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窗幕布方寸舞臺,蔚縣燈影戲傳承人楊全來傾盡畢生傳承光影裡的民俗

2020-12-26 瀟湘晨報

「過節聽不上燈影腔,再好的酒肉也不香。」「開年看幾場燈影戲,一年和老婆不生氣。」這是流傳於張家口市蔚縣的兩句民謠,形容的就是2013年被列為河北省第五批省級非遺名錄項目的「蔚縣燈影戲」。

今年60歲的楊全來是蔚縣燈影戲唯一的省級非遺傳承人,自從2002年蔚縣開始搶救這項瀕臨消失的民間藝術以來,他近20年裡將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恢復這項燈與影古老藝術之中。目前,他組建的蔚縣呂家莊燈影劇團,已有藝人19人,蔚縣燈影戲也到了第四代傳人。他希望有生之年能讓更多人熟悉、喜愛蔚縣燈影戲,讓這項傳統民俗永遠「活」下去。

省級傳承人楊全來

回憶

蔚縣燈影戲誕生百年古村有120多年歷史

呂家莊位於蔚縣宋家莊鎮,是一個有著五六百年歷史的古村落。這裡也是蔚縣燈影戲的誕生地,據介紹起源於清光緒年間,距今已有近一百三十年的歷史。

呂家莊的燈影戲是一種民間說唱藝術。據資料記載,它是由陝西碗碗腔皮影和蔚縣秧歌、蔚縣大戲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種地方戲曲。燈影戲在其他地區也叫「皮影戲」,它需要的演出場地不大,舞臺為三張高桌,影幕是3米寬、1.5米高的紙窗(俗稱亮子),布幔一圍即可開演。晚上唱的是打臺小戲,演的是牛皮影;白天唱的是蔚縣大戲,演的是木偶人。牛皮影通過油燈的光線將影子投到紙窗上,由藝人用小木棍上的鐵絲撥弄影人四肢,變換各種姿態。皮影人的頭是活的,可根據劇情的需要,通過換頭來變換不同的人物。木偶人則不需要燈光,用木製燈臺(俗稱燈豎子)作為木偶人的軀幹,上面插上彩繪的泥塑頭像,肩膀和兩臂用六道木棍支撐,穿上特製的服裝即成木偶。藝人們躲在幕後,手持燈臺底座操縱著木偶人的行動,演繹著各種故事。

楊全來在表演燈影戲

據老年人回憶,呂家莊燈影戲一經形成,就受到當地百姓的普遍歡迎,十裡八鄉的青年人紛紛到呂家莊拜師學藝。到了清朝光緒末期,以呂家莊為中心,蔚縣的燈影班子曾發展到20多個,演出範圍也越來越大。相傳,歷史上蔚縣燈影戲能演出370多個劇目。

楊全來在表演燈影戲

熱愛

從小喜愛燈影戲決心恢復這門民間藝術

楊全來就是土生土長的呂家莊人,他的曾祖父楊文照在清末民初時期是呂家莊一支頗有名氣燈影戲班的表演藝人。抗戰勝利後,已是耄耋之年的楊文照將燈影戲技藝傳授給了楊全來的本家爺爺楊老扶。

楊老扶從事燈影戲表演一直持續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因為歷史原因這們傳統技藝被迫停演,楊老扶的燈影戲生涯也就此終止。從小就生活在燈影戲世家,這讓楊全來打小就深深喜歡上了這門家鄉民俗。小時候,楊全來一放學就會和小夥伴們拿著影人玩弄起來,一有空閒楊老扶也會進行調撥、指點,儘管不是進行系統的訓練,但從小耳濡目染的他對燈影戲表演似乎頗具天賦,小小年紀擺弄起影人來似模似樣。

楊全來在表演燈影戲

自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被迫中斷後,燈影戲在蔚州古城漸行漸遠,成了存在於老人們記憶之中的一個文化符號。出生於燈影戲世家的楊全來心中卻一直有著一個心願,那就是讓這個民間藝術瑰寶能「重見天日」。2002年,這個機會終於來了。當時擔任呂家莊村委會副主任的他根據上級部門的安排,開始對蔚縣燈影戲進行搶救恢復。

70多歲的村民王思武是一個燈影戲愛好者,對於當年燈影戲的一些情況頗為熟悉,也保留下了不少燈影戲的相關資料和道具等等。楊全來和王思武一起通過走訪村裡的老人,尋找藝人等一系列工作,終於重新組建出一個有近10人的呂家莊燈影戲劇團。

村子裡新建表演皮影戲的劇場

重現

蔚縣燈影戲再次回歸當地群眾身邊

楊全來說,燈影戲表演時主要有操縱影人的藝人,他們叫「捉人」,還有負責用二胡、四胡、鑼、鈸等樂器伴奏的藝人,此外還有說臺詞的「配音藝人」,一般為一男一女。燈影戲劇團重組後,藝人們一有空就在一起排練、磨合,不斷研究從前燈影戲的表演要求和技巧。

影人動起來看似簡單,其實每一個影人的動作,提拉力度和胳膊、手腕、手指各處關節都要掌握好。同時還要與每一句臺詞、每一段樂器聲完美對應。為了達到行雲流水的表演,十多分鐘的一個劇目,楊全來和藝人們要排列數百次。他稱,因為抓著影人不斷「活動」,一天排練結束不僅手腿酸麻,幾根手指頭都感覺像上了發條一樣不停的上下活動無法控制。

除了加緊排練,楊全來還和藝人們一些創作劇目、製作影人。影人的各種人物一般都是用牛皮、驢皮做成的,不僅造價貴,做起來也費時,但楊全來為了保留原汁原味、土生土長的蔚縣燈影戲魅力,堅持用從前傳統製作手藝來製作。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劇團經過長達一年的演練終於開始小規模在村中為村民們表演,沒想到一下子贏得了村民們的不斷喝彩。不少曾經看過從前燈影戲的年長村民激動地稱仿佛是小時候的燈影戲劇團在表演一樣。

楊全來在表演燈影戲

發展

成為省級非遺已經傳承到第四代藝人

2003年,全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剪紙專項會議在蔚縣舉行。楊全來帶領著呂家莊燈影戲劇團進行了現場表演,受到了馮驥才等200多名專家的讚譽。2012年,楊全來還帶領劇團到唐山進行比賽,在來自山西、陝西等12支皮(燈)影劇團中榮獲了優秀表演獎。

每一年縣裡、鎮裡的各種文藝匯演也總是少不了呂家莊燈影戲劇團的「身影」。呂家莊燈影戲劇團開始在蔚縣小有名氣。2013年9月,蔚縣燈影戲也成功列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楊全來帶著兒子在表演

曾經消失的蔚縣燈影戲終於回來了。楊全來重現蔚縣燈影戲昔日熱鬧繁榮的信心也愈加強烈和篤定。受蔚縣剪紙色彩繽紛特點的啟發,他認為燈影戲的影人如果也是彩色的會更加好看,於是經過一個月的實驗和琢磨,他利用熟透的牛皮和驢皮透光性的特點在皮子上著色,成功研製出了彩色的影人,這樣一來大人小孩更加喜歡皮影戲。

如今,呂家莊劇團已經有19名藝人,最大的74歲,最小的34歲,表演的劇目已經達到三十多個。2018年,楊全來也成為蔚縣燈影戲的省級傳承人,還有四名燈影戲藝人成為市級傳承人。目前,蔚縣燈影戲的傳人也傳到了第四代,其中楊全來的兒子楊飛多年前就跟著父親開始學習皮影戲表演,現在也已經是蔚縣燈影戲市級傳承人。楊全來認為,楊飛等年輕藝人就是蔚縣燈影技藝再現輝煌最大的希望。

楊全來帶著兒子在表演

心願

當地不斷支持希望民俗繼續傳承下去

蔚縣燈影戲如何繼續傳承下去,經費成了這些年困擾楊全來的一個難題。劇團裡的19名藝人都是兼職行為,平時都有各自的工作,有演出時大家才會湊到一起,「現在我們還不足以去養活全職的藝人。」

每一年,楊全來都會獲得上級部門撥付的省級傳承人的補助,一共6000元的補助他都是一分不落投入到了劇團裡的道具、劇本製作等各種支出中。藝人陳淑琴告訴記者,平時,劇團裡經費出現困難時,楊全來也常常是自己第一個自掏腰包進行填補,其他藝人也是紛紛響應為劇團裡「貼錢」。為了能保證這個凝聚著他心血、代表蔚縣燈影戲希望的劇團延續下去,楊全來和藝人們也時常聯繫各種演出,得到的報酬除去車費、吃飯,全都投入到了劇團裡。

不過,現在蔚縣相關部門對於蔚縣燈影戲越來越重視,相關投入也在加大。據呂家莊村委會介紹,最近兩年村委會都會給予劇團一定的資金投入,同時多方協調為劇團安排演出增加收入,呂家莊村所屬的宋家莊鎮以及蔚縣政府也都給予了關注和支持,去年鎮縣兩級部門專門撥付了20多萬在村中修建了一個劇場,用於蔚縣燈影戲的平時的排練和正式演出。

鼓聲鑼聲響起,當斑駁的幕布在燈光照射下開始泛黃時,楊全來和藝人們開始用一雙巧手支配著幾根竹棍,調動起萬千人物,演繹起一幕幕動人故事。在他的心中,燈與影的藝術是他永遠的熱愛和追求,他願用畢生去陪伴這個古老的民俗越走越遠,永遠「活」下去。

【來源:燕趙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赫山記憶·非遺|紙影傳承人朱龍:方寸之間塑造光影傳奇
    漫長的時光裡,朱龍便是枯坐在這張工作檯前,潛心手作。百年傳承為匠心紙影戲又稱為燈影戲、影子戲。益陽紙影戲可追溯至清朝中葉時期,距今已有二百餘年歷史,朱龍是益陽朱氏紙影第六代傳人,也是湖南省最年輕的紙影傳承人。
  • 【非遺之美】領略民俗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
    【非遺之美】領略民俗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楊愛萍 2020-07-05 2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紅紅火火中國年」·第十屆蔚縣民俗文化旅遊節盛大開幕!
    大好河山張家口 紅紅火火中國年由中共蔚縣縣委、蔚縣人民政府主辦,蔚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榮盛康旅蔚縣旅遊公司承辦的「紅紅火火中國年」·第十屆蔚縣民俗文化旅遊節,於2020年1月15日(臘月二十一蔚縣將會是最「中國北方最具年味兒的城市之一。
  • 河北蔚縣打樹花,鐵水潑牆最震撼的民俗表演
    會後,北京的資深記者於風琴老師帶我去河北張家口市的蔚縣參觀考察,從北京出發,經京藏高速(原八達嶺高速)東花園出口,走康祁公路(延慶康莊至蔚縣祁家皂),驅車約220公裡大約2.5小時抵達蔚縣。所到之處,令我耳目一新,記憶深刻。
  • 福州「00」後高中生執著八家將民俗 自發練習傳承技藝
    孫彥哲告訴記者,自己是安徽人,小學三年級才隨父母來到福州生活,從那時起,他就對福州的傳統民俗文化有了濃厚的興趣。  【同期】福州八家將民俗舞蹈愛好者 孫彥哲  差不多三年級來福州的時候,就是接觸了這些民俗文化,後面認識我們的師傅,他給我們介紹八家將這一項民俗,當時就聽著挺感興趣的,就想練一下試一下。
  • 青陽腔傳承人江進:將畢生精力獻給藝術
    而在這前後幾十年裡,有一個為青陽腔默默奉獻,並將其傳播大江南北的傳承人江進老師(省級非遺傳承人)。她從15歲進入青陽黃梅戲劇團,在文化傳播的道路上一幹就是60年,多少次升遷的機會她都婉言拒絕,為了讓青陽腔得以傳承和發展,一直在默默的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年華,如今江進老師已有75歲,雖已很少上臺演出,但是哪裡有青陽腔演出,臺後就有她的身影,為編排青陽腔.送戲下鄉.後臺指導.化妝等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她認為,傳承是一種責任,是一種義務,更是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
  • 感受京西原生態 奔馳GLB蔚縣自駕之旅
    在北京周邊,近些年就開發出不少民俗遊的村落。但若想體驗更有歷史積澱又能玩兒上幾天的地方卻不多,今天我們就帶大家去趟據北京兩百多公裡,正好用一個周末駕車出遊,盡興又不累的地方——河北蔚(yù)縣,特別是蔚縣縣城西邊的暖泉古鎮,幾乎完整保留了幾百年的中國北方的古建築和民俗,被稱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 洛陽海神樂市級傳承人郭治會:全情投入傳承,奏響千年古樂
  • 福州「00後」傳承傳統民俗:因熱愛走到一起
    7月18日,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蓋山鎮葉廈村的福極聖宮內,木板敲擊地板的聲音響起,一群青年人正在練習福州傳統民俗陣頭「八家將」的舞蹈。「手的姿勢要擺到位」「眼神,眼神要看著對方」……「95後」福州八家將民俗舞蹈傳承人黃杜飛,指導著這群「00後」跳起「八家將」舞蹈。對於每個神情、手勢、動作,他都嚴格要求。福州錦麟軒八將團團長黃杜飛正在教「00後」團員跳八家將舞蹈。
  • 「潭頭榫卯工藝」傳承人尋找傳承人 劉宜炎:一榫一卯五十年
    日前,劉宜炎被評為長樂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潭頭榫卯工藝」傳承人。50年功力濃縮方寸間劉宜炎的工作間就設在家裡。工作間裡,一個縮小版的牌坊已基本完成,長約1.2米、高約50釐米。牌坊原物在北京,這是1∶20的模型。劉宜炎在照片上看到牌坊原物,覺得造型很好,就想做一個縮小版,已斷斷續續做了一年。
  • 傳承人|「不插電電影」的前世今生
    欣喜的是,皮影戲也正在世世代代的傳承中煥發新的活力。為了將皮影戲傳承下去,他幾乎發動了身邊所有的親戚朋友學習皮影。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姚其德的兒子、老婆都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來。現在,南京皮影戲不再是他一個人的「獨角戲」。
  • 蔚縣打樹花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的公示名單
    文化和旅遊部關於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的公示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加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 方寸之間,知白守黑 記「日照董記手工刻字技藝」的傳承與發展
    「董記手工刻字技藝」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董國華就出自這個門店。一      董國華,女,1971年出生於日照城關,籍貫嵐山區碑廓鎮。五六歲開始跟隨父親學習書法,練習正、反字的書寫。因董家祖上世代傳承刻字行業,寫「反書」是他們的基本功。
  • 梅潔文學創作40周年紀錄片開機儀式在河北蔚縣舉行
    河北省工藝美術大師、聯合國授牌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蔚縣剪紙代表性傳承人高佃亮先生為慶祝梅潔文學創作40 為了向全國更大範圍推廣蔚縣剪紙這一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北十堰梅潔文學創作陳列館(梅苑)表示,將為此傾盡全力
  • 必勝客5D非遺光影餐廳落地曲江 西餐廳裡賞東坡
    一觸花開富貴、一觸彩蝶蹁躚、一觸詩意千尋……古老的羌繡,在光影黑科技buff加持下「活」了過來。以東坡詩詞中的牡丹為載體,將來自東坡故裡四川的羌族非遺文化國家級傳承人楊華珍老師創作的《藤穿牡丹》圖案,化作光影落於餐桌之間,必勝客打造了首家5D沉浸式非遺光影餐廳,用自己的方式,傳承非遺文化、致敬中國味。
  • 河北省唯一榮獲2016中國最美村鎮的地方就在張家口蔚縣!一定要去看看
    眼前的就是雙耳戲樓,在蔚縣有「八百莊堡,八百戲臺」之說,暖泉人愛戲,除了戲臺,時不時的還能從巷子裡傳來哼唱聲。商鋪最常見的是蔚縣剪紙,起源於明代的剪紙,一代代在暖泉古鎮傳承下來,它不同於平常的剪紙,而是一種陰刻為主、陽刻為輔的點彩剪紙,用刻刀雕刻出精美的圖案,再用經驗與嫻熟的手法點染著色,才算完成。
  • 湛江非遺傳承人再添殊榮
    他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獅舞(廣東醒獅)代表性傳承人,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遂溪醒獅代表性傳承人,國際級龍獅運動教練員和裁判員。遂溪縣是海內外聞名的「中國醒獅之鄉」,其集武術、舞蹈、鑼鼓於一體的南獅表演始於明清。
  • 大會堂舞臺機械吊杆及幕布系統
    舞臺吊杆是文藝演出,用來懸吊燈具、幕布、景片等舞臺上空必備機械系統。本期給大家整理了大會堂舞臺機械吊杆及幕布系統。並做成了文檔,供大家下載參考。4、 吊杆裝置重複定位精度的測定:吊杆裝置承受最大載重量,連續全程升降10次,在地面上取一基準,測量各次基準與吊杆之間的距離,取其平均值。5、 吊杆裝置的負荷試驗:吊杆裝置依將承受最大載重量的確25%、50%、75%、100%的試驗載荷,逐級測試。
  • 聊城東昌府木版年畫省級非遺傳承人郭春奎:用匠心守護非遺傳承
    省級非遺傳承人「全家總動員」合力繪製10米長軸畫卷《古今京杭攬勝》現場,省級非遺傳承人一絲不苟的製作態度吸引了眾多觀眾圍觀。在眾多作品中,一副總長10米的《古今京杭攬勝》長軸畫卷格外引人注目。「這幅作品光是手稿就畫了三年,還是我們全家老少一起出動的,刻版刻了一年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