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山記憶·非遺|紙影傳承人朱龍:方寸之間塑造光影傳奇

2020-12-23 紅網

編者按:益陽市赫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源遠流長,資源豐富多樣,種類異彩紛呈。日前,紅網時刻記者將鏡頭對準赫山區非遺傳承人,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的未來,並推出《赫山記憶·非遺》系列報導,感受匠人不變的初心。

紅網時刻記者 王新鳳 通訊員 皮尉人 益陽報導

摸進街頭的小門臉,轉身拐過一條巷子,踩著狹小逼仄的樓梯登上二樓,迎面看見牆上掛著「龍居滄水紙影坊」的牌子。這裡是益陽紙影製作技藝傳承人——朱龍的工作室。窗外的老街上行人如織,朱龍孤身貓在這裡,與滿屋的影偶做伴。

朱龍的工作室。

工作室有四個房間,其中有一間是專門用來製作影偶的。房間不大,裡面擺放著一張書桌、一張工作檯,工作檯上堆滿了切割墊板、雕刻刀、剪刀、糨糊等一色工具,影偶的部件組裝、上杆……也在這裡完成。

漫長的時光裡,朱龍便是枯坐在這張工作檯前,潛心手作。

百年傳承為匠心

紙影戲又稱為燈影戲、影子戲。益陽紙影戲可追溯至清朝中葉時期,距今已有二百餘年歷史,朱龍是益陽朱氏紙影第六代傳人,也是湖南省最年輕的紙影傳承人。

還沒等記者發問,朱龍自己先開了口。「我現在正在設計一個現代人物,現代人物製作起來比較複雜,服裝造型要相對難琢磨些。」朱龍邊說著,邊拿手中的大剪刀把樣本多餘的部分修剪掉。

朱龍一邊和記者聊天,一邊用剪刀把樣本多餘的部分修剪掉。

據朱龍講述,朱家祖籍並不是益陽,而是自乾隆十三年時從江西豫章遷來湖南,先祖輩兄弟眾多,為了討生活,他們有的經商有的學醫,而朱龍這一脈便是選擇了從事紙影戲這一行當。

八九十年代娛樂方式少,紙影戲風靡一時,紙影藝人也是個不錯的職業。朱龍的曾祖父就是一位集製作與表演於一體的全能型紙影藝人,小時候他經常跟著曾祖父一起演出,耳濡目染之下喜歡上了紙影戲。

在朱龍的模糊記憶裡,小時候,有一個影子戲表演團來村裡表演,天黑就開始演出。「密密麻麻的坐滿了人,最積極的是我們這樣的小孩,我覺得影子戲是我們那個時代動畫片的啟蒙。在光與影的交織下,我們都看得很入迷,到後來跟小夥伴們玩耍,都是在比劃影子戲中的動作。」

隨著紙影戲老年票友相繼離世,加之電影、電視等普及,紙影戲演出逐年減少,慢慢淡出了大眾視線。但朱龍卻選擇了將紙影戲作為貫穿一生的事業來做,也因此得不到家中親人與老師朋友們的理解,甚至被認為是「不務正業」。

2006年,18歲的朱龍成為了湖南電視臺公共頻道「超級戲樂班」的一名學員,學習舞臺美術設計。同年,他加入了中國工藝美術協會。

「超級戲樂班」雲集了諸多戲曲名角,在濃厚的藝術氛圍薰陶下,朱龍的審美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4年的系統學習也為他之後的紙影製作、影戲表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10年,從「超級戲樂班」出來後,現實的問題迎面而來。他熬了許多個晚上製作的影偶無人問津,也接不到任何紙影戲表演的邀請。房間裡影偶掛了滿牆,不知道他在昏暗的燈光下嘆息了幾個夜晚,網際網路經濟鋪天蓋地湧來,褪色的藝術又該如何重新綻放光芒?

為了謀生,朱龍在老家做道場、做紙紮、搞紅白喜事演出。他不抽菸、不喝酒,平生唯一癖好就是雕刻紙影人偶,吹拉彈唱,自娛自樂。

朱龍製作了一個又一個栩栩如生的紙影人。

在現實的窘迫與無奈中,朱龍仍堅持著設計圖樣、剪紙、刻紙偶,每日沉浸在自己心愛的傳統技藝中,用三千多刀的鏤刻、妙手丹青的畫作造就了一個又一個栩栩如生的紙影人。

閒時,他走出家門,尋訪民間紙影劇本,遍淘各類專業書籍,長沙瀏城橋定王臺書市是他最愛逛的地方,如今家裡滿滿三柜子書便是見證。他沒有因為紙影藝術的沒落,而讓朱家祖傳的技藝失傳,反而以一己之力積聚著能量。

為了能讓手藝更加精進,朱龍又師從滕德清、薛宏權、汪天穩等影戲大師,學習色彩搭配、機關設計、雕刻等技能。

朱龍在幕布後操縱影偶。

在工作室裡,朱龍為我們演示了益陽紙影戲的操作。

白色幕布上,「人」影綽綽。「眉頭一皺計千條,好似猛虎未生毛,為人不說雞毛小,怎得榮華富貴高……」湘劇的曲調,從朱龍的口中娓娓唱出,渾厚的老生唱腔,如珠落玉盤般,擲地有聲。他手中的紙影人物時而跳躍,時而翻滾,時而揚眉眨眼,時而低頭沉思,配合著唱段,演繹著古老的故事。

時代更迭唯熱愛

益陽紙影製作技藝保留了宋代的「素紙雕鏃」遺風,影偶造型古拙粗獷,色彩濃鬱豔麗,具有雕刻和繪畫兩種手法。包括製漿、制殼、拓樣、貼樣、修樣、雙鵰、合成、單雕、填色、靠肩等大大小小十五道工序。人物則按照京劇一樣分為生旦淨末醜,配色採用大紅大綠,少用冷色,顏料多是取自礦石顏料,色相純美歷久不變色。

紙影戲表演需要使用到的樂器。

紙影藝人大部分時候都沒有固定的戲班,三個人便可湊一出班子,製作紙影、影人操縱或是會彈唱獨奏樂器,一個藝人起碼要掌握兩門活才好和別人一起搭班演出,這對藝人來說是個不小的考驗。

而演出的劇目大多都是祖輩們留下的手抄拓本,內容上有歌頌英雄宣傳正義,也有反對封建禮教,或是取材於身邊的民間趣事,還是用的古時的文言句式。

演出的劇目大多都是祖輩們留下的手抄拓本。

紙影戲的藝人們通過燈影的投射,配合娓娓道來的韻味解說,前朝的正史野傳、街頭巷尾的話本傳奇,千年歲月浮沉,都在一方小小的幕布之上生動呈現。

老一輩們要求嚴格,這些戲本徒弟們不僅要一字不落地背下,還得要靈機應變。俗話說「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這其中的辛苦可見一斑。

益陽紙影在造型上有它獨特之處,面部有兩個眼睛,採用七分像,頭部的帽子可以拆卸佩戴。

朱龍對紙影戲有了深入研究,漸漸發現了紙影戲沒落的原因。「當大家都不『懂你』(紙影藝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2015年,益陽紙影申遺成功,紙影戲這一傳統技藝得到了國家政策的保護與扶持。2016年,影戲研究專家魏力群教授看了朱龍的作品後,被深深吸引,專程來益陽,為他講述湖南紙影的歷史,勉勵他將益陽紙影這一瀕臨失傳的手藝傳承下去。

朱龍為記者講解益陽紙影製作工藝。

「我至今都記得,當時魏教授語重心長地說了一句,『傳統紙影藝術還得你們年輕人去繼承和發揚,才能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與行業專家的一番對話,朱龍對紙影藝術的繼承與創新有了深刻認識,

無獨有偶,「山花獎·民間文藝學術著作獎」獲得者李躍忠教授也在自己的論文中提出「湖南影戲應打好『紙影』這張牌!」的觀點,這更加堅定了朱龍推廣益陽紙影的信心。

創新守護煥活力

「藝術當隨時代,形式與時更張。」創新紙影表演藝術形式,朱龍一直在努力。

一方面,內容上多了受孩子們喜愛的童話劇、寓言劇;另一方面,用色更加靈活,眼睛多用青藍,使得整體人物仿佛畫龍點睛般,更加栩栩如生。

為了紙影戲能繼續傳承發揚,節假日時朱龍一般都會去景區表演宣傳,因為時興又「好玩兒」,大受遊客歡迎。同時他還搜集整理了有關益陽紙影的資料準備出版書籍,想讓更多人了解其中的文化魅力。

朱龍設計了許多卡通人偶,頗受小朋友的歡迎。

此外,他還設計了一些紙影手工課件,讓學生們製作簡單的卡通動漫紙影人偶,增強對傳統紙影戲的體驗感。因為在他心中,最好的傳承不是在博物館裡,而是應該為更多人所熟識。這也讓益陽紙影戲收穫不少「小粉絲」,每年「非遺進校園」活動達20多場。

朱龍現在的工作重心,是讓益陽紙影藝術「上網觸電」,進入移動客戶端,融入現代人的生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他創作紙影人偶作品,附上宣傳疫情防控的唱段,製作成短視頻,在網上傳播開來。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朱龍創作紙影人偶作品,附上宣傳疫情防控的唱段,製作成短視頻,在網上傳播開來。

他還為益陽紙影做了公眾號、抖音等,用現在大眾喜歡的方式傳播益陽紙影戲文化,讓許多年輕人也能感受到紙影戲的獨特魅力。

如今,一些國際友人、民俗活動都來下訂單,朱龍已經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目前正在準備申報省級非遺傳承人,下一步就是國家級。這是他一個曾經遙不可及、如今卻有了希望的夢。

益陽紙影的影偶造型古拙粗獷,色彩濃鬱豔麗。

「紙影元素只有真正走入人們生活當中去,它才能重新地煥發新生,這也是我期待的樣子。目前我們正在研究更多跨界的、豐富的藝術衍生品。」

採訪結束,送完記者出門後,朱龍又在工作檯前坐了下來,認真修理人偶部件上鬆脫的尼龍線。窗外凡塵世界晴了又雨,窗內紙影世界意猶未盡……

相關焦點

  • 赫山記憶·非遺③|益陽繡花鞋:飛針走線 繡出錦繡歲月
    日前,紅網時刻記者將鏡頭對準赫山區非遺傳承人,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的未來,並推出《赫山記憶·非遺》系列報導,感受匠人不變的初心。赫山記憶·非遺① | 朱氏紙影:方寸之間塑造光影傳奇赫山記憶·非遺② | 熊氏皮鼓:匠心守望 鼓音傳百年紅網時刻記者 王新鳳 益陽報導繡花鞋的刺繡修飾手法沿襲了東方裝飾的審美風尚,注重鞋面的章法和鞋幫的鋪陳,並配以鞋口
  • 助力非遺產業化,湖南13位非遺傳承人獲幫扶
    如何讓非遺走進生活,進而得到更持久的傳承?「非遺產業化」是一條值得推廣的路徑。 9月11日,湖南省首屆非遺傳承人公益幫扶大會暨張新發非遺產業化發布會在長沙舉行,湖南省文旅廳非遺處處長顏喜等嘉賓共同出席,見證湖南非遺產業化成果。
  • 唐山皮影戲:方寸之間演繹人生百態
    新華社石家莊8月5日電 題:唐山皮影戲:方寸之間演繹人生百態  新華社記者高博  「遠看燈火照,近看像個廟,裡頭人馬喊,外面哈哈笑。」在河北唐山地區,流傳著這樣一條謎語。小小的剪影,經那一雙雙巧手擺弄,在方寸之間演繹出人生百態。  70歲的老藝人李建章是唐山灤州市張馬莊村人,他是灤州皮影劇團團長。李建章從小就是個「影膏藥」,只要聽說哪個村演皮影戲,他準追過去,跟在後面串村看。8歲起,李建章開始拿紙學皮影,一有時間找本影卷就學著唱。  「那時候,皮影在我們這一帶農村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主要是耳濡目染。」李建章說。
  • 一窗幕布方寸舞臺,蔚縣燈影戲傳承人楊全來傾盡畢生傳承光影裡的民俗
    「過節聽不上燈影腔,再好的酒肉也不香。」「開年看幾場燈影戲,一年和老婆不生氣。」這是流傳於張家口市蔚縣的兩句民謠,形容的就是2013年被列為河北省第五批省級非遺名錄項目的「蔚縣燈影戲」。今年60歲的楊全來是蔚縣燈影戲唯一的省級非遺傳承人,自從2002年蔚縣開始搶救這項瀕臨消失的民間藝術以來,他近20年裡將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恢復這項燈與影古老藝術之中。目前,他組建的蔚縣呂家莊燈影劇團,已有藝人19人,蔚縣燈影戲也到了第四代傳人。他希望有生之年能讓更多人熟悉、喜愛蔚縣燈影戲,讓這項傳統民俗永遠「活」下去。
  • 憑手藝留住城市記憶 非遺傳承人再迎「春天」
    ,非遺傳承人再迎「春天」「指尖技藝」創造「指尖經濟」以秦淮區為例,擁有非遺項目總量93項、各級非遺傳承人226人,擁有市級以上非遺保護基地11處、區域內展示場所21處、傳習所30餘處,打造非遺特色校園19所、南京白局校際聯盟18所。老手藝是城市的記憶,更牽掛著市民對故土的鄉愁。
  • 非遺「面人郎」傳承人: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
    「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 郎佳子彧【實踐者說】  我的豐富經歷帶給我許多「角色」,所以媒體總愛用「95後非遺傳承人」「《最強大腦》選手」「北大學霸」「網紅」等名號來指代我。
  • 蓮子彩繪,方寸之間,讓非遺技藝「活」起來
    生動有趣的彩蛋畫、創意新奇的蘆葦工藝畫、精緻細膩的水滸工藝畫……一件件別致的蓮子彩繪作品擺設在泰安市級非遺東平湖蓮子彩繪工藝傳承人侯慶佩的家中。「東平蓮子彩繪工藝」於小小蓮子上繪製出栩栩如生、各具形態的水滸108將人物形象,引人讚嘆不已。
  • 時代記憶:穿越千年的時光——傣族慢輪制陶技藝非遺傳承人巖罕滇
    編者按: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巖罕滇巖罕滇,西雙版納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傳承人,1951年6月生於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允景洪鎮曼閣村,1999 年被雲南省文化廳授予「雲南省民族民間美術師」稱號,並榮獲雲南省2016年「十大最具影響力手工藝老年傳承人」稱號。
  • 非遺傳承人做主播,一點資訊上線「非凡的非遺」全球直播活動
    日前,一點資訊攜手數十位非遺傳承人正式推出「非凡的非遺」全球大型直播計劃,計劃自3月27日開始每周五選擇一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作為主播,通過一點資訊客戶端和Facebook、YouTube等內容、社交傳播平臺進行全球直播和視頻傳播,讓用戶在特殊時期足不出戶在線「雲賞」非遺的魅力。
  • 非遺傳承人周秀蘭將紙包雞帶上央視《鄉村大舞臺》
    就這樣,一份份如信封形狀的紙包雞包好了,造型優美、疊疊有致。將紙包雞放入鍋中,以花生油隔紙浸炸,獨創的隔紙浸炸烹飪法可謂神乎其技,鎖住了雞肉、五香粉及調味料原有的味道。片刻的功夫,熱氣騰騰的紙包雞終於端上餐桌,一股濃濃的南粵氣息撲面而來,輕輕地撕開玉扣紙,流光溢彩、金光燦燦的紙包雞奇妙地飄出了竹子那滲人心脾的縷縷清香,這是以新鮮的嫩竹和清澈的山泉水所製成的玉扣紙獨有的香氣,而雞肉表面如漫天星辰般散布著深褐色的五香粉,更令這道菜色顯得地道、古樸與沉穩,誘發人們對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美食之源的無限遐想。
  • 廣圖展映「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優秀紀錄片
    本次活動從前三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共95個優秀項目中,選出了三部來播映,這三部各具特色的反映非遺傳承人技藝特色與人生故事的紀錄片是「文琰森——獅舞(松崗七星獅舞)」「季克良——茅臺酒釀製技藝」「劉永安——木偶戲(邵陽布袋戲)」。展映後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負責人田苗與現場觀眾進行了交流。觀眾積極參與討論,反響熱烈。
  • 「文化之美·影戲人間」清華大學雪花秀非遺保護基金2020年度成果...
    2020年,是清華大學雪花秀非遺保護基金成立的第三年,雪花秀在非遺保護的路上持續前行,以「文化之美·影戲人間」為主題聚焦陝西皮影戲。12月19日,「清華大學雪花秀非遺保護基金」在完成對陝西皮影的深入研究、創新傳承以及全面推廣之後,以成果展的形式向社會大眾發布2020年度的理論研究和創新實踐成果。
  • 千位非遺傳承人收徒傳藝
    □記者 王紅軍 報導  本報濟南7月23日訊 為落實省委宣傳部「文化惠民、服務群眾」12件實事的工作部署,全省「扶持1000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收徒傳藝」活動今天在濟南啟動,濟南形意拳代表性傳承人楊遵利等10名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新招收了徒弟。
  • 我的理想:非遺傳承人在肩負的使命下,過的是怎樣的人生
    在豆瓣上,我看到這樣一個話題:非遺傳承人在肩負的使命下,過的是怎樣的人生。在廣東佛山,我們拜訪過這樣一對夫妻,丈夫李文濤是非遺彩燈傳承人,妻子鄧春紅是非遺剪紙傳承人。關於理想,他們走著走著,就遇見了,就這麼堅持下去了。彩燈有多美?
  • 非遺傳承人張美蘭舉辦二人臺講座
    河曲視窗網訊(苗香9月24日下午,河曲縣二人臺藝術研究中心舉辦非遺傳承人張美蘭二人臺講座。
  • 【非遺之美】領略民俗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
    【非遺之美】領略民俗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楊愛萍 2020-07-05 2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近百組非遺傳承人進駐優酷 直播公開課推廣非遺文化
    用雕刻復活傳統年節中諸神的木版年畫、從最鮮美食材中尋找上古美味的荊州魚糕、從大自然中取材巧奪天工的傳統木雕……12日起,全國近百組非遺傳承人將進駐優酷,通過直播方式展示傳統工藝和非遺故事,讓「藏在深閨」中的老手藝,通過網際網路呈現在更多人面前。
  •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錫雕傳承人公開招聘學員啦
    中國山東網訊 為積極推動濟南市非遺活態傳承,有效緩解部分非遺項目後繼無人的困境,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不斷加強非遺傳承人收徒傳藝的支持力度,連續三年開展了知名非遺傳承人公開招聘學員工程,階段性成果頗為顯著。
  • 湛江非遺傳承人再添殊榮
    12月18日,記者從湛江市文化館、市非遺保護中心了解到:由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指導,光明日報社、光明網主辦的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已確定100名候選人名單。醒獅非遺傳承人李榮仔在製作醒獅。
  • 保亭"非遺"黎錦傳承人黃桂瓊:多形式培養傳承人
    位於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加茂鎮加茂村,56歲的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傳統棉紡工藝代表性傳承人黃桂瓊,通過多種形式,培養著保亭黎錦技藝傳承人,希望能夠將保亭黎錦推向世界。  家中授技、直播推廣  「傳承人」成為「授業人」  「傳承人」成為「授業人」。2001年,黃桂瓊開始傳授黎族織錦技藝,至今已有19年了,保亭各個鄉村青年婦女,因對黎錦有憧憬和期待,經常會到黃桂瓊家裡學習黎族織錦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