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木雕「守藝人」,精雕細琢傳承匠人精神!

2020-11-22 FY時代記憶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劉承林,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

劉承林,男,1967年10月出生於南通市,畢業於蘇州美院,系非物質文化遺產木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蘇州工藝美院實訓教授,高級技師、正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技能大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江蘇工藝美術協會紅木專委會委員。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出自於《莊子·山木》,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個成語典故。在一棵裸露樹皮的樹幹上靜靜地趴著一隻蟬,似乎在發出規律的蟬鳴聲,近處一隻螳螂揮動著他的前肢,對下方的蟬發起了攻擊,而後方的那隻黃雀在聚精會神的注視著它們,等待雙方爭鬥的結果......這個木雕作品刻畫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把大自然食物鏈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社會法則淋漓盡致的展現了出來。

木雕是雕塑的一種,是我國傳統的民間工藝,木雕一般分為立體圓雕、根雕、浮雕三大類,一般雕刻的材料選擇質地細密柔韌,不易變形的樹種如椴木、樺木、楠木、樟木、柏木、銀杏、沉香、紅木、龍眼等木料上進行的雕刻,這些木質雕刻的作品不僅觀賞程度極佳,而且保存時間壽命很長,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散發出樹木特有的清香。

我國的木雕藝術源遠流長,據傳起源於中國的新石器時代,在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餘姚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已經出現了木雕魚。

木雕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演變發展,形成了多種獨特的工藝風格,分別代表了中國木雕的最高水平技藝。而劉承林將這項傳統手工藝完美的繼承了下來。

劉承林自幼喜愛中國傳統民間手工技藝,從事木雕行業已經三十多個年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雕刻學習生涯中,師承工藝美術大師吳學忠先生,對他後期的感悟創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劉承林老師曾說道:「木雕不單單是一項普通的民間傳統技藝,是中國上千年歷史文化的傳承,先輩既然把這項手藝傳承下來就有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而我只是希望木雕在我的手中能夠繼續發揚光大下去,這也是我數十年如一日堅持雕刻的初心」。

劉承林在雕刻之初,會提前把所有原材料及刻刀準備齊全,每天的清晨天剛蒙蒙亮,他便開始了一天的創作,首先要畫創意稿,這就是成型後作品的骨架,只有骨架有了才能讓後續的雕刻充滿靈魂,然後用刻刀進行粗坯的雕刻,這個是最考驗手藝人刀工技法的步驟,只見他右手緊握刻刀,從上到下,從前到後,由表及裡,由淺入深,一層層的推進,刀跡時而清楚細密,時而粗狂圓滑,經過無數地汗水與心血的澆灌後,一個活靈活現的精美木雕作品就誕生了。

他的作品溶入現代藝術元素,融古出新,生動傳神,大氣典雅,作品既充滿鄉土氣息,又不失文化底蘊,《葫蘆蟈蟈》、《心心相印》、《番人騎象》等3件作品獲得國家外觀設計專利。《福祿連綿》、《知足常樂》等 25件作品受到江蘇省版權局版權保護,30多件作品榮獲省部門以上大獎。

他的《番人騎象》等作品在中國輕工業聯合會舉辦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獲金獎;創新作品《知足》獲得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的第十二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工藝美術類)金獎,《守拙田園》作品榮獲第十三屆中國民間工藝文藝最高獎山花獎;作品《春意盎然》和《田園小趣》系列作品獲得由江蘇省委宣傳部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的江蘇省民間工藝最高獎——迎春花獎;

2017年作品《歸宿》在中國(青島)工藝美術博覽會上獲得"金風凰"創新作品設計大獎賽金獎,2018年《心心相印提梁對瓶》作品榮獲第十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海峽工藝精品"評比金獎;創新作品《全家福》參加中宣傳部、文化和旅遊部、商務部、廣電總局、主辦的第十四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銀獎......

他創建的「林韻堂」南通承林木雕藝術館被認定為南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基地和蘇州美院民間工藝傳習基地,先後帶徒傳授雕刻技藝20餘人。

作品多次代表政府參與外事活動和社會慈善捐贈等活動。先後在北京政協禮堂和北京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舉行個人特展,講授南通雕刻技藝、傳承南通紅木文化,極大地提升了南通木雕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在2018年6月,被中共南通市委宣傳部評為南通市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2019年被南通市人大常委會評為履職先進個人,個人先進事跡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和江蘇省人大常委會網作長篇宣傳報導;先後被評為南通市勞模、江蘇省技能大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

2017年被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江蘇省經信委,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江蘇省住建廳,江蘇省農委,江蘇省文化廳命名為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名人;

2019年承林雕刻工作室被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命名為江蘇省"鄉士人才"技能大師工作室;2020年1月,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蘇工匠」;2020年4月承林精品雕刻工作室被江蘇省命名為「江蘇工匠大師工作室」;2020年6月,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和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命名為「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

收穫的榮譽有多大,肩上的責任就有多大,未來在木雕事業的傳承發展中,劉承林將永葆初心,堅定不移地在弘揚中國傳統非遺文化的道路上走下去!

相關焦點

  • 「尋師訪匠」看揭陽⑥木雕匠人林少黨:刀為筆,木為縑,寸刀之下山海盡現
    「出外修繕宗祠」+「回鄉開木雕工藝坊」的模式,是不少錢坑木雕人的經歷。他們接收大量潮汕各地的祠堂,寺廟宮觀等木雕裝飾修繕、設計、加工項目。現在的錢坑鎮,村村都有木雕工藝室,家家都有木雕匠人,和林少黨以刀為筆,以木為縑的手藝人也不在少數。錢坑木雕產業發展相對活躍和集中的埔龍尾村,目前有木雕工藝室26家,埔龍尾村從事木雕工藝的從業人員約150人。
  • 2020大型人文記錄片《手藝·守藝》第三季即將上線
    節目採取季播方式,以「關注傳統文化、探尋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主題,在遂寧尋找矢志傳承、獨具匠心的手藝人,講述其學藝的故事、守藝的艱辛、授藝的欣喜。通過採用光、影、樂的配合,真實記錄手藝人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和精細美妙的作品。
  • 【隴人相】白塔木匠胥元明:傳承非遺文化 精雕細琢鐫刻人生華彩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木雕是中國傳統手工技藝,永靖白塔木匠的木工建築和雕刻手藝聞名遐邇。在他們的匠心獨運斧劈刀鑿下,一棵棵原木變成了精美的建築和藝術作品,賦予了新的生命。
  • 《了不起的匠人》 默默傳承百年手藝
    四大發明的活字印刷,他們還在傳承。」這是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發出的一聲讚嘆,褒獎的對象是《了不起的匠人》系列微紀錄片。日前,《了不起的匠人》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推薦為2016年第二批優秀國產紀錄片,這是首次由視頻網站出品的節目獲得的榮譽。《了不起的匠人》是一部治癒系微紀錄片,由優酷和湖南知了青年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知了!
  • 《守藝中國》第二季:做皮雕的年輕手藝人
    年輕匠人是中國手藝的希望,也是傳統文化的希望。《守藝中國》之瀋陽篇第五期節目主人公是90後皮雕手藝人——月亮。她出生在滿漢交融的皮匠世家,由於從小的耳濡目染,對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傳統工藝作品印象非常深刻,由此決定跟隨外公方振生學習傳統技藝。
  • 西影視頻聯合東家APP共同推出紀錄片《守藝中國》第二季重磅上線
    隨著近幾年匠人紀錄片的熱播,為了留住這些傳統手藝,西影視頻和東家APP以及滑翔一號聯合打造了《守藝中國》系列紀錄片第二季──《守藝中國》之瀋陽篇。該片將於2月26日在全網上線,它更好的把匠人製作器物的工藝流程和傳承故事,通過影像方式記錄下來,讓更多的觀眾看到中國傳統手藝,留住手藝,守護傳承,讓傳承成為潮流。帶動更多的觀眾關注中國手工藝,關注中國東方美學文化。
  • 如何評價日本人的匠人精神?
    為何日本如此崇尚 「匠人精神」,日本又是如何引導青年一代發揚和繼承匠人精神的呢?蔣豐,著名媒體人,時事評論家。早年,蔣豐先生赴日留學,在日本定居30餘年。他知識淵博,對中日文化研究頗深,被稱為「評價日本第一人」。同時,他在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等多家電視臺的時政節目裡做嘉賓,就中日關係、社會發展等問題發表評論和看法。
  • 嶺南和園:精雕細琢 木上生花
    嶺南和園推出四期「品味和園工藝」系列專題,這一期與大家分享嶺南木雕藝術,一起感受嶺南民間木雕藝人的聰明才智和精湛技藝。2008年6月7日,木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嶺南木雕藝術是嶺南文化的重要載體。嶺南的工匠們在格扇、檻窗、內院天井的牆面上做出精緻的木雕裝飾,房前簷廊更是木雕裝飾的重點部位。木雕的種類繁多,表現題材有歷史人物故事、山水園林、花鳥蟲魚、祥瑞鳥獸、文字書法等豐富多彩,琳琅滿目。
  • 建盞的匠人精神是什麼?何為工匠精神?怎樣才能燒出有溫度的作品
    近年來「工匠精神」逐步回歸,其實這不是偶然的,是有著時代背景的。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為刺激市場,大量的流水線產品,忽視了質量和個性,有的甚至以次充好,粗製濫造。那什麼是「工匠精神」呢?其實是內容生產者對產品進行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理念。總結幾個詞就是:從容獨立、踏實務實,摒棄浮躁、寧靜致遠,執著專一。建盞的匠人精神就是挖泥和練泥的過程,工匠必須有良好的身體素質,要有一種不怕做苦力的精神。從泥到盞,不是說說就能成功的,這個過程需要把握強度,不怕流汗是建盞工匠的基礎。
  • 東瀛匠人的傳承 | 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品香港亮相
    日本在這邊面則做得非常出色,東瀛匠人的工藝、知識、技術、風格不斷精進,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令珍惜、欣賞、保育傳統手工技藝成為社會風尚。香港大會堂正舉辦「繼承- 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逾100件藝術展品出自日本大師工匠之手,包括陶瓷、金屬、漆器、紙製品、木器等,帶領我們體會何謂真正的「文化傳承」。▲ 弁慶乘船|1185年,源義經由海路往西方逃亡,遭到被源氏滅門的平氏冤魂襲擊。
  • 【今日截團】匠人精神鑄傳家戒尺—雲尺,你值得擁有!
    一支手工製作的毛筆,從選料到製成,要經過72道工序,如果你沒有用毛筆寫字的經歷,是很難想到一幅幅精美的書法作品背後,還有著這樣的匠人精神。也許正因為如此,才能讓「詩書繼世長」這句話成為現實,並在不少名門望族的家風家訓中不斷被提起。
  • 以火為「墨」的烙畫「守藝人」:不能讓烙畫「斷了根」
    以火為「墨」的烙畫「守藝人」:不能讓烙畫「斷了根」 2020-07-31 21:26:09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石家莊7月31日電 (郝燁 俠超凡)在美國紐約、洛杉磯、華盛頓和日本東京等地舉辦個人烙畫展;作品被新加坡、美國、日本等7個國家和地區的博物館收藏……40餘年間,郝友友漂洋過海,將烙畫文化和中國民間風土民情帶到海外,這位衷情於在木製品上創作的「守藝人」稱,他一直有個信念,就是不能讓烙畫「斷了根」。
  • 匠人魂 兩代傳承 百鳥朝鳳
    《百鳥朝鳳》,是導演吳天明生的遺作,講述一段社會變革年代裡,新老兩代嗩吶藝人間傳承的故事。電影質樸厚重,感人至深。師傅焦三爺說「嗩吶是個匠活」,吹嗩吶人自稱嗩吶匠,而不是嗩吶藝人,正是匠人精神的骨與魂。
  • 日本匠人的匠人精神
    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正是我們當下推崇的——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不僅是日本社會走向繁榮的重要支撐,同時它也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精神追求。 今天,且隨言吉君一起感受日本傳統手工藝文化的博大精深,領略日本匠人精神的核心思想。
  • 這是一名在日本獲封「國寶級匠人」的中國大媽
    他們既走訪了那些傳承千年的傳統匠人,也走進現代化工廠,去感受新時代的匠人精神。《造物之美》是周華誠一部關於「慢」的作品,這趟日本匠人之旅讓他感動的關鍵詞是「持續」。今天,我們請你慢下來,一起來感受這份「造物之美」。
  • 匠人精神
    看到第七集,第一次落淚前方高能劇透從20多歲開始第一次聽到肥皂的聲音,這位老爺爺花了一輩子製作肥皂,卻在年老的同時逐漸聽不到肥皂的聲音,也慢慢製作不出優質的肥皂,直到愛醬的出現,他才可以真正的引退,把自己引以為豪的技術交給她,這就是匠人精神的傳承吧(我真的描述不出好的故事啊!這個故事真的很感動!)
  • 《一代匠師》開機 侯勇斕曦演繹木雕巨匠浮沉滄桑
    該劇講述了清末民初一個莆田木雕家族在憑藉精湛技藝馳名業界,卻因奸人暗算、隨時代變遷而歷經興衰起落。主創人員表示,希望能借這部作品讓更多人認識中國四大木雕之一仙作傳承數百年的木雕文化,並領悟蘊含在木雕藝術作品中孜孜以求、匠人守正創新、不斷追求卓越的大國工匠精神。
  • 629·匠人文化節!
    >精益求精緻匠心平凡苦守品質魂在新希望地產,「人」是我們每一份項目、每一件產品、每一份工作的核心。而「匠人」更是對產品精益求精、對結果精雕細琢、對工作執著充滿情懷的更高體現。在中國的歷史進程中,匠人是民族和國家發展源源不斷的動力。近年來,新希望地產的穩健發展,離不開公司大量「匠人們」孜孜不倦不斷的努力拼搏,他們銳意進取,開創了企業發展的新局面。
  • 日本的年糕,體現著一種匠人精神,傳承著一種傳統文化!
    這一串的年糕烤一會後就翻過來烤,小販在烤的時候還要時不時的在上面刷上香油朋友說這種烤年糕刷上香油後就更加好吃了,看得零食君都嘴饞了呢而在我們國內還是很少見到有這種小吃的,要是在國內有這種小吃的話估計很多吃貨都想吃了在日本,過年吃年糕取其本身具有韌性的含義,希望新的一年吃到年糕的人能有堅韌的意志
  • 傳統弓箭「守藝人」(7)
    新華社照片,瀋陽,2020年4月21日傳統弓箭「守藝人」鄂建燁在調整弓形(2019年10月19日攝)。在制弓之餘,鄂建燁還開辦傳統弓箭俱樂部並積極參加各種射箭比賽,力圖將這項技藝傳承下去。新華社記者 龍雷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