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非遺傳承人林鹹樂:把線面作坊做到「全國最大」

2021-01-14 中國僑網
福州非遺傳承人林鹹樂:把線面作坊做到「全國最大」

2021年01月13日 10:07   來源:福州日報   

參與互動

  進超市、通過QS安全認證、開網店、做直播……林鹹樂:把線面作坊做到「全國最大」

  記者 江海

  凌晨3點,閩清縣梅溪鎮,51歲的林鹹樂已開始忙碌——半個身子探進大缸裡,大手用力攪拌,伴隨著水和食鹽的「交響」,細散的白麵粉逐漸成團。搓條、卷圈、上條、發酵、拉麵……17道工序後,絲細如髮、柔軟而韌的福州線面呈現出來。

  這樣的動作、流程,林鹹樂家族重複了130多年。如今,林鹹樂和弟弟是福州線面手工製作技藝的福建省、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他們手上,福州線面實現了「走向全國」的目標。

  做出好的線面訣竅是肯吃苦

  線面,是中國面類中最長最細的面,以「絲細如髮、柔軟而韌、入湯不糊」聞名。

  對福州人來說,線面更是最熟悉的傳統食物之一,它幾乎見證了福州人一生中所有的重要時刻:大年初一,人們要吃一碗線面,祝福健康長壽;婦女分娩坐月子,以其為主食,佐以蛋酒、雞湯而稱「誕面」;結婚定親,男方送女家的叫「喜面」;遠離家門返歸或遠客入門,煮線面加兩個蛋,謂之「太平面」。

  「線面對福州人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所以,無論盛世或亂世,製作線面的師傅都有一口飯吃。」林鹹樂說,他們家族做線面始於清末,屢經改進,十分有名。1949年後,祖父林萬居和父親林國樵成為集體糧食加工廠線面製作的技術骨幹。

  林鹹樂出生在閩清縣三溪鄉寶溪村,18歲那年,正式跟著父親學習製作線面。

  「做線面要早起。這樣才能在最熱、最乾燥的中午,進行拉麵、曬面。」林鹹樂說,要做出好的線面,最主要的訣竅是肯吃苦,「17道工序下來,要從凌晨忙碌到晚上」。

  從家庭小作坊做到「全國最大」

  林鹹樂開始做線面時,是一個家庭小作坊,一天的產量也就200多斤。

  十幾年前,林鹹樂開始思考如何做大做強福州線面。「可那時候的線面都不易保存,很難賣到福州城外。」林鹹樂說,他和家人不斷試驗,終於找到新的工藝。新工藝製作的線面,能袋裝生產、進入超市,銷售渠道一下子寬了。

  林鹹樂還和家人用了整整一年,起草了線面行業食品QS認證標準,得到了專家的認可。線面行業終於有了自己的標準,他們家的工廠也成為行業首批通過全國食品QS安全認證的企業,產品還銷往新加坡、義大利、澳大利亞、日本和美國等海外市場。

  如今,林家的小作坊已變成一家佔地7000多平方米的現代化標準廠房。因技藝遵循古法,企業也成為福州線面手工製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與保護單位。

  林鹹樂說,他們家族一年生產2000噸線面,是全省乃至全國最大的線面加工企業。通過網絡,家族每年賣出線面超過600噸,在拼多多平臺上,他們的小店位列全國暢銷榜線面第1名、掛麵第8名。

  「去年6月,我們嘗試了直播,一天賣出4000斤線面!」林鹹樂說,他相信福州線面會受到更多人的歡迎,福州文化也會隨著美食流傳開來。

相關焦點

  • 數百名非遺傳承人等齊聚福州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2020閩臺匠人大會近日在福州舉行,數百名來自閩臺各地的手工藝者、非遺傳承人及文創業者齊聚一堂,共話兩岸傳統工藝融合之道,把脈非遺傳承與發展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本報記者 劉深魁 文/圖  跨海拜師,一脈同心
  • 傳統工藝需要傳承,95後少年決意將百年的線面技藝發揚光大
    對於福州人來說,人間煙火,就是一碗線面的開始。幾乎一生中最有意義的時刻,都凝聚著一碗線面的始終。一碗絲細如髮、柔軟而韌的線面,承載著福州人對於生活的諸多美好期許。22歲的林閩偉辭去了原本的工作,回到家鄉做起了電商。因為他的父親就是線面的老手藝人,他實在不想讓線面在自己這一代戛然而止。日復一日,林閩偉的父親林鹹樂每天雷打不動的工作,就是做線面。
  • 墊江縣大石竹編「非遺」傳承人入選「全國能工巧匠」
    墊江縣大石竹編「非遺」傳承人入選「全國能工巧匠」", "url":"https://www.cqcb.com/county/dianjiang/dianjiangxinwen/2020-12-21/3455100.html", "image":"http://image2.cqcb.com/d/file/county/dianjiangxinwen/2020-12-21/b951ce47a1d313f7519988f3f809f41a.jpg
  • 聽福州|一碗線面,牽掛著家鄉的味道
    建議佩戴耳機,獲得更佳收聽體驗在福州,線面被稱為「太平面」「長壽麵」「喜面」……福州人吃線面的習俗,從宋朝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不論是尋常日子、紅白喜事、逢年過節,線面、鴨蛋、老酒,組成的「豪華陣容」,陪伴著福州人度過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
  • 技藝超群,寶安新增3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賀虹(賀氏剪紙)、陳群妹(喜嫁禮餅「合成號」製作技藝),目前,寶安區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已達到14名。據悉,此次入選的代表性傳承人都能熟練掌握該項目的全套內容及技藝,並以身作則積極傳承,在項目流傳的區域內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有利於該區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作為「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福永街道,自清代嘉慶年間,就有舞獅活動,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 時代記憶:穿越千年的時光——傣族慢輪制陶技藝非遺傳承人巖罕滇
    編者按: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巖罕滇巖罕滇,西雙版納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傳承人,1951年6月生於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允景洪鎮曼閣村,1999 年被雲南省文化廳授予「雲南省民族民間美術師」稱號,並榮獲雲南省2016年「十大最具影響力手工藝老年傳承人」稱號。
  • 非遺「面人郎」傳承人: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
    「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 郎佳子彧【實踐者說】  我的豐富經歷帶給我許多「角色」,所以媒體總愛用「95後非遺傳承人」「《最強大腦》選手」「北大學霸」「網紅」等名號來指代我。
  • 福州手工線面:拉出來的絲絲「古早味」
    圖為從事手工線面製作已有三十餘年的線面師傅林友豪正在「拉麵」。 呂明 攝圖為線面師傅梁同光正在「串面」。 呂明 攝圖為線面師傅林友豪正在「曬面」。 呂明 攝圖為村民鄭女士正在「曬面」。 呂明 攝圖為村民鄭女士正在「曬面」。
  • 助力非遺產業化,湖南13位非遺傳承人獲幫扶
    如何讓非遺走進生活,進而得到更持久的傳承?「非遺產業化」是一條值得推廣的路徑。 9月11日,湖南省首屆非遺傳承人公益幫扶大會暨張新發非遺產業化發布會在長沙舉行,湖南省文旅廳非遺處處長顏喜等嘉賓共同出席,見證湖南非遺產業化成果。
  • 原來詠春拳是福州的!已入選國家非遺項目
    近日無意間看到福州入選國家非遺項目中有詠春拳,以為作者寫錯了。結果一查,申報地區確實是福建省福州市,入選國家非遺時間是2014年,好幾年了!我也是驚呆了,一直以為詠春拳是廣東的,畢竟傳說中的詠春拳大師都是廣東人。
  • 益陽王慶雲:從木匠到洞庭木雕非遺傳承人
    2016年木雕師傅王慶雲,決定將在資陽區張家塞鄉裡的家庭木雕作坊搬到益陽市裡去,以便尋求更大的發展機會。為此他騎著摩託車轉遍了益陽的大街小巷,最終選址在沅益公路邊上的一家民房,面積足夠大,距離市中心還有一定的距離,主要是因為房租便宜。這是他第二次創業。
  • 與非遺傳承人一起DIY舞獅頭,是我在南寧度過最酷的周末!
    最近,一部名為《醒·獅》的大型民族舞劇在全國掀起了一陣「醒獅」熱潮舞劇以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廣州三元裡抗英鬥爭為故事背景以「醒」為神、以「獅」為形講述了兩位舞獅少年阿醒、龍少在面對愛恨情仇、家國大義等不同人生抉擇時的自我覺醒與蛻變
  • 非遺傳承人張美蘭舉辦二人臺講座
    河曲視窗網訊(苗香9月24日下午,河曲縣二人臺藝術研究中心舉辦非遺傳承人張美蘭二人臺講座。
  • 湛江非遺傳承人再添殊榮
    醒獅非遺傳承人李榮仔在製作醒獅。出生於「中國醒獅之鄉」「能作為湛江非遺傳承人的代表,入圍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100名候選人名單,我感到十分榮幸!」李榮仔出生於1965年,遂溪縣黃略鎮龍灣村人。
  • 近百組非遺傳承人進駐優酷 直播公開課推廣非遺文化
    用雕刻復活傳統年節中諸神的木版年畫、從最鮮美食材中尋找上古美味的荊州魚糕、從大自然中取材巧奪天工的傳統木雕……12日起,全國近百組非遺傳承人將進駐優酷,通過直播方式展示傳統工藝和非遺故事,讓「藏在深閨」中的老手藝,通過網際網路呈現在更多人面前。
  • 福州軟木畫工藝師:把非遺變為文創「寄」往世界
    「希望大夥能通過非遺工藝,感受福州傳統文化記憶。」郭麗師從福州軟木畫代表性傳承人陳君錕(左),學習軟木畫設計、布景及雕刻製作技藝。 呂明 攝郭麗與福州軟木畫的結緣,還得從福州軟木畫製作原料栓樹皮(俗稱軟木)說起。20歲時,她曾赴義大利威尼斯大區美術學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習,畢業後,在義大利從事工藝品設計工作。
  • 非遺傳承人陳建彬:行醫是種樂趣
    中新網福州12月4日電(葉秋雲)「作為一名醫生,給患者看病其實是個『樂趣』。」12月3日,在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院國醫堂,福州「陳氏燒傷科」第五代傳承人陳建彬如是說道。「那時,在福州一個鄉村衛生所工作,當起了農村醫生。」陳建彬如是說。慕名而來的患者越來越多,1991年,他便開起了一家診所。與此同時,他努力進修醫學,力繼祖傳盛名,弘揚中醫文化,1998年,參加全國統考,考取了相關職業證書。記者了解到,來就診的患者不只限於福建省省內,全國各地乃至美國、新加坡等國家的華僑華人也會慕名紛至沓來。
  • 閩侯啟動非遺系列微紀錄片計劃 用影像展現非遺風採
    主會場上,小箬禮餅製作技藝、尚幹林氏中醫診療法、泥塑雕刻技藝、鴻尾山歌等新晉非遺項目同臺授牌,根雕傳承人林劍波捐贈作品,並舉行閩侯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志願者服務團授旗儀式,致力於講好閩侯非遺好故事,傳播和展示閩侯豐富的非遺保護和發展成果。主會場上,小箬禮餅製作技藝、尚幹林氏中醫診療法、泥塑雕刻技藝、鴻尾山歌等新晉非遺項目同臺授牌。
  • 福建傳統醫藥非遺活態展福州舉行 探索中醫生活化
    葉秋雲 攝中新網福州12月20日電(葉秋雲)壺山林氏中醫內科平衡針療法、畲藥錘板拍打療法、周氏喉科外治法、永同惠頸腰柱病中醫「三位一體」療法……20日,三十多家福建中醫藥老字號匯聚於福州市鼓樓區A-one運動公園,福建傳統醫藥非遺活態展在此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