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節聽不上燈影腔,再好的酒肉也不香。」「開年看幾場燈影戲,一年和老婆不生氣。」這是流傳於張家口市蔚縣的兩句民謠,形容的就是2013年被列為河北省第五批省級非遺名錄項目的「蔚縣燈影戲」。
今年60歲的楊全來是蔚縣燈影戲唯一的省級非遺傳承人,自從2002年蔚縣開始搶救這項瀕臨消失的民間藝術以來,他近20年裡將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恢復這項燈與影古老藝術之中。目前,他組建的蔚縣呂家莊燈影劇團,已有藝人19人,蔚縣燈影戲也到了第四代傳人。他希望有生之年能讓更多人熟悉、喜愛蔚縣燈影戲,讓這項傳統民俗永遠「活」下去。
省級傳承人楊全來
回憶
蔚縣燈影戲誕生百年古村有120多年歷史
呂家莊位於蔚縣宋家莊鎮,是一個有著五六百年歷史的古村落。這裡也是蔚縣燈影戲的誕生地,據介紹起源於清光緒年間,距今已有近一百三十年的歷史。
呂家莊的燈影戲是一種民間說唱藝術。據資料記載,它是由陝西碗碗腔皮影和蔚縣秧歌、蔚縣大戲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種地方戲曲。燈影戲在其他地區也叫「皮影戲」,它需要的演出場地不大,舞臺為三張高桌,影幕是3米寬、1.5米高的紙窗(俗稱亮子),布幔一圍即可開演。晚上唱的是打臺小戲,演的是牛皮影;白天唱的是蔚縣大戲,演的是木偶人。牛皮影通過油燈的光線將影子投到紙窗上,由藝人用小木棍上的鐵絲撥弄影人四肢,變換各種姿態。皮影人的頭是活的,可根據劇情的需要,通過換頭來變換不同的人物。木偶人則不需要燈光,用木製燈臺(俗稱燈豎子)作為木偶人的軀幹,上面插上彩繪的泥塑頭像,肩膀和兩臂用六道木棍支撐,穿上特製的服裝即成木偶。藝人們躲在幕後,手持燈臺底座操縱著木偶人的行動,演繹著各種故事。
楊全來在表演燈影戲
據老年人回憶,呂家莊燈影戲一經形成,就受到當地百姓的普遍歡迎,十裡八鄉的青年人紛紛到呂家莊拜師學藝。到了清朝光緒末期,以呂家莊為中心,蔚縣的燈影班子曾發展到20多個,演出範圍也越來越大。相傳,歷史上蔚縣燈影戲能演出370多個劇目。
楊全來在表演燈影戲
熱愛
從小喜愛燈影戲決心恢復這門民間藝術
楊全來就是土生土長的呂家莊人,他的曾祖父楊文照在清末民初時期是呂家莊一支頗有名氣燈影戲班的表演藝人。抗戰勝利後,已是耄耋之年的楊文照將燈影戲技藝傳授給了楊全來的本家爺爺楊老扶。
楊老扶從事燈影戲表演一直持續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因為歷史原因這們傳統技藝被迫停演,楊老扶的燈影戲生涯也就此終止。從小就生活在燈影戲世家,這讓楊全來打小就深深喜歡上了這門家鄉民俗。小時候,楊全來一放學就會和小夥伴們拿著影人玩弄起來,一有空閒楊老扶也會進行調撥、指點,儘管不是進行系統的訓練,但從小耳濡目染的他對燈影戲表演似乎頗具天賦,小小年紀擺弄起影人來似模似樣。
楊全來在表演燈影戲
自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被迫中斷後,燈影戲在蔚州古城漸行漸遠,成了存在於老人們記憶之中的一個文化符號。出生於燈影戲世家的楊全來心中卻一直有著一個心願,那就是讓這個民間藝術瑰寶能「重見天日」。2002年,這個機會終於來了。當時擔任呂家莊村委會副主任的他根據上級部門的安排,開始對蔚縣燈影戲進行搶救恢復。
70多歲的村民王思武是一個燈影戲愛好者,對於當年燈影戲的一些情況頗為熟悉,也保留下了不少燈影戲的相關資料和道具等等。楊全來和王思武一起通過走訪村裡的老人,尋找藝人等一系列工作,終於重新組建出一個有近10人的呂家莊燈影戲劇團。
村子裡新建表演皮影戲的劇場
重現
蔚縣燈影戲再次回歸當地群眾身邊
楊全來說,燈影戲表演時主要有操縱影人的藝人,他們叫「捉人」,還有負責用二胡、四胡、鑼、鈸等樂器伴奏的藝人,此外還有說臺詞的「配音藝人」,一般為一男一女。燈影戲劇團重組後,藝人們一有空就在一起排練、磨合,不斷研究從前燈影戲的表演要求和技巧。
影人動起來看似簡單,其實每一個影人的動作,提拉力度和胳膊、手腕、手指各處關節都要掌握好。同時還要與每一句臺詞、每一段樂器聲完美對應。為了達到行雲流水的表演,十多分鐘的一個劇目,楊全來和藝人們要排列數百次。他稱,因為抓著影人不斷「活動」,一天排練結束不僅手腿酸麻,幾根手指頭都感覺像上了發條一樣不停的上下活動無法控制。
除了加緊排練,楊全來還和藝人們一些創作劇目、製作影人。影人的各種人物一般都是用牛皮、驢皮做成的,不僅造價貴,做起來也費時,但楊全來為了保留原汁原味、土生土長的蔚縣燈影戲魅力,堅持用從前傳統製作手藝來製作。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劇團經過長達一年的演練終於開始小規模在村中為村民們表演,沒想到一下子贏得了村民們的不斷喝彩。不少曾經看過從前燈影戲的年長村民激動地稱仿佛是小時候的燈影戲劇團在表演一樣。
楊全來在表演燈影戲
發展
成為省級非遺已經傳承到第四代藝人
2003年,全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剪紙專項會議在蔚縣舉行。楊全來帶領著呂家莊燈影戲劇團進行了現場表演,受到了馮驥才等200多名專家的讚譽。2012年,楊全來還帶領劇團到唐山進行比賽,在來自山西、陝西等12支皮(燈)影劇團中榮獲了優秀表演獎。
每一年縣裡、鎮裡的各種文藝匯演也總是少不了呂家莊燈影戲劇團的「身影」。呂家莊燈影戲劇團開始在蔚縣小有名氣。2013年9月,蔚縣燈影戲也成功列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楊全來帶著兒子在表演
曾經消失的蔚縣燈影戲終於回來了。楊全來重現蔚縣燈影戲昔日熱鬧繁榮的信心也愈加強烈和篤定。受蔚縣剪紙色彩繽紛特點的啟發,他認為燈影戲的影人如果也是彩色的會更加好看,於是經過一個月的實驗和琢磨,他利用熟透的牛皮和驢皮透光性的特點在皮子上著色,成功研製出了彩色的影人,這樣一來大人小孩更加喜歡皮影戲。
如今,呂家莊劇團已經有19名藝人,最大的74歲,最小的34歲,表演的劇目已經達到三十多個。2018年,楊全來也成為蔚縣燈影戲的省級傳承人,還有四名燈影戲藝人成為市級傳承人。目前,蔚縣燈影戲的傳人也傳到了第四代,其中楊全來的兒子楊飛多年前就跟著父親開始學習皮影戲表演,現在也已經是蔚縣燈影戲市級傳承人。楊全來認為,楊飛等年輕藝人就是蔚縣燈影技藝再現輝煌最大的希望。
楊全來帶著兒子在表演
心願
當地不斷支持希望民俗繼續傳承下去
蔚縣燈影戲如何繼續傳承下去,經費成了這些年困擾楊全來的一個難題。劇團裡的19名藝人都是兼職行為,平時都有各自的工作,有演出時大家才會湊到一起,「現在我們還不足以去養活全職的藝人。」
每一年,楊全來都會獲得上級部門撥付的省級傳承人的補助,一共6000元的補助他都是一分不落投入到了劇團裡的道具、劇本製作等各種支出中。藝人陳淑琴告訴記者,平時,劇團裡經費出現困難時,楊全來也常常是自己第一個自掏腰包進行填補,其他藝人也是紛紛響應為劇團裡「貼錢」。為了能保證這個凝聚著他心血、代表蔚縣燈影戲希望的劇團延續下去,楊全來和藝人們也時常聯繫各種演出,得到的報酬除去車費、吃飯,全都投入到了劇團裡。
不過,現在蔚縣相關部門對於蔚縣燈影戲越來越重視,相關投入也在加大。據呂家莊村委會介紹,最近兩年村委會都會給予劇團一定的資金投入,同時多方協調為劇團安排演出增加收入,呂家莊村所屬的宋家莊鎮以及蔚縣政府也都給予了關注和支持,去年鎮縣兩級部門專門撥付了20多萬在村中修建了一個劇場,用於蔚縣燈影戲的平時的排練和正式演出。
鼓聲鑼聲響起,當斑駁的幕布在燈光照射下開始泛黃時,楊全來和藝人們開始用一雙巧手支配著幾根竹棍,調動起萬千人物,演繹起一幕幕動人故事。在他的心中,燈與影的藝術是他永遠的熱愛和追求,他願用畢生去陪伴這個古老的民俗越走越遠,永遠「活」下去。
【來源:燕趙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