胞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同年,臺灣石雕大師廖德良在福州領取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證書,成為首位獲評福建省非遺傳承人的臺胞。

  「呼喚兩岸傳承人攜手合作,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臺灣頂級工藝協會顧問蕭麗玲表示,產業化是兩岸傳統工藝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兩岸非遺傳承人和手工業者在其中扮演著領頭羊的角色,可以讓不同門類的傳承人雙向互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合作共贏,或以跨界合作的方式共同設計作品,充分調動傳承人展示技藝、提高技能、帶徒授藝及開展文化交流和傳播的積極性。

相關焦點

  • 福州非遺傳承人林鹹樂:把線面作坊做到「全國最大」
    福州非遺傳承人林鹹樂:把線面作坊做到「全國最大」 2021年01月13日 10:07   來源:福州日報
  •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 東西方交流史上的佳話
    「福州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然條件非常適合茉莉花生長。」福州茉莉花茶首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成忠告訴記者,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序繁複精密,包括茶坯處理、鮮花養護(伺花)、茶花拌和堆窨、通花、收堆、起花、烘焙、冷卻、轉窨或提花、勻堆裝箱等數十道精細工序。
  • 濟南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丨非遺傳承就要「見人見物見生活」
    濟南百花洲街的東北方向有條小河,名叫「芙蓉溪」,文化和旅遊部掛牌的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就在小河的北側。站內有大批非遺傳承人入駐,並以工作室的方式進行線上、線下教學和非遺作品的展示。手執五彩線,用心編出「千千結」栩栩如生的「山羊老虎」、五彩繽紛的「燈籠葫蘆」、精緻秀美的「結繩花瓶」……在濟南市百花洲結藝館內,傳統工藝工作站駐站傳承人尹崇芹正在繞繩、打結、打穗,只見紅色的繩子在她手中左繞右轉,壓線挑線,不一會兒,「中國結」的雛形就呈現在大家的眼前。
  • 福建傳統醫藥非遺活態展福州舉行 探索中醫生活化
    葉秋雲 攝中新網福州12月20日電(葉秋雲)壺山林氏中醫內科平衡針療法、畲藥錘板拍打療法、周氏喉科外治法、永同惠頸腰柱病中醫「三位一體」療法……20日,三十多家福建中醫藥老字號匯聚於福州市鼓樓區A-one運動公園,福建傳統醫藥非遺活態展在此舉行。
  • 技藝超群,寶安新增3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賀虹(賀氏剪紙)、陳群妹(喜嫁禮餅「合成號」製作技藝),目前,寶安區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已達到14名。據悉,此次入選的代表性傳承人都能熟練掌握該項目的全套內容及技藝,並以身作則積極傳承,在項目流傳的區域內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有利於該區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作為「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福永街道,自清代嘉慶年間,就有舞獅活動,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 心懷大愛的少數民族非遺傳承人——巫羅海
    「傳承中國印象—巫羅.海非遺繡品展」昨日在深圳非遺展覽館盛大開啟(羅莉蘋 蘇開柳 唐偉浩報導)2021年1月11日,以[傳承中國印象—巫羅.海非遺繡品展]為主題的巫羅.海七大系列非遺展品在深圳非遺展覽館隆重呈現。
  • 廣西賀州市富川縣傳承非遺促脫貧增收|花炮|非遺文化|瑤族長鼓舞...
    富川通過開展系列非遺文化進校園、進農村、進社區活動,讓非遺保護和傳承走進大眾的視野和生活。文化部門在當地建立13個非遺文化傳承基地、8個非遺文化傳承點,每年開辦兩期非遺傳承人培訓班,進一步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能力和水平,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教育部門將瑤族長鼓舞編成課間操,舉辦長鼓舞比賽,讓孩子們從小感受民族文化,培養文化自信。
  • 福州軟木畫工藝師:把非遺變為文創「寄」往世界
    呂明 攝福州軟木畫是中國著名的傳統工藝品,以「無聲的詩」聞名於世,與壽山石雕、脫胎漆器並譽為福州工藝美術「三寶」。目前,從事這項工藝的手藝人已經不足50人,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活」起來,是傳統手工藝人們正在探索的。郭麗表示,現在,會做一些小擺件、杯墊、微型晶體軟木畫檯燈等軟木畫文創作品,研究如何將軟木畫創意、創新設計。
  • 互聯共享非遺新生活
    【深圳商報訊】(記者 蘇兵)12月22日,創意十二月重點項目、第二屆「非遺與創新」主題論壇暨非遺創新精品展系列活動在鹽田區舉辦。 國內各民族手工藝匠、非遺傳承者、民族文創設計師、非遺產品相關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羅世偉:一生一事一壇香
    福州晚報記者 雷巖平 林雅/文 林雙偉/攝有傳承百年技藝的佛跳牆,也有創意料理版紅糟魚……18道傳統與時尚相融的閩菜,成為今年「羅師門」閩菜技藝交流的打開方式。近日記者見到羅世偉時,這位年逾七十的閩菜大師正將佛跳牆食材分發到小壇中。對於這個重複了千萬遍的動作,他沒有一絲疏忽。
  • 聊城東昌府木版年畫省級非遺傳承人郭春奎:用匠心守護非遺傳承
    省級非遺傳承人「全家總動員」合力繪製10米長軸畫卷《古今京杭攬勝》現場,省級非遺傳承人一絲不苟的製作態度吸引了眾多觀眾圍觀。在眾多作品中,一副總長10米的《古今京杭攬勝》長軸畫卷格外引人注目。「這幅作品光是手稿就畫了三年,還是我們全家老少一起出動的,刻版刻了一年半。」
  • 非遺傳承人做主播,一點資訊上線「非凡的非遺」全球直播活動
    日前,一點資訊攜手數十位非遺傳承人正式推出「非凡的非遺」全球大型直播計劃,計劃自3月27日開始每周五選擇一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作為主播,通過一點資訊客戶端和Facebook、YouTube等內容、社交傳播平臺進行全球直播和視頻傳播,讓用戶在特殊時期足不出戶在線「雲賞」非遺的魅力。
  • 保亭"非遺"黎錦傳承人黃桂瓊:多形式培養傳承人
    位於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加茂鎮加茂村,56歲的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傳統棉紡工藝代表性傳承人黃桂瓊,通過多種形式,培養著保亭黎錦技藝傳承人,希望能夠將保亭黎錦推向世界。如今,黃桂瓊已是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傳統棉紡工藝代表性傳承人。  那時候的黃桂瓊,白天幹著農活,晚上就埋頭在燈下織錦。黃桂瓊想到母親曾經說過的話語,「按照黎族的風俗,如果黎族姑娘不會織黎錦,出嫁那天就沒有筒裙穿。」
  • 湛江非遺傳承人再添殊榮
    12月18日,記者從湛江市文化館、市非遺保護中心了解到:由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指導,光明日報社、光明網主辦的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已確定100名候選人名單。醒獅非遺傳承人李榮仔在製作醒獅。
  • 傳統樺樹皮工藝:黑龍江特色文化符號之一
    生活在中國東北地區的鄂倫春族、鄂溫克族、赫哲族等少數民族,至今仍不同程度地保留著傳統樺樹皮製作工藝。陶丹丹曾到訪大小興安嶺各少數民族聚集地及內蒙古等地,了解樺樹皮製作技藝及相關歷史。在傳統製作技藝的基礎上,陶丹丹創造了「疊、透、空、懸」等多種樺樹皮工藝品製作方法。隨著《天水》《樺之夢》《龍盤》等作品獲獎,陶丹丹的作品走出黑河,走向全國。
  • 近百組非遺傳承人進駐優酷 直播公開課推廣非遺文化
    用雕刻復活傳統年節中諸神的木版年畫、從最鮮美食材中尋找上古美味的荊州魚糕、從大自然中取材巧奪天工的傳統木雕……12日起,全國近百組非遺傳承人將進駐優酷,通過直播方式展示傳統工藝和非遺故事,讓「藏在深閨」中的老手藝,通過網際網路呈現在更多人面前。
  • 「潭頭榫卯工藝」傳承人尋找傳承人 劉宜炎:一榫一卯五十年
    福州晚報記者 徐文宇 文/攝提起潭頭劉宜炎,長樂許多老一輩人都知道,那可是長樂有名的老木工。18日,記者見到劉宜炎時,69歲的他正在製作一個縮小版牌坊,純榫卯工藝,配件約3000個,最小的只有指甲蓋那麼大。日前,劉宜炎被評為長樂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潭頭榫卯工藝」傳承人。50年功力濃縮方寸間劉宜炎的工作間就設在家裡。
  • Do都城「童趣話傳承」少兒雅集開啟,大師共話傳統文化傳承之道
    現場,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體驗部部長莊雪珍邀請茶文化專家徐南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孫亞青等各位傳統文化專家、大師入座「夏日荷韻」茶席,共賞青少年宋代茶文化點茶、行茶技藝,共話青少年傳統文化傳承創新之道。同步開啟的還有「Do都城」內的童趣雅集活動,傳統藝術、非遺工藝、國學武術、中國茶文化四大活動區域為少年兒童提供了行茶十式、古法印染、傳統刺繡、擂臺詠春等豐富的體驗內容。
  • 【今日頭條】第三屆海峽漢服文化節6日在福州三坊七巷啟幕
    在漢服展示、迎賓舞等充滿傳統文化內涵的表演後,來自兩岸的傳統文化傳承人代表相繼登臺發言,表達各自對傳承和發揚傳統中華文化的認知和感悟,共同希望兩岸青年以傳統文化為紐帶,加強聯繫,建立友誼,共同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代的推廣和復興
  • 阿克塞哈薩克族非遺傳承:見人見物見生活
    今年,阿克塞縣5月至10月的常態化賽馬會上舉辦賽馬、姑娘追、叼羊等傳統馬上運動,深受外地遊客的喜愛,有力助推了自治縣民族旅遊業發展和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近年來,阿克塞縣建立非遺專家組(評審考核組),在縣文化體育中心設立非遺中心確定專職人員負責全縣非遺傳承與保護工作。截至目前,共搜集各類資源線索50多條,認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45個,建檔34個,較為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了縣、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問題。與此同時,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國家、省、市、縣四級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