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鑄就 讓非遺和傳統技藝變身「潮品」

2020-11-21 中國江蘇網

小小剪紙把南京美景帶到世界各地;六合農民畫印上了時尚潮包和行李箱;南京雲錦被點綴在歐洲的高級家具上……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幾千年的歷史沉澱給這座城市留下了燦若星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流傳在民間的優秀傳統手工技藝。如何把藏在時光深處的傳統技藝發揚光大,讓它們走進千家萬戶,成為現代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近年來,我市探索把非遺、傳統手工技藝和文創產業相結合,用「匠心」鑄就了一批充滿巧思,又極具文化內涵的文創產品。這些嘗試不僅活化了傳統技藝,還在帶動就業、助力鄉村振興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六合農民畫

繪上了時尚箱包和扇面

六合農民畫印上了擺盤 南報融媒體記者 李子俊攝

這是一把特殊的紙扇——打開它,眼前顯現的是一幅充滿生命力的畫卷:藍藍的天空下,戴著鬥笠的漂亮村姑揚起篩子,把金黃的稻穀高高拋起,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她的身後是一片荷葉田田的池塘,肥碩的魚兒成群結隊,在蓮葉下嬉戲。畫面明快鮮豔,筆觸樸拙、誇張,一下子就抓住了觀眾的眼球。

不久前在寧舉辦的2020中國(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覽交易會上,以省級非遺項目六合農民畫為主題開發的一系列文創產品,格外引人注目。多姿多彩的農民畫,被印在了紙扇、茶杯、錢包、手提包、絲巾和行李箱上。它們從原來的只能掛在牆上供人欣賞,到成為人們生活中的日用品,把時尚性、實用性和文化內涵有機結合在了一起。

六合農民畫是南京民俗繪畫藝術,起源於南京市六合區冶山鎮四合農民畫,有的取材於古老的民間習俗、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有的取材於富有時代氣息的農村生活和對未來的憧憬。據史料記載:早在清代,六合的能工巧匠在製作房屋梁柱、門窗雕花、門庭石雕、磚雕、生產生活用具時,就會燒制、打制、編制、繪製一些裝飾圖案。這些出自農民之手的灶頭畫、門彩畫、中堂畫等構思巧妙,圖案精美,形態生動,具有濃鬱的生活情趣和鄉土氣息。

現在,因時代變遷和生活方式的轉變,除家居廳堂裝飾外,繪製在灶頭、家具等物件上的實用民間美術已逐漸被冷落。六合區冶山街道相關人士介紹說,當地政府如今將民間繪畫愛好者組織起來進行輔導培訓,將原來在家具上作畫,轉變為在紙質媒介上作畫,並在題材上更多地表現當代農民的生產生活。近年來,六合農民畫已連續舉辦數屆全國性農民畫展,多幅作品在全國及各省、市舉辦的農民畫大賽中獲獎,部分優秀作品還曾應邀赴國外展出。街道建成近2000平方米的六合農民畫藝術中心,接待國內外參觀來賓逾萬人。

在與時俱進的同時,六合農民畫還探索與產業對接,做長做粗產業鏈。「畫一幅畫,十分費工夫,需要好幾天。」六合農民畫省級非遺傳承人張國良告訴記者,他們的畫工非常精細,需要純手工一筆一筆畫出來。目前還在堅持作畫的傳承人並不多,「產量」十分有限,基本上都要提前預訂才行。

不過,自從試水文創之路後,他們嘗到了甜頭。「我們和企業合作,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畫在箱包、服飾和日用品上。他們生產出來後批量銷售,把我們的作品帶到了千家萬戶。」張國良說,這樣一來,大家的「用武之地」更廣闊了,六合農民畫的名氣更加響亮,也帶動了鄉親們增收致富。

紙上生花

把南京美景傳播到全球

南京工藝美術大師陳耀創作的「南京地標」系列剪紙作品。 圖片由陳耀提供

一張紅紙,一把剪刀,剪出南京好風景。11月6日—8日在南京舉辦的首屆中國江蘇鄉土人才「三帶兩助」建設成果展上,一面「南京地標」剪紙作品展牆,引得眾多觀眾駐足觀賞,嘖嘖稱奇。在大師的手中,肅穆莊嚴的中山陵,巖壁疊翠的牛首山,動感時尚的「南京眼」步行橋,大氣磅礴的奧體中心等20多個南京地標景點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它們的創作者,是南京剪紙非遺傳承人,南京工藝美術大師陳耀。大師的生花妙「剪」,生動細膩地還原了這些著名景致的全貌。如中山陵「博愛」牌坊,不僅孫中山手書的「博愛」二字惟妙惟肖,就連牌坊上刻有的蓮瓣、雲朵等圖案,也都被最大限度地還原出了本真的面貌,令人拍案叫絕。

南京剪紙是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主要運用鏤空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據史書記載,這種藝術形式明代已流傳民間。舊時南京人婚嫁喜慶,多聘請藝人來家用大紅紙剪各式喜花,綴於箱、櫃、被、枕等嫁妝之上,其他如鬥香花、鞋花、門箋等品種,都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其藝術特點為「花中有花、題中有題、粗中有細、拙中見靈」。

「我來南京很多年了,親眼看到了南京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的發展,就想著怎麼用古老的剪紙藝術,來反映南京的新景新貌。」陳耀說,這便是他創作南京地標剪紙作品的初衷。為此,他跑遍了南京的大街小巷,把眼裡看到的美景風光,一點點地還原到紙上。「在不少年輕人心中,剪紙是比較『老土』的,只有在農村才會看到。我們需要創新的是,如何與時俱進,把鄉土文化都市化,讓農民喜歡的民間文化,也變成都市年輕人喜歡的潮流文化。」陳耀侃侃而談,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為古老的非遺文化注入時代的活力,讓它們「活化」起來,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作用。

陳耀還在蘇寧環球商貿城開出了南京剪紙主題店面,陳列展示自己的剪紙作品。它們被裝裱進畫框,集結成書冊,變成易於攜帶和傳播的文創產品。「很多人買來收藏。特別是一些出國的人,會帶上幾套,以慰藉思鄉之情。」

雲錦攜手國際品牌

成為家居裝飾

南京雲錦和家居裝飾相結合,實用又美觀。 南報融媒體記者 李子俊攝

一襲明黃色雲錦晚禮服裙,上面點綴著一群展翅欲飛的蝴蝶,設計感十足;經典祥雲圖案的雲錦皮鞋,尖頭系帶,既古典又時尚;歐式宮廷風格公主坐椅,椅墊上富麗堂皇的花卉圖案全部由雲錦織就,中西合璧別具一格;雲錦和真絲面料製作的大紅色「龍鳳呈祥」嬰兒枕頭,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美好寓意……

在中國江蘇鄉土人才「三帶兩助」建設成果展上亮相的南京雲錦文創作品,也大放光彩。在南京,有一位年輕的女碩士吳穎,帶領她的團隊,用創新讓雲錦走出「深閨高閣」,走進尋常百姓家。

雲錦是每一個南京人為之驕傲的「傳家寶」,是南京城一張閃亮的歷史文化名片,它有著1600多年的歷史,曾是皇家御用貢品,也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吳穎曾經在「巴黎2013秋冬高級定製時裝周」現場,親眼看見了南京雲錦牽手著名時裝設計師勞倫斯許的新品發布會。2016年,她從單位辭職,和一幫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創立「承創織繡」品牌,決定做出更多更美更時尚的雲錦作品,讓這一中華民族的瑰寶在世界舞臺上綻放出更奪目的光彩。

雲錦製作工藝複雜,兩名熟練的織錦工一天才能織出五六釐米,一件衣服光是前期用料就得織上一個月,售價動輒幾萬元甚至十幾萬元。由於身價昂貴,雲錦產品之前瞄準的基本都是高級定製市場,普通大眾難以承受。吳穎和專家團隊反覆創新技術,在手工化和機器化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解決了這個難題。「我們的設計團隊中,囊括了南京雲錦國家級、省級、市級的傳承人。在他們的指導下,我們在用機器生產雲錦時,提取了手工雲錦中最精華的圖案和紋樣,並且和合作工廠一起研究改進了機器製作參數,使其能保留手工雲錦中最顯著的幾個特點,包括色彩的豐富度、織線的立體感和緊緻度等。」吳穎說,實現了雲錦面料產業化、規模化生產後,成本一下子就降低了,其售價僅為手工雲錦的1/8左右。

為了讓雲錦更加接地氣,在傳承人和設計大師的妙手下,公司根據人們不斷變化的審美意識、生活需求,把創新創意理念嫁接到非遺傳統技藝上,跨界融合,做出了一系列衍生文創產品,從雲錦禮服、圍巾、鞋子,到雲錦手袋、錢包、珠寶盒,還出現了雲錦桌椅、屏風、掛畫、胸針等,讓雲錦文創產品滲透到了現代人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他們還攜手國際品牌,進軍國際市場。如和義大利高級家具品牌Gervasoni合作,為其提供帶有雲紋式樣的雲錦面料,致力於生產中西合璧的藝術風格家具。

傳承「匠心」做實產業,帶動村民就業增收

傳統技藝大多藏身民間,一頭連著優秀的鄉土文化,一頭連著厚重的人文創造,插上文創的翅膀後,也走上了規模化和產業化的道路,在助力脫貧攻堅和助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

鄉土人才的技藝手藝,大都經歷百年的歷史積澱。近年來,江蘇省、南京市著力挖掘、遴選和培育了一批帶領技藝傳承能力較強的鄉土人才帶頭人,支持他們發揮「領頭雁」和「火車頭」作用,推動鄉土人才技藝遍地開花,結出累累碩果。廣大優秀鄉土人才帶領鄉親們,傳承古老技藝、推動產業發展、帶動群眾共同致富。

「傳統手工藝,講究慢工出細活,要耐得住寂寞,很多年輕人不太願意做。我們廠裡招收的工人85%來自農村,雖然大部分學歷不高,但都是能吃苦、有耐心鑽研手藝的人。」南京金陵金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金陵金箔鍛制技藝非遺省級傳承人葛才金告訴記者,金陵金箔鍛制技藝是南京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中華一絕」之稱。他們把金箔設計成各種造型的工藝品,出口到韓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非常受歡迎。「哪怕在上半年的疫情衝擊下,我們的銷售額和訂單基本都沒受到影響,反而還在招工,幫不少村民解決了就業問題。」

在省內其他兄弟城市,這樣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比如省鄉土人才「三帶」名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蘇繡代表性傳承人姚建萍,從事蘇繡事業30餘年,開創了獨具特色的「融針繡」風格,創建鎮湖刺繡研究所,培養了6代弟子200多人,遍布全國各地。又如省鄉土人才「三帶」名人、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箏藝術製作代表性傳承人,建立了琴箏文化展館,傳承琴箏文化,直接或間接傳藝的學徒逾千人;其創辦的金韻樂器御工坊不斷發展壯大,帶動揚州琴箏製作企業300餘家。再如寶應亂針繡,以朱軍成、莫元花等優秀鄉土人才為代表,攜手四千繡娘,繡出了億元產業。

南報融媒體記者 李子俊

相關焦點

  • 傳統技藝「蝶變」生活潮品 「詩和遠方」觸手可及
    在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國各地文旅資源以及傳統技藝「蝶變」成為好看、實用、有故事的生活潮品,在滿足老百姓消費需求的同時,讓「詩和遠方」走進人們日常生活。這些時尚實用又不乏傳統韻味的文化創意產品,脫胎於文化和旅遊部近年開展的「創意下鄉」「創意進景區」試點項目。在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等文化單位的支持下,貴州臺江縣以及四川閬中古城景區、青海茶卡鹽湖景區等地不斷湧現出富有當地文化特色的旅遊商品。
  • 非遺| 蒙古族皮藝(皮雕畫)技藝
    賈宏偉,作為一名草原上的匠人,和一名非遺傳承人,自2003年註冊成立「格日勒皮藝」公司以來,從此開始了對這一項匠心技藝的多元化、市場化探索,以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傳播為己任,並且能夠使更多的人來走進它們,將優秀的民族文化代代發揚
  • 留住手藝 堅守匠心,影像中的非遺傳承
    距離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還有三天,「雲遊·非遺影像展」已率先啟幕,以千餘部珍貴的記錄影像,展示代表性非遺傳承人故事。在愛奇藝 「雲遊非遺·影像展」專區的片單裡,有這樣一部體現匠心的紀錄片《甲子漆藝》。
  • 國家級非遺項目-茶葉傳統技藝有多少?傳承人有哪些?
    關注公眾號《茶界小學生》,了解茶資本和營銷。 註:現有多家單位在開展非遺傳承項目和傳承人推薦工作。本文僅記錄國家級非遺項目和傳承人—茶葉傳統技藝,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確定。
  • 寶山非遺——顧村結藝製作技藝 帶你一起來「賞蓮」
    寶山非遺——顧村結藝製作技藝 帶你一起來「賞蓮」 2020-08-29 1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黑龍江省非遺仿古刀劍鍛造技藝展》省博展出
    為豐富廣大群眾文化生活,加強博物館館際間交流,7月26日,由黑龍江省博物館與哈爾濱市啟兵坊刀劍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北疆藝寶匠心傳世——黑龍江省非遺仿古刀劍鍛造技藝展》捐贈儀式、開幕式及非遺傳承人展演在省博物館隆重舉行,在展覽展出期間將舉辦多次與展覽相關的知識講座
  • 千錘百鍊銅鑼「匠心」 重慶梁平銅樂鍛造技藝非遺傳承人許國祥
    梁平銅樂鍛造技藝是一門傳統的民間手藝,也是一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時至今日,能夠做出銅鑼樂器的鍛造藝人屈指可數。今(31)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重慶市梁平區了解到,在重慶市梁平區袁驛鎮柳河村六組,梁平銅樂鍛造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許國祥一直堅守和傳承著這項技藝,讓傳統銅鑼不斷發出「好聲音」,也讓更多人對這項傳統技藝有了深刻的認識。
  • 數百名非遺傳承人等齊聚福州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師徒制是中華文明史上知識傳播、技藝傳承的重要形式,它傳的不僅僅是手藝,還有一種情懷叫工匠精神。」福州市傳統文化促進會會長鄭煒說,兩岸工藝本就是「一枝兩葉」,同根同源、血脈相連,此次臺灣青年拜福建名匠為師、福建青年拜臺灣名匠為師,探索兩岸非遺人才培養的「師徒制」模式,既是一種追本溯源,也彰顯了兩岸傳統技藝的融合與創新。  經常往來兩岸的臺青陳琪樺,拜師藥香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韓燕。
  • 河南肯德基非遺小劇場喜迎中國傳統新年
    河南肯德基攜手河南的非遺小劇場「非遺有範兒」 邀請一幫年輕演員為大家表演了流傳千年的口技,非遺代表作之一的皮影戲,匯聚了「說、學、逗、唱」的相聲和風趣幽默的快板藝術,讓大家感受了傳統曲藝之美。傳統文化的推廣並不是一項泛泛而談的任務,而這次深受各個年齡段消費者喜愛的肯德基餐廳化身非遺小劇場將老輩藝術家們深耕傳統文化的精神融合年輕的力量,讓非遺藝術展現新的活力,肯德基作為紮根中國多年、深受各個年齡層次消費者喜愛的品牌,一直將「助力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作為己任。
  • 非遺走紅網絡:傳統文化是怎麼被年輕人愛上的?
    那些在短視頻平臺走紅的視頻和段子,只是讓網友們重新認識到:原來有那麼多生活中十分常見的非遺項目,一直在被工匠和藝術家們傳承著,比如(暴露年齡警告)每年春節都要貼的剪紙、小朋友最愛吃的糖人、媽媽衣服所用的藍印花布:
  • 蘭芳園匠心品質受關注 人民日報直播可以喝的「非遺」奶茶
    6月12日,人民日報聯合華少在快手打造了"愛上中國風之非一般的非遺"直播專場,助力非遺文化傳播和傳承,屆時直播現場出現許多非遺文化商品,包括柳州螺螄粉、廖記棒棒雞等,其中"港式奶茶始祖"蘭芳園也現身其中。
  • 花喵以匠心演藝百年非遺美味
    水酥餅的製作技藝,是一項紮根於雲南麗江納西族民間的傳統手工做餅技藝,因其用水浸泡做餅的特殊工藝,帶來細膩沙糯的口感,成為了流傳百年的美味,目前已是雲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百年非遺,匠心打造獨家美味本著匠心烘焙、締造高品質產品的態度,花喵鮮花餅沿用非遺技藝,以傳承的精神,將鮮花餅與納西水酥餅的靈感碰撞,融合出雅致風味。
  • 苗族服飾為何吸睛,非遺技藝凸顯價值,如何傳承非遺技藝
    南丹中堡鄉當地的苗胞現很少進行棉花種植、養蠶繅絲、紡紗織布等相關活動,傳統的紡織工藝即將不復存在;能夠掌握蠟染技術的苗族婦女已寥寥無幾並且年數已高,年輕人不願學習傳統工藝紛紛外出打工……如何傳承苗族服飾技藝?
  • 復原古戰車 傳承非遺技藝
    又蘊藏著怎樣的技藝?近日,我省西鹹新區空港新城的一位車木匠,就用傳統木工技藝,復原了一輛2000多年前的古戰車。原來,是當地非遺保護的工作人員找到了傅平,希望他能製作一輛木輪大車,用來展示和傳承木輪大車這項非遺技藝,聽到這個消息,傅平身上沉寂了多年的車木匠火苗,又重新燃了起來。
  •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板城燒鍋酒傳統五甑釀造技藝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板城燒鍋酒傳統五甑釀造技藝 2020-06-18 10: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傳承非遺技藝,非遺文創產品為「順意好禮」大賽添人氣
    傳承非遺技藝,精品項目展鋒芒據了解,位居前三名的作品均結合了順義本土特色、巧妙採用非遺技藝創作而成。毛猴工藝品 《家和萬事興》是傳統非遺技藝作品,作品表達了順義人生活和諧、幸福美滿的生活狀態。葫蘆工藝品《順心順意》是以非遺技藝烙畫和彩繪葫蘆創造出的具有順義本土特色文化創意色彩的作品。剪紙藝術《順馨/順義/順風/順水》,採用了剪紙非遺技藝,紋樣搭配了各種花朵形態,寓意順義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技能國手」對話「嶺南非遺大師」感受傳統技藝
    綠茵兔仔餃、真味酸奶蛋撻、廣州文昌雞、泮塘五秀、姜撞奶……十幾道廣州傳統早茶輪番上桌。這些點心經過粵菜師傅的精心製作,色香味俱全,還尤其注重食物外觀和擺盤。巧克力做的粉紅色「荔枝」掛滿枝丫,糯米粉做的山竹惟妙惟肖,還有外形似小白兔的蝦餃,都引得選手們拿起手機狂拍。品嘗完早茶後,大廚楊洪強現場教大家製作麵塑。
  • 第八批新昌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介紹——傳統技藝·玉米餅製作技藝
    傳統技藝玉米餅製作技藝相傳於明末清初,主要分布於新昌縣鏡嶺鎮外婆坑村一帶。玉米餅由玉米粒風乾磨粉後,用水和團,根據個人喜好加上佐料豐富口感,然後壓面制型。隨著時間的推移,外婆坑村村民不斷完善玉米餅製作技藝,口味更為多樣,有番茄味、海苔味等,樣式也更為美觀,蝶變成薄如蟬翼的、色澤金黃、可口酥脆的時令美食,散發著濃濃的穀物清香,深受遊客們的喜愛。玉米餅為純手工製作農家美食。
  • 「文化之美·影戲人間」清華大學雪花秀非遺保護基金2020年度成果...
    文化之美匠心傳承自2006年起,雪花秀肩負起品牌的社會使命,矢志不渝地保護傳統文化之美,通過一年一度的雪花文化展,對文化之美進行再度詮釋,以求展現人文、自然與文化的和諧共存。在此理念下,雪花秀堅持不懈地支持和援助文化藝術活動,保護傳統文化。
  • 江蘇非遺|周雙喜:傳承「南京雲錦技藝」 織出「璨爛星華」
    從18歲到南京雲錦研究所當學徒,到成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周雙喜凝聚匠心,用雙手織出璨爛星華,為國家搶救複製了一大批具有很高文物價值的雲錦,填補了研究領域的空白,受到文物專家的高度評價,並在退休後依然持續守護著「南京雲錦技藝」,希望其能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