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雷州灰塑省級非遺傳承人莫承遠:「屋頂匠人」的刀筆神功

2020-12-22 騰訊網

雷州灰塑省級非遺傳承人莫承遠:

「屋頂匠人」的刀筆神功

曹龍彬 蔣生 李忠

文/記者曹龍彬 通訊員蔣生 圖/記者李忠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雷祖祠的「鰲魚拱脊」、「翹角瑞獸」,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雷州夏江天后宮脊頂的「雙龍戲珠」、醫靈堂的「墀頭仙女圖」,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麻章通明村宣封廟的「108位神仙祝壽圖」……提及湛江的知名灰塑,這些作品都是繞不開的話題。它們的作者,就是雷州灰塑省級非遺傳承人莫承遠。

身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雷州灰塑技藝)傳承人、首屆湛江市民間工藝美術藝術師、第二屆廣東省傳統建築名匠、湛江市古蹟保護協會理事、雷州市古建築保護專家組成員、雷州市美術家協會主席,三十餘年如一日,莫承遠用心傳承和發揚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灰塑藝術,讓一顆顆「明珠」鑲嵌在這片土地的建築上,熠熠生輝。

一構二塑三繪見功力

灰塑古稱灰批,是一種以石灰為主要原料,作品依附於建築牆壁上沿和屋脊上的建築裝飾工藝。灰雕盛行於明清時期,尤其以豪門大宅、寺塔、祠堂之上最為常見。到了現代,建築風格的轉變,使得這門技藝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為數不多的灰塑藝人也只活躍於一些景區、仿古建築的屋脊之上。

作為省級灰塑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莫承遠至今已經歷了30多年的「灰塑時光」,作品遍布雷州半島大地,但他總是謙遜地稱自己仍未完全理解和掌握灰塑奧妙,「仍在不斷努力學習中」。

莫承遠從小在農村長大,讀初中時開始師從堂哥學畫畫,專門給雷劇團畫背景圖、屏風之類。1984年,他開始轉行,師從當地頗有名氣的木雕師薛如保學雕刻,一幹就是幾年,很多寺廟也留下他的木雕作品。

上世紀80年代末,不安分的他又迷上國畫,毅然捨棄幹得如日中天的木雕事業,開始學習國畫。期間,他進過著名山水畫家喻民東的國畫培訓班,還師從莫各伯、吳景輝、唐自業等書畫名家,練就了過硬的本領。他的拿手好戲是快速畫畫,山水花鳥、飛禽走獸,往往幾分鐘就可見神韻。

因為國畫功底紮實,作畫速度快,又當過木匠,莫承遠很快被當地知名灰塑藝人蔡必盛「挖」過來。從此,他走上了「屋頂匠人」的道路,並且一幹就是數十年。其作品遍布雷州半島的祠堂、廟宇,深受群眾喜愛、專家讚揚。

莫承遠給記者詳細解讀了一件灰塑作品的製作過程:製作一件灰塑作品,構圖結構是第一步,在承力結構的核心部位使用鋼筋、銅線塑造基本框架。第二步使用草筋灰填塞批底,完成這道工序後作品輪廓初現。第三步通過紙筋灰細化作品細節,質地細膩油滑的紙筋灰,令細節惟妙惟肖。第四步是上色,這個步驟特別注重塗色時機的把握,必須等到灰塑幹到七成左右方可運動畫筆。上色工具是一般的油畫筆,下筆之前一定要心中有數,顏料不要蘸得過多,要細而勻稱地落筆,但是又不能過多地反覆,避免造成傷害。從造型,輪廓,細化,到最後上色,環環相扣且互為關聯,每一步驟都至關重要。

「屋頂藝術」考驗意志

與其他非遺項目不同,灰塑必須在現場製作,要求戶外高空作業,日曬雨淋條件艱苦不說,對灰塑製作者的應變能力也是一種考驗。完成一件灰塑作品,少則耗時數天,多則數月才成型。在這個過程中,堅持採用傳統工藝和材料是灰塑傳承人要守住的底線。在溼熱高溫的嶺南地區,首先考驗的是工藝人的堅守,烈日高溫下的屋頂就是灰塑匠人的「工作室」。

日前,記者在雷州一新建的宗祠看到,十來米高的屋脊上,莫承遠頂著烈日,在已經做好的毛坯上,一筆一筆地批灰造型,石灰在刀筆和汗水間逐漸展現出作品的形態。「我現在是給這個龍底下的雲造型,如果說這個雲造的不好的話,整個作品也就廢掉了,所以這個工作要細膩一點,認真一點,要做得惟妙惟肖一點。」莫承遠說。

灰塑這門技術,需要一定的美術功底,那些人物、鳥獸很講究形態,學習灰塑之前需要對繪畫有深厚的技藝,才能繪出生動的圖像。30餘年的不斷學習、施工歷練,讓莫承遠能夠在沒有設計圖紙、立體原型的情況下,隨心所欲地創作出飛龍、麒麟、天將、山水花鳥等灰塑作品。

莫承遠告訴記者,灰塑集繪畫、雕塑和個人修為、體力於一身,非常考驗一個人的藝術水準和意志力,能夠學習並堅持下來的人不多。如今整個雷州,甚至湛江地區也就幾十人在傳承這門手藝。而他之所以一直堅持,一來是因為自己喜歡,二來是想讓更多人了解灰塑這門傳統藝術瑰寶。

在灰塑製作實踐中,經過多年的不斷學習、實踐、總結,莫承遠對傳統的灰塑工藝流程進行開拓、創新,並歸納出五大製作手法:減地平級法、圓塑鏤空法、壓地浮塑法、剔地起突法、鏤通高浮法,形成了獨特的雷州灰塑藝術風格。

30多年來,莫承遠在雷州半島留下數百件的灰塑作品,如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雷祖祠的「鰲魚拱脊」、「翹角瑞獸」;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夏江天后宮脊頂的「雙龍戲珠」、醫靈堂的「墀頭仙女圖」;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麻章通明村宣封廟的「108位神仙祝壽圖」;雷州徐馬村王氏宗祠500多平方米灰塑中的「六國封相」、「五子登科」、「七賢九老」、「渭水訪賢」等作品。尤其近年在官塘村製作粵瓊唐氏始祖大宗祠的灰塑,他與多名徒弟花1年時間,完成灰塑面積達200平方米。這批作品造型、手法、技藝都發揮淋漓盡致,體現藝人純熟的技藝和高超創作水平。1993年,國家建設部、文物局專家羅哲文、鄭孝燮到雷州歷史文化名城考察時,對他在雷祖祠製作灰塑作品給予高度評價,贊其為「優秀民間灰塑藝術家」。

收徒授藝傳承民族精粹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古建築保護工作的重視,雷州有大批的明清古建築急需修繕,古建築修復工匠需求日益增多。莫承遠藉此機會招收愛好灰塑的青少年進行培訓,先後培養了10多名徒弟,並招進他的灰塑創作團隊。

為了讓徒弟易於掌握製作步驟,他特製了灰塑模板,不厭其煩地言傳身教灰塑技藝。目前,其徒弟楊本明和符木雄兩人已學滿12年,均熟練掌握了灰塑技藝製作,能獨立完成灰塑作品。

莫承遠說,自己入行30多年,在最近20年中,所帶徒弟總數曾超過30人,至今留下來的僅10餘人。令他欣慰的是,他的徒弟楊本明和符木雄最近也被列入灰塑「非遺」傳承人。莫承遠表示,從現在開始,他打算讓徒弟帶「徒孫」,自己則把重心轉到對灰塑工藝的研究上。

此外,莫承遠一直致力於灰塑的宣傳和傳承。2010年,他的灰塑作品參加廣東省博物館舉辦的「天南重地,雷州文化」展;2012年,中山大學師生調研雷州古民居灰塑技藝,他為該校師生們示範灰塑技藝製作流程;2013年,為雷州市人民政府主編的系列歷史文化叢書《雷州古建築》提供灰塑相關內容;2014年,為湛江政協主編的《建築》提供灰塑技藝手法等。

作為美術協會主席,他還積極帶領協會舉辦各種形式的美術展覽和評獎活動,挖掘、培養和扶持美術人オ,並把藝術創作與藝術普及結合起來,把藝術創作與市場推廣結合起來,把協會活動和社區的精神文明創建和學校的社團活動結合起來,組織開展美術進校園、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活動,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展覽、講座等形式,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宣傳正能量,助力城市創文。

相關焦點

  • 湛江非遺傳承人再添殊榮
    醒獅非遺傳承人李榮仔在製作醒獅。出生於「中國醒獅之鄉」「能作為湛江非遺傳承人的代表,入圍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100名候選人名單,我感到十分榮幸!」李榮仔出生於1965年,遂溪縣黃略鎮龍灣村人。
  • 吳川文化▏唯一湛江藉傳承人!吳川粵劇老藝人林國光入圍第五批國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
    吳川粵劇老藝術家林國光先生入圍第五批國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國家文化部2017年12月28日發出關於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的公告。來自吳川的粵劇老藝人林國光榜上有名,成為本次唯一入圍的湛江籍傳承人。
  • 聊城東昌府木版年畫省級非遺傳承人郭春奎:用匠心守護非遺傳承
    省級非遺傳承人「全家總動員」合力繪製10米長軸畫卷《古今京杭攬勝》現場,省級非遺傳承人一絲不苟的製作態度吸引了眾多觀眾圍觀。在眾多作品中,一副總長10米的《古今京杭攬勝》長軸畫卷格外引人注目。「這幅作品光是手稿就畫了三年,還是我們全家老少一起出動的,刻版刻了一年半。」
  • 千位非遺傳承人收徒傳藝
    □記者 王紅軍 報導  本報濟南7月23日訊 為落實省委宣傳部「文化惠民、服務群眾」12件實事的工作部署,全省「扶持1000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收徒傳藝」活動今天在濟南啟動,濟南形意拳代表性傳承人楊遵利等10名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新招收了徒弟。
  • 灰塑藝人許達聯: 灰刀凝練匠心之美
    出身灰塑世家  1966年,還在上中學的許達聯因為母親患病,家裡又有弟弟妹妹需要養活,身為老大的他主動扛起了家中大梁。「當時,我急切地想要學一門手藝來養家,我舅舅是當地頗有名氣的『灰工』,許多人都慕名來拜師,所以我也決定跟著他學灰塑。」許達聯說。
  • 盛世非遺 御匠採耳 御匠採耳品牌升級發布會圓滿成功
    發布會邀請了傳統文化學者與非遺傳承人、行業聯盟共同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發展前景專題論壇,共同探討採耳行業的發展。非遺傳承人朱菊老師為參會者舉行公益講座。據了解,御匠採耳是一家立志於傳承、發揚壯大中華傳統採耳文化的採耳品牌,由長沙市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朱菊女士創辦,公司本著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手藝,傳播中華古老文化的精神,致力於讓中華民族傳統手藝融入現代日常生活
  • 他在餘蔭山房待了38年,如今專門給孩子上灰塑體驗課
    他們都是來這裡上灰塑體驗課的。灰塑是廣東省廣州市民間傳統美術,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以往,灰塑主要呈現在嶺南建築紙上,比如舉世聞名的陳家祠、餘蔭山房,其房屋裝潢就多用灰塑。 崔鏡興 教孩子們做灰塑的老師名叫崔鏡興,是一位灰塑市級非遺傳承人。上世紀70年代初,他跟隨番禺本土灰塑老藝人陳大朱學習古建築修繕和灰塑技藝,後又跟隨畫家麥英聯學畫,有次打下了較好的繪畫基礎。
  • 非遺傳承人做主播,一點資訊上線「非凡的非遺」全球直播活動
    據介紹,「非凡的非遺」首期直播計劃聚焦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揭秘北京泥彩塑第五代傳承人張忠強、金氏風箏傳人王赤峰、非遺北京裕氏草編第三代代表性傳承人裕光磊和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北京刻瓷第四代傳承人周曉明(排名不分先後)四位京城「非凡」手工藝傳承人背後的彷徨與堅守,心酸與喜悅。用戶可以登錄一點資訊客戶端進入「非凡的非遺」直播專題進行一鍵收看。
  • 首次來到廣東湛江,見到湛江雷州網紅、流浪歌手符凡迪
    首次來到了中國的最南端廣東雷州,也是小編謝歡踏上雷州的地方。第一次見到湛江雷州第一網紅、流浪歌手符凡迪,瘦小贏弱,長髮披肩,穿著隨意不在乎外表形象,一股「流浪漢」的氣息。街道邊和粉絲合影他確實很有名氣,是個地地道道的雷州人
  • 非遺捏塑第二課:「泰迪」誕生
    商報記者 夏瑩 攝影報導 繼Q版乾隆之後,日前,20位「小小非遺傳承人」迎來捏塑第二課,任務是捏一隻「泰迪」。 捏塑非遺傳承人丁建華向大家展示了他自己的示範作品,只見他的「泰迪」,整體呈棕色,表面毛茸茸的,脖子上還有個小領巾,「泰迪」坐在一個黃色的窩裡,整體造型十分可愛。 這樣毛茸茸的效果是怎麼做出來的?孩子們都很想知道。 丁老師由此引入本次課的主題——如何正確運用七本針。
  • 吹糖人 糖畫 這場非遺美食200人競技 誰是最強傳承人
    12月20日,溫州市飲食類非遺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評估活動舉行,共有114個非遺飲食類項目、93位傳承人以及項目保護單位人員共計200多人參加評估。根據項目屬性及特點,分別以酒類、茶類、豆類、餅類、糕點類等進行現場展示、現場製作。
  • 鎮江省市兩級非遺項目與傳承人又添新成員!
    /a/20201219/67d7b2cc111f400d85fa69a5ae18a11f.shtml   以傳承為基礎,作為創新的根基,12月18日,鎮江市對部分省級非遺傳承人與市級非遺傳承人進行專門培訓
  • 多位佛山非遺傳承人登上央視《匠人匠心》欄目
    佛山日報訊 記者束維報導:1月1日晚21:33,佛山木版年畫、佛山剪紙、南海金箔三項非遺項目登上中央電視臺十套《探索·發現》之《匠人匠心》欄目。非遺傳承人劉鍾萍、饒寶蓮、吳深龍成為第39期佛山專輯《節味嶺南》的主角,他們通過解讀一件件佛山年俗工藝品,講述非遺匠人匠心的故事。
  • 【西寧非遺】湟中農民畫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旦正
    湟中農民畫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旦正 旦正是湟中縣雪巴村人,1949年出生在塔爾寺附近一個藏族人家。1962年, 旦正從西北民族學院畢業後,便來到湟中縣文化館。
  • 「高州木刻畫」代表性傳承人吳思志:用匠心守護非遺傳承
    《吳思志:雕刻千年時光 堅守藝術之美》視頻「一張好的木刻畫至少要有三種味道,有木板的味道,有刀的味道,還有墨的味道。」木香四溢中,纖巧的刻刀精準落下,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州木刻畫」代表性傳承人、茂名高州市潘州畫院院長吳思志以巧手刻畫出栩栩如生的各類形象。
  • 符龍飛:我系雷州嘅!撒貝寧:我都系湛江噶!
    還在舞臺上大秀粵語符龍飛是土生土長的雷州人1988年出生畢業於廣州藝術學校影視製作表演系既是一名唱跳俱佳的偶像型歌手也是實力派的創作型歌手除了這兩位在節目中進行「老鄉認證」的藝人外其實湛江還有這麼些人在各自所在的領域裡取得不俗的成績
  • 技藝超群,寶安新增3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賀虹(賀氏剪紙)、陳群妹(喜嫁禮餅「合成號」製作技藝),目前,寶安區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已達到14名。懷德醒獅隊現在有80多人,隊長曾潤堂獲批成為市級非遺醒獅技藝項目傳承人。曾潤堂是懷德原居民,7歲開始練習舞獅,至今已有50多年的舞獅經驗,技藝精湛。
  • 湛江雷州有個傳統的節日,叫男人節
    湛江雷州有個傳統的節日,叫男人節。在湛江雷州,有一個傳統的節日叫「男人節」,這個節日就是冬至了。冬至是雷州祭祀祖先的傳統節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一。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冬至是雷州祭祀祖先的傳統節日,也是民間的「男人節」。因為這一天祭祀活動,只有男人才有資格參加。儀式有三:一是「入冬節」。凡有新生男孩的家庭,家長要置辦酒、餅、三牲到宗祠祭祀,向祖先報丁口,叫「入冬節」。二是「祭祖」。所有男丁匯聚祖祠,由族長領頭,以「賢」、「老」為序,論資排輩,依次拜祭列祖列宗。三是「分祭肉」。
  • 大師小匠喜獲2020中國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兩項大獎
    來自文化界老領導、老藝術家、資深研究者和全國各地各類別的非遺傳承人等400餘人參與討論。中國商報社長、總編輯徐艦在致辭中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必須注重傳承,堅持守正創新,不僅要在非遺的產生過程當中創新,還要在它的傳承方式、傳播方式、推廣方式上努力創新,要讓我們的非遺更深入的走進人民群眾的生活,更廣泛的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