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1月16日電(記者陳愛平、餘俊傑)「只有想不到,沒有用不到!」16日開幕的2020中國國際旅遊交易會上,觀眾們面對琳琅滿目的文化創意產品發出驚嘆。在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國各地文旅資源以及傳統技藝「蝶變」成為好看、實用、有故事的生活潮品,在滿足老百姓消費需求的同時,讓「詩和遠方」走進人們日常生活。
苗銀不再僅用於製作苗族女性繁複的頭飾,也可以結合琺瑯工藝製成簡潔而頗具時尚感的手鍊;歷史人物張飛的卡通形象躍然口罩、圍裙、環保袋之上;來自青海茶卡鹽湖的鹽雕小動物工藝品活潑可愛……
在文化和旅遊部設立的「創意點亮美好生活」展區,上海觀眾李玲開啟「買買買」模式,將一款苗繡胸針收入囊中。「胸針美觀大方又很有民族特色,適合日常休閒服飾搭配,價格也『親民』。」
這些時尚實用又不乏傳統韻味的文化創意產品,脫胎於文化和旅遊部近年開展的「創意下鄉」「創意進景區」試點項目。在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等文化單位的支持下,貴州臺江縣以及四川閬中古城景區、青海茶卡鹽湖景區等地不斷湧現出富有當地文化特色的旅遊商品。
貴州臺江縣委常委曾武松介紹,「創意下鄉」試點工作的理念是,讓當地傳統的苗繡、銀器製作等技藝與時尚現代的設計理念結合,把本是當地人自給自足的普通用品,升級成為人見人愛的旅遊紀念品和消費品,甚至能實現高端私人定製。
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政府部門、文旅企業及合作社、手工藝人、設計師等「各盡其才」,不僅能讓當地百姓增加收入來源,也讓傳統技藝為更多消費者認識和喜愛,煥發新生機。
「一個『創意下鄉』項目,就能帶動200多名建卡貧困戶居家就業,最低也能實現2000元至3000元的月收入。」曾武松說。
這些傳統技藝的「活化」正變得日益精細、精準。閬中古城景區工作人員何金銳介紹,開發文創產品前,參與各方對景區遊客和消費者的購物習慣、消費結構、價位預期等進行了細緻的調研,因此,文創產品上市時就容易打開市場。
無論是廣大鄉村的手工藝、民居、餐飲等特色資源還是都市博物館、美術館裡的文物展品,越來越多的歷史文化元素融入現代生活用品的設計中。本屆交易會上,各省區市的文化創意產品頗具特色,將4萬多平方米的展區現場打造成一個熱鬧的「文旅市集」。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等均設立了單獨展臺,「爆款」文創產品及當季新品吸引眾多觀眾駐足。
江蘇省文化館館長戴珩分析,讓歷史文化、傳統技藝在生活中鮮活起來的最大動力,來自我國居民不斷升級的物質文化需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進一步融入人們日常生活,增強民眾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