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5 2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中華傳統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似乎與人們有一種陌生的距離,總覺得與現代生活比較遙遠。它藏在街頭巷尾,既鮮活又精彩,是活態文化的見證。臨洮是黃河上遊古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特別是非物質文化異彩紛呈。臨洮縣文化館近期將通過微信平臺推出全縣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旨在宣傳、保護、傳承非遺項目,開發利用非遺產品,讓非遺活起來,走進百姓生活,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不斷的傳承和發展。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市級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楊愛萍。
技藝傳承
楊愛萍,女,甘肅臨洮人,臨洮縣食品醬菜園經理,茶食製作技藝縣級傳承人。1984年,楊愛萍進入臨洮食品醬菜園工作,開始向父親楊文華及老師傅學習臨洮茶食等各種傳統食品製作技藝。在學習、製作過程中,她發現形狀栩栩如生、主要功能是祭祀用品的茶食,在臨洮及周邊地區,製作的商家越來越少。她清醒的意識到,應該對茶食製作技藝進行有效的傳承保護,不應使其失傳。為使茶食製作技藝傳承有序發展,她提議將生產製作的茶食添加精美包裝後在醬菜園超市銷售並予以實現;在食品製作車間,她手把手將茶食製作技藝傳授給一批員工,並遊說徒弟極力培育發展傳承人。
技藝特點
茶食的製作過程為和面、調色、包餡、做花樣、烤制等六個步驟。
選用優質麵粉,用水、豬油和面,這樣製成的茶食口感很酥香。
採用可食用的食品色素調色麵團,這些食品色素都經過縣食藥局檢驗,安全放心。
手工揉面1小時,醒面20分鐘。
包餡動作麻利,大小勻稱一致。
使用醬菜園自製豆沙、植物油、糖玫瑰、芝麻做餡,無任何化學添加劑。
花樣形象逼真,種類繁多,形狀有:蘋果、佛手、菊花、壽桃、八瓣梅、一窩絲、橘子、香蕉、梨等九種造型。
採用木質梳子、特製菜刀、牙刷等簡單工具,就能做出許多花樣,造型逼真。
純手工製作,無機械參與。
用230-260℃烘焙,顏色亮麗,形象逼真不走樣。
保護價值
1、在臨洮,茶食最早是富裕階層享用的精緻糕點,隨著社會的發展,慢慢走向平民,但功能卻變成祭祀用品,它的歷史衍變反映了社會生活的發展進步,也呈現出臨洮民俗的演變,是研究臨洮歷史的活化石。
2、在臨洮周邊地區,沒有像茶食這樣既精緻又功能獨特的食品,茶食具有臨洮地域特色。
保護要點
1、將茶食發展變化歷史、製作技藝、相關故事等資料收集整理,形成檔案;
2、堅持傳統製作方法,繼續培養更多茶食製作傳承人,鼓勵他們以師帶徒,將茶食製作技藝有序傳承。
歷史留給我們豐富的文化財富
正是這些財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臨洮人
我們在春天裡播下種子
雖然前方還會挑戰伴隨左右
甚至考驗不時襲來
但我們努力的步伐一刻也不會鬆懈和
非遺文化滋長的土壤也會更加厚實
臨洮文化塑造也會更加堅定
非物質文化遺產
你我共同的精神家園
讓你我攜手
共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讓這段久遠的記憶
在歷史的長河中走得更遠
來源|臨洮縣文化館
編輯|馬 星
責編|趙建民 楊 陽
編審|譚明強
總編|邊國鵬
臨洮縣融媒體中心所屬「看臨洮」微信公眾號享有版權內容,任何單位和個人在網際網路、無線客戶端、微博和微信等平臺上使用須取得臨洮縣融媒體中心的授權,註明作者及出處,否則我們將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版權聲明
原標題:《【非遺之美】領略民俗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楊愛萍》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