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匠人》意在「找回最初心的東西」,理想、情懷、工匠精神。其也是優酷繼文化類網綜[看理想]系列後在垂直文化內容領域的又一次全新嘗試。
最近一部被網友稱為「有神奇治癒力」的微紀錄片火了,開播首日優酷播放量迅速破百萬。該片第一季已收官,豆瓣評分高達8.6,微博同名話題閱讀量超2.8億,《人民日報》官微轉評三次並給予稱讚:在喧譁世界中踽踽獨行,默默傳承數百年之久的手藝,這是一種可敬的固守。
收穫近4億的話題量,在全網垂直類文化節目中穩居前列,這部聚焦匠人文化、傳承匠人精神的微紀錄片就是《了不起的匠人》。
《了不起的匠人》由優酷自製,鏡頭對準了20位亞洲匠人的手藝生活,用微紀錄的形式展現出精妙的20件器物以及大陸、香港、臺灣和日本等亞洲地區的人文風情。
優酷此次與「知了!青年」聯合推出的《了不起的匠人》,基於"文化垂直內容+垂直粉絲",是打造網際網路精品內容的一次實踐。優酷堅持深挖垂直領域,在增大變現能力、加快變現速度的同時,也日益完善著垂直類網生內容生態圈。作為繼文化類網綜[看理想]系列後,優酷"開計劃"戰略布局在垂直內容領域的一次全新嘗試,《了不起的匠人》的信號意義明顯。
《了不起的匠人》想要「找回最初心的東西」。那麼,何謂匠人精神?《了不起的匠人》中的真實故事即是佐證。一個用犛牛絨做圍巾的美國女子,從紐約跑到藏區建立了自己的紡織企業,生育兩個女兒,過了30歲的她依然有勇氣說:「此刻的自己就是最好的自己。」85後團扇匠人李晶憑藉著對傳統技藝的秉持,不經意間的一句話都能讓人為之感動:「脫離時代的傳統或許最終將在歷史雲煙中消散,但很多事情,你不做,他不做,但總得有人去做。」
還有百年唐卡藝術的繼承人旦增平措,作為一個標準的「匠二代」,他不但在高校裡專職教授唐卡技藝,還繼承了父親創辦了30多年的唐卡學校。從簡陋畫室裡學成畢業的五百多名學生之中,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大有人在,其中三十多人對當下的唐卡界具有一定影響力。如今,真有唐卡匠人對待單幅作品一畫即是七八年。
如此,將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匠人精神不會在這個機械化信息化的社會消失,反而在時代精神中因為稀少小眾而彌足珍貴。
日前,《了不起的匠人》已被評為2016「金熊貓」國際紀錄片節最佳新媒體紀錄片獎,這斐然成績的背後,是泛娛樂時代下的原創垂直類內容精品的突圍,同時也離不開優酷在打造精品自製內容上的專注深耕。
不僅如此,根據網際網路用戶的觀影習慣,優酷針對此次紀錄片的形式作了些許調整。之所以將其定義為微紀錄:一是時長,相比於傳統紀錄片一集50分鐘的體量,《了不起的匠人》基於網生受眾的觀看需求,最終將每集時長確定在12~15分鐘;二是信息量,不同於傳統紀錄片每集的知識點密集式覆蓋,《了不起的匠人》體量小、切口小,觀眾在觀看時不會產生因接受大量信息而帶來的負擔感。
在網際網路娛樂節目泛濫的年代,為什麼優酷對略顯文藝與小眾的文化垂直類節目如此投入?縱觀近兩年的網際網路節目市場,用戶的興趣已經不再聚焦於頭部的「大山頭」,興趣被分化到一個一個小的「山頭」,包括《了不起的匠人》在內的文化垂直類節目應運而生。加之匠人精神還隱約帶著一種私人定製的情懷。一方面凝聚著思想理念和情懷溫度;一方面品質上有優酷實力團隊的加持。因而,觀眾在這部紀錄片裡能夠感受到的不只是一幀幀精緻的紀實畫面,更是一份沉下心來打磨的「質感」。
除了深耕,還要精耕。自2012年8月建立紀錄片頻道,優酷就開闢出了一條紀錄片的網際網路化之路。自製紀錄片《我是誰》《遇見你》都創造了不錯的成績,《遇見你》入圍了四川紀錄片節「金熊貓」獎;自製紀錄片《搖搖晃晃的人間》斬獲國際紀錄片業界的多項推薦和獎項——ASD亞洲紀錄片及東京紀錄片提案會(Tokyo Docs)亞洲最佳提案獎,也敲開了優酷自製紀錄片走上國際舞臺的大門。
在這部匠心獨具的微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中,優酷的誠意與決心再次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