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典籍《考工記》曾載:「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對於手工藝,似乎每個時代的人都有著難以釋懷的情結。千百年來,通過匠人的守護,這些蘊含著先賢智慧的手工技藝得以流傳於世,呈現在我們的面前。手藝人,不僅是技術的持有者,也是民族精神的傳承者。他們散落在我們身邊的各個角落,默默地堅守自己的事業。
中國和日本是東方的兩個文化大國。兩國之間淵源頗深,對於手工藝的態度雖有許多不同,但都創造出了豐碩的成果,向世界展示出東方手藝的風姿。西方人稱瓷器為「china」,稱漆器為「japan」,不得不說,手工藝及其作品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了兩國民族的代表和象徵。
本期,小編精選5部中日紀錄片,和大家一起走進東方手藝的世界。這些紀錄片,不僅關注手藝的本身,更關注到技藝的載體——人,追問了這些手藝人的生命歷程、內在思考,以及他們的困擾、他們的快樂和他們的願景,展現了一個個鮮活、可愛、真實的「人」的生存樣態。
和之心,這是日本源遠流長一脈相承的傳統,其流芳百世的美如今經匠人們的手向世人展現著它的魅力。兼備「侘」與「寂」,至今仍生生不息的日本的魅力,那便是——和之美。
——《和之美》導語
原名:和さ美
國家/地區:日本
集數:17集
單集時長:約21分30秒
播出年份:2015年
出品:J:COM
《和之美》系列共有17個主題,涉及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從吃、喝、玩、用多個角度,介紹了日本生活的樣貌。本片以「和之美」為切入點,尋找日本文化中由傳統而來、時至今日依然光芒四射的事物。紀錄片試圖傳達,這些文化要素之所以能夠代表日本並閃耀「和」的光彩,是因為作為載體的「職人」的「心」在發揮作用。他們有的精益求精,有的不斷追求創新,有的數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和磨練自己的技藝。職人們對自己苛求,只為向他人展現最美好的一面。此之謂,和之心。
▲江戶切子製作工藝,製作時,沒有底稿,全憑手感和腦中的想像聯動工作完成
▲江戶切子作品
▲江戶切子作品
《和之美》的整體製作十分精良。從絢麗的畫面到優美的女聲解說,再到拍攝手法,無不如紀錄片的名字一般,充滿了「和」之美感。
▲淺草的人力車夫。車夫正在介紹,不同的客人因為性別習慣和體重的差異,拉車的方式也會不同,而如果遇上了兩個外國男性遊客的時候,還真是需要一些覺悟的(笑)。
▲傳統和服老店——高島屋
▲創作革新性和服的當代藝術家——高橋理子
▲當代被稱為天才,實力與人氣都首屈一指的鍛刀師——吉原義人
▲刀劍研磨師——高巖節夫
▲用於祈福的熊手
《和之美》系列有17個主題,但仔細一看,原來關於飲食的主題就有8個,佔了近一半的比例!自然,這也是吃貨們不可錯過的了解日本飲食文化的紀錄片!
▲兼具美味與美型的和果子
▲嚴謹的削冰技藝
▲製作完成的刨冰
▲由華裔老店製作的中華冷麵
▲烤鰻魚
▲日本酒製作工藝
▲進入蕎麥麵名店當學徒的中國女孩
▲江戶前壽司
▲銀座壽司
他們視自己為普通的故宮工作人員,但其實,他們是最頂級的文物修復專家,是給這個國家最頂級的文物治病的醫生。他們的著裝與言談與我們無異,同時生活在機器工業時代,但他們的手藝卻有幾千年的生命了。他們師父的師父,是中國古代「士農工商」中的——工。
國家/地區:中國
集數:3集
單集時長:52分鐘
播出年份:2016年
播出平臺:CCTV9
《我在故宮修文物》經過5年的項目調研和4個多月的連續拍攝製作而成。紀錄片開頭,以慶祝故宮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而展開的大型修復為契機,帶領觀眾走進最為保密最為神秘的故宮文物修復單位。在紀錄片中,青銅器、木器、陶瓷、鐘錶、書畫、漆器、百寶鑲嵌、織繡等八個領域是重點介紹的對象,跟蹤展現了這些文物的修復過程以及文物修復師們的生活故事。
▲片頭
▲陶瓷修復
▲宮廷鐘錶修復師——王津
▲青銅器整形修復
▲木造佛像修復
▲手工揭裱
▲上漆
▲百寶鑲嵌
▲緙絲工藝
除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頂級文物以及惹人好奇的修復技藝,本片還有一大亮點,那便是對文物修復師群像的展現。他們中,有的人即將退休,在故宮中呆了幾十年,卻難得抽空出來拍幾張照片;有的師傅,騎自行車穿過重重宮牆,只為放鬆地吸一支煙;年輕姑娘們不得在臉上塗抹化妝品,為的是保護文物;而院子裡的花花草草,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種下的記憶。
在故宮這個仿佛與世隔絕的地方,文物修復師們是如何工作生活的?老一輩修復師與年輕的修復師之間是怎樣的師徒關係?他們從何而來,為何會進入這一行?他們的技藝又是如何傳承的?一系列的問題,都可以從這部紀錄片中得到答案。
▲文物清洗
▲手工製作魚鰾膠
▲在故宮內採摘果實
▲用宣紙接住的新鮮果實
▲半夜上山採集生漆
▲製作漆料——沒有人不過敏
▲一邊輕鬆地聊天一邊清潔文物
▲故宮的貓
▲給院子裡的花木澆水
日本文化也許最早認識到,手工藝除了會帶來實際產品外,還是一種有道德價值的活動,就像它最早認識到手工藝是它的實踐者道德狀況的表現一樣。從這一點看,整個現代工藝的理論都來源於日本。
——《世界工藝史:手工藝人在社會中的作用》 愛德華·露西-史密斯
原名:匠の國ジパング
國家/地區:日本
集數:20集
單集時長:20分鐘
播出年份:2010年
《匠人之國》一如其譯名,是以日本國土上的掌握傳統技藝的工匠為主要對象展開的紀錄片。匠(たくみ),在《大辭林》被定義為:1、使用手上技術和道具做出工作物或建築物並以此為業的人;2、做出美好東西的技術。以此為基點,紀錄片通過20個領域的工匠,深度挖掘了「匠」的內在含義。每一位匠人,都曾遇到過挫折,或許是手藝的失傳,或許是家庭的不幸,或許是市場的不景氣,但他們始終執著於自己的手藝,醉心於專注的狀態,不斷嚴格鞭策自己,追求更高的境界,一直堅持到今天。正是這樣一批一批堅守傳統的匠人,造就了日本這個匠之國度。
▲《大辭林》對「匠」的解釋
▲與沙漏共同記錄40年時光的沙漏製作師
日式分趾襪達人 福島康雄
棒球手套達人 佐久間正友
鯉魚旗達人 橋本隆
手工印章達人 伊藤睦子
手工鋼筆達人 川窪克實
剪刀達人 野崎吉之
木屐達人 豬ノ原昭廣
銘木碗達人 池谷貞男
木質便當盒達人 慄盛俊二
壽司木飯桶達人 田上定行
蒸籠達人 大川良夫
琉球玻璃達人 桃原正男
禮金袋達人 劍持昭正
鎌倉雕刻達人 小澤正典
村山大島紬織品達人 田代隆久
銅質磨泥板達人 勅使河原隆
刀鋸達人 伊藤守
南部掃帚達人 高倉德三郎
南部鐵器達人 熊谷志衣子
玻璃漏鬥達人 渡邊寅三郎
▲琉球玻璃
▲木屐製作
▲印章製作
▲禮金袋製作
▲木碗製作
另外,每一集當中,還有日本男演員田中要次(飾演過《一吻定情》中琴子的爸爸)進行串場。一個人在一個小小的場景中,或是對著從未出現過的妻子洋子抱怨,或是自言自語、自嗨自樂,將整部片子氣氛變得輕鬆詼諧。
▲在海中登場
▲數落「妻子」洋子買太多東西
孤燈下的竹絲細細密密、無窮無盡,化作了一張竹網。人在織網,也似人在網中。
——《手藝》第三季之竹絲扣瓷解說詞
國家/地區:中國
集數:目前共5季(第一季23集,第二季30集,第三季24集,第四季25集,第五季25集)
單集時長:約36分鐘
播出年份:2011年起
播出平臺:CCTV10
《手藝》是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中連續多年播出的大型百集紀錄片。紀錄片聚焦於中國傳統手工藝的製作與傳承,從不同角度展示了中國傳統手工技藝與手藝人的現狀。
▲濰坊核雕
▲沉香雕刻
▲四川竹絲扣瓷
▲徽州犀皮漆器
從製作的數量可以看出,本片最大的優勢在於「廣」。攝製組走訪了全國各地手藝人、文化人、專家學者,在世界範圍內搜尋文獻材料,與此同時,還將眼光投向了平時大眾較少關注到的少數民族地區。可以說,這一百多集紀錄片描繪出了一幅中國手藝的全景式圖卷。
▲鄂倫春狍皮衣
▲唐卡繪製
如果人們自己親手製作出來的器物,是一定會給那些能理解的人傳達出一種非常貴重的感覺的。而能夠理解它的人,我認為肯定還是有的。但是相比之下,現在社會的發展速度是太快了,世界在不停的運動著,對於我們手工業產業來說,也是一樣,應該創作出符合社會發展的新的作品。如果不努力去創作出符合時代發展的作品的話,是肯定不行的。不去試圖成為領先於時代的人是不行的,如果被時代潮流拋在腦後的話,那我們就會成為被拋棄的存在。
——漆藝大師三田春有純答王魯湘
國家/地區:中國
集數:5集
單集時長:23分鐘
播出年份:2015年
播出平臺:鳳凰衛視
《匠人之國》是鳳凰衛視《文化大觀園》2015年新春特別節目,共5集,圍繞漆器、鐵壺、浮世繪、能樂、武士刀等主題,走訪日本各地著名工匠、收藏家、學者,從傳統的日本匠人角度探尋日本的文化基因。片中不僅涉及到傳統手工技藝,還包含了大量日本歷史文化、民風民俗、社會變遷等知識,深入淺出,將趣味性與知識性很好地結合於一體。
▲輪島漆器
▲漆藝大師三田春有純談日本匠人精神
▲高蒔繪
▲百年鐵壺老店
▲王魯湘與鐵壺收藏家、研究者對談
▲浮世繪博物館
《匠人之國》選取的5個事項,或許已經是大眾耳熟能詳的,甚至有的採訪對象也在其他紀錄片中出現過。但本片是從中國人的視角去探索發現日本的文化內涵,大量呈現了中國學者與日本匠人、收藏家的文化交流場面,時常會有不同文化碰撞出的火花閃現。所以,即使同一名匠人,面對不同的鏡頭、不同的訪問者,他所展示出的東西也不盡相同。讀者可將本片與其他的紀錄片進行對讀,也許會有另一番收穫。
▲能樂大鼓演奏者大倉正之助
▲日本刀鍛刀師吉原義人
▲對談日本京都造型藝術大學教授李庚
壯壯:四川大學15級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碩士生。二次元少女一枚。愛好看雜書、俗文化學習。
編輯 | 涓蜀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