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之美】領略民俗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

2020-12-25 澎湃新聞

【非遺之美】領略民俗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楊愛萍

2020-07-05 2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中華傳統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似乎與人們有一種陌生的距離,總覺得與現代生活比較遙遠。它藏在街頭巷尾,既鮮活又精彩,是活態文化的見證。臨洮是黃河上遊古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特別是非物質文化異彩紛呈。臨洮縣文化館近期將通過微信平臺推出全縣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旨在宣傳、保護、傳承非遺項目,開發利用非遺產品,讓非遺活起來,走進百姓生活,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不斷的傳承和發展。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市級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楊愛萍。

技藝傳承

楊愛萍,女,甘肅臨洮人,臨洮縣食品醬菜園經理,茶食製作技藝縣級傳承人。1984年,楊愛萍進入臨洮食品醬菜園工作,開始向父親楊文華及老師傅學習臨洮茶食等各種傳統食品製作技藝。在學習、製作過程中,她發現形狀栩栩如生、主要功能是祭祀用品的茶食,在臨洮及周邊地區,製作的商家越來越少。她清醒的意識到,應該對茶食製作技藝進行有效的傳承保護,不應使其失傳。為使茶食製作技藝傳承有序發展,她提議將生產製作的茶食添加精美包裝後在醬菜園超市銷售並予以實現;在食品製作車間,她手把手將茶食製作技藝傳授給一批員工,並遊說徒弟極力培育發展傳承人。

技藝特點

茶食的製作過程為和面、調色、包餡、做花樣、烤制等六個步驟。

選用優質麵粉,用水、豬油和面,這樣製成的茶食口感很酥香。

採用可食用的食品色素調色麵團,這些食品色素都經過縣食藥局檢驗,安全放心。

手工揉面1小時,醒面20分鐘。

包餡動作麻利,大小勻稱一致。

使用醬菜園自製豆沙、植物油、糖玫瑰、芝麻做餡,無任何化學添加劑。

花樣形象逼真,種類繁多,形狀有:蘋果、佛手、菊花、壽桃、八瓣梅、一窩絲、橘子、香蕉、梨等九種造型。

採用木質梳子、特製菜刀、牙刷等簡單工具,就能做出許多花樣,造型逼真。

純手工製作,無機械參與。

用230-260℃烘焙,顏色亮麗,形象逼真不走樣。

保護價值

1、在臨洮,茶食最早是富裕階層享用的精緻糕點,隨著社會的發展,慢慢走向平民,但功能卻變成祭祀用品,它的歷史衍變反映了社會生活的發展進步,也呈現出臨洮民俗的演變,是研究臨洮歷史的活化石。

2、在臨洮周邊地區,沒有像茶食這樣既精緻又功能獨特的食品,茶食具有臨洮地域特色。

保護要點

1、將茶食發展變化歷史、製作技藝、相關故事等資料收集整理,形成檔案;

2、堅持傳統製作方法,繼續培養更多茶食製作傳承人,鼓勵他們以師帶徒,將茶食製作技藝有序傳承。

歷史留給我們豐富的文化財富

正是這些財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臨洮人

我們在春天裡播下種子

雖然前方還會挑戰伴隨左右

甚至考驗不時襲來

但我們努力的步伐一刻也不會鬆懈和

非遺文化滋長的土壤也會更加厚實

臨洮文化塑造也會更加堅定

非物質文化遺產

你我共同的精神家園

讓你我攜手

共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讓這段久遠的記憶

在歷史的長河中走得更遠

來源|臨洮縣文化館

編輯|馬 星

責編|趙建民 楊 陽

編審|譚明強

總編|邊國鵬

臨洮縣融媒體中心所屬「看臨洮」微信公眾號享有版權內容,任何單位和個人在網際網路、無線客戶端、微博和微信等平臺上使用須取得臨洮縣融媒體中心的授權,註明作者及出處,否則我們將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版權聲明

原標題:《【非遺之美】領略民俗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楊愛萍》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文化之美·影戲人間」清華大學雪花秀非遺保護基金2020年度成果...
    文化之美匠心傳承自2006年起,雪花秀肩負起品牌的社會使命,矢志不渝地保護傳統文化之美,通過一年一度的雪花文化展,對文化之美進行再度詮釋,以求展現人文、自然與文化的和諧共存。在此理念下,雪花秀堅持不懈地支持和援助文化藝術活動,保護傳統文化。
  • 技藝超群,寶安新增3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賀虹(賀氏剪紙)、陳群妹(喜嫁禮餅「合成號」製作技藝),目前,寶安區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已達到14名。據悉,此次入選的代表性傳承人都能熟練掌握該項目的全套內容及技藝,並以身作則積極傳承,在項目流傳的區域內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有利於該區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作為「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福永街道,自清代嘉慶年間,就有舞獅活動,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 非遺傳承人做主播,一點資訊上線「非凡的非遺」全球直播活動
    據介紹,「非凡的非遺」首期直播計劃聚焦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揭秘北京泥彩塑第五代傳承人張忠強、金氏風箏傳人王赤峰、非遺北京裕氏草編第三代代表性傳承人裕光磊和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北京刻瓷第四代傳承人周曉明(排名不分先後)四位京城「非凡」手工藝傳承人背後的彷徨與堅守,心酸與喜悅。用戶可以登錄一點資訊客戶端進入「非凡的非遺」直播專題進行一鍵收看。
  • 苗族服飾為何吸睛,非遺技藝凸顯價值,如何傳承非遺技藝
    每串土珍珠末端插六根至十根山雞羽毛。新式百鳥衣把上衣兩節連成一體,並加長袖,穿著方便、舒適。專業人士積極進行搶救性徵集為搶救面臨危機的非遺技藝,應發揮專業人士的作用。通過田野調查與徵集,及時向非遺技藝傳承人,了解製作流程,並對其進行搶救性徵集。
  • 聊城東昌府木版年畫省級非遺傳承人郭春奎:用匠心守護非遺傳承
    省級非遺傳承人「全家總動員」合力繪製10米長軸畫卷《古今京杭攬勝》現場,省級非遺傳承人一絲不苟的製作態度吸引了眾多觀眾圍觀。在眾多作品中,一副總長10米的《古今京杭攬勝》長軸畫卷格外引人注目。「這幅作品光是手稿就畫了三年,還是我們全家老少一起出動的,刻版刻了一年半。」
  • 【閔行之美——非遺】麵塑、套板葫蘆製作技藝
    【閔行之美——非遺】麵塑、套板葫蘆製作技藝 2020-10-14 16: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記錄非遺之美 做就對了! | 湧流2020
    華凌磊,上海汐夢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他是一位土生土長的上海本土創業者。2017年年初,他告別體制,創立了上海汐夢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三年來,汐夢文化深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題材,出品了《璀璨薪火》、《海派百工》等一系列紀錄片。
  • 記錄非遺之美 做就對了!|湧流2020
    三年來,汐夢文化深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題材,出品了《璀璨薪火》、《海派百工》等一系列紀錄片。正因為如此,「用更美的影像,更好的方式去呈現中國非遺之美」成為他創業的初衷。 電影《璀璨薪火》海報 《璀璨薪火》運用4K3D立體實拍技術,記錄了中國150多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和他們的技藝
  • 【文化高新】走進非遺,高小新帶你了解傳承百年的醬滷牛肉製作技藝
    近日,重慶高新區公布首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公示名單。包括重慶欣和飲食文化有限公司申報的「露凝香醬滷牛肉製作技藝」等9個項目被推薦為重慶高新區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今天,高小新帶大家走進「露凝香醬滷牛肉製作技藝」背後的歷史和文化傳承。
  • 數百名非遺傳承人等齊聚福州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他們中,既有脫胎漆器、建盞和藥香製作等福建非遺傳承人,也有臺灣文物修復、手繪燈籠、刺繡等工藝行業的佼佼者。匠人大會為大家提供了一座開館收徒、讓技藝跨海傳承的橋梁。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強科普工作,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工匠精神」「非遺」「創新」等熱詞,組成了閩臺匠人大會的高頻話題。  「工藝傳承,重在一個『傳』字。
  • 傳承非遺技藝,非遺文創產品為「順意好禮」大賽添人氣
    激烈角逐決賽,網絡投票結果出爐此次入圍決賽的作品是在深入挖掘文旅內涵基礎上、創造設計的具有順義本土特色和強烈民俗文化色彩的文創品牌商品,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載體。傳承非遺技藝,精品項目展鋒芒據了解,位居前三名的作品均結合了順義本土特色、巧妙採用非遺技藝創作而成。毛猴工藝品 《家和萬事興》是傳統非遺技藝作品,作品表達了順義人生活和諧、幸福美滿的生活狀態。
  • 國家級非遺項目-茶葉傳統技藝有多少?傳承人有哪些?
    註:現有多家單位在開展非遺傳承項目和傳承人推薦工作。本文僅記錄國家級非遺項目和傳承人—茶葉傳統技藝,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確定。,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
  • 紅領巾小記者走運河,傳承非遺文化
    尋訪非遺大師,體驗非遺民俗,傳播非遺文化,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小長假。拜訪大師,對話非遺走進杭州市工藝美術館二樓的大師工作室,大量的非遺民俗作品吸引了小記者們的目光。提前做過「功課」的小記者知道,這裡的大師工作室匯集了剪紙、織繡、竹藝、紫砂、皮影等十幾個民俗,而國家級、省市級的工美大師及手工傳承藝人大師就在這裡。
  • 傳承「非遺」海派旗袍製作技藝 | 蔓樓蘭創始人裘黎明先生拜師典禮
    2017年7月27日,在上海馬勒別墅·愛丁堡貴賓室內,非物質文化遺產海派旗袍製作技藝傳承人、 「海派旗袍文化名人」 、「上海時尚設計師終身成就獎
  • 「非遺」茶葉武夷巖茶製作技藝的傳與承
    「非遺」茶葉製作技藝的傳與承——走進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技藝傳承人劉鋒父子的世界王曉58歲的劉鋒是那個始終站在時代潮流前沿的人,從微博、朋友圈到抖音,都用得得心應手,今天,讓我們走進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技藝傳承人劉鋒以及他的兒子劉崢的世界,感受不一樣的「非遺」傳與承。口傳心授的微妙之處17歲,年少且張揚的年紀,劉鋒進了鄉鎮茶葉站,每天跟著老師傅熬夜做茶。
  • 近百組非遺傳承人進駐優酷 直播公開課推廣非遺文化
    用雕刻復活傳統年節中諸神的木版年畫、從最鮮美食材中尋找上古美味的荊州魚糕、從大自然中取材巧奪天工的傳統木雕……12日起,全國近百組非遺傳承人將進駐優酷,通過直播方式展示傳統工藝和非遺故事,讓「藏在深閨」中的老手藝,通過網際網路呈現在更多人面前。
  • 【文藝星座】味美鮮甜貢魷魚 百年老鋪福隆益 ——記廈門市「非遺」項目貢魷魚手工技藝傳承人吳偉棟
    味美鮮甜貢魷魚  百年老鋪福隆益——記廈門市「非遺」項目貢魷魚手工技藝傳承人吳偉棟
  • 湛江非遺傳承人再添殊榮
    醒獅非遺傳承人李榮仔在製作醒獅。「我從事醒獅、舞龍、鼓樂等民間藝術傳承表演和所需道具製作等,已經有近40年了!」李榮仔能演會教,技藝精湛,專業知識廣博,熱心傳承、積極推介。他熟練掌握龍獅表演和製作技藝,是國際級教練裁判,從藝時間長、積極通過授徒等方式進行傳承,廣泛開展宣傳推介活動,成效和影響力大。他還不斷探索創新,推動醒獅藝術發展。
  • 紀錄片《璀璨薪火》:中國非遺之美,終於在大銀幕上被看見
    紀錄片《璀璨薪火》:中國非遺之美,終於在大銀幕上被看見 澎湃新聞記者 陳晨 2020-07-20 16:19 來源:澎湃新聞
  • 胡琴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念和平:痴迷做二胡 只送不賣
    在福清市海口鎮海口村的巷子裡,住著一位福清市胡琴製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念和平。他製作的二胡,工藝精湛、音色圓潤,頗受歡迎,但只送不賣。  念和平今年69歲,將胡琴製作技藝傳承下去成了他最大的期望。他說,手工製作二胡成本高、工序繁瑣,鮮有年輕人願意學習。他正打算將他的技藝申報福州市級和福建省級非遺名錄,讓更多的人領略傳統樂器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