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帆:我的詩和遠方在廚房

2021-02-17 鴻漸風

請點擊左上方「鴻漸風」關注我們

我的詩和遠方在廚房

這首由許巍演唱,高曉松詞曲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不僅爆紅網絡被刷屏,還引發了各路人的造句,成了人們感慨用的囗頭禪。

 很多人在經歷了緊張繁忙的工作後,都迫切地想擺脫眼前的苟且,去追逐那令人嚮往的詩和遠方。

       於我而言,無論前面有怎樣的詩和遠方,嚮往的還是廚房。因為我們在追夢時,在尋找那片田野的旅途中,在到達那片海之後,就會發現,「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更多的時候,生活就是眼前的苟且,就是一地雞毛,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只有廚房裡飄出的縷縷飯菜香和陣陣笑語聲,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家常飯的溫馨,才是我心中的愛。人只有吃飽了肚子,才有力氣去追逐夢想,所以,我的詩和遠方在廚房。

      中國素有「民,以食為天」之說。國人甚至以為「普天之下,莫非一吃」,任何事都可以用「吃」來解決。這大概是人們對千百年前老祖宗流傳下來的飲食文化的認識。      談吃,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廚房,廚房是什麼?廚房是與吃密不可分的地方,是準備食物並進行烹飪的房間。      「人間煙火鍋臺始″,一桌豐盛的菜餚,由生變熟,有多道工序,多種技巧,還需要廚房、廚具,熟練的廚藝。廚房文化的發展和進步,也就貫穿在了人類歷史文明發展的進程之中。      《呂氏春秋·本味篇》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一篇烹飪理論文章,「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羶」,「一灶五突,分煙者眾,烹飪十倍」,可見在春秋時期,用臺灶烹煮、滅腥除羶的熟食已經大行其道。到了漢代,則有了對「灶」的詳細闡述:「灶,左火右土,炊穴也」。顧名思義,灶就是用土造成的燒火做飯的地方。灶和廚房為中華民族美食的繁榮發展提供了最基礎的先決條件。      說廚房,自然想起小時候老家的廚房。雖然我離開家鄉已四十多年,但仍似昨日那樣熟稔與親切。      聽婆婆說,老家廚屋布局是有講究的,什麼講究,她沒說。現在來看,應該是指地方民俗,這種民俗有一種深藏的文化內蘊。比如灶臺,要坐南朝北、上寬下窄砌建,灶面是四方或長方形的,安放鐵鍋的位置又是圓形的。這大慨有天圓地方的寓意,表達著天地交泰、家道和順的理念。一般百姓家裡,都設計有兩個灶頭,忙時一邊煮飯一邊炒菜。兩口直徑六十公分的鐵鍋,兩鍋之間、後面分別嵌有兩個「吊子」(水罐),那是利用灶內餘火來保溫的燙水罐,冬天用熱水很方便,人們常說的「鍋裡不滾,燙罐裡亂滾」指的就是此物。      最難忘家鄉富有年味的廚房氣氛。它不僅能讓我深切感受於當時,更能久遠地追懷於當時。    記憶中,兒時的年底,天色總是那樣的寒冷,風雪連綿不斷。隨著除夕臨近,過年的味道一天比一天濃鬱起來。就連廚房裡的光線,也會隨著長輩們虔誠地祭灶謝神,祭拜祖先的香火,而變得朦朧神秘。       有一年的臘月三十,時近傍晚,屋外飄起了漫天飛雪,極目遠眺,蒼蒼茫茫,一派奇寒景象。而在我們家的廚房裡,卻充滿著迎新送舊的忙碌氛圍。只見八仙桌已端放在堂屋中央,桌上已擺著幾碗做好的菜餚,全屋飄溢著誘人的酒肉香味。       婆婆、媽媽、姑姑卷著袖子在廚房煎炒蒸煮忙得不亦樂乎。搖曳的燭光中,祖父圍著桌子擺放好酒杯碗筷,然後,向杯中斟滿了白酒。父親說一聲「開席」,我馬上在大門口點燃了那一掛祝福的鞭炮。鞭炮聲中,祭祀儀式開始。先點高香,後燒紙錢,長輩們虔誠地拜謝送走灶神,馬上又莊重地對著神龕上寫有「天地君親師位」的神牌叩拜祖先。在父親的引導下,我也恭恭敬敬地跪拜祖宗。跪拜後,心中只想著灶王爺和祖宗們快點吃飽喝足,享用好豐盛的祭祀供品後,我們也快點來分享這一年一次的豐盛大餐。 「我在朦朧中,又隱約聽到遠處的爆竹聲連綿不斷,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雲,夾著團團飛舞的雪花,……我覺得天地聖眾歆享了牲醴和香菸,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蹣跚,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多年後,當我讀到魯迅在《祝福》中的這段描述時,倍感親切。它讓我想起了那年臘月三十的風雪之夜,以及那份洋溢在家鄉廚房裡的溫暖忙碌的氛圍。

      生活離不開吃和廚房。我羨慕那些能把廚房裡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變成生活裡棋琴書畫詩酒花的人。      我喜歡上廚房和烹調,是因為不會做飯,被「逼上梁山″。      參加工作,離開父母長輩,來到異地他鄉。生活上只能靠自己。開始,我像很多不懂生活的年輕人一樣,很不屑於下廚,更談不上廚藝,一心想以事業上的成績來證實自己的成功。隨著成家,小孩的出生,每天的一日三餐就成了日常飲食起居最基礎最主要的內容。要把家庭生活過好,未必要上得廳堂,但必須要下得廚房。    雖說我下鄉時也做過飯,但那只是生的弄熟,頂多一「三腳貓」功夫,與如今的下廚做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讓我難忘難堪的是那年春節學做年夜飯,一個西紅柿炒雞蛋,弄成了水煮鹽拌。一條桂魚出鍋後,難吃不說,魚腥味燻的讓我懷疑人生。    生活的現實讓我意識到,為了家人和孩子,為了自立,必須要學會做飯。於是,工作之餘,我一頭扎進了廚藝的學習之中。  美食書籍,美食論壇,微信博客都給了我學習的有利參考,從下麵條到做米飯,從拌黃瓜到炒雞蛋。      剛開始笨手笨腳地邊請教愛人,邊淘米、擇菜、切菜、熱鍋、看火候、聞味道,直到飯菜上桌,心才放下,可又擔心口味不行,便問家人怎麼樣?家人孩子都給面子,連聲說不錯。我知道,他們並未說實話,只是覺得我新人下廚,不容易,鼓勵罷了。由此便想起了《新嫁娘詞》:「三日入廚下,洗手做羹湯。未諳姑食性,先譴小姑嘗。」那位不自信新娘的心裡是否和我有相似之處呢?      術業有技巧,事事皆學問。做飯菜亦如此,時間稍長,感觸尤深。當簡單的飯菜擺在桌上,有涼有熱,有葷有素,顏色不同,味道迥異,會用孩子般的眼光一個個看過來,尤如自己的心聲變成了文字落滿了紙張般滿足。

      一次去朋友家吃飯,發現他做的一道涼拌大白菜葉味道特別。因為之前我吃大白菜,要麼幹炒,要麼涼拌都是直接生拌的,吃的就是白菜心的甜脆口感。這次嘗試過這道水煮之後的大白菜涼拌很是驚喜,口感和風格和生白菜涼拌截然不同,很清新很爽口,因為白菜焯燙過,所以口感綿軟,更容易入味,再加上最後熗鍋的辣油,鮮香而不失大白菜本身的鮮甜滋味,透明的黃白相間的顏色加上紅棕色的辣椒段和綠色的香菜葉點綴,賣相很誘人。      我自然不放過討教的機會,回家後趕忙嘗試,記住了把白菜葉子燙透、最後熗鍋淋熱油。就這樣,見好就學,讓我學會了不少菜。      有時在餐館吃飯,發現有好吃的菜品,我是從不放過,一定會「打破砂鍋問到底」,回家後仔細琢磨分析,嘗試做幾次,直到學會才罷休。      我和兒子都是肉食動物,天天都要見著葷腥才行。而光食葷菜容易引起內熱,必須要有素菜相伴,才能飲食平衡。大家吃得平衡了,我這個廚子的心自然也就平衡了。每到熱天,素菜中當屬涼拌菜最能維持蔬菜中的營養,咀嚼中會帶給人脆爽的口感,更重要的是方便了煮夫的操作。少了煙燻火燎,做飯的吃飯的都健康。  我做的涼菜不少,比如涼拌萵筍絲。先將萵筍削去葉子和外皮,切成細絲,切好的細絲放入大碗中,加入適量香醋、糖、鹽、雞精、香油拌勻,裝盤,撒上熟芝麻,喜辣的再澆些辣椒油就可以吃了。

       人們常說「實踐出真知」、「熟能生巧」。烹飪的許多技巧與套路,其實就在百姓日常的生活和個人長期的實踐中。如要蒜末的蒜瓣,先拍一下,剝起來就更容易。皮蛋先煮一下,可以避免偏軟和糖心。冰糖加黃酒,不僅能讓燉肉的顏色更好,還能更酥爛,等等。向內行請教,加強積累和訓練,會讓廚藝不斷長進。       有時,刻意練習可能並不好玩,但卻是掌握和精通一門技能的必需。比如,刀工不好,就常做土豆絲,火候掌握不好,就多炒炒綠葉菜,掌握了正確的方法,持續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這才是訓練。       菜要做的好,食材也很重要。北京同仁堂有副名聯:「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料;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雖然講的是藥品,其實道出了決竅:材料和工藝一定要認真,這大概就是匠心。做菜選食材,應該選質量好的。蝦幹,郫縣豆豉,花菇等都能增鮮,但必須買好的和正宗的。滷肉滷菜放點乳汁,不止顏色更好,還會更鮮,味道層次更豐富。想做出好吃的,食材必須講究。       還有,做菜不得偷懶。燉紅燒肉,時間短了就不入味。做可樂雞翅,不用料酒開水小焯一下,肯定會腥。你對做菜工序偷懶,菜就會在味道上給你添亂。一次,我做「雞米粒」。平時做出來的不比肯德基差。但那次卻偷懶,少了加雞蛋清的工序,結果就出了問題,效果與原味大相逕庭。從此,我再也不敢偷懶和大意。       呼朋喚友,吃飯喝酒。好友相聚,我喜歡做桌菜招待朋友。一位很會做飯,又精於人情的朋友說:我能看出,你做這些菜都很用心。其實,一頓飯,有一兩個特別好的菜就行了。比如,這頓飯,我就記住你做的山藥燉老鴨和家鄉粉蒸肉。       「多數可遺忘,偶爾特漂亮」。這是用戶體驗產品的秘訣。無論看產品,還是做菜,都是如此。朋友一番話,讓我明白,與其更好,不如不同。人無我有,人有我精。就是這個理。因為菜餚的驚豔效果,有點像名人的演講,只能聽一次。畢竟,即使再好吃的菜,第二次也沒有了初嘗的味道。但客人可以是變化的。所以,我有時也會做些熟悉的菜,很開心地聽到不同親友們同樣的評價——好吃。

       小廚房,大天地,想為者,有可為。鬥室內,一個人,油鹽醬醋任勾兌,鍋碗瓢盆聽指揮,食材由生變熟,由生變香,由多味變美味,這個過程是獨有獨特的、也是享受的。在幽靜的角落,一個人的鍋碗瓢盆交響曲,由自己的神思創意恣意飛揚,暇思無限、歡愉無涯。而此時,你卻是整個廚房的主宰,是一個世界的主人——我的廚房我做主,真可謂勞動著亦快樂著。      下廚房並不意味著簡單枯燥,事由心生,心思一轉,它就成了長廚藝、練性情的好去處了。年輕時下廚房,摒燥氣增耐心,藝不壓身,不懼人生來日方長。年長時下廚房,鍛鍊身體,活躍思維,延緩衰老。       我常想,生活是什麼?就是衣食住行。人活一天必須吃一天,尚有一氣,不可遏止。人離不開吃飯,廚房就是食物的產出地。沒有哪一個人不食人間煙火,不進廚房的。愛生活就應愛廚房,就要學會擺弄柴米油鹽醬醋茶。       現在的我,從買菜,到食材搭配,到切菜,再到烹製,最後到選擇合適的器皿擺盤上桌,每一步都儘量周全。我做的菜,也許口味並非達到廚師級別,但其中的過程卻是開心和滿足的。         我體會,在廚房操刀顛鑊的過程,非但是一種技藝自賞的過程,更是一種追求完美的享受。為選購菜餚的作料食材,我可以跑遍半個武昌城。個別特殊味料,上網郵購也是有的。為精心製做一個菜餚抑或煲好一個靚湯,不怕煙燻火燎,耗時兩三個小時,也司空見慣。             有時,對有些菜餚的「改良」與「創新」,常被妻謔之為「惡紫奪朱,鄭聲亂雅」的「胡兌」,我也依然甘心如薺,樂此不疲,因為這就是生活的享受。

       不能說,不進廚房的男人,不愛家庭缺乏生活情調,不會做菜的男人,不講究餐飲品味。但至少可以說,他們缺了體悟在廚房操刀的盎然雅趣,少了領會烹飪藝術奧妙所在的樂趣。       愛上廚房,也慢慢接受了以前不喜歡的刷碗之類的清潔工作。吃完飯,清洗餐具廚房,日子也就在這洗洗涮涮中度過。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能圍著灶臺轉,需要堅持與勤快。能運用各種食材和烹飪手法去做出一道道家人喜歡的菜餚,滿足家人的味蕾,一定要有愛心。為父母做合口的飯菜,是因為孝順。為家人孩子做飯菜,是因為愛。       現在我終於明白,為什麼婆婆在世時,每次做完飯菜,看到全家人吃飽喝足,她坐下來只吃點剩下的飯菜,都是高興不已的神情。因為她把對家人全部的愛,都傾注在了一桌普通的飯菜裡。       別小看家庭的一桌菜餚,它不僅是食物的展示,更是滿滿的愛心呈現。       大家讚美廚師,「一雙巧手演繹五彩斑斕,一把大勺爆炒酸甜苦辣,一臉熱情把汗水揮灑,一頂高帽是最大的獎賞與評價。」我不是廚師,也沒有他們高超精湛的廚藝,僅僅是喜歡做菜而已。這些,足夠讓我去擁抱七彩生活,領略美味人生。          孫中山先生說:「悅目之畫,悅耳之音,皆為美術,而悅口之味,何獨不然?是烹調者,亦美術之一道也。」       中國人的廚房,食品,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只是物質的、低級的生理所需,而是上升為一種精神的、高級的璀璨文化。人們在「吃」的同時,除了果腹,更多的是追求賞心悅目的享受和文化藝術的薰陶,也就是孫中山先生所說的「悅口之味,美術之道」。       現在的社會,人們講究美食養生、美容養顏、延年益壽,並由此得到高雅的享受與高尚的怡情。吃飽喝足,只是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或最低的滿足,這在現在已非難事。但要吃得精美、精細、精緻、精彩,以至吃出驚喜,又節省而不奢侈,則非易事。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提高廚房檔次,更要提高烹飪技藝。而一旦實現了這些,我們的生活,也就進入了更高一層的境界。

      人的一生離不開廚房離不開吃,柴米油鹽是根本,詩和遠方是追求。那些刻意追求詩和遠方的朋友,殊不知腳下的地方就是遠方的遠方,能把眼前的苟且過成詩,才叫幸福。

註:本文除題圖外,菜餚烹飪、攝影、圖片均為作者製作提供。

作者往期文章連結:

舟帆:流年碎影連環畫

舟帆:夢荷搖曳兩湖院

舟帆:想起婆婆的粉蒸肉

舟帆:宋家臺村的知青歲月(下)

舟帆:宋家臺村的知青歲月(上)

舟帆:印象喀什

舟帆:隆中情思

舟  帆:皇帝與詩人

舟 帆:「五七指示」下的城關中學往事(1972-1974)

舟帆:遠去的書信

舟帆:收音機

舟帆:端州賞硯

舟帆:古人的題壁詩

舟帆:「徐九經」朱世慧的藝術人生

舟帆:想起婆婆的鞋樣子

舟帆:舌尖上的鄉愁

舟帆:我的家鄉天門龍潭灣

舟帆:天門方言趣話

公號近期文章連結:

四巷子:林彪在夏季攻勢中(下)

爾也:天下文章

陸羽金魚:垂釣趣憶

四巷子:林彪在夏季攻勢中(上)

爾也:茅草灣的龔家阿巴

吳成孝:家鄉的湯麵和炒米

羅碧峰:鐵板凳與火缽爐子

飛魚:打撈一罾零落的憎愛

小小:公交車的那些事兒

秋沁荷池:遠去的童謠

四巷子:林彪在「三下四保戰役」中(下)

四巷子:林彪在「三下四保戰役」中(上)

敬請關注,敬請賜稿,歡迎留言(公眾號「發消息」處可留言)。編輯部組建了《鴻漸風鄉友群》,旨在增進編讀溝通,分享信息。有興趣者可在留言處告知您的微信號,編輯將邀您入群。本公眾號投稿郵箱:449822561@qq.com。 

相關焦點

  • 廚房裡有回憶的味道 藍炬星V5-ZK烹飪詩與遠方
    為什麼有人鍾愛廚房呢?因為廚房裡有回憶的味道,廚房有姜蒜蔥花的濃香,有鍋碗瓢盆的樂章,可以看到,生米煮成熟飯的樣子,還有蒸籠米缸油鹽醋糖。當你奔波勞碌了一天,回到家裡,聞到那廚房熟悉的味道,心中莫名升起一股欣喜。
  • 「詩和遠方」是什麼意思? 求之不得的統統都是詩和遠方
    「詩和遠方」是什麼意思? 求之不得的統統都是詩和遠方時間:2019-04-27 17:30   來源:金投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詩和遠方是什麼意思?求之不得的統統都是詩和遠方 前幾年年輕人流行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如今又開始流行起來了詩和遠方,關於詩和遠方是什麼意思,詩和遠方出處在哪裡,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詩和遠方是什麼意思 詩和遠方指的是理想生活,來源於由高曉松作詞   原標題:「詩和遠方」是什麼意思?
  • 我的詩飄向遠方
    >詩飄向遠方》文/胡桂芳 朗誦╱侯樹軍今天我的詩飄向遠方今天我的詩飄向遠方化作一把糯米、紅豆和大棗揉合出三千情懷揉合出香噴噴的粽子一口粽香感懷國恩有國才有家國之盛民之安二口粽香感懷親恩有家才有業家之和我之樂三口粽香感懷中華文化品秦漢的明月賞唐宋的花香享煌煌盛世
  • 信仰詩歌:基督徒的詩和遠方
    在遠方的異像是你的詩,是你的遠方在有理想的地方 當下的人向前不斷推進的努力活著>當在當下靜止 停滯不前 或者因為沒有了遠大理想或者因為貪婪當下的安逸舒適或者因為不再想付辛苦舍己的代價或者是面對前方的挑戰膽怯天國就是詩和遠方
  • 酈波|把詩和遠方帶回身旁
    酈波老師自己也說:「我喜歡這種沉浸在人物命運裡的對歷史的找尋,以為只有這樣,歷史、文化,還有那些民族血脈裡的傳承,對於我們後人來說,才不僅僅是一些空洞的存在。」-害怕賣報師傅認出自己-      同時,酈波老師自己非常喜歡安靜的生活,在不上課的時間裡,他喜歡看書、發呆、冥想,但在電視上講了課,出了名,想要安靜也難,這也正是酈波矛盾和可愛的地方。      有一次在學校後門口,買報紙的時候,報亭的師傅認出了酈波,就問道:「您是電視上那個講課的人吧?」
  • 「詩和遠方」何嘗不是一種苟且
    自由是相對的,同樣,苟且和「詩和遠方」也是相對的。眼前的苟且不過是暫時的枷鎖,是一種對未來充滿信心的「臥薪嘗膽」,這種信念支撐下的苟且又何嘗不能稱之為自由,而「詩和遠方」雖說充滿了想像和奔跑的自由感,卻又難免落入空想的枷鎖之中。    正如有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沒有不能失去的,除了內心的自由。唯有內心的自由才能衝出世俗的束縛,換來一片寧靜的天空。
  • 嚮往「詩和遠方」?西班牙攝影把它們搬回了家
    但如某位「來自遠方」的脫口秀演員所言,「詩和遠方」未必適合每個習慣了都市便利生活的人。既然逃離無望,那麼,不妨參考一下,西班牙知名攝影師Coke Bartrina與其伴侶Nuria Val的做法,把田園生活「搬」回家。客廳為滿足攝影師夫婦追求真實的田園生活的願望,設計團隊以暖白色為基調,搭配溫馨的「甜橙色」與充滿自然氣息的「橄欖綠」,營造美好的田園氛圍。
  • 《曉松奇談》詩和遠方
    (除了講歐洲王室之間亂七八糟的關係的兩期,實在是看不下去) 一不小心,我每周五衝著一張佔滿屏幕的大餅臉都看了四年了。 四年,可是世界盃的一個輪迴。 除了大緊口才學識俱佳,還關鍵每期都能聊到我感興趣的東西上來。 看的第一期節目講的是二戰時期美國的日裔軍團的故事,深深的抓住了我的high點。 我對於歷史的興趣,完全就是對這些聞所未聞的歷史角落裡的獵奇。
  • 華少、張紹剛、胡海泉、酈波、尚雯婕開啟遠方之旅《還有詩和遠方·詩畫浙江篇》周日開播
    在浙江省委宣傳部指導下,浙江衛視首創文旅實踐節目《還有詩和遠方·詩畫浙江篇》,探尋「浙江詩路文化帶」,開啟一段段妙趣橫生的文化之旅。節目將於本周日(8月9日)晚21:30開播,今天節目組發布了第一期新昌站預告視頻。詩仙李白一首《夢遊天姥吟留別》,一段夢中遊記,千古傳唱,同時也讓人們對天姥山所在的浙江省新昌種下了許多嚮往。
  • 山西《詩和遠方》 作者:冰清玉潔 誦:為了誰
    山西《詩和遠方》 作者:冰清玉潔 誦:為了誰 歡
  • 《帶我去遠方》收官,「詩和遠方」都不如一場遠行
    近日收官的《帶我去遠方》就將六位天真可愛、性格各異的孩子們帶到了「遠方幼兒園」,在這裡,沒有了熟悉的親人和環境,只有由明星們組成的園長、副園長和飛行嘉賓團隊,帶著這群小朋友一起去旅行、尋找遠方。不同於其他親子類節目,由巧豆傳媒聯合騰訊視頻共同打造的《帶我去遠方》將重點放在了教育實驗和成長觀察上,6站旅行冒險,一本成長護照,通過每一站的考驗,小朋友們才能收穫通往下一站的特殊「籤證」。
  • 《還有詩和遠方•詩畫建德篇》
    在浙江省委宣傳部指導下,浙江衛視首創文旅實踐節目《還有詩和遠方•詩畫浙江篇》日前發布了概念宣傳片,一起來看看節目主海報吧!▲《還有詩和遠方宣傳片》詩和遠方,是文字和風景的結合,是意境和感受的交織。海報的背景是文字的筆畫,仿佛一道幽遠的風景,將詩情融入畫意。
  • 森林消防員的「詩」和「遠方」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這句話燃起了很多人對遠方的渴望、對詩畫生活的嚮往。他們常說:我渴望的美好生活就是拋開眼前的世俗繁瑣,棲居在充滿詩意的遠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巧,就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就是身處詩意遠方,請隨筆者一起走近這些堅守在遠方田野的新疆森林消防總隊指戰員們…森林消防指戰員們巡邏在綠色防線。
  • 選什麼新千年十佳啊,我就喜歡《詩》和《遠方》
    瞄到是《穆赫蘭道》和《花樣年華》,興趣就不大了(它們當然是好電影!)。我並不寄希望於歐美人喜歡《詩》和《遠方》還把它們選進去,但我總是不顧一切地在書裡,在微博上,在豆瓣上跟所有人宣示,我喜歡李滄東和傑蘭,我喜歡《詩》和《遠方》。李滄東已經七年沒有新片了。上個月傳出不實消息,說劉亞仁和姜東元會出演他的新片《燃燒》。後來又闢謠,劇本還沒完成。
  • 包一座小島,苟且幾天,是不是你心中的詩和遠方?
    「苟且」是現實中的自己,「詩和遠方」那是理想的生活。我們的現實生活難免柴米油鹽、枯燥無味、充滿壓力。近幾年,不少電視節目打造了人們心中的「詩和遠方」,比如湖南衛視的《嚮往的生活》、央視小尼製作的《你好生活》、東方衛視的《幸福三重奏》等。
  • 不惑之年,是否還有詩和遠方?
    都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又說,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還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已近不惑之年的老少年們是否真的已經不惑?不同的人,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社會背景、不同的經歷對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會有不同的人生感悟,也有對待生活的不同態度,背景不同、經歷不同、追求不同。
  • 你的詩和遠方,正是別人的眼前的「苟且」,沒有「也許」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很多年前,這句話曾火得一塌糊塗,也曾有無數的文藝青年,背了吉他,挎了背包,毅然走向他們所謂的詩與遠方,目標無一例外地直指雲南和西藏,去追逐他們的夢想中的香格裡拉。因為他們心目中的偶像――先驅者高曉松已經先與他們火得一塌糊塗了。與他們不同的是,高曉松去的卻是廣州。這句話就是他說的。
  • 婚姻過的不僅僅是柴米油鹽,也是詩和遠方
    有的人把日子過成了柴米油鹽醬醋茶,有的人把日子過成了詩與遠方。經濟基礎決定了生活質量我們不可否認,生活的點點滴滴正是建立在柴米油鹽的基礎之上的,大到衣食住行,子女教育,小到吃喝拉撒,都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來保障,因為愛情不是空想的烏託邦。其實不僅僅是愛情需要經濟的保障,我們的生活也是。
  • 細思極恐,詩和遠方變成了「屍」和遠方?
    身為子女亦身為父母的我已然淚目。花樣年華已然凋零委實讓人唏噓。感覺『遠方』背鍋了。一個是計劃好的自殺,一個是幾個人共謀的他殺。希望殺人的心地開闊些善良些;被殺的自衛意識再強一些;  自殺的唉生命誠可貴,要對得起自己,對得起父母,咋就這麼沒擔當呢(其實我是代入了,並沒太了解原委),但不管怎麼說年輕人這麼容易自殺是需要加強自身修養的,尤其是心理方面。
  • 詩和遠方在哪兒
    青春環遊記,一個第一季豆瓣評分只有5.5的節目,被人吐糟說抄襲韓國的老牌綜藝節目的 節目,第二季 的青春環遊記,遊戲環節道具,甚至節目嘉賓的數量都是照搬人家韓國綜藝的,《青春環遊記2》拍完以後,浙江臺如出一轍的推出自己的新的戶外真人秀《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