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槌敲擊著刻刀,刻刀所至,木屑掉落,仿佛間,我們穿越時空進入了那片神話世界……
法海和尚見到許仙面帶妖氣,便把他帶到金山寺藏到法座後,白娘子帶領小青蛇來尋夫,法海不許。白娘子無奈只好與法海鬥法,於是水淹金山,白娘子搬來四海龍王與蝦兵蟹將幫忙,法海搬來天兵天將來對付白娘子……眼前的這件立體圓雕《水淹金山》正是林少黨精心雕琢四個月的作品。只見其刀法生動細膩,人物形神兼備、栩栩如生,背景豐富,縱深感濃烈,其鐫刻入木三分,似乎可以感受到木雕人物也會散發出體溫。
立體圓雕《水淹金山》 。
木雕流行於古潮州府所屬地區,如揭陽、普寧、潮州、潮安、汕頭等地,因這幾個縣舊屬潮州府,人們也習慣稱之為「潮州木雕」。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揭陽木雕是久負盛名的潮州木雕的重要組成部分,兼具實用性與欣賞性的揭西錢坑木雕是揭陽具有代表性與生命力的民間工藝。錢坑木雕素以「精微鏤空」技藝聞名,花鳥蟲魚、飛禽走獸、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各類題材應有盡有。一段段朽木在一代代木雕手藝人掌下生花,繼而形成了髹漆貼金,別具一格的金漆木雕。
現在,走在揭陽市揭西縣錢坑鎮埔龍尾村的村道上,篤篤的鑿木聲停停續續,隨處可見的木雕工藝室,空氣中瀰漫著濃濃的樟木、杉木的香氣,這裡已經發展成為木雕重鎮。走進一家工藝室,木雕師傅埋頭雕刻、左手執刀,右手舉錘,附有圖紙的木頭伴著紛飛的木屑逐漸變得圓滑。這位埋頭雕刻,穿著樸素,褲子還沾了木屑的木雕師傅是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林少黨。
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林少黨。
林少黨,與木頭「打交道」已有27年,《蟹籃》《七鳥圍梅》《水淹金山》《報春圖》《迎客松》《鳥語花香》《八駿馬》《九獅》等名作都是出自他手。其中,《九獅》更是獲得「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
《九獅》在第十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交易會上獲得「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
錢坑木雕,源於清代。經清代錢坑林氏18世林浩源代代相傳,後傳人數越來越多,1972年,錢坑成立木雕工藝廠,金漆木雕傳統工藝在錢坑遍地開花。
中國人仿佛天生對木材有著根深蒂固的情結,木材的溫潤應和了文雅從容,木材的獨特紋理應和了沉穩大氣。從小耳濡目染的林少黨,出生在錢坑鎮埔龍尾村,兒時的玩具自然沒有離開過木塊,他說自己仿佛從小對木頭有著特殊的情感,和三兩孩童玩木頭也有著樂此不疲的興趣。
1993年,20歲的林少黨正值年輕氣盛之時,從深圳打工回到家鄉後。為了謀生,他跟隨師父林炎望學習木雕工藝。
俗話說「千刀五百磨」,要想雕刻出一件佳品,不僅需要一雙巧手,還需要的是一顆耐心。學會磨刀,是林少黨拜師學藝的基本功。伏下身子,手指輕按刻刀與磨石形成夾角,磨石頭與刻刀在細水流中互相打磨,便可以使雕刀變得鋒利。林少黨說:「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入行初期我做了三個月。但磨刀的技法是『敲門磚』,想要走入木雕的世界,沉下心學磨刀是必經之路。」而時間亦如無聲的導師,三個月,它漸漸打磨掉了一個年輕人的躁動,林少黨在看似枯燥的日子裡漸漸感受到了木雕的魅力。
「我的師父對我很嚴格,我學會磨刀後,才逐漸教我構圖、布局、用刀、鑿胚、細刻、修光、打磨、上漆、貼金等技藝。」林少黨說。
20世紀90年代,潮汕地區大興修繕宗祠之風,林少黨跟隨著師父到潮州、潮洋等地修繕宗祠,通過修復宗祠木雕林少黨漸漸打開了木雕的大門。
「出外修繕宗祠」+「回鄉開木雕工藝坊」的模式,是不少錢坑木雕人的經歷。他們接收大量潮汕各地的祠堂,寺廟宮觀等木雕裝飾修繕、設計、加工項目。現在的錢坑鎮,村村都有木雕工藝室,家家都有木雕匠人,和林少黨以刀為筆,以木為縑的手藝人也不在少數。
錢坑木雕產業發展相對活躍和集中的埔龍尾村,目前有木雕工藝室26家,埔龍尾村從事木雕工藝的從業人員約150人。2015年,錢坑鎮埔龍尾村被省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雕刻的切削過程是去掉紛繁複雜,有舍才有得,這亦是修心歷練的過程。
取捨判斷,不僅僅是雕刻時候切削去料,更多在於匠人對工藝高標準的信念堅持和日復一日的精雕細琢。
「在木雕行業裡流傳著一句諺語『千刀萬鑿雕出來,一處不順付東流』說的就是,從開坯到貼金,每個流程都必需萬無一失,稍有一步出現紕漏,作品就功虧一簣。」林少黨說。雕刻刀具分為圓刀、平刀、三角刀等近百件,需經過10道工序。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匠人靜心雕琢,一刀一步都需要反覆思考。
現在放置在少黨工藝室的半成品木雕有很多,木匠工人們砥礪琢磨,「這些木雕掛屏都已被預訂,慢功夫出精品,急不來,慢慢做。一年半載出一件作品都是家常便飯。」林少黨說。
其切削過程得先用墨線勾畫1:1的圖案到木材上或者白紙上;然後再以簡練的幾何形體概括全部構思的造型,要求做到有層次、有動勢,比例協調、重心穩定整體感強,初步形成作品的外輪廓與內輪廓,這個步驟為鑿粗坯,是整個作品的基礎。現在經驗豐富的林少黨說,鑿粗坯時還需注意留有餘地,適當的放寬,以備後續修改。
作品的外輪廓與內輪廓初步形成。
雕刻是減法。當粗坯完成後再從下到下,從前到後,由表及裡,由淺入深,一層層地推進鑿細坯的每一步工序。
而鑿細坯便是考驗一位工匠刀法是否圓熟流暢,是否有充分的表現力。只見匠人們拿起小號的雕刀,先從整體著眼,再次調整比列和各種布局,然後將具體形態逐步落實並成形。到了這一步,作品的體積和線條已趨明朗。
林少黨憑藉著對木雕技藝的執著追求和紮實的雕刻功底,2001年創辦自己的木雕工藝室,走上了獨當一面的路子。
「走上自己創業的道路,家人還是很支持的,因為傳統金漆木雕是錢坑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鎮上作品深受各界人士的喜愛,暢銷全國,並出口泰國、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是錢坑人民興村致富的一條門路。」林少黨說。
那時,27歲的林少黨潛心雕琢,蟲魚鳥獸、祥禽瑞獸是他的創作題材。巧妙利用木質原理,配以沉雕、浮雕、圓雕、通雕和鋸通雕的雕刻手法,淋漓盡致地展現手尖上的工藝。
2005年,金漆木雕市場依舊多用於傳統建築的裝飾,民間的擺設和收藏等。入行已有12年的林少黨在錢坑木雕界裡小有名氣,慢慢有年輕人登門拜師。「我師父林炎望給我帶來很大的影響,他在教學中技藝嚴謹,十分追求完美。當時待我細心又嚴厲。」林少黨回憶著說。而現在學生眼裡的林少黨,對木雕作品也有很高的追求,對他們的要求也很嚴苛。
少黨工藝室內潛心雕琢的學生。
隨著經濟的發展,2010年錢坑鎮悄然興起適應現代家居、旅遊市場的木雕擺件、木雕掛件。錢坑木雕在粵東地區乃至省內外享有盛名。在當地黨政的支持和扶貧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揭西縣錢坑鎮埔龍尾村木雕協會於2014年成立,林少黨成為木雕協會會長。以老一輩工藝師為帶動,年青一代積極傳承和發揚前人技藝,並逐步轉化為手工與機械製作的結合的模式,揭陽木雕人在創新中闖出了一條新路子。
2017年5月,第十三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揭陽錢坑埔龍尾木雕村首次組織木雕藝人參賽,一展錢坑木雕技藝的風採。其中,林少黨的《水淹金山》《七鳥圍梅》分別獲得了銀獎。
在本次文博會上,錢坑木雕一展風採,外界也更多地了解到了錢坑木雕的魅力,也促使年輕的木雕藝人積極思考傳統木雕未來的發展道路。
2019年,林少黨帶著木雕作品《九獅》在第十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交易會上獲得「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
時間一晃27年過去了,從1993年初入木雕行業謀生的手藝變成精湛的工藝,曾經的學徒慢慢變成工匠的林少黨把一塊塊原本普通的苦楝、柚木、杉木變得有觀賞價值、收藏價值。
錢坑木雕博物館,這裡匯聚了錢坑多位木雕匠人的代表作品,其數量多達120件,可謂百家爭鳴。走進展館,映入眼帘的長2.58米,寬1.25米的《百鳥朝凰》浮雕擺件。作品中的禽鳥有鳳凰、孔雀、仙鶴、鷺鷥、鴛鴦、老鷹、白頭翁、燕等,樹木花卉有松樹、梅花、牡丹、菊花、紫藤等,襯以山川景象,展現恢宏博大之氣。
刀法、雕痕與展廳的光影流露出耐人尋味的明暗關係。光滑與粗糙、凹面與凸面,其中所蘊含的藝術語言必然歷經數萬個工時。從木雕選材、木材幹燥處理、圖稿設計,出坯,再到之後的精雕細琢,每一處細節無不傾注著揭陽木雕人的精力和心血。
身兼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和錢坑鎮埔龍尾村木雕協會會長的林少黨說:「覺得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個人身份的多重化意味責任與使命,揭陽木雕在繼承傳統潮州木雕精髓的同時,大膽創新,巧妙利用木質原理,精雕細刻出各類作品。未來更是要朝著技藝提升、加強宣傳和保護的方面發展。」他站在展廳,認真地注視著每一件木雕,眼神裡帶著內心篤定的底氣。
27年的從業生涯,林少黨不忘匠人初心,積極履行一位木雕藝術傳承人的責任,大力培養學徒,努力做好「傳幫帶」工作。錢坑鎮埔龍尾村木雕協會也成為了村裡木雕師傅們的工藝美術創作基地學習交流平臺。
如今,埔龍尾村走上了「政府牽頭、協會搭臺、作坊唱戲」的發展模式,木雕匠人們致力於把埔龍尾村打造建設成集木雕加工銷售、技藝傳承、文化創意、民俗旅遊於一體的木雕產業村,木雕技藝也在一代代匠人的傳承與創新中重煥活力。
錢坑木雕匠人林五弟。
和林少黨一樣,錢坑鎮埔龍尾村木雕匠人們,都懷著一顆安寧的心,潛心雕琢,裝點著人們的世俗生活,承載著人類對宗教的想像、精神世界的藝術追求;徑寸之間也承載了揭陽木雕古往今來的豐富的底蘊和深厚的精神信息,木雕作品裡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皆是手藝人匠心匠人最好的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