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星座】味美鮮甜貢魷魚 百年老鋪福隆益 ——記廈門市「非遺」項目貢魷魚手工技藝傳承人吳偉棟

2021-01-18 廈門文化館廈門美術館

味美鮮甜貢魷魚  百年老鋪福隆益

——記廈門市「非遺」項目貢魷魚手工技藝傳承人吳偉棟

 

黃念旭

 

在中華歷史文化名街廈門市中山路上,有一家「福隆益」貢魷魚店格外引人注目,走進這家百年老鋪,一股濃鬱海洋氣息的香味撲面而來,熱情的店員會友好地向您微笑打招呼,遞上一小碟烤好的魷魚絲讓您品嘗。望著色澤金黃、疏鬆誘人的魷魚絲,扯一條放進嘴裡,越咀嚼越覺得味美,鮮而不膩,清中帶甜,勁道十足!一些老廈門人特別喜歡這種感覺,不少來廈旅遊的客人也紛紛採購帶回家。普通的魷魚絲經福隆益師傅的敲打烤制加工,其味鮮甜,身價倍增,受到顧客拍手稱讚。2008年12月,掌門人吳偉棟經營的這家福隆益食品店被福建省老字號協會認定為福建百年老鋪;2010年元月,製作的貢魷魚入選廈門晚報社主辦的首屆十大最廈門伴手禮;2010年9月,貢魷魚手工技藝被評為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吳偉棟被認定為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吳偉棟生活照

說起福隆益貢魷魚的色、香、味和手工技藝的傳承,吳偉棟深情地說:「細啖回味中我們真切感受到,如果沒有老一輩的努力和傳承,福隆益貢魷魚就不會有今天。這裡頭包含著我祖輩的傳說和故事呢!」吳家自古生活在福建南安最南端的石井鎮,這裡距金門島僅三海裡,是南安唯一的出海港口,也是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故鄉。吳偉棟的曾祖父吳序傅就在這古樸小鎮海邊生,海邊長。一天,吳序傅在海邊徘徊,偶遇一老漁夫,言談中得知老人同姓吳。老人凝視蔚藍的大海,緩緩說道:「知道麼?我們吳氏家族自蘇州無錫縣界遷徙而來,『吳』這個字最初形似魚骨,與蘇州話『魚』相同,想來咱也是一條魚。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此番話令吳序傅豁然開朗,海上天地無限廣,海底寶藏無窮多,我怎麼不就在這裡幹出一番作為呢?吳序傅謝過老人,開始做起海產品的生意來。鮮魚、乾貨、蝦皮,一筐一擔送到遠村近鎮,辛勤的努力讓吳序傅的經營有聲有色。1914年,清代地方區劃制度廢除,廈門原同安縣獨立分置思明縣(今廈門市),金門劃歸思明縣管轄。1915年金門獨立設縣,管轄大、小金門,大、小嶝島及周邊島嶼。同年,吳序傅攜妻李氏、兒子吳世塔到廈門發展。


貢魷魚

廈門島四面環海,風光怡人。海洋的氣息總在老巷民居、獨特小吃中出現。海蠣煎、面線糊、魚丸、章魚、土筍凍,喝著年年歲歲無窮盡的茶香,伴著優雅清和韻味優美的南音,生活顯得頗有滋味。在這裡,吳序傅似乎也找到了前所未有的樂趣,賞海景、賣海產、品海鮮,日子愜意舒心。吳序傅還十分喜歡廈門民間流行的一道特色小吃:魷魚絲。那時,廈門人用木炭將魷魚乾烤熟,再用特製滾筒將魷魚一分為二,使之變薄,之後扯下絲,沾辣醬,配燒酒。這種古老的工藝叫「敲魷魚」。因自己愛吃,所以便也學著做。初學時做得挺一般,慢慢地吳序傅自己摸索出了一些規律,如選料一定要用柔軟、不生硬、有點微溼的淡褐色魷魚,烤魷魚講究用油,這樣既保持了口感的純正又富有營養。吳序傅除了留作自食,逢年過節還總捎上贈給鄰裡街坊,左鄰右舍無不誇讚吳先生的魷魚絲味道真好。

在吳偉棟的父親吳家林還沒出生時,吳偉棟的祖父吳世塔就到海外謀生了。舊時的老家裡小小的居室中,有一方矮矮小小的炭火爐,土黃色的身子,陳舊而平凡。平時,祖母會去買些魷魚,在家裡用炭火爐烤魷魚,滾成絲,靠近炭火慢慢烤。看著魷魚絲改變了顏色,吸盤發出「嗞嗞」的聲響,香氣飄滿整個房間。吃在嘴裡是海鮮特有的甜味和微微燒焦的香味。祖母說,每當做魷魚絲的時候,總會想起遠在他鄉那嗜好魷魚絲的丈夫,感情就如同這魷魚絲,絲絲綿綿緊緊纏繞。那時,廈門港一帶除了漁民就是農民、手工業者。廈大的頂澳仔一帶全是菜園子。古城東路有一處地名「蕹菜河」,盛產空心菜。魷魚膏、白釣魷魚、敲魷魚等都是今天難得一見的佳餚。而當時一些人的早餐,不是油條稀飯,而是豆腐沾魷魚膏。魷魚又多又大,而且捕獲後大多還是活的,能分泌出膏狀物質。漁民就將魷魚膏加上八角、茴香熬煮,香氣四溢。可是在吳家林心中,這些佳餚卻遠遠不及母親烤出來的魷魚絲,嚼一嚼滿口生津,嚼了十分鐘還有滋有味,咽下去過半天還滿口餘香,更重要的是飽含在裡面的綿綿長長的深情。時光流轉,1981年春天,闊別家鄉幾十年的吳世塔回到廈門,此時的吳世塔和林氏已是垂暮老人,雙鬢斑白。吳家林左手牽著父親,右手拉起母親,泣不成聲。團圓的飯桌上,端來了大家心心念念的魷魚絲,還是那個色,還是那個味,還是那份緊緊纏繞化不開的深情。這一切讓吳偉棟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他默默許下諾言,一定要把這魷魚絲的傳統繼承發揚下去!

2010年1月24日,對吳家傳人吳偉棟來說是個特別的日子,他精心製作的「福隆益」魷魚絲從三十六項入圍產品中脫穎而出,喜獲由廈門晚報社主辦的首屆「十大最廈門伴手禮」稱號。頒獎那天,中山路和古城東路熱鬧非凡,擠滿人群。慕魷魚絲之名而來的新老廈門人絡繹不絕,品嘗之後,齊聲叫好。八十多歲的閩籍書法家馬光教授長期從事狀元文化研究,品嘗之後,欣然題寫「福隆益」、「狀元好之」。廈門是著名的海港風景城市,海島風光旖旎,許多老廈門人都覺得最廈門伴手禮當然得與海洋有關了。人們捧著裝滿魷魚絲的禮盒,細嚼著香氣十足的魷魚絲,聽著吳偉棟款款深情的介紹,那動人的場面實在令人難忘。


百年老店福隆益

參評「最廈門伴手禮」後,吳偉棟信心大增,他說,祖輩們留下的手藝和富有廈門特點的產品,在我們這一代一定要很好地傳承下去。他馬不停蹄地將福隆益貢魷魚手工技藝申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認真製作申報文本,廣泛收集資料,幾個月時間就將工整充實的文字、圖片、影像資料送到了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辦公室。

福隆益貢魷魚手工技藝詳實的傳承譜系,特有的產品特色和工藝技藝,加上有力的資料佐證,最終通過了市「非遺」專家和主管部門的認定,於2010年9月被市政府公布為廈門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黃埔軍校百歲老將軍黃善德先生為此欣喜題辭「中華文化,發揚光大」。

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後,吳偉棟也被授予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此時,他覺得自己身上的責任更大了,擔子更重了。除繼續傳承貢魷魚技藝外,他還積極撰寫理論文章,取得高級經濟師職稱,論文《振興廈門老字號的幾點思考》刊入《廈門特區論壇》,著述《舉辦閩臺老字號精品博覽會》被評為思明區政協優秀提案。2014年10月,他和福隆益貢魷魚一起被選入在澳門舉辦的世界閩南文化節,作為特色產品在會上展示,受到來自世界各地會議代表、遊客和當地居民的好評。福隆益貢魷魚還多次參加海峽兩岸文博會,展示同樣廣受歡迎。中國登山隊使用福隆益貢魷魚產品作為營養食品攀登珠穆朗瑪峰,這是體育健兒對「非遺」產品營養、健康、綠色性質的最好認可。福隆益貢魷魚還多次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宣傳「非遺」文化,增加「非遺」手工技藝的知名度,如參加在何厝小學、思明第二實驗小學舉辦的夏令營活動,教授小學生貢魷魚的歷史源流及製作過程,贊助重慶一中國際部的文藝節等。還於去年4月購入開設十年之久的老字號網站,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和平臺,積極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比較和調研,福隆益貢魷魚選擇在中山路名匯廣場,經過認真裝修和細緻準備,自籌資金十萬元,匯聚維修購置相關技藝工具、設備,收集文字資料等,計劃在今年正式申請掛牌,成立「非遺」福隆益貢魷魚手工技藝傳習中心。

吳偉棟認真傳承祖輩留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熱愛閩南文化,多年來,他還擔任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志願者義工隊隊長,閩南文化研究會的活動他都積極參加,不管是在本地基層或到臺灣文化交流,都可以看到他奉獻實幹的身影。鑑於他勤懇實在,傳承創新的努力,2015年10月18日,在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第四屆全體會員代表大會上,他被推選為廈門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這是對吳偉棟一直致力傳承研究閩南文化和「非遺」手工技藝做出成績的最好肯定,也給吳偉棟施展才華提供了一個更好的平臺。

在閩南文化研究會的大力支持下,吳偉棟又發起創辦廈門前埕古建築及古村落保護交流中心,成為廈門市民政局三證合一之後發出的第一本證照。談到今後的打算,吳偉棟說,福隆益貢魷魚手工技藝將參加今年10月在馬來西亞舉辦的第四屆世界閩南文化節,再次展現福隆益貢魷魚的風採。

 

 

原載於《廈門文藝》2016年第1期


相關焦點

  • 技藝超群,寶安新增3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賀虹(賀氏剪紙)、陳群妹(喜嫁禮餅「合成號」製作技藝),目前,寶安區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已達到14名。據悉,此次入選的代表性傳承人都能熟練掌握該項目的全套內容及技藝,並以身作則積極傳承,在項目流傳的區域內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有利於該區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作為「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福永街道,自清代嘉慶年間,就有舞獅活動,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 【非遺之美】領略民俗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
    【非遺之美】領略民俗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楊愛萍 2020-07-05 2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錫雕傳承人公開招聘學員啦
    中國山東網訊 為積極推動濟南市非遺活態傳承,有效緩解部分非遺項目後繼無人的困境,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不斷加強非遺傳承人收徒傳藝的支持力度,連續三年開展了知名非遺傳承人公開招聘學員工程,階段性成果頗為顯著。
  • 國家級非遺項目-茶葉傳統技藝有多少?傳承人有哪些?
    註:現有多家單位在開展非遺傳承項目和傳承人推薦工作。本文僅記錄國家級非遺項目和傳承人—茶葉傳統技藝,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確定。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公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公示期20個工作日,從2020年12月22日至2021年1月19日結束。 國家級非遺名錄建設已到第五批,茶葉傳統技藝累計有多少項?
  • 完全免費,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錫雕傳承人公開招聘學員啦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於悅記者從濟南市文化館了解到,為積極推動濟南市非遺活態傳承,有效緩解部分非遺項目後繼無人的困境,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不斷加強非遺傳承人收徒傳藝的支持力度,連續三年開展了知名非遺傳承人公開招聘學員工程,階段性成果頗為顯著。
  •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錫雕傳承人公開招聘學員
    為積極推動我市非遺活態傳承,有效緩解部分非遺項目後繼無人的困境,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不斷加強非遺傳承人收徒傳藝的支持力度,連續三年開展了知名非遺傳承人公開招聘學員工程,階段性成果頗為顯著。目前,2020年濟南市知名非遺傳承人公開招聘學員工程已經正式啟動。
  • 助力非遺產業化,湖南13位非遺傳承人獲幫扶
    如何讓非遺走進生活,進而得到更持久的傳承?「非遺產業化」是一條值得推廣的路徑。 9月11日,湖南省首屆非遺傳承人公益幫扶大會暨張新發非遺產業化發布會在長沙舉行,湖南省文旅廳非遺處處長顏喜等嘉賓共同出席,見證湖南非遺產業化成果。
  • 迷途旅遊網&王星記·百年非遺扇藝體驗遊,非物質文化遺產.王星記
    王星記.檀香木扇子 王星記經歷一百多年風雨,積累了獨特的制扇秘笈和豐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老字號」企業,王星記制扇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傳統工藝振興項目。杭州王星記扇業擁有一批國家、省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省市工美大師和多才多藝的技術員工隊伍,制扇水平行業領先。公司主要生產經營的扇子產品已發展到19大類10000多個花式。
  • 舌尖上的非遺|赤峰街百年炒貨技藝——瓜子張
    百年老字號瓜子張,不僅陪伴了赤峰人一個多世紀,更見證了赤峰街的歷史滄桑……作為赤峰地區獨具特色的風味小吃,瓜子張炒貨技藝已於2013年入選赤峰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內蒙古自治區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嘉享新春 非遺年貨市集2月8日開市 重溫兒時的年味!
    從前,我們叫它民間手藝人勤勞和智慧的結晶,現在,它們已經成了非遺項目裡很關鍵的一員。科技的發展確實為國家經濟帶來了進步,為人民生活帶來了便利,但也讓許多傳統的手工技藝瀕臨消失,或者說,它們藏進了更深的街巷,只為了念舊的主顧保留。
  • 義烏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亮相巴黎——周洋霞·禪心閣歐洲首秀驚豔
    而這次與服裝聯合跨界發布的還有來自中國義烏的古董珠寶及非遺項目「傳統首飾」,讓巴黎時裝界驚豔。這是中國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首次走進巴黎高級定製時裝周。法國高級定製品牌ALEEM YUSUF是高級禮服的著名定製品牌,以精緻華美在巴黎時尚圈著稱。這次設計師共發布10款其最新設計,無論是線條明朗或複雜的舞會晚禮服,還是柔軟浪漫的婚紗禮服,現代裡透著古典,華貴與優雅並存。
  • 鎮江省市兩級非遺項目與傳承人又添新成員!
    /a/20201219/67d7b2cc111f400d85fa69a5ae18a11f.shtml   以傳承為基礎,作為創新的根基,12月18日,鎮江市對部分省級非遺傳承人與市級非遺傳承人進行專門培訓
  • 揭開閩南記憶一覽非遺風採,廈門市再添25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當前,廈門市正在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記者昨從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近期,該單位公布了 " 廈門市第五批新增市級非遺項目 " 的具體情況,共新增 25 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包括閩南話《湯頭歌訣》、翔安車鼓弄、鼓浪嶼通背拳、宋江獅等。至此,廈門有市級以上(含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89 項。那麼,這新增的 25 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具體有哪些?
  • 時代記憶:穿越千年的時光——傣族慢輪制陶技藝非遺傳承人巖罕滇
    編者按: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巖罕滇巖罕滇,西雙版納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傳承人,1951年6月生於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允景洪鎮曼閣村,1999 年被雲南省文化廳授予「雲南省民族民間美術師」稱號,並榮獲雲南省2016年「十大最具影響力手工藝老年傳承人」稱號。
  • 非遺傳承人做主播,一點資訊上線「非凡的非遺」全球直播活動
    據介紹,「非凡的非遺」首期直播計劃聚焦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揭秘北京泥彩塑第五代傳承人張忠強、金氏風箏傳人王赤峰、非遺北京裕氏草編第三代代表性傳承人裕光磊和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北京刻瓷第四代傳承人周曉明(排名不分先後)四位京城「非凡」手工藝傳承人背後的彷徨與堅守,心酸與喜悅。用戶可以登錄一點資訊客戶端進入「非凡的非遺」直播專題進行一鍵收看。
  • 近百組非遺傳承人進駐優酷 直播公開課推廣非遺文化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非遺手工藝和背後的傳統文化,優酷打造線上「非遺直播公開課」,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將直播非遺手工藝製作過程,普及非遺知識,讓年輕人了解傳統文化。優酷工作人員介紹,此次入駐的非遺項目,包括佛山木版年畫、淡水貝雕、東陽竹編等近百組,其中來自湖北的重點非遺項目還將組團展示開課,讓網友們了解楚文化中沉澱的傳統手工藝,「包括荊州魚糕、楚簡、漢秀等湖北的非遺手工藝,都將通過鏡頭更鮮活地呈現在網友面前。」
  • 「匠心」鑄就 讓非遺和傳統技藝變身「潮品」
    近年來,我市探索把非遺、傳統手工技藝和文創產業相結合,用「匠心」鑄就了一批充滿巧思,又極具文化內涵的文創產品。這些嘗試不僅活化了傳統技藝,還在帶動就業、助力鄉村振興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六合農民畫省級非遺傳承人張國良告訴記者,他們的畫工非常精細,需要純手工一筆一筆畫出來。目前還在堅持作畫的傳承人並不多,「產量」十分有限,基本上都要提前預訂才行。不過,自從試水文創之路後,他們嘗到了甜頭。「我們和企業合作,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畫在箱包、服飾和日用品上。他們生產出來後批量銷售,把我們的作品帶到了千家萬戶。」
  • 【文化高新】走進非遺,高小新帶你了解傳承百年的醬滷牛肉製作技藝
    近日,重慶高新區公布首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公示名單。包括重慶欣和飲食文化有限公司申報的「露凝香醬滷牛肉製作技藝」等9個項目被推薦為重慶高新區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今天,高小新帶大家走進「露凝香醬滷牛肉製作技藝」背後的歷史和文化傳承。
  • 千錘百鍊銅鑼「匠心」 重慶梁平銅樂鍛造技藝非遺傳承人許國祥
    梁平銅樂鍛造技藝是一門傳統的民間手藝,也是一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時至今日,能夠做出銅鑼樂器的鍛造藝人屈指可數。今(31)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重慶市梁平區了解到,在重慶市梁平區袁驛鎮柳河村六組,梁平銅樂鍛造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許國祥一直堅守和傳承著這項技藝,讓傳統銅鑼不斷發出「好聲音」,也讓更多人對這項傳統技藝有了深刻的認識。
  • 保亭"非遺"黎錦傳承人黃桂瓊:多形式培養傳承人
    在30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黎族創造和傳承了豐富、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其中,織錦和服飾是黎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黎族婦女高超的手工技藝。  據了解,2009年10月,中國有25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海南省申報的「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列入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