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非遺傳承推陳出新 黎苗文化重塑民族自信

2020-12-27 中國新聞網海南站

  中新網海南新聞12月24日電(符宇群) 「現在學習織錦這門傳統手藝的人可多了,從大人到孩子都有,甚至是男性也有。」近日,海南省五指山市文化館館長張欣欣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黎錦這一傳統技藝正逐漸被重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主動學習並對外展示黎苗文化,傳統非遺文化開始重現活力。

圖為在五指山的香蘭織錦專業合作社學習織錦技藝的張俊揚。符宇群攝

  近來,在五指山的香蘭織錦專業合作社(五指山黎錦傳習所)裡,經常坐滿了織錦的學員。他們有的是慕名前來學習織錦技藝的學員,有的是收到訂單抓緊趕工的合作社員工,指導老師劉香蘭均親力親為教授學員織錦技藝。

  劉香蘭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黎錦紡織技藝」傳承人,2007年劉香蘭創辦黎族織錦合作社,她不僅要忙著推介海南黎族傳統文化,還要指導村民學習黎錦技藝。過去的幾十年裡,劉香蘭除了每周在村裡開設培訓班教授同村婦女們以及慕名前來的學員學習織錦,還會定期走進學校,向學生們傳授黎錦紡織技藝,傳承黎族文化。

圖為黎族傳統技藝進學校展演活動。五指山市文化館供圖

  據不完全統計,劉香蘭創辦合作社至今,參與織錦的婦女達100多人,產值達120多萬元,人均月收入達1500~2000多元不等,帶動增加了番茅村及周邊村莊婦女的經濟收入。

  來自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的張俊揚在織錦人群中顯得非常特別,他是本次學員中的唯一男性。「我不認為男性就不可以學習織錦,把織錦技藝學好不僅能對外展示黎錦文化,還能通過黎錦技藝獲得收入。「穿著印有黎族傳統圖騰符號T恤的張俊揚表示,黎錦文化很有魅力,身邊已經有不少人開始學習織錦。他計劃跟著劉香蘭老師好好學習織錦,將來也做一位老師,將黎錦技藝傳承下去。

  據統計,五指山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19項,其中國家級3項,省級7項、市級9項,其中有1項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

  張欣欣介紹,五指山市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經常開辦各類非遺項目培訓班,如黎錦技藝、黎族民歌傳唱、黎族竹木器樂、苗族五色飯、苗族招龍舞等培訓班,幫助更多人學習傳統非遺文化。同時還在全市14所中小學校開展非遺項目進校園實踐課和建設非遺項目培訓基地,組織學生進行理論教學和現場實踐以及各種研學活動。

圖為苗族傳統冬至文化活動。張欣欣供圖

  除了開設各類非遺項目培訓班,五指山市還著力開展非遺宣傳展示傳播工作。組建20多支基層文藝隊伍,把五指山市非遺項目帶進社區、學校、部隊、鄉鎮;舉辦具有民族特色品牌活動,如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舉辦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及非遺晚會、在「三月三」期間舉辦袍隆扣祭祀系列活動、舉辦「能工巧匠」傳統文化展示暨文創產品大賽等,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並熱愛傳統非遺文化。

  「前幾天我還收到苗族同胞的主動邀請,讓我參加他們的苗族冬至文化活動,近距離地感受他們的傳統民族風俗。」張欣欣介紹,現在少數民族同胞結婚時都會選擇身著少數民族服飾舉辦傳統婚禮,對外展示本民族傳統婚俗。正是因為對自身傳統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越來越多的黎苗少數民族同胞開始樂於對外展示自己,這也是一種民族自信的表現。(完)

相關焦點

  • 堅定文化自信,非遺傳承從娃娃抓起!
    堅定文化自信,非遺傳承從娃娃抓起!為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太平橋鎮中心小學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刺繡引入少年宮,旨在培養學生的愛好,培育特色校園文化,為將少年宮打造成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陣地、文化活動平臺和社會實踐基地,激發「非遺」活力,也力爭把學校少年宮建成資源共享、百姓滿意、家長放心、青少年喜歡的課外活動場所。這群正在學描樣的小娃娃們,在家裡從來沒有摸針線,課堂上積極性都很高。
  • 普洱:傳承魅力文化,多彩非遺進校園
    本網訊 為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信,更好地保護傳承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營造非遺保護傳承的良好校園氛圍,1月14日,墨江縣文化館在墨江縣民族學校開展以「多彩非遺進校園、魅力文化有傳承」為主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共有4000多名學生分時段、分班級參與。
  • 聊城市茌平區「活態非遺」推陳出新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張同建聊城市茌平區副區長宋靜說,茌平區以文化精品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活態非遺」推陳出新。今年,茌平區擺渡口秧歌、花鼓蕩戲、袁氏接骨膏餅3個非遺項目獲批省級非遺。加上茌平剪紙、杜郎口中堂畫,目前,茌平共有5個省級非遺。擺渡口秧歌是重要的運河文化遺產,為讓其煥發新的光彩,茌平區以平調秧歌及秧歌小調為主,採集音頻、視頻資料50多條,採集秧歌小調唱詞60多首,改編創作舞蹈《擺渡口大秧歌》,並編寫教材在中小學推廣傳統舞蹈教學。
  • 傳承非遺文化 助力脫貧攻堅——拉薩非遺文化在保護傳承創新中煥發...
    近年來,西藏拉薩市不斷深入挖掘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的藏文化資源,使古老文化在傳承創新中煥發活力。「木雕」「藏香」「藏戲」等這些承載著厚重文化和智慧的非遺傳統項目,如今正以年輕人易於接受、樂於參與的方式,藉助日益完善的保護發展政策,逐夢前行,助力脫貧攻堅。
  • 「非遺」登上時尚舞臺 民族服裝概念秀首登上海時裝周
    為了更加凸顯民族服飾的特色,這場秀大膽起用了從各地海選來的素人「模特」。他們手捧綠色植物,站立在T臺上,以相對靜止的方式展示各族服飾。結束之後,觀眾還得以近距離觀看模特身穿的服飾,感受服飾細節中承載的心手相傳數百年的民族文化。 因在2014年春晚中旋轉表演聞名的小彩旗也前來看秀。此前,她曾應邀為本場概念秀拍攝了身著非遺服飾的大片。
  • 廣西賀州市富川縣傳承非遺促脫貧增收|花炮|非遺文化|瑤族長鼓舞...
    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通過發展非遺文化,以非遺+扶貧、非遺+旅遊、非遺+電商等模式,將非遺文化「軟實力」轉化為生產力,實現非遺活態傳承。  教授技藝 傳承文化  「五嶺山歌就是多,出門兩步腳絆歌;世代種地又種歌,盼望走出大山窩……」賀州學院2018級學生潘水珍是聽著「瑤族蝴蝶歌」長大的,她一直希望走出大山看看,幫助家鄉脫貧。
  • 女大學生的文化傳承路 帶著孩子走近非遺文化
    她告訴記者「我叫李國豔,我們的孩子都來自農村,這是他們第一次來到這麼大的舞臺,」短短的時間,她的樸素和自信感染了我們整個攝製團隊。  答:我是李國豔,今年25歲,2013年來到貴州民族大學就讀民族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現在已經畢業兩年多了,  問:是什麼樣的力量讓你去選擇和堅持做這樣的事?
  • 傳承苗族非遺文化 阿苗千千迎新年音樂會在長沙舉行
    「全面小康 非遺同行」阿苗千千迎新年音樂會現場。紅網時刻1月2日訊(記者 夏君香 通訊員 肖樂之)2020年12月31日晚,「全面小康 非遺同行」阿苗千千迎新年音樂會在長沙舉行。「中國的世界級高音天王」春雷、央視《星光大道》冠軍歌手葉丹、歌手熊貓等現場助演。
  • 紅領巾小記者走運河,傳承非遺文化
    尋訪非遺大師,體驗非遺民俗,傳播非遺文化,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小長假。拜訪大師,對話非遺走進杭州市工藝美術館二樓的大師工作室,大量的非遺民俗作品吸引了小記者們的目光。提前做過「功課」的小記者知道,這裡的大師工作室匯集了剪紙、織繡、竹藝、紫砂、皮影等十幾個民俗,而國家級、省市級的工美大師及手工傳承藝人大師就在這裡。
  • 華熙趙燕:「雲中」發起人 為助推民族文化傳承而致辭
    華熙國際集團「雲中」十年如一日,助推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2011年,本著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追尋,趙燕發起了「雲中」系列大型文化公益活動,通過展覽展示、舞臺表演、沉浸式體驗等形式,持續挖掘、傳承與推廣散落在中國大地即將消逝的傳統民族文化。
  • 五指山六大旅遊景點,你都去過幾個?
    五指山這個五指山可不是壓著孫悟空的五指山,海南省的五指山市,五指山市是有名的「翡翠山城」,因海南島上最高山峰五指山而得名,有五指山市熱帶雨林、海南民族博物館、七指嶺 、熱帶植物園、中華民族文化村、臥龍山、太平山瀑布、瓊州學院 、海瑞祖居、瓊崖公學紀念亭、鸚歌嶺、甘什嶺、民族博物館和仿古黎村
  • 2020中國非遺傳承與國際文創論壇在京開幕
    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秘書長許紅海在論壇開幕致辭中表示,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的燦爛文化,是中國民族精神傳承、文脈延續的重要載體。2020中國非遺傳承與國際文創論壇將以文化為紐帶,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拉近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中國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同時也讓有著獨特優勢的「非遺」在帶動就業、在脫貧攻堅、在復工復產發揮更加巨大的作用。
  • 紀錄「非遺」 傳承文化
    9月8日,河北日報報業集團唐山分社「冀東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展示中心」系列專題紀錄片正式開拍,紀錄片將以3D形式呈現冀東地區非遺技藝傳承,喚醒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記憶。通訊員郭寶強、殷念慈攝影報導9月8日,河北日報報業集團唐山分社「冀東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展示中心」系列專題紀錄片正式開拍,紀錄片將以3D形式呈現冀東地區非遺技藝傳承,喚醒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記憶
  • 鄂州社區有了剪紙基地,傳承非遺文化
    為傳承民族傳統剪紙文化,豐富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7月22日下午,鄂州市南塔社區雕花剪紙基地第一期培訓班開課啦!社區邀請了市剪紙研究會理事鄧錫鳳老師為轄區10餘對親子家庭指導剪紙技巧。此次剪紙課程以″巧手剪出精彩畫,共創優良好家風"為主題,通過民間傳統剪紙藝術形式,將中華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完美地結合起來,在鄧錫鳳老師的指導下,家長與孩子一起齊動手。作品多式多樣,有的雕剪抗議加油、有的雕剪核心價值觀、有的剪窗花等等,大家在感受中國傳統非遺文化的同時,也進一步激發了居民的家國情懷,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了愛國爰家園,樹新風,樹正氣的良好家風。
  • 扎染文化進校園 非遺傳承迎創新
    扎染文化進校園 非遺傳承迎創新紮染作為一種具有濃鬱的地方民族風情的民間藝術,浸潤著我國傳統的審美風格,與各種工藝手段一起構成獨具特色富有魅力的織染文化。而如何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和發揚,成為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思考的問題。上海市虹口區四川北路第一小學科研室副主任陳毓梅說,扎染藝術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積澱的結晶,對於當代學校教育來說,傳承和發展優秀文化也是學校進行美育工作的一部分。
  • 傳承江南絲竹非遺文化 新一批保護傳承基地出爐
    江南絲竹承載著一地的鄉愁記憶,以其獨特的音樂觸角牴達內心,喚起人們對江南傳統文化的熱愛。今天,上海市江南絲竹保護傳承基地創評工作總結大會暨優秀團隊展演在上海市浦東新區新時代小學舉行。會上,浦東三林鎮、徐匯區湖南街道上海國樂研究會、楊浦區四平路街道、寶山區大場鎮、松江區中山街道、上海市工人文化宮、上海城隍廟等24家上海市江南絲竹保護傳承基地(2021-2023年)成為新一批上海市江南絲竹保護傳承基地。根據普查資料顯示,目前我市已有基層江南絲竹團隊96家,且數量仍在上升,傳承隊伍也在不斷擴大。江南絲竹至少在清代1860年前就已在民間流行。
  • 深耕非遺傳承 煥發古韻新生
    ■陳曉建去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點讚潮劇,強調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這是對廣東戲曲界的莫大鼓舞和巨大鞭策。作為「廣東漢劇之鄉」的梅州,如何更好推動廣東漢劇這項國家級非遺創新傳承、走向世界?
  • 謝佰霖:非遺基因使藝術玩具傳承文化魅力
    很多大型舞臺劇的置景是需要嚴格的依據歷史文獻以及反覆的推敲民俗風情才能創作的,我也就是在那個時期對非遺文化和民俗藝術有了最初的藝術積累。畢業之後我一直從事金融行業,靈感來的時候會即興創作,也一直保堅持自己繪畫的愛好。很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潮流玩具圈,想通過2018年我創作的Bastet三眼貓這個IP形象,去打破大家對非遺的傳統認知。讓非遺變成可玩的,可收藏的,可享受的,可創作及創新的。
  • 《什剎海》傳承非遺文化,演繹感動人生
    主題立足於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宮廷菜(這饞死人不償命的選題),個人認為這個選題在目前提倡「文化自信」時期以及信息發達的「吃貨」時代裡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不僅弘揚了這一道文化,也鼓勵大家對非遺文化的傳承。劇中集中講述了莊家一大家子人的故事,在這一家裡有三代人,每一代人都是不同的思想和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