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新】走進非遺,高小新帶你了解傳承百年的醬滷牛肉製作技藝

2020-12-28 澎湃新聞

近日,重慶高新區公布首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公示名單。包括重慶欣和飲食文化有限公司申報的「露凝香醬滷牛肉製作技藝」等9個項目被推薦為重慶高新區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今天,高小新帶大家走進「露凝香醬滷牛肉製作技藝」背後的歷史和文化傳承。

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悠久的歷史文化淵源,古老的巴蜀文化孕育出巴蜀地區獨特的飲食文化、美食文化。

在重慶高新區,有著百年歷史的露凝香醬滷牛肉傳統製作技藝就是代表之一。

01

傳承百年的美食製作技藝

醬滷肉製品是我國典型的民族傳統熟肉製品,其主要特點是產品酥潤,風味濃鬱。

巴福鎮的露凝香醬牛肉滷製技藝主要集中分布在巴福鎮福壽街,因是傳統家族傳承技藝,不易包裝和保藏,適於就地生產,就地供應,在延續及繼承過程中一直都留在當地發展。

露凝香醬滷肉製品香氣濃鬱,食之肥而不膩,瘦不塞牙。露凝香醬滷牛肉生產地位於高新區巴福鎮,巴福鎮地理位置偏西,常年氣候溼潤,空氣清新,交通便利,便於製作加工醬滷牛肉製品。

這一傳統的醬滷牛肉配方及技藝,經過五代人一百多年的挖掘,四十年加工生產總結和消費者反饋,結合現代食品工程技術,產品風味獨特而不失傳統,原料精選又來源廣泛,一直深受行業及消費者首肯。

它的技藝及配方也經歷五代了以上歷史,連續一百多年未間斷,銷售生產加工連續四十年。歷史悠久,具有傳承和保護價值。

02

特殊製作技藝讓美食歷久彌香

露凝香將滷牛肉技藝所涉及到的醬汁和滷湯,關係著整個產品質量。

據露凝香醬滷牛肉製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黃世雄介紹,露凝香將滷牛肉技藝不僅要有科學的配方,還要有優質的配料,只有滿足這些條件,配合正確的方法,才能做出風味獨特的產品,擁有誘人的色澤。

製作露凝香太官醬滷牛肉,滷湯尤其重要,而且湯越久越香。老滷水經過幾代人的特製保存手法慢慢傳到了現在,因有老滷水的存在露凝香牛肉風味更佳,但要時刻保持老湯的清潔,避免雜質影響味道。

老滷水是露凝香醬滷牛肉贏得市場的王牌。因為老滷水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的降解產物,這些東西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露凝香醬滷牛肉的獨特風味。

所以保存老滷水尤其重要。平時要經常過濾湯中的雜質,每天應該煮沸避免滋生細菌,如果長時間不用,還需要進行低溫貯藏。既要保證滷水的品質味道,又要保證滷水的衛生,這也是露凝香牛肉的區別於其他醬滷牛肉的一大特點。

03

傳承中發展,適應新技術變革

醬滷製品是我國傳統烹調技藝發展的產物,工藝十分考究。滷製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遙遠的戰國時期,史書中關於滷菜的最早記載是戰國時期的宮廷名菜「露雞」。

清代中期的烹飪書《調鼎集》是民間餐飲食品製作技術的集大成者,其中的「露凝香醬滷牛肉」的介紹比較具體,有具體配方,香料及滷製方法,但因為製作提供者佚名,故實際操作細節及技巧無法還原其精髓。而露凝香太官老滷系列滷製品傳承黃氏家族對「露凝香醬滷牛肉」的技藝進行孜孜不倦的收集整理和改進,繼承並超越了《調鼎集》裡記載的「露凝香醬滷牛肉」製作的技術和技巧,是現代食品科技與傳統美食廚藝技藝的結晶,完美詮釋了中華傳統美食文化。

現在滷製品已日漸由傳統餐桌食品轉變成休閒食品,主要為休閒消費而定製,隨著便於攜帶包裝的滷製品的出現,以及為旅遊休閒產業帶來的便捷,休閒滷製品更受歡迎,不僅具有品嘗價值,也同時繼承了傳統餐飲文化的精髓,值得傳承和發揚。

為適應現代化產業,為讓露凝香醬牛肉得到更多人的品嘗,在第五代傳承人的努力下,露凝香牛肉開始進行真空包裝遠銷各地。為了使露凝香醬滷牛肉口感及風味更佳,每一代傳承人對滷製秘方及技術都有所改良,進而逐步形成如今的露凝香滷製技術。

如今,露凝香醬滷牛肉製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黃世雄,在推進非遺文化發揚傳承的同時,還打造了婦女就業幫扶平臺,目前,已經有學員通過一到三個月的學習掌握基本技能,在該公司製作醬滷牛肉賺取報酬,實現就業的第一步,真正展現了非遺文化給百姓帶來的好處。

原標題:《【文化高新】走進非遺,高小新帶你了解傳承百年的醬滷牛肉製作技藝》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非遺之美】領略民俗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
    【非遺之美】領略民俗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楊愛萍 2020-07-05 2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紅領巾小記者走運河,傳承非遺文化
    尋訪非遺大師,體驗非遺民俗,傳播非遺文化,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小長假。拜訪大師,對話非遺走進杭州市工藝美術館二樓的大師工作室,大量的非遺民俗作品吸引了小記者們的目光。提前做過「功課」的小記者知道,這裡的大師工作室匯集了剪紙、織繡、竹藝、紫砂、皮影等十幾個民俗,而國家級、省市級的工美大師及手工傳承藝人大師就在這裡。
  • 傳承非遺文化 助力脫貧攻堅——拉薩非遺文化在保護傳承創新中煥發...
    借產業發展 藏香製作技藝傳承發揚  走進拉薩市尼木縣吞達村,家家戶戶都有香氣溢出,藏香製作手工技藝在這裡傳承了1300多年。近年來,尼木縣通過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開發藏香主題旅遊景點、景區,以旅遊業帶動藏香產業發展,為村民們脫貧致富帶來了機遇。
  • 傳承了740多年的古老製鹽法,帶你了解福建非遺技藝「莆鹽文化」
    據說,宋朝時期,莆田就有曬鹽房,距今已有740多年的歷史,當時莆田鹽場就已經形成初具規模的鹽場,而如今的莆田鹽場,仍然延續著傳承了數百年的古法製鹽工藝,即海水曬鹽。目前,莆田鹽場在業內,生產出的鹽是非常優質的,在國內同行裡面是最優質的鹽。
  • 復原古戰車 傳承非遺技藝
    原來,是當地非遺保護的工作人員找到了傅平,希望他能製作一輛木輪大車,用來展示和傳承木輪大車這項非遺技藝,聽到這個消息,傅平身上沉寂了多年的車木匠火苗,又重新燃了起來。經過了第一輛木輪大車的製作,傅平覺得,做車不是目的,製作的過程遠遠要比結果重要,他還要繼續造車,為的就是在製作的過程中,把這項手藝展示出來,傳承下去。
  • 傳承非遺技藝,非遺文創產品為「順意好禮」大賽添人氣
    傳承非遺技藝,精品項目展鋒芒據了解,位居前三名的作品均結合了順義本土特色、巧妙採用非遺技藝創作而成。毛猴工藝品 《家和萬事興》是傳統非遺技藝作品,作品表達了順義人生活和諧、幸福美滿的生活狀態。葫蘆工藝品《順心順意》是以非遺技藝烙畫和彩繪葫蘆創造出的具有順義本土特色文化創意色彩的作品。剪紙藝術《順馨/順義/順風/順水》,採用了剪紙非遺技藝,紋樣搭配了各種花朵形態,寓意順義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寶山非遺——顧村結藝製作技藝 帶你一起來「賞蓮」
    寶山非遺——顧村結藝製作技藝 帶你一起來「賞蓮」 2020-08-29 1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傳承「非遺」海派旗袍製作技藝 | 蔓樓蘭創始人裘黎明先生拜師典禮
    2017年7月27日,在上海馬勒別墅·愛丁堡貴賓室內,非物質文化遺產海派旗袍製作技藝傳承人、 「海派旗袍文化名人」 、「上海時尚設計師終身成就獎
  • 苗族服飾為何吸睛,非遺技藝凸顯價值,如何傳承非遺技藝
    專業人士積極進行搶救性徵集為搶救面臨危機的非遺技藝,應發揮專業人士的作用。通過田野調查與徵集,及時向非遺技藝傳承人,了解製作流程,並對其進行搶救性徵集。邀請非遺傳承人表演、傳授苗族服飾刺繡技藝為了讓更多的受眾了解苗族服飾刺繡技藝,相關文博單位常常邀請非遺傳承人演示、傳授苗族服飾刺繡技藝,以達到尋找到更多知音的目的。
  • 「非遺」茶葉武夷巖茶製作技藝的傳與承
    「非遺」茶葉製作技藝的傳與承——走進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技藝傳承人劉鋒父子的世界王曉58歲的劉鋒是那個始終站在時代潮流前沿的人,從微博、朋友圈到抖音,都用得得心應手,今天,讓我們走進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技藝傳承人劉鋒以及他的兒子劉崢的世界,感受不一樣的「非遺」傳與承。口傳心授的微妙之處17歲,年少且張揚的年紀,劉鋒進了鄉鎮茶葉站,每天跟著老師傅熬夜做茶。
  • 五指山非遺傳承推陳出新 黎苗文化重塑民族自信
    近日,海南省五指山市文化館館長張欣欣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黎錦這一傳統技藝正逐漸被重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主動學習並對外展示黎苗文化,傳統非遺文化開始重現活力。圖為在五指山的香蘭織錦專業合作社學習織錦技藝的張俊揚。符宇群攝  近來,在五指山的香蘭織錦專業合作社(五指山黎錦傳習所)裡,經常坐滿了織錦的學員。
  • 東莞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鳳崗鎮中心幼兒園
    為了深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12月15日,2020年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走進鳳崗鎮中心幼兒園。這次活動分為非遺展演和非遺手工體驗課堂兩個項目。非遺展演活動現場,客家山歌、木偶戲以及麒麟舞等非遺項目展演輪番上演,客家山歌餘音繞梁,木偶戲生動有趣;麒麟舞有分有合,起伏翻騰。緊接而來的課堂體驗活動也受到了同學們的熱烈歡迎。
  • 順德非遺項目全體亮相!市民零距離體驗非遺文化盛會
    ,提高市民對非遺的認識,從而促進順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活動當天,除了有醒獅、粵劇、永春拳、洪拳、八音鑼鼓等11個精彩紛呈的非遺文化節目展演。另外還有廣繡、香雲紗染整技藝、馬岡刻書技藝等在內的傳統技藝、民俗在非遺文化展覽區、靜態展示區、活態展演區展出,4000多份非遺美食供市民品嘗,更有非遺文化互動體驗區,市民可近距離體驗眾多非遺文化。
  • 廣西賀州市富川縣傳承非遺促脫貧增收|花炮|非遺文化|瑤族長鼓舞...
    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通過發展非遺文化,以非遺+扶貧、非遺+旅遊、非遺+電商等模式,將非遺文化「軟實力」轉化為生產力,實現非遺活態傳承。  據了解,富川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2項,分別是《瑤族蝴蝶歌》和《瑤族長鼓舞》;《溜喉歌》等4項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9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公布三批共43項。
  • 非遺| 蒙古族皮藝(皮雕畫)技藝
    蒙古族皮藝(皮雕畫)技藝第六代傳承人,內蒙古自治區非遺項目蒙古族皮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民族工藝美術大師賈宏偉根據自己的構思,採用草原上等黃牛皮,發明公開了一種皮雕畫的製作工藝,其包括以下工藝步驟:1)選皮;2)潤溼;3)描繪踏圖;4)敲壓輪廓淺浮雕;5)染色;6)鑲嵌填充立體效果;7)裝裱。
  • 非遺項目 | 火腿製作技藝(諾鄧火腿)
    諾鄧火腿製作技藝主要流傳在大理州雲龍縣,是指以諾鄧村為代表,包括周邊有鹽井的各白族古村,用本地自然放養的生豬為原料,以傳統工藝製作、用自產的井鹽來加工的火腿製作技藝
  • 「感受民族匠人不變的初心」——兩岸媒體人走進雲南非遺傳承地
    新華社昆明11月19日電(記者孟佳)「解開製作完成的扎染布,看到圖騰慢慢展開,這種感覺太奇妙了。」在雲南省大理市喜洲鎮周城村「璞真染坊」,臺灣自媒體視頻博主遊乃蓓向記者展示著自己親手製作的蝴蝶頭巾扎染作品。  近日,2020年兩岸新媒體人「感受七彩雲南·探秘南國星都」一行在雲南大理體驗非遺技藝的魅力。
  • 【文藝星座】味美鮮甜貢魷魚 百年老鋪福隆益 ——記廈門市「非遺」項目貢魷魚手工技藝傳承人吳偉棟
    黃念旭 在中華歷史文化名街廈門市中山路上,有一家「福隆益」貢魷魚店格外引人注目,走進這家百年老鋪,一股濃鬱海洋氣息的香味撲面而來,熱情的店員會友好地向您微笑打招呼,遞上一小碟烤好的魷魚絲讓您品嘗。2008年12月,掌門人吳偉棟經營的這家福隆益食品店被福建省老字號協會認定為福建百年老鋪;2010年元月,製作的貢魷魚入選廈門晚報社主辦的首屆十大最廈門伴手禮;2010年9月,貢魷魚手工技藝被評為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吳偉棟被認定為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大理非遺咖啡!看平川朱苦拉咖啡製作技藝
    這裡有中國最古老的咖啡林,有傳承百年的朱苦拉咖啡製作技藝。2017年6月,平川朱苦拉咖啡製作技藝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田德能神父在傳教的同時也將喝咖啡的習慣帶到了朱苦拉村,村民自種、自磨、自煮咖啡,保存了完整的咖啡土法加工、製作和飲用習慣,並與當地的「彝族打歌」「長桌宴」等習俗結合起來,形成了獨特的山區咖啡文化。 朱苦拉咖啡製作技藝獨具特色,從栽種到煮都十分講究。栽種一般用咖啡豆種,選無霜區的黑沙土種植。
  • 無錫非遺美食地圖第二站丨一席五簋酒,傳承數百年.
    如今由第五代傳承人過煜良被授予無錫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錫幫菜製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加入黃油、醬、糖等無錫傳統紅燒醬料,開小火燜制7分鐘。一種美味的百年傳承,不僅是精益求精的製作工藝,更是代代相傳的美食文化記憶。錫城非遺美食地圖持續更新中,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