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灰塑省級非遺傳承人莫承遠:
「屋頂匠人」的刀筆神功
曹龍彬 蔣生 李忠
文/記者曹龍彬 通訊員蔣生 圖/記者李忠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雷祖祠的「鰲魚拱脊」、「翹角瑞獸」,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雷州夏江天后宮脊頂的「雙龍戲珠」、醫靈堂的「墀頭仙女圖」,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麻章通明村宣封廟的「108位神仙祝壽圖」……提及湛江的知名灰塑,這些作品都是繞不開的話題。它們的作者,就是雷州灰塑省級非遺傳承人莫承遠。
身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雷州灰塑技藝)傳承人、首屆湛江市民間工藝美術藝術師、第二屆廣東省傳統建築名匠、湛江市古蹟保護協會理事、雷州市古建築保護專家組成員、雷州市美術家協會主席,三十餘年如一日,莫承遠用心傳承和發揚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灰塑藝術,讓一顆顆「明珠」鑲嵌在這片土地的建築上,熠熠生輝。
一構二塑三繪見功力
灰塑古稱灰批,是一種以石灰為主要原料,作品依附於建築牆壁上沿和屋脊上的建築裝飾工藝。灰雕盛行於明清時期,尤其以豪門大宅、寺塔、祠堂之上最為常見。到了現代,建築風格的轉變,使得這門技藝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為數不多的灰塑藝人也只活躍於一些景區、仿古建築的屋脊之上。
作為省級灰塑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莫承遠至今已經歷了30多年的「灰塑時光」,作品遍布雷州半島大地,但他總是謙遜地稱自己仍未完全理解和掌握灰塑奧妙,「仍在不斷努力學習中」。
莫承遠從小在農村長大,讀初中時開始師從堂哥學畫畫,專門給雷劇團畫背景圖、屏風之類。1984年,他開始轉行,師從當地頗有名氣的木雕師薛如保學雕刻,一幹就是幾年,很多寺廟也留下他的木雕作品。
上世紀80年代末,不安分的他又迷上國畫,毅然捨棄幹得如日中天的木雕事業,開始學習國畫。期間,他進過著名山水畫家喻民東的國畫培訓班,還師從莫各伯、吳景輝、唐自業等書畫名家,練就了過硬的本領。他的拿手好戲是快速畫畫,山水花鳥、飛禽走獸,往往幾分鐘就可見神韻。
因為國畫功底紮實,作畫速度快,又當過木匠,莫承遠很快被當地知名灰塑藝人蔡必盛「挖」過來。從此,他走上了「屋頂匠人」的道路,並且一幹就是數十年。其作品遍布雷州半島的祠堂、廟宇,深受群眾喜愛、專家讚揚。
莫承遠給記者詳細解讀了一件灰塑作品的製作過程:製作一件灰塑作品,構圖結構是第一步,在承力結構的核心部位使用鋼筋、銅線塑造基本框架。第二步使用草筋灰填塞批底,完成這道工序後作品輪廓初現。第三步通過紙筋灰細化作品細節,質地細膩油滑的紙筋灰,令細節惟妙惟肖。第四步是上色,這個步驟特別注重塗色時機的把握,必須等到灰塑幹到七成左右方可運動畫筆。上色工具是一般的油畫筆,下筆之前一定要心中有數,顏料不要蘸得過多,要細而勻稱地落筆,但是又不能過多地反覆,避免造成傷害。從造型,輪廓,細化,到最後上色,環環相扣且互為關聯,每一步驟都至關重要。
「屋頂藝術」考驗意志
與其他非遺項目不同,灰塑必須在現場製作,要求戶外高空作業,日曬雨淋條件艱苦不說,對灰塑製作者的應變能力也是一種考驗。完成一件灰塑作品,少則耗時數天,多則數月才成型。在這個過程中,堅持採用傳統工藝和材料是灰塑傳承人要守住的底線。在溼熱高溫的嶺南地區,首先考驗的是工藝人的堅守,烈日高溫下的屋頂就是灰塑匠人的「工作室」。
日前,記者在雷州一新建的宗祠看到,十來米高的屋脊上,莫承遠頂著烈日,在已經做好的毛坯上,一筆一筆地批灰造型,石灰在刀筆和汗水間逐漸展現出作品的形態。「我現在是給這個龍底下的雲造型,如果說這個雲造的不好的話,整個作品也就廢掉了,所以這個工作要細膩一點,認真一點,要做得惟妙惟肖一點。」莫承遠說。
灰塑這門技術,需要一定的美術功底,那些人物、鳥獸很講究形態,學習灰塑之前需要對繪畫有深厚的技藝,才能繪出生動的圖像。30餘年的不斷學習、施工歷練,讓莫承遠能夠在沒有設計圖紙、立體原型的情況下,隨心所欲地創作出飛龍、麒麟、天將、山水花鳥等灰塑作品。
莫承遠告訴記者,灰塑集繪畫、雕塑和個人修為、體力於一身,非常考驗一個人的藝術水準和意志力,能夠學習並堅持下來的人不多。如今整個雷州,甚至湛江地區也就幾十人在傳承這門手藝。而他之所以一直堅持,一來是因為自己喜歡,二來是想讓更多人了解灰塑這門傳統藝術瑰寶。
在灰塑製作實踐中,經過多年的不斷學習、實踐、總結,莫承遠對傳統的灰塑工藝流程進行開拓、創新,並歸納出五大製作手法:減地平級法、圓塑鏤空法、壓地浮塑法、剔地起突法、鏤通高浮法,形成了獨特的雷州灰塑藝術風格。
30多年來,莫承遠在雷州半島留下數百件的灰塑作品,如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雷祖祠的「鰲魚拱脊」、「翹角瑞獸」;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夏江天后宮脊頂的「雙龍戲珠」、醫靈堂的「墀頭仙女圖」;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麻章通明村宣封廟的「108位神仙祝壽圖」;雷州徐馬村王氏宗祠500多平方米灰塑中的「六國封相」、「五子登科」、「七賢九老」、「渭水訪賢」等作品。尤其近年在官塘村製作粵瓊唐氏始祖大宗祠的灰塑,他與多名徒弟花1年時間,完成灰塑面積達200平方米。這批作品造型、手法、技藝都發揮淋漓盡致,體現藝人純熟的技藝和高超創作水平。1993年,國家建設部、文物局專家羅哲文、鄭孝燮到雷州歷史文化名城考察時,對他在雷祖祠製作灰塑作品給予高度評價,贊其為「優秀民間灰塑藝術家」。
收徒授藝傳承民族精粹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古建築保護工作的重視,雷州有大批的明清古建築急需修繕,古建築修復工匠需求日益增多。莫承遠藉此機會招收愛好灰塑的青少年進行培訓,先後培養了10多名徒弟,並招進他的灰塑創作團隊。
為了讓徒弟易於掌握製作步驟,他特製了灰塑模板,不厭其煩地言傳身教灰塑技藝。目前,其徒弟楊本明和符木雄兩人已學滿12年,均熟練掌握了灰塑技藝製作,能獨立完成灰塑作品。
莫承遠說,自己入行30多年,在最近20年中,所帶徒弟總數曾超過30人,至今留下來的僅10餘人。令他欣慰的是,他的徒弟楊本明和符木雄最近也被列入灰塑「非遺」傳承人。莫承遠表示,從現在開始,他打算讓徒弟帶「徒孫」,自己則把重心轉到對灰塑工藝的研究上。
此外,莫承遠一直致力於灰塑的宣傳和傳承。2010年,他的灰塑作品參加廣東省博物館舉辦的「天南重地,雷州文化」展;2012年,中山大學師生調研雷州古民居灰塑技藝,他為該校師生們示範灰塑技藝製作流程;2013年,為雷州市人民政府主編的系列歷史文化叢書《雷州古建築》提供灰塑相關內容;2014年,為湛江政協主編的《建築》提供灰塑技藝手法等。
作為美術協會主席,他還積極帶領協會舉辦各種形式的美術展覽和評獎活動,挖掘、培養和扶持美術人オ,並把藝術創作與藝術普及結合起來,把藝術創作與市場推廣結合起來,把協會活動和社區的精神文明創建和學校的社團活動結合起來,組織開展美術進校園、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活動,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展覽、講座等形式,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宣傳正能量,助力城市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