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們」共傳承 兩岸青少年同習木偶非遺文化

2021-01-09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福州11月22日電(記者 鄧倩倩)福建省少年兒童圖書館前搭建起的木偶攤位上,非遺手藝人擺弄著各式木偶,吸引孩子們駐足圍觀。6歲的臺灣小女孩翁諳諳走進這片木偶非遺文化展區,在捏麵人攤位前流連忘返,問道「我能一起捏嗎」,隨後她專注地學起來。

21日,兩岸青少年木偶研學營在福州開營,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邀請泉州、漳州及臺灣等地木偶劇團,以展覽展演、授課、參訪等方式,為兩岸青少年舉辦研學交流活動。

據介紹,發源於福建閩南地區的木偶戲演變分為掌中木偶戲和提線木偶戲,特別是掌中木偶戲也就是布袋戲,於明末從閩粵沿海一帶傳入臺灣,經過守正創新,融入現代聲光電元素,吸引了大批年輕受眾。

「因為我們從小在臺灣看布袋戲長大,現在也希望孩子能夠多接觸一些兩岸的傳統文化技藝,不要丟了根。」翁諳諳的父親翁達銘說。他是臺商二代,這是他第二次帶孩子參加兩岸研習營活動。

開營儀式上,三位來自臺灣的木偶戲傳承人代表通過視頻連線寄語兩岸傳統文化交流。「與掌中戲結緣三十餘載,發揚掌中戲是我的事業,兩岸的木偶戲源出一脈,也是同屬兩岸的文化名片。」臺北木偶劇團團長林永志說,希望未來能與更多的兩岸木偶戲同仁交流。

活動中,泉州提線木偶戲《今韻華章》、晉江掌中木偶戲《掌上情緣》、漳州布袋木偶戲《大名府》、臺灣金光布袋戲等表演精彩紛呈,還展示了木偶書法、木偶茶藝、木偶變臉等技藝。

兩岸學子穿著傳統服飾向木偶戲傳承人行拜師禮。三位就讀於福州的臺籍小學生分別表達對木偶戲的喜愛:「木偶操作起來非常逼真,希望更多的小朋友喜歡上木偶戲。」「我喜歡木偶戲,因為可以自己操控,做出自己想要的動作。」「木偶戲很生動,想學習其中的奧秘。」

漳州布袋木偶戲傳承人陳黎暉將向兩岸青少年傳授技藝,他表示,布袋戲需要在傳承中創新,青少年的喜愛和創意,將給中國傳統文化帶來無限希望。

本次研習營由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福建省閩臺文化交流中心承辦,福建省少年兒童圖書館、福建省閩臺青年文旅創意產業促進中心、建發國旅集團等協辦。該研習營還將於11月至12月間於泉州、漳州、廈門等地舉辦研習活動。

相關焦點

  • 兩岸專家學者共推「非遺」產業化發展
    論壇不僅可以引導兩岸青年將非遺文化與文創相結合,還將成為兩岸青年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新抓手,加深兩岸的文化共鳴,共同打造兩岸國學交流和文化創意融合的新平臺。論壇同期還舉辦了兩岸非遺文創精品陳列展。 林玲 攝在當天的論壇上,福建師範大學教授翁炳烽,閩江學院副教授、閩派古琴傳承人李皞,臺灣學者、福建工程學院設計學院院長管幸生,非遺文創智慧財產權專家呂元輝等兩岸專家學者出席論壇,並作主旨演講。臺灣木偶傳承人趙金統通過視頻分享了題為《布袋戲的發展沿革與文創之路》的演講。
  • 福建南靖:這麼多木偶人你都見過嗎?
    福建南靖:這麼多木偶人你都見過嗎?   12月5日, 「兩岸一家人
  • 線上教育 | 教育不打烊——閩臺木偶戲當代傳承
    · 閩 · 臺 · 木 · 偶 · 藝 · 術 · 20世紀中後期開始,閩南的木偶劇團開始組織老藝師著手整理塵封已久傳統劇目,進行搶救復排,並開班授課培養傳承人,使傳統木偶戲能夠存續至今並不斷發展。臺灣地區也開始啟動針對布袋戲團的研究課題和保護計劃。兩岸共同為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做出努力與貢獻。
  • Do都城「童趣話傳承」少兒雅集開啟,大師共話傳統文化傳承之道
    8月21日,由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Do都城」少兒社會體驗館、杭州市城市品牌促進會、浙江省民間美術家協會、城市客廳·杭州書房聯合舉辦的「童趣話傳承」暨中國杭州蘇東坡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青少年傳統文化專場在杭州市民中心舉行。
  • 數百名非遺傳承人等齊聚福州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  「弟子鞠躬以禮拜師,願承技藝,閩臺共傳……」這邊廂,拜師臺上,陳琪樺、呂志翔、黃德平和江信愛等四名閩臺青年匠人一起齊聲誦讀拜師帖。福州市傳統文化促進會會長鄭煒說,兩岸工藝本就是「一枝兩葉」,同根同源、血脈相連,此次臺灣青年拜福建名匠為師、福建青年拜臺灣名匠為師,探索兩岸非遺人才培養的「師徒制」模式,既是一種追本溯源,也彰顯了兩岸傳統技藝的融合與創新。  經常往來兩岸的臺青陳琪樺,拜師藥香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韓燕。她希望,通過拜師「韓家門」,從選料、研磨、和香、擀香等工序流程開始,認真研習大陸傳統香製作技藝。
  • 傳承•弘揚——海峽兩岸青少年舞蹈夏令營活動在福建舉辦
    參加校園交流展演的海峽兩岸青少年舞者合影(攝影:高向凱)2017年7月3日至7日,由福建省舞蹈家協會主辦的「傳承·弘揚——2017海峽兩岸青少年舞蹈夏令營」活動在福建舉辦。本次夏令營內容豐富,主要有海峽兩岸青少年優秀舞蹈校園交流展演、兩岸青少年民族民間舞交流研習課堂、福建民族民間舞精品研習課堂、海峽兩岸青少年舞蹈創作採風等形式多樣的活動。7月4日,兩岸青少年舞蹈夏令營系列活動開營儀式在福建藝術職業學院舉行。福建省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副主席林瑞發,福建藝術職業學院院長唐文忠出席開營儀式並致辭。
  • 兩岸青少年以詩會友誦讀經典
    兩岸青少年以詩會友誦讀經典
  • 堅定文化自信,非遺傳承從娃娃抓起!
    堅定文化自信,非遺傳承從娃娃抓起!為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太平橋鎮中心小學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刺繡引入少年宮,旨在培養學生的愛好,培育特色校園文化,為將少年宮打造成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陣地、文化活動平臺和社會實踐基地,激發「非遺」活力,也力爭把學校少年宮建成資源共享、百姓滿意、家長放心、青少年喜歡的課外活動場所。這群正在學描樣的小娃娃們,在家裡從來沒有摸針線,課堂上積極性都很高。
  • 傳承非遺文化 助力脫貧攻堅——拉薩非遺文化在保護傳承創新中煥發...
    近年來,西藏拉薩市不斷深入挖掘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的藏文化資源,使古老文化在傳承創新中煥發活力。「木雕」「藏香」「藏戲」等這些承載著厚重文化和智慧的非遺傳統項目,如今正以年輕人易於接受、樂於參與的方式,藉助日益完善的保護發展政策,逐夢前行,助力脫貧攻堅。
  • 傳承江南絲竹非遺文化 新一批保護傳承基地出爐
    江南絲竹承載著一地的鄉愁記憶,以其獨特的音樂觸角牴達內心,喚起人們對江南傳統文化的熱愛。今天,上海市江南絲竹保護傳承基地創評工作總結大會暨優秀團隊展演在上海市浦東新區新時代小學舉行。會上,浦東三林鎮、徐匯區湖南街道上海國樂研究會、楊浦區四平路街道、寶山區大場鎮、松江區中山街道、上海市工人文化宮、上海城隍廟等24家上海市江南絲竹保護傳承基地(2021-2023年)成為新一批上海市江南絲竹保護傳承基地。根據普查資料顯示,目前我市已有基層江南絲竹團隊96家,且數量仍在上升,傳承隊伍也在不斷擴大。江南絲竹至少在清代1860年前就已在民間流行。
  • 海峽兩岸文博會觀察:文化產業「國潮」風悄然復興
    新華網廈門12月7日電(劉默涵)如何讓建盞重現輝煌,成為當下建盞技藝非遺傳承人的夢想。12月4日至7日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廈門舉行,期間,由福建南平李細妹、吳立主、闕梅嬌等9位建窯建盞燒制技藝的非遺傳承人共同打造的一套建盞作品,成為海峽兩岸文博會的亮點,不少人紛紛前往拍照和直播。
  • 「感受民族匠人不變的初心」——兩岸媒體人走進雲南非遺傳承地
    近日,2020年兩岸新媒體人「感受七彩雲南·探秘南國星都」一行在雲南大理體驗非遺技藝的魅力。  據了解,喜洲周城是雲南省最大的白族自然村,至今仍保留著白族傳統習俗,又被譽為「白族扎染之鄉」。白族扎染技藝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璞真染坊」由生長在白族扎染世家的段銀開和丈夫段樹坤開辦。
  • 深耕非遺傳承 煥發古韻新生
    ■陳曉建去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點讚潮劇,強調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這是對廣東戲曲界的莫大鼓舞和巨大鞭策。作為「廣東漢劇之鄉」的梅州,如何更好推動廣東漢劇這項國家級非遺創新傳承、走向世界?
  • 紀錄「非遺」 傳承文化
    9月8日,河北日報報業集團唐山分社「冀東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展示中心」系列專題紀錄片正式開拍,紀錄片將以3D形式呈現冀東地區非遺技藝傳承,喚醒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記憶。通訊員郭寶強、殷念慈攝影報導9月8日,河北日報報業集團唐山分社「冀東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展示中心」系列專題紀錄片正式開拍,紀錄片將以3D形式呈現冀東地區非遺技藝傳承,喚醒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記憶
  • 劉兆林、廖輝英等兩岸作家福建共話文化傳承
    新華網福州8月23日電(記者劉娟)「我們在這樣好的季節裡相遇,開啟兩岸文化交流切磋的又一大盛會,」8月23日上午,福建省作協副主席林丹婭用詩句般的語言,拉開了第三屆海峽兩岸文學筆會暨兩岸文學經典傳承論壇的帷幕。
  • 平谷區文化館「傳承非遺 共圓中國夢」非遺課堂 刺繡培訓班開班
    為貫徹落實中國殘聯辦公廳、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關於積極引導殘疾人參與非遺保護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為積極引導和支持平谷區殘障人士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非遺技藝傳承培訓,促進殘障人士「非遺+創業+就業」的文件精神。
  • 女大學生的文化傳承路 帶著孩子走近非遺文化
    這支表演隊伍共24人,平均年齡7歲,聊到這裡,她興奮的拉著孩子們給我們一一介紹,就這樣我們了解到,這些孩子都是來自貴州遵義的土城鎮,同民鎮的孩子。  他們的表演劇目叫做《湧 承》,李國豔告訴記者,湧現和傳承是這個劇目的關鍵詞,這齣舞蹈劇目是根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儺戲進行創作的,讓小朋友演出是想把儺文化種子種在小朋友的心中,希望對於我國的傳統文化能有一批接一批的孩子能去學習和接納,並且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聊到了這裡,攝製組對這個年輕的女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的,並對她進行了一次專訪,內容如下  問:做一個自我介紹吧
  • 廣西賀州市富川縣傳承非遺促脫貧增收|花炮|非遺文化|瑤族長鼓舞...
    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通過發展非遺文化,以非遺+扶貧、非遺+旅遊、非遺+電商等模式,將非遺文化「軟實力」轉化為生產力,實現非遺活態傳承。  據了解,富川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2項,分別是《瑤族蝴蝶歌》和《瑤族長鼓舞》;《溜喉歌》等4項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9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公布三批共43項。
  • 扎染文化進校園 非遺傳承迎創新
    扎染文化進校園 非遺傳承迎創新紮染作為一種具有濃鬱的地方民族風情的民間藝術,浸潤著我國傳統的審美風格,與各種工藝手段一起構成獨具特色富有魅力的織染文化。而如何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和發揚,成為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思考的問題。上海市虹口區四川北路第一小學科研室副主任陳毓梅說,扎染藝術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積澱的結晶,對於當代學校教育來說,傳承和發展優秀文化也是學校進行美育工作的一部分。
  • 謝佰霖:非遺基因使藝術玩具傳承文化魅力
    很多大型舞臺劇的置景是需要嚴格的依據歷史文獻以及反覆的推敲民俗風情才能創作的,我也就是在那個時期對非遺文化和民俗藝術有了最初的藝術積累。畢業之後我一直從事金融行業,靈感來的時候會即興創作,也一直保堅持自己繪畫的愛好。很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潮流玩具圈,想通過2018年我創作的Bastet三眼貓這個IP形象,去打破大家對非遺的傳統認知。讓非遺變成可玩的,可收藏的,可享受的,可創作及創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