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民族匠人不變的初心」——兩岸媒體人走進雲南非遺傳承地

2020-11-20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昆明11月19日電(記者孟佳)「解開製作完成的扎染布,看到圖騰慢慢展開,這種感覺太奇妙了。」在雲南省大理市喜洲鎮周城村「璞真染坊」,臺灣自媒體視頻博主遊乃蓓向記者展示著自己親手製作的蝴蝶頭巾扎染作品。

  近日,2020年兩岸新媒體人「感受七彩雲南·探秘南國星都」一行在雲南大理體驗非遺技藝的魅力。

  據了解,喜洲周城是雲南省最大的白族自然村,至今仍保留著白族傳統習俗,又被譽為「白族扎染之鄉」。白族扎染技藝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璞真染坊」由生長在白族扎染世家的段銀開和丈夫段樹坤開辦。段銀開從小對扎染有濃厚的興趣,5、6歲學會了一般的扎花技術,12歲就掌握了扎染的基本流程。她整理和自創的扎花扎法達30多種,豐富花色紋樣的同時,促進了扎染事業的發展。

  「扎染有縫扎、浸染、漂、涼、曬五個步驟。」段銀開一邊講解,一邊為兩岸媒體人演示扎染的製作方法。在她看來,培養傳承人、宣傳展示優秀作品是保護白族扎染技藝的重要方式,她很欣慰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前來體驗和學習。

  學著段銀開的樣子,兩岸媒體人動手操作起來。「我訝異製作染料的材料竟然是板藍根,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智慧和民族手工藝人的匠心獨運。」臺灣自媒體視頻博主王姿淨說,扎染技藝值得好好傳承下去。

  致力於非遺保護和傳承的還有大理鶴慶新華村的銀匠們。走進這個「小錘敲過一千年」的古老村寨,到處都能聽到「叮叮叮」的敲擊聲。

  新華村的銀器鍛制技藝歷史悠久,早在南詔時期,工匠就開始從事金銀銅等手工藝品的加工製作,世代相傳,延續至今。憑著打制工匠熟練的技巧、精湛的工藝,一件件精美絕倫的民族手工藝品在這裡誕生。

  「鶴慶銀器鍛制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母炳林說,制銀過程從選材、下料到鍛制,每一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然而即使全力以赴去做也常會出現缺陷,回爐重做是家常便飯。「看作品要發現它不好的地方,而不是好的地方。」他說,正是由於銀匠們對完美的不懈追求,才使得鶴慶銀器聞名遐邇。

  近年來,通過新老藝人的不斷探索,新華村逐步走上了規模化生產經營的道路,形成「一戶一品、前店後坊」「散戶+公司」和「電商銷售」的生產銷售格局。大量富餘勞動力轉移到銀器手工藝加工行業,據統計,全村共有手工藝從業戶972戶,佔全村總戶數的73%。

  多位兩岸媒體人在參觀時表示驚喜於看到不少年輕人投身非遺技藝傳承,也欽佩手工藝人執著堅守、不急功近利的匠人精神。「非遺傳承人把藝術創作和產業扶貧結合在一起,他們既有匠心又兼顧社會責任,這令我非常感動。」臺灣自媒體博主遊智彬說。

相關焦點

  • 兩岸媒體人重溫歷史感受「西南聯大」精神
    9日下午,參與2020「感受七彩雲南· 探秘南國星都」的20多名兩岸網絡達人、自媒體人及臺灣青年拍客來到西南聯合大學,共同感受這所貫穿於抗戰時期的歷史文化遺產刻印出的「剛毅堅卓」精神。  「聽完這段歷史內心好感觸哦!」臺灣歌手魏暉倪感嘆道,「和平彌足珍貴」。追溯其歷史及兩岸淵源,西南聯大誕生於炮火連天的抗日戰爭歲月。
  • 數百名非遺傳承人等齊聚福州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開幕式直接呈現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拜師典禮,由兩岸青年匠人互拜對岸名匠為師,結成跨越海峽的師徒關係。  他們中,既有脫胎漆器、建盞和藥香製作等福建非遺傳承人,也有臺灣文物修復、手繪燈籠、刺繡等工藝行業的佼佼者。匠人大會為大家提供了一座開館收徒、讓技藝跨海傳承的橋梁。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強科普工作,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
  • 傳承、保護、記錄雲南特色民族文化 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2020...
    推介會現場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經理、總編輯,同時也是此次推介會重要項目成果的主要操刀者和領軍人白燕介紹: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深耕雲南民族文化多年,被外界譽為「雲南少數民族文化的基因庫」和「雲南民族文化的音視頻資料庫」。多年來,立足於傳承、保護、記錄,為搶救和保護雲南民族文化遺產,做著堅持不懈的努力。
  • 五指山非遺傳承推陳出新 黎苗文化重塑民族自信
    過去的幾十年裡,劉香蘭除了每周在村裡開設培訓班教授同村婦女們以及慕名前來的學員學習織錦,還會定期走進學校,向學生們傳授黎錦紡織技藝,傳承黎族文化。圖為黎族傳統技藝進學校展演活動。五指山市文化館供圖  據不完全統計,劉香蘭創辦合作社至今,參與織錦的婦女達100多人,產值達120多萬元,人均月收入達1500~2000多元不等,帶動增加了番茅村及周邊村莊婦女的經濟收入。
  • 這位木雕「守藝人」,精雕細琢傳承匠人精神!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劉承林,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劉承林,男,1967年10月出生於南通市,畢業於蘇州美院,系非物質文化遺產木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蘇州工藝美院實訓教授,高級技師、正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技能大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江蘇工藝美術協會紅木專委會委員。
  • 留住手藝 堅守匠心,影像中的非遺傳承
    ,家庭作坊依然是非遺傳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當然他也樂觀地表示,如果收入提高,體力活比重下降,創造出一個好一點的傳承環境,找到下一代傳承人還是很有希望的。脆弱性、偶然性、選擇性,源於她不脫離於民族特殊的生產生活方式,是民族人文符號、民族審美習慣的「活」載體,它依託於人本身而存在,圍繞人的生產生活而存在和發展,是一條綿延不斷、歷久彌新的「文化鏈」。
  • 「偶們」共傳承 兩岸青少年同習木偶非遺文化
    新華社福州11月22日電(記者 鄧倩倩)福建省少年兒童圖書館前搭建起的木偶攤位上,非遺手藝人擺弄著各式木偶,吸引孩子們駐足圍觀。6歲的臺灣小女孩翁諳諳走進這片木偶非遺文化展區,在捏麵人攤位前流連忘返,問道「我能一起捏嗎」,隨後她專注地學起來。
  • 「淘寶-雲南手藝人好店」可買到雲南非遺好物
    7月10日至12日,阿里巴巴集團 「淘寶手藝人」業務推出「淘寶手藝人-雲南手藝人好店推薦專場」,集中展現由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推薦的20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店鋪。活動期間,打開手機淘寶搜索「雲南手藝人」,即可瀏覽雲南手藝人好店推薦專場。
  • 雲上昆明民族時裝周】玉溪「小龍茵」非遺刺繡——飛針...
    在雲南玉溪,有這樣一群人,她們手拿繡花針,身上背著娃,飛針走線間,繡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訴說著滇繡傳承的故事。她們,就是「小龍茵」繡娘。  玉溪「小龍茵」非遺刺繡。受訪者 供圖  玉溪「小龍茵」非遺刺繡。受訪者 供圖  12月18日至20日,絲路雲裳·雲上昆明民族時裝周將在昆明新迎新城和公園1903兩個會場同期舉辦。
  • 「非遺」登上時尚舞臺 民族服裝概念秀首登上海時裝周
    導語:由國內首席財經媒體21世紀經濟報導攜手獨立設計師概念店「棟梁」獻上的「一日·時間與民族服裝概念秀」,於4月13日閃亮登場,來自西南邊陲少數民族的非遺傳統服飾之光點亮了上海灘的時尚之夜。
  • 飛瓜創始人胡東參加中國匠人大會 守護匠心 為中國匠人直播助力
    12月26日,在中華文化起源地之一、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史的聖地——良渚,以「匠心初地,玉汝於成」為主題的第三屆中國匠人大會拉開帷幕。據悉,本場文化創意盛會旨在搭建一個不同手藝門類交流融合的平臺,解決中國傳統手工藝傳承與發展中的難題。來自全國各地、各門類的優秀匠人匯聚於此,讓「匠人精神」成為新時代最閃亮的精神指南。
  • 看滿天星光 尋天文奧秘——兩岸媒體人的觀星之行
    在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麗江天文觀測站,來自兩岸的「追星者」們架起相機,拍攝下令人心醉神迷的星空大片。  近日,由國家天文臺主辦、雲南省臺辦協辦的2020年兩岸新媒體人「感受七彩雲南·探秘南國星都」活動在雲南省舉行。20餘位兩岸媒體人來到昆明市、玉溪市和麗江市探索天文奧秘。  「我在這裡完成了人生第一次銀河打卡。」
  • 「海海人生乘勢而上」 鬱慕明走進雲南大學(圖)
    華夏經緯網6月26日訊:(圖/文 邱夢穎)26日下午,在雲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培等領導陪同下,新黨主席鬱慕明一行人走進雲南大學演講。雲南大學黨委副書記李建宇主持講座。雲南大學黨委書記林文勳致辭。    雲南大學黨委書記林文勳致辭時表示,青年人是國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來,也是推進兩岸交流合作、共同進步發展的中堅力量。
  • 「小師傅」學做「燈籠仔」,非遺傳承走進鳳崗鎮中心幼兒園
    黏糊、繞圈、貼紙……在鳳崗鎮中心幼兒園社會人文中心室,小朋友們跟著泗洲燈籠仔製作技藝第三代傳承人劉淑如,認真地學習紙燈籠的做法,頗顯「小師傅」模樣。12月15日,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走進鳳崗鎮中心幼兒園,激發孩童對非遺文化傳承的興趣,鼓勵他們學會自覺擔負起保護傳統文化的責任和使命。鳳崗鎮中心幼兒園教師曾智君說:「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能讓孩子近距離地接觸和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氛圍,真正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 傳承非遺文化 助力脫貧攻堅——拉薩非遺文化在保護傳承創新中煥發...
    借產業發展 藏香製作技藝傳承發揚  走進拉薩市尼木縣吞達村,家家戶戶都有香氣溢出,藏香製作手工技藝在這裡傳承了1300多年。近年來,尼木縣通過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開發藏香主題旅遊景點、景區,以旅遊業帶動藏香產業發展,為村民們脫貧致富帶來了機遇。
  • 2021年武漢首場大秀,非遺與時尚的融合,演繹最炫民族風
    民族風華閃耀時尚盛會隨著輕靈悠揚的小提琴曲流淌而出,「繡夢中國 時尚武漢」大秀正式拉開帷幕,小提琴演奏者是國際著名的呂思清大師,接著是身著五顏六色色彩繽紛民族風服飾的模特登臺,身著民族服飾的模特們在舞臺上演繹著州、內蒙古、雲南與湖北等地的原生態生活氛圍,展現出各地少數民族服飾的特色,呈現出最炫民族風,組成了五光十色的《多彩中國》絢麗篇章。
  • 非遺| 蒙古族皮藝(皮雕畫)技藝
    蒙古族皮藝(皮雕畫)技藝第六代傳承人,內蒙古自治區非遺項目蒙古族皮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民族工藝美術大師賈宏偉根據自己的構思,採用草原上等黃牛皮,發明公開了一種皮雕畫的製作工藝,其包括以下工藝步驟:1)選皮;2)潤溼;3)描繪踏圖;4)敲壓輪廓淺浮雕;5)染色;6)鑲嵌填充立體效果;7)裝裱。
  • 共議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 小罐茶發聲2020非遺大會分論壇
    對此,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朱小健主任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現代化傳承的重要性」為主題發表了講話,他認為非遺現代化傳承能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增強民族凝聚力。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流傳千百年的原因就在於其間蘊含的靈魂與精神。以現代人的方式來思考中國當代的藝術,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也是在傳承復興民族文化精神。
  • 雲南推出10條非遺主題旅遊線路,你的家鄉在哪條?
    《通知》要求,各州市需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在鞏固和壯大非遺保護成果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合理利用代表性項目保護地非遺資源,加強非遺主題旅遊線路打造,提升雲南旅遊線路文化品位,塑造高質量文化旅遊品牌。
  • 建盞匠人張家華:最年輕的建窯建盞非遺傳承人,卻不止於年輕
    每個手藝人都需要將這種不屈不撓的工匠精神一代代的傳承下去,下面要說的建盞匠人張家華,就是這樣一位傳承人。張家華,1986年出生於建陽,當地最年輕的建窯建盞製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而奠定他最年輕非遺傳承人地位的是每天制釉、拉坯、修坯、裝窯,他靠的是超越時間,利用時間,安排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