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娛丨yiqiduyu
文丨風間澈
摘要: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幾千年的歷史和文化積澱了太多東西,都曾是我們的自信和驕傲。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技藝在洪流中不斷的被裹挾被吞沒,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工藝也面臨著失傳和滅絕,這時候卻還有一群匠人,甘於忍受寂寞,一生只做一件事,默默守住自己的心,將手中的技藝和心中的信念,通過作品和品質傳承下去,令人可敬又可佩,這就是所謂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在2016年被李克強總理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不僅讓這個詞入圍了當年《咬文嚼字》的十大流行語,更讓匠人群體成為這兩年IP界的爆款,《我在故宮修文物》《非凡匠心》《了不起的匠人》《講究》等一批匠人紀錄片也隨之風靡開來,湖南衛視在11月推出《百心百匠》,一檔明星與工匠的學徒紀錄片,也是想在「匠人」熱潮中分一杯羹。
相比其他類匠人類紀錄片,《百心百匠》也坡下功夫的在別的方向做了一定的區隔:
一、百集篇幅,展現非遺文化現狀橫切面。《百心百匠》從策劃之初,就計劃拍攝100集,打算以季播的形式來展現,與其說它是一檔長期的紀錄片項目,不如說它像是一個持續性的文化保護工程。如果節目真的如預期一樣做夠100集,那將是我們這個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的一個最好的見證和資料留存,從這個角度來說,文化價值和意義非凡。
二、明星真正變學徒,儘量遠離作秀。在已經播出的節目裡可以看出,不管是李亞鵬還是李泉或是柯藍,他們都很好的收斂起了明星的架子,乖乖的變身小徒弟,聆聽教誨,學習技藝,這種非作秀的真誠已經在節目裡直觀的呈現。
而為了擴大影響力,湖南衛視不管是宣傳還是排播《百心百匠》都是煞費苦心,節目合作方是頗受年輕喜愛的《王者榮耀》,收視定位人群很清楚;節目播出的時間定在周一到周四,每晚19點33分鐘,每集20分鐘,夾在《新聞聯播》和《獵場》這兩個收視率最高的節目之間,以期帶動收視率,然而現在看來,收效卻不佳。
根據csm52城數據統計表明,第一期收視率0.361%,第二期收視率0.237%,第三期收視率0.248%,第四期收視率0.259%,第五期0.329%,收視可謂慘澹。
《百心百匠》第一期收視率
《百心百匠》第二期收視率
《百心百匠》第三期收視率
《百心百匠》第四期收視率
《百心百匠》第五期收視率
歸結原因,讀娛君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
一、 節目收視主要靠明星帶動。節目從首期0.361%下跌之後,第五期反彈回0.329%的原因是因為本期嘉賓是柯藍,明星的知名度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收視率高低。
二、 節目分上下集,影響收視體驗。可能是為了照顧播出時長,明星的學徒生涯以目前播出的都分了上下兩集, 這對電視觀眾而言,並不是很好的收視策略。
三、 臺網播放不同步,營銷效果和口碑無法發散。網絡播出平臺是優酷、芒果TV,每周二、周四雙播。也就是每期節目要比電視上延遲一周以後甚至更久才能看到,這種延遲對於網際網路營銷非常不利。通常的操作手段是預設節目熱點,並且剪輯片段,然後通過營銷號進行熱點的輸送,進而形成話題,帶動更多人收看和討論節目。《百心百匠》選擇這種臺網播放不同步的方式嚴重的影響了口碑和傳播。
與《百心百匠》類似的節目《非凡匠心》也同樣遭遇如此問題。
《非凡匠心》第一期收視率
《非凡匠心》第十期收視率
《非凡匠心》走得是與《百心百匠》一樣的播出方式:網臺聯播,電視播出平臺是北京衛視,根據csm52城數據可以看出,總共十期,除了首播收視率達到了0.8%,剩餘九期節目都在0.7%左右徘徊,收官的最後一期收視率依然維持在不上不下的0.7%,雖然比之《百心百匠》要好,但也很尬,尤其十期節目總網播放量5847萬。
收視率很低的同時,好評卻很高。諸如《非凡匠心》和《講究》等的網絡口碑都很高,前者得分8.8,後者得分也不錯8.2,由此來推,《百心百匠》的評分也不會低。不過,打分者卻很少,前者豆瓣打分人數只有958人,後者兩季加起來僅有296人,這顯示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匠人紀錄片叫好卻不叫座,受眾面非常有限。
匠人類紀錄片真是叫好不叫座嗎?——《我在故宮修文物》和《了不起的匠人》這倆就打破了這個局面,尤其《我在故宮修文物》這個匠人類節目的爆款,豆瓣評分高達9.3分,評分人數58345人,同名的大電影也有7.5分的佳績,評分人數達到20301人之多,在同類型紀錄片中可算是翹楚。
那麼,是什麼導致不同的匠人類結果出現不同的現象呢?
縱觀《我在故宮修文物》和《了不起的匠人》,它們從一開始定調,就將鏡頭牢牢對準日復一日打磨手藝的素人工匠們,匠人是絕對的主角。
《我在故宮修文物》單純講述故宮文物修復師們的故事,《了不起的匠人》雖然請來了女神林志玲,但她只是為整個節目添彩而已,紀錄片百分之九十五的篇幅都是呈現亞洲範疇內的20位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藝。
而這兩部紀錄片的走紅也都是在網絡上實現的,《我在故宮修文物》躥紅於B站,時至今日播放量達到276萬,彈幕6.9萬條,《了不起的匠人》本就是網播節目,兩季加起來在優酷上的播放量達到了2.2億,網絡將兩部匠人紀錄片的優秀口碑發酵,而好的內容又完美的實現了二次傳播,讓文青題材也從小眾走向了大眾視野。
兩部紀錄片的成功無外是因為節目自始至終秉承對素人工匠的日常化記錄,並沒有把這份特殊的職業神聖化和崇高化,反而呈現了要傳承精湛手藝的枯燥、繁瑣、單調和漫長,平凡裡照見偉大,方能感人至深。
而湖南衛視推出的《百心百匠》在宣傳初期,主打「明星變形記」,讓李亞鵬、李泉、孫楠、柯藍、李艾、許亞軍等明星探訪民間匠人,一對一向匠人拜師學習傳統技藝。乍聽起來這個創意非常新鮮,但其實《非凡匠心》走得也是工匠+明星的路線。
《非凡匠心》請了張國立老師助陣,節目形式是每集由他邀請幾個明星,大家一同踏上探訪匠人,開始學習手藝的過程。
《百心百匠》所謂明星版的變形記,就是讓明星化身小徒弟,匠人師傅手把手教ta來體驗傳統手藝的每一道工序。
拿節目首期來說,李亞鵬和節目策劃人孫冕拜訪古法造紙匠人張逢學,從砍原料開始,一步步學習千年不腐造紙工藝。烈日下,李亞鵬拿著碩大的砍刀練習「切番」,短短幾十分鐘,他便汗如雨下,與作秀式的節目大相逕庭,明星真正變身為學徒,用盡體力和腦力,體會工匠精神的那種專注和執著。
這兩部紀錄片之所以用明星+匠人的模式,意圖非常明顯:
一、 憑藉明星效應拉動贊助商廣告主。《百心百匠》和《非凡匠心》的首播平臺都是電視臺,有明星的加盟就是找金主廣告商贊助的最強利器。
二、 憑藉明星效應帶動收視率。文化類節目在電視上播出收視率不高的原因就是因為容易曲高和寡,有明星進入互動並形成矛盾衝突,產生劇情,就能帶動部分觀眾投入收看。
但正是因為張國立上陣親自學習,李亞鵬幹的如此賣力,眾明星都躍躍欲試在傳統技藝裡一顯身手,節目的焦點乃至鏡頭都很容易偏向了明星身上,在節目時長本來就有限的情況下,觀眾看起來會稍覺恍惚,這到底是匠人紀實or還是明星體驗真人秀?明星和匠人的比例應該如何分配才能夠不失調?《百心百匠》和《非凡匠心》的成片效果似乎都差強人意。
明星在匠人紀錄片中的存在,多少有點喧賓奪主,使得對匠人的紀錄不那麼純粹。世界再吵雜,匠人的內心絕對是安靜的,他們選擇了這樣一種活法,不以個人名利為重,幾乎以自我消隱的姿態,投身傳統藝術的奉獻,日日夜夜,一生一世,只追求一種美好,永遠向完美出發。這也是觀眾對他們的認知,明星帶著俗世的鬧哄哄,踏入匠人世界,仿佛一腳便將澄澈踩成了渾水。
尾聲:匠人類節目在不管是政策驅使、平臺扶持,在未來市場肯定會越來越多,喜愛的人也會隨之增加,不過,如何打破「叫好不叫座」的局面,製作公司、出品公司等急需破解的難題則是:如何協調讓明星與匠人熔爐於一片中——因為只有如此,匠人類紀錄片才會完整、成熟。
- END -
本文屬原創,轉載請註明(微信:yiqiduyu)
更多文章:
《尋夢環遊記》再次逆襲 中國動畫片離世界頂級還有多遠?
奈飛買下《白夜追兇》背後,是海內外視頻網站對高品質內容的「不謀而合」
實驗綜藝不好看?那是因為你還沒有去看這檔極致實驗真人秀
這些年成功避開幾大爆款的光線傳媒,可能也沒有賭對這部《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