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13日 10:07 來源:福州日報
參與互動進超市、通過QS安全認證、開網店、做直播……林鹹樂:把線面作坊做到「全國最大」
記者 江海
凌晨3點,閩清縣梅溪鎮,51歲的林鹹樂已開始忙碌——半個身子探進大缸裡,大手用力攪拌,伴隨著水和食鹽的「交響」,細散的白麵粉逐漸成團。搓條、卷圈、上條、發酵、拉麵……17道工序後,絲細如髮、柔軟而韌的福州線面呈現出來。
這樣的動作、流程,林鹹樂家族重複了130多年。如今,林鹹樂和弟弟是福州線面手工製作技藝的福建省、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他們手上,福州線面實現了「走向全國」的目標。
做出好的線面訣竅是肯吃苦
線面,是中國面類中最長最細的面,以「絲細如髮、柔軟而韌、入湯不糊」聞名。
對福州人來說,線面更是最熟悉的傳統食物之一,它幾乎見證了福州人一生中所有的重要時刻:大年初一,人們要吃一碗線面,祝福健康長壽;婦女分娩坐月子,以其為主食,佐以蛋酒、雞湯而稱「誕面」;結婚定親,男方送女家的叫「喜面」;遠離家門返歸或遠客入門,煮線面加兩個蛋,謂之「太平面」。
「線面對福州人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所以,無論盛世或亂世,製作線面的師傅都有一口飯吃。」林鹹樂說,他們家族做線面始於清末,屢經改進,十分有名。1949年後,祖父林萬居和父親林國樵成為集體糧食加工廠線面製作的技術骨幹。
林鹹樂出生在閩清縣三溪鄉寶溪村,18歲那年,正式跟著父親學習製作線面。
「做線面要早起。這樣才能在最熱、最乾燥的中午,進行拉麵、曬面。」林鹹樂說,要做出好的線面,最主要的訣竅是肯吃苦,「17道工序下來,要從凌晨忙碌到晚上」。
從家庭小作坊做到「全國最大」
林鹹樂開始做線面時,是一個家庭小作坊,一天的產量也就200多斤。
十幾年前,林鹹樂開始思考如何做大做強福州線面。「可那時候的線面都不易保存,很難賣到福州城外。」林鹹樂說,他和家人不斷試驗,終於找到新的工藝。新工藝製作的線面,能袋裝生產、進入超市,銷售渠道一下子寬了。
林鹹樂還和家人用了整整一年,起草了線面行業食品QS認證標準,得到了專家的認可。線面行業終於有了自己的標準,他們家的工廠也成為行業首批通過全國食品QS安全認證的企業,產品還銷往新加坡、義大利、澳大利亞、日本和美國等海外市場。
如今,林家的小作坊已變成一家佔地7000多平方米的現代化標準廠房。因技藝遵循古法,企業也成為福州線面手工製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與保護單位。
林鹹樂說,他們家族一年生產2000噸線面,是全省乃至全國最大的線面加工企業。通過網絡,家族每年賣出線面超過600噸,在拼多多平臺上,他們的小店位列全國暢銷榜線面第1名、掛麵第8名。
「去年6月,我們嘗試了直播,一天賣出4000斤線面!」林鹹樂說,他相信福州線面會受到更多人的歡迎,福州文化也會隨著美食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