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木刻畫」代表性傳承人吳思志:用匠心守護非遺傳承

2020-12-23 南方雜誌

沒有一流的技術工人,就沒有一流的製造。工匠精神,成為當前中國製造轉型升級的核心關鍵詞。

廣東是中國經濟第一大省,也是製造業大省。廣東製造的轉型升級,離不開對「工匠精神」的堅守。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廣東省總工會組織開展 2019 年「南粵工匠」推薦學習活動,20 名「南粵工匠」從全省千萬勞動者中脫穎而出。

「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後,《南方》雜誌推出「致敬南粵工匠」系列報導,傾聽一線南粵工匠們的精彩故事,追尋「工匠精神」的南粵特質,以榜樣的力量引領更多產業技術工人前行。

【本期人物】

吳思志

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州木刻畫」代表性傳承人

榜樣力量

吳思志繼承了傳統的高州木刻畫雕刻技法,又獨創了「粒點刀法」「拼板套色法」和「背拓著色法」等絕技。他的作品作為文化名片被選送到美國、埃及、 義大利等地交流達百多件,讓中國的傳統藝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吳思志:雕刻千年時光 堅守藝術之美》視頻

「一張好的木刻畫至少要有三種味道,有木板的味道,有刀的味道,還有墨的味道。」木香四溢中,纖巧的刻刀精準落下,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州木刻畫」代表性傳承人、茂名高州市潘州畫院院長吳思志以巧手刻畫出栩栩如生的各類形象。

高州木刻畫源於唐朝。木刻畫不僅僅是一門以刀代筆的繪畫藝術,還包含了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長久以來,高州家家戶戶都有貼木刻畫的習俗,比如年畫、門神等等。「如果沒有傳承,都用機器印刷,慢慢地手工的就會消失,這種延續一千多年的粵西文化也會消失。」吳思志表示。

年近花甲的吳思志「刀耕不輟」40餘年,對於他來說刻的不僅僅是畫,還有一千多年的時光。吳思志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實現了題材和技法的突破,同時也肩負起高州木刻畫傳承的重擔。「高州木刻畫需要發展、需要創新,融入當下的社會,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吳思志說。

刻刀緣起兒時夢

近年來,高州木刻畫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並於2012年入選「廣東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高州木刻畫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以黑白木刻為主要創作形式,由藝人雕木像、雕木牌改為雕木刻年畫、神牌、門神、利是、符咒等進行印刷演變和發展而來。」吳思志告訴《南方》雜誌記者,高州木刻畫生活化氣息濃厚,具有淳樸、粗獷、敦厚的藝術特徵。

作為高州木刻畫第七代傳承人,吳思志從兒時起就跟隨老師學習木刻畫,之後他一直浸淫於高州木刻畫的創作與研究中。經過多年刻苦鑽研,吳思志在木刻畫的技法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他的作品也先後在省、國家、國際上獲得30多項榮譽。如今,吳思志所創作的木刻畫作品,已經成為高州文化走出去的一張亮麗名片。

從初學,精通,到大成,再到超越,吳思志與木刻畫相伴走過40餘年路程。吳思志告訴《南方》雜誌記者,他的爺爺是一位木刻畫藝人,他從小就跟隨在爺爺身邊,對木刻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時候,周圍的人們經常看到小吳思志一手拿著小木塊,一手拿著刻刀,心無旁騖地沉浸在雕刻創作的世界中。

高考時,吳思志順從父親的意願,報考了中文系,但童年的熱愛一直紮根在他的心底。大學畢業後,吳思志毅然選擇從事與美術相關的工作,並投身於木刻畫的學習與創作中。在照相館替人畫背景,在高州市文化館系統學習繪畫、木刻畫,到廣州美術學院進修,遠赴北京學習……決心踏上木刻畫的創作道路後,吳思志一刻也不停歇,在精益求精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技藝水平。

在吳思志的創作道路上,其父親的經歷給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吳思志看來,父親是對他創作影響最大的人。「我的父親曾是一名遊擊隊員,在10多歲的時候就參加了革命。小時候,我經常聽父親講述在遊擊隊裡的戰鬥故事。當時我暗下決心,如果長大了,一定要用木刻畫的方式把父親的故事展現出來。」

受到父親經歷的感召,吳思志創作了一系列以紅色題材為主題的作品,並收穫了如潮好評。而紅色題材也成為吳思志創作風格的一大特色。他創作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作品《閃閃紅星》在廣東美術館展出。

作為高州木刻畫第七代傳承人,吳思志從兒時起就跟隨老師學習木刻畫。

木屑紛飛中的創新與堅守

「木刻畫的創作不能墨守成規,要融入現代的題材,實現推陳出新。」吳思志說,傳統元素與現代元素的融合,必須要通過不斷地學習才能完成。

「刀耕不輟」40餘載,吳思志不斷尋求創新突破。在吳思志的刻刀下,高州木刻畫的創作題材突破了年曆符等傳統式樣,豐富多樣的形象躍然在世人眼前。而題材的創新也對木刻畫的技巧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吳思志在木刻畫傳統技法的基礎上獨創了「粒點刀法」「拼板套色法」和「背拓著色法」。

《軍魂》是吳思志以「粒點刀法」創作的得意之作。他以高超技巧雕刻出紅軍戰士不怕犧牲、英勇無畏的形象。木刻畫板上,戰士緊抿乾裂的嘴唇,堅定的眼神直視前方,疲憊的臉龐卻透露著果敢和堅毅。《軍魂》曾榮獲廣東省「嶺南杯」創作一等獎、「粵文杯」首屆廣東民間工藝博覽會銀獎,作品還被中國軍事博物館等藝術機構收藏。

吳思志還創作了許多大放異彩的經典作品。《嶺南聖母》作為《嶺南聖母紀念郵集》封面在全國出版發行;《天王送子神仙卷》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荔枝豐收圖》則作為茂名市文化禮品在《魅力中國城》節目中贈予湖北十堰市;等等。與此同時,吳思志的木刻畫還作為文化手信被送往美國、埃及、印度等58個國家。

在這些經典作品的背後,吳思志傾注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心血。大型木刻畫作品不僅需要匠人們的靈感,更需要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10米長的《天皇送子神仙卷》整整花費了吳思志7年時間。目前,吳思志正在創作一幅20米長的《永樂至尊卷》,全卷共有360多個人物造型。據他介紹,完成這幅作品還需要七八年時間。等全卷完成,可以申報金氏世界紀錄。

其中,《軍魂》的誕生過程讓吳思志尤為印象深刻。當時吳思志夜以繼日地投入創作中,每天工作到凌晨三四點,小憩一段時間又爬起來開始工作。「這樣的工作狀態持續數日,等到作品完成,眼睛像燈籠一樣紅腫,淚水直流。」吳思志回憶道。

木屑紛飛中,一把刻刀記錄著時代變遷,見證著匠人攀登藝術高峰。2014年,吳思志被評為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州木刻畫」代表性傳承人。

《軍魂》是吳思志以「粒點刀法」創作的得意之作。他以高超技巧雕刻出紅軍戰士不怕犧牲、英勇無畏的形象。

讓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在茂名高州市,木刻畫不僅是人們記錄生活的方式,也是高州人對文化藝術的美好追求。隨著高州木刻畫的影響力逐漸擴大,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到創作當中,為城市留下文化記憶。而這一切的背後,離不開吳思志的堅守與努力。

而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吳思志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保護和發揚高州木刻畫的責任。他的作品作為文化名片被選送到美國、埃及、義大利等地交流達百多件,讓中國的傳統藝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吳思志組織開展「非遺文化重傳承,特色文化進校園、到社區」活動,吸引了3萬多人次參加;他協助高州一中成功申報教育部「中國傳統文化高州木刻畫特色學校」,協助高州附一小成功申報「廣東省傳統木刻畫特色小學」;他頻頻走訪老藝人,挖掘有價值的木刻畫板及作品……吳思志致力於高州木刻畫的傳承與堅守,為高州木刻畫的延續注入新鮮血液。

保護高州市佛子嶺景區清朝「牆壁」不被拆除,搶救高州市根子鎮浮山嶺景區冼太廟明朝牌匾、馬貴鎮石門景區劉三太廟清朝牌匾,向高州市政府提議保護清朝孔廟遺址……在做好高州木刻畫傳承工作的同時,吳思志還肩負起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吳思志創作了《湖北加油》等以疫情防控為主題的美術作品近30幅。「中國加油!」吳思志告訴《南方》雜誌記者,「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場景,讓我深受感動。我收集了許多素材,以高州木刻畫的表現形式創作了一批作品,希望這些作品可以鼓舞士氣、振奮人心,鼓勵大家齊心協力戰勝疫情。」

吳思志(右三)組織開展「非遺文化重傳承,特色文化進校園、到社區」活動,吸引了3萬多人次參加。

總策劃丨馮建華 石雄東

統籌 | 郭芳 宋善斌

執行 | 劉龍飛 郭佩霖 夏夢 溫柔 史成雷 李卓華 盧益飛

本期報導 | 盧益飛

視覺 | 曹力思 林曉龍

校對 | 楊明珠 潘經春

統籌丨張蓓蕾 郭芳

編輯丨李卓華 陳冰青

校對丨華成民

來源丨南方雜誌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直擊「茂名非遺」拍攝實況→
    攝製組對高州木刻進行拍攝。走!跳花棚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翁燕表示:「化州市民俗民間舞蹈跳花棚,是國家級非遺項目,舞蹈的特點是粗獷剛勁、風韻別致。電視劇《冼夫人傳奇》與我們的本土文化進行整合,既展現出粵西地區濃厚的風土人情,也為表現當地人文氣息增添更多的色彩。」當天,高州木偶戲也在附近的場地同步拍攝。高州木偶戲又名鬼仔戲,是廣東高州民間藝人不斷吸收、改造、發展而形成的傳統戲曲劇種。
  • 聊城東昌府木版年畫省級非遺傳承人郭春奎:用匠心守護非遺傳承
    省級非遺傳承人「全家總動員」合力繪製10米長軸畫卷《古今京杭攬勝》現場,省級非遺傳承人一絲不苟的製作態度吸引了眾多觀眾圍觀。在眾多作品中,一副總長10米的《古今京杭攬勝》長軸畫卷格外引人注目。「這幅作品光是手稿就畫了三年,還是我們全家老少一起出動的,刻版刻了一年半。」
  • 傳承人 | 琢瓷成畫 匠心鐫刻
    傳承人 | 琢瓷成畫 匠心鐫刻 2020-09-27 21: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非遺傳承人做主播,一點資訊上線「非凡的非遺」全球直播活動
    日前,一點資訊攜手數十位非遺傳承人正式推出「非凡的非遺」全球大型直播計劃,計劃自3月27日開始每周五選擇一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作為主播,通過一點資訊客戶端和Facebook、YouTube等內容、社交傳播平臺進行全球直播和視頻傳播,讓用戶在特殊時期足不出戶在線「雲賞」非遺的魅力。
  • 留住手藝 堅守匠心,影像中的非遺傳承
    距離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還有三天,「雲遊·非遺影像展」已率先啟幕,以千餘部珍貴的記錄影像,展示代表性非遺傳承人故事。在愛奇藝 「雲遊非遺·影像展」專區的片單裡,有這樣一部體現匠心的紀錄片《甲子漆藝》。
  • 廣圖展映「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優秀紀錄片
    本次活動從前三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共95個優秀項目中,選出了三部來播映,這三部各具特色的反映非遺傳承人技藝特色與人生故事的紀錄片是「文琰森——獅舞(松崗七星獅舞)」「季克良——茅臺酒釀製技藝」「劉永安——木偶戲(邵陽布袋戲)」。展映後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負責人田苗與現場觀眾進行了交流。觀眾積極參與討論,反響熱烈。
  • 一把剪刀剪出紅色鳳袍 霸氣剪紙亮相2020西安城牆非遺傳承活動
    今天(12月5日)下午,西安唐皇城牆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內,參加2020西安城牆非遺文化傳承活動的觀眾圍著西安剪紙非遺傳承人楊彩霞剪出來的紅色鳳袍拍照留念。2020西安城牆非遺文化傳承活動在含光門遺址博物館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刺繡、花燈、皮影、剪紙、布糊畫、木版年畫六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構成的「非遺文化藝術迴廊」亮相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吸引了來往市民遊客的目光。
  • 技藝超群,寶安新增3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賀虹(賀氏剪紙)、陳群妹(喜嫁禮餅「合成號」製作技藝),目前,寶安區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已達到14名。據悉,此次入選的代表性傳承人都能熟練掌握該項目的全套內容及技藝,並以身作則積極傳承,在項目流傳的區域內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有利於該區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作為「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福永街道,自清代嘉慶年間,就有舞獅活動,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 義烏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亮相巴黎——周洋霞·禪心閣歐洲首秀驚豔
    而這次與服裝聯合跨界發布的還有來自中國義烏的古董珠寶及非遺項目「傳統首飾」,讓巴黎時裝界驚豔。這是中國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首次走進巴黎高級定製時裝周。法國高級定製品牌ALEEM YUSUF是高級禮服的著名定製品牌,以精緻華美在巴黎時尚圈著稱。這次設計師共發布10款其最新設計,無論是線條明朗或複雜的舞會晚禮服,還是柔軟浪漫的婚紗禮服,現代裡透著古典,華貴與優雅並存。
  •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錫雕傳承人公開招聘學員啦
    中國山東網訊 為積極推動濟南市非遺活態傳承,有效緩解部分非遺項目後繼無人的困境,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不斷加強非遺傳承人收徒傳藝的支持力度,連續三年開展了知名非遺傳承人公開招聘學員工程,階段性成果頗為顯著。
  • 數百名非遺傳承人等齊聚福州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他們中,既有脫胎漆器、建盞和藥香製作等福建非遺傳承人,也有臺灣文物修復、手繪燈籠、刺繡等工藝行業的佼佼者。匠人大會為大家提供了一座開館收徒、讓技藝跨海傳承的橋梁。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強科普工作,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工匠精神」「非遺」「創新」等熱詞,組成了閩臺匠人大會的高頻話題。  「工藝傳承,重在一個『傳』字。
  • 完全免費,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錫雕傳承人公開招聘學員啦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於悅記者從濟南市文化館了解到,為積極推動濟南市非遺活態傳承,有效緩解部分非遺項目後繼無人的困境,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不斷加強非遺傳承人收徒傳藝的支持力度,連續三年開展了知名非遺傳承人公開招聘學員工程,階段性成果頗為顯著。
  • 千位非遺傳承人收徒傳藝
    □記者 王紅軍 報導  本報濟南7月23日訊 為落實省委宣傳部「文化惠民、服務群眾」12件實事的工作部署,全省「扶持1000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收徒傳藝」活動今天在濟南啟動,濟南形意拳代表性傳承人楊遵利等10名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新招收了徒弟。
  •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錫雕傳承人公開招聘學員
    為積極推動我市非遺活態傳承,有效緩解部分非遺項目後繼無人的困境,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不斷加強非遺傳承人收徒傳藝的支持力度,連續三年開展了知名非遺傳承人公開招聘學員工程,階段性成果頗為顯著。目前,2020年濟南市知名非遺傳承人公開招聘學員工程已經正式啟動。
  • 多位佛山非遺傳承人登上央視《匠人匠心》欄目
    佛山日報訊 記者束維報導:1月1日晚21:33,佛山木版年畫、佛山剪紙、南海金箔三項非遺項目登上中央電視臺十套《探索·發現》之《匠人匠心》欄目。非遺傳承人劉鍾萍、饒寶蓮、吳深龍成為第39期佛山專輯《節味嶺南》的主角,他們通過解讀一件件佛山年俗工藝品,講述非遺匠人匠心的故事。
  • 助力非遺產業化,湖南13位非遺傳承人獲幫扶
    如何讓非遺走進生活,進而得到更持久的傳承?「非遺產業化」是一條值得推廣的路徑。 9月11日,湖南省首屆非遺傳承人公益幫扶大會暨張新發非遺產業化發布會在長沙舉行,湖南省文旅廳非遺處處長顏喜等嘉賓共同出席,見證湖南非遺產業化成果。
  • 一點資訊上線「非凡的非遺」全球直播計劃
    日前,一點資訊攜手數十位非遺傳承人正式推出「非凡的非遺」全球大型直播計劃,計劃自3月27日開始每周五選擇一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作為主播,通過一點資訊客戶端和Facebook、YouTube等內容、社交傳播平臺進行全球直播和視頻傳播,讓用戶在特殊時期足不出戶在線「雲賞」非遺的魅力。
  • 吳川文化▏唯一湛江藉傳承人!吳川粵劇老藝人林國光入圍第五批國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
    吳川粵劇老藝術家林國光先生入圍第五批國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國家文化部2017年12月28日發出關於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的公告。來自吳川的粵劇老藝人林國光榜上有名,成為本次唯一入圍的湛江籍傳承人。
  • 保亭"非遺"黎錦傳承人黃桂瓊:多形式培養傳承人
    位於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加茂鎮加茂村,56歲的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傳統棉紡工藝代表性傳承人黃桂瓊,通過多種形式,培養著保亭黎錦技藝傳承人,希望能夠將保亭黎錦推向世界。如今,黃桂瓊已是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傳統棉紡工藝代表性傳承人。  那時候的黃桂瓊,白天幹著農活,晚上就埋頭在燈下織錦。黃桂瓊想到母親曾經說過的話語,「按照黎族的風俗,如果黎族姑娘不會織黎錦,出嫁那天就沒有筒裙穿。」
  • 「匠心」鑄就 讓非遺和傳統技藝變身「潮品」
    近年來,我市探索把非遺、傳統手工技藝和文創產業相結合,用「匠心」鑄就了一批充滿巧思,又極具文化內涵的文創產品。這些嘗試不僅活化了傳統技藝,還在帶動就業、助力鄉村振興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近年來,六合農民畫已連續舉辦數屆全國性農民畫展,多幅作品在全國及各省、市舉辦的農民畫大賽中獲獎,部分優秀作品還曾應邀赴國外展出。街道建成近2000平方米的六合農民畫藝術中心,接待國內外參觀來賓逾萬人。在與時俱進的同時,六合農民畫還探索與產業對接,做長做粗產業鏈。「畫一幅畫,十分費工夫,需要好幾天。」六合農民畫省級非遺傳承人張國良告訴記者,他們的畫工非常精細,需要純手工一筆一筆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