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木雕師傅王慶雲,決定將在資陽區張家塞鄉裡的家庭木雕作坊搬到益陽市裡去,以便尋求更大的發展機會。為此他騎著摩託車轉遍了益陽的大街小巷,最終選址在沅益公路邊上的一家民房,面積足夠大,距離市中心還有一定的距離,主要是因為房租便宜。這是他第二次創業。
1973年,王慶雲出生於湖南益陽,因為家庭貧困,初中畢業後以四處打工為謀生手段。90年代是個體經濟迎來快速發展的時期,即使是普通人沒有學歷,但只要充滿冒險精深、對市場敏銳、勤勞、有一技之長、善於交際,往往都會成為一名創業者。顯然老實、本分、不善言辭的王慶雲不在此列。
改變命運的機會出現在1995年。那一年王慶雲跟一個師傅學習木匠。可能性格使然,他對木匠這門手藝有著天生的親近。與他一道學習的是師傅的兩個兒子,客戶往往更青睞於王慶雲的手藝,說他的活做的更漂亮更具審美性。這門手藝除了讓他掙錢養家餬口之外,似乎又讓嘗到了另一番不曾有過的味道。
此後數年,他輾轉廣東、浙江、福建、江蘇等地。多是在家具廠或者裝修工地從事木工工作,一直沒有離開過這個行當。工友們都喜歡這個勤快、寡言的小夥,一個工友還把自己的妹妹介紹給他,最終他們修成正果,現在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
2010年,王慶雲觀察到,很多人開始喜歡中式家裝,而自己的手藝並不比別人差,於是就內心澎湃起來,一衝動就自己辦了個仿古家具廠。然而,憑藉出色的手藝並沒給他帶來任何財富,相反一年後投資的幾十萬就打了水漂。原因無外乎就是自己不懂市場,也沒有市場。如今他的門店裡還零星的擺放著當年的仿古家具。
第一次創業失敗後王慶雲不得不繼續出去打工。轉機出現在2016年。鄉裡人家都有供奉佛像的習俗,16年春節過後不久,有鄉裡的親戚想請王慶雲給雕一尊佛像。半個月後,一尊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佛像就交付給了親戚。過年期間鄉裡人家迎來送往比較多,很多客人都注意到這尊佛像,紛紛打聽在哪裡買的。就這樣王慶雲在親戚、朋友圈出了名,一時間訂單應接不暇。就這樣,王慶雲的第二次創業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就緩緩的拉開了帷幕。看似猝不及防,又顯得順理成章。他給自己的木雕作坊取了一個很韻味的名字——洞庭木雕。在沅益公路邊上與旁邊的便利店、汽修店相比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如果沒有接觸益陽的藝術圈,隨著時間的積累,王慶雲的木雕作坊可能會不斷擴大,把佛像的商機演繹出更廣大的市場,也可能隨著親戚、朋友需求的飽和,作坊關門,最終憑藉手藝繼續給別人打工餬口度日。
16年下半年,王慶雲從一個朋友那聽說,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要舉辦一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計劃木雕方向的培訓班」,國家出錢,全免費。這次培訓讓他受益匪淺。培訓班作為紐帶,讓他結實到了益陽市裡眾多的藝術大咖和各類非遺大師。同時,他開始思考「藝」與「術」的關係。他說作為木雕匠人,非科班出身,只講究雕刻的手藝,對於作品本身的價值並無過多的思考。這是民間藝人與科班出身的藝術大師思維的差距。邁不過去這一個門檻,就無法成為大師。與人交談藝術的時候總是提及袁慶典、危祿綿、向亮晶、石印文等益陽相關藝術領域的大咖們。
在妻子眼中,他變的有些不務正業起來。為了節省開支,獲得更多的利潤,以往的訂單都是自己親手完成,現在一些要求不高的訂單,往往都是僱傭師傅去做。他更多的時間是去跟自己認識的設計大師、藝術大師、非遺大師請教學習。
他的作品《蓑笠翁》獲第十七屆「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銅獎,作品《益陽明清古巷》在第54屆全國工藝品交易會上獲2019「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賽銀獎。
2019年王慶雲入選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洞庭雕藝傳承人,成為洞庭雕藝第四代傳承人代表。
王慶雲的妻子說,當年學藝時,不如自己丈夫的師兄弟們,都成立了自己的裝修施工隊,十幾年積累下來,今後也生活無憂。自己家裡尚有兩個讀書的孩子,而自己丈夫的選擇,未來會發展成什麼樣子,也難以想像。
今年,王慶雲計劃將自己的門店作坊搬到市中心去。那裡便於市民們到店觀賞、體驗、購買,以便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
19年下半年,因為國家有政策,王慶雲還報考了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的大專,畢業後可以拿到全日制的專科文憑。現在,每周都要空出時間去聽課學習。一邊學習一邊創作。疫情期間他創作的抗疫作品《天使的手印》還獲得了第十一屆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銅獎。
4年前,王慶雲騎著摩託車串遍了大街小巷,要選一個店址,自己做木雕佛像養家餬口。4年後的今天,他穿梭於校園、大師工作室、各類藝術論壇……
命運的軌跡已悄然發生了變化,可是,無疑他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