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海南新聞12月24日電(符宇群) 「現在學習織錦這門傳統手藝的人可多了,從大人到孩子都有,甚至是男性也有。」近日,海南省五指山市文化館館長張欣欣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黎錦這一傳統技藝正逐漸被重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主動學習並對外展示黎苗文化,傳統非遺文化開始重現活力。
圖為在五指山的香蘭織錦專業合作社學習織錦技藝的張俊揚。符宇群攝
近來,在五指山的香蘭織錦專業合作社(五指山黎錦傳習所)裡,經常坐滿了織錦的學員。他們有的是慕名前來學習織錦技藝的學員,有的是收到訂單抓緊趕工的合作社員工,指導老師劉香蘭均親力親為教授學員織錦技藝。
劉香蘭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黎錦紡織技藝」傳承人,2007年劉香蘭創辦黎族織錦合作社,她不僅要忙著推介海南黎族傳統文化,還要指導村民學習黎錦技藝。過去的幾十年裡,劉香蘭除了每周在村裡開設培訓班教授同村婦女們以及慕名前來的學員學習織錦,還會定期走進學校,向學生們傳授黎錦紡織技藝,傳承黎族文化。
圖為黎族傳統技藝進學校展演活動。五指山市文化館供圖
據不完全統計,劉香蘭創辦合作社至今,參與織錦的婦女達100多人,產值達120多萬元,人均月收入達1500~2000多元不等,帶動增加了番茅村及周邊村莊婦女的經濟收入。
來自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的張俊揚在織錦人群中顯得非常特別,他是本次學員中的唯一男性。「我不認為男性就不可以學習織錦,把織錦技藝學好不僅能對外展示黎錦文化,還能通過黎錦技藝獲得收入。「穿著印有黎族傳統圖騰符號T恤的張俊揚表示,黎錦文化很有魅力,身邊已經有不少人開始學習織錦。他計劃跟著劉香蘭老師好好學習織錦,將來也做一位老師,將黎錦技藝傳承下去。
據統計,五指山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19項,其中國家級3項,省級7項、市級9項,其中有1項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
張欣欣介紹,五指山市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經常開辦各類非遺項目培訓班,如黎錦技藝、黎族民歌傳唱、黎族竹木器樂、苗族五色飯、苗族招龍舞等培訓班,幫助更多人學習傳統非遺文化。同時還在全市14所中小學校開展非遺項目進校園實踐課和建設非遺項目培訓基地,組織學生進行理論教學和現場實踐以及各種研學活動。
圖為苗族傳統冬至文化活動。張欣欣供圖
除了開設各類非遺項目培訓班,五指山市還著力開展非遺宣傳展示傳播工作。組建20多支基層文藝隊伍,把五指山市非遺項目帶進社區、學校、部隊、鄉鎮;舉辦具有民族特色品牌活動,如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舉辦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及非遺晚會、在「三月三」期間舉辦袍隆扣祭祀系列活動、舉辦「能工巧匠」傳統文化展示暨文創產品大賽等,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並熱愛傳統非遺文化。
「前幾天我還收到苗族同胞的主動邀請,讓我參加他們的苗族冬至文化活動,近距離地感受他們的傳統民族風俗。」張欣欣介紹,現在少數民族同胞結婚時都會選擇身著少數民族服飾舉辦傳統婚禮,對外展示本民族傳統婚俗。正是因為對自身傳統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越來越多的黎苗少數民族同胞開始樂於對外展示自己,這也是一種民族自信的表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