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美鮮甜貢魷魚 百年老鋪福隆益
——記廈門市「非遺」項目貢魷魚手工技藝傳承人吳偉棟
黃念旭
在中華歷史文化名街廈門市中山路上,有一家「福隆益」貢魷魚店格外引人注目,走進這家百年老鋪,一股濃鬱海洋氣息的香味撲面而來,熱情的店員會友好地向您微笑打招呼,遞上一小碟烤好的魷魚絲讓您品嘗。望著色澤金黃、疏鬆誘人的魷魚絲,扯一條放進嘴裡,越咀嚼越覺得味美,鮮而不膩,清中帶甜,勁道十足!一些老廈門人特別喜歡這種感覺,不少來廈旅遊的客人也紛紛採購帶回家。普通的魷魚絲經福隆益師傅的敲打烤制加工,其味鮮甜,身價倍增,受到顧客拍手稱讚。2008年12月,掌門人吳偉棟經營的這家福隆益食品店被福建省老字號協會認定為福建百年老鋪;2010年元月,製作的貢魷魚入選廈門晚報社主辦的首屆十大最廈門伴手禮;2010年9月,貢魷魚手工技藝被評為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吳偉棟被認定為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吳偉棟生活照
說起福隆益貢魷魚的色、香、味和手工技藝的傳承,吳偉棟深情地說:「細啖回味中我們真切感受到,如果沒有老一輩的努力和傳承,福隆益貢魷魚就不會有今天。這裡頭包含著我祖輩的傳說和故事呢!」吳家自古生活在福建南安最南端的石井鎮,這裡距金門島僅三海裡,是南安唯一的出海港口,也是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故鄉。吳偉棟的曾祖父吳序傅就在這古樸小鎮海邊生,海邊長。一天,吳序傅在海邊徘徊,偶遇一老漁夫,言談中得知老人同姓吳。老人凝視蔚藍的大海,緩緩說道:「知道麼?我們吳氏家族自蘇州無錫縣界遷徙而來,『吳』這個字最初形似魚骨,與蘇州話『魚』相同,想來咱也是一條魚。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此番話令吳序傅豁然開朗,海上天地無限廣,海底寶藏無窮多,我怎麼不就在這裡幹出一番作為呢?吳序傅謝過老人,開始做起海產品的生意來。鮮魚、乾貨、蝦皮,一筐一擔送到遠村近鎮,辛勤的努力讓吳序傅的經營有聲有色。1914年,清代地方區劃制度廢除,廈門原同安縣獨立分置思明縣(今廈門市),金門劃歸思明縣管轄。1915年金門獨立設縣,管轄大、小金門,大、小嶝島及周邊島嶼。同年,吳序傅攜妻李氏、兒子吳世塔到廈門發展。
貢魷魚
廈門島四面環海,風光怡人。海洋的氣息總在老巷民居、獨特小吃中出現。海蠣煎、面線糊、魚丸、章魚、土筍凍,喝著年年歲歲無窮盡的茶香,伴著優雅清和韻味優美的南音,生活顯得頗有滋味。在這裡,吳序傅似乎也找到了前所未有的樂趣,賞海景、賣海產、品海鮮,日子愜意舒心。吳序傅還十分喜歡廈門民間流行的一道特色小吃:魷魚絲。那時,廈門人用木炭將魷魚乾烤熟,再用特製滾筒將魷魚一分為二,使之變薄,之後扯下絲,沾辣醬,配燒酒。這種古老的工藝叫「敲魷魚」。因自己愛吃,所以便也學著做。初學時做得挺一般,慢慢地吳序傅自己摸索出了一些規律,如選料一定要用柔軟、不生硬、有點微溼的淡褐色魷魚,烤魷魚講究用油,這樣既保持了口感的純正又富有營養。吳序傅除了留作自食,逢年過節還總捎上贈給鄰裡街坊,左鄰右舍無不誇讚吳先生的魷魚絲味道真好。
在吳偉棟的父親吳家林還沒出生時,吳偉棟的祖父吳世塔就到海外謀生了。舊時的老家裡小小的居室中,有一方矮矮小小的炭火爐,土黃色的身子,陳舊而平凡。平時,祖母會去買些魷魚,在家裡用炭火爐烤魷魚,滾成絲,靠近炭火慢慢烤。看著魷魚絲改變了顏色,吸盤發出「嗞嗞」的聲響,香氣飄滿整個房間。吃在嘴裡是海鮮特有的甜味和微微燒焦的香味。祖母說,每當做魷魚絲的時候,總會想起遠在他鄉那嗜好魷魚絲的丈夫,感情就如同這魷魚絲,絲絲綿綿緊緊纏繞。那時,廈門港一帶除了漁民就是農民、手工業者。廈大的頂澳仔一帶全是菜園子。古城東路有一處地名「蕹菜河」,盛產空心菜。魷魚膏、白釣魷魚、敲魷魚等都是今天難得一見的佳餚。而當時一些人的早餐,不是油條稀飯,而是豆腐沾魷魚膏。魷魚又多又大,而且捕獲後大多還是活的,能分泌出膏狀物質。漁民就將魷魚膏加上八角、茴香熬煮,香氣四溢。可是在吳家林心中,這些佳餚卻遠遠不及母親烤出來的魷魚絲,嚼一嚼滿口生津,嚼了十分鐘還有滋有味,咽下去過半天還滿口餘香,更重要的是飽含在裡面的綿綿長長的深情。時光流轉,1981年春天,闊別家鄉幾十年的吳世塔回到廈門,此時的吳世塔和林氏已是垂暮老人,雙鬢斑白。吳家林左手牽著父親,右手拉起母親,泣不成聲。團圓的飯桌上,端來了大家心心念念的魷魚絲,還是那個色,還是那個味,還是那份緊緊纏繞化不開的深情。這一切讓吳偉棟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他默默許下諾言,一定要把這魷魚絲的傳統繼承發揚下去!
2010年1月24日,對吳家傳人吳偉棟來說是個特別的日子,他精心製作的「福隆益」魷魚絲從三十六項入圍產品中脫穎而出,喜獲由廈門晚報社主辦的首屆「十大最廈門伴手禮」稱號。頒獎那天,中山路和古城東路熱鬧非凡,擠滿人群。慕魷魚絲之名而來的新老廈門人絡繹不絕,品嘗之後,齊聲叫好。八十多歲的閩籍書法家馬光教授長期從事狀元文化研究,品嘗之後,欣然題寫「福隆益」、「狀元好之」。廈門是著名的海港風景城市,海島風光旖旎,許多老廈門人都覺得最廈門伴手禮當然得與海洋有關了。人們捧著裝滿魷魚絲的禮盒,細嚼著香氣十足的魷魚絲,聽著吳偉棟款款深情的介紹,那動人的場面實在令人難忘。
百年老店福隆益
參評「最廈門伴手禮」後,吳偉棟信心大增,他說,祖輩們留下的手藝和富有廈門特點的產品,在我們這一代一定要很好地傳承下去。他馬不停蹄地將福隆益貢魷魚手工技藝申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認真製作申報文本,廣泛收集資料,幾個月時間就將工整充實的文字、圖片、影像資料送到了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辦公室。
福隆益貢魷魚手工技藝詳實的傳承譜系,特有的產品特色和工藝技藝,加上有力的資料佐證,最終通過了市「非遺」專家和主管部門的認定,於2010年9月被市政府公布為廈門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黃埔軍校百歲老將軍黃善德先生為此欣喜題辭「中華文化,發揚光大」。
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後,吳偉棟也被授予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此時,他覺得自己身上的責任更大了,擔子更重了。除繼續傳承貢魷魚技藝外,他還積極撰寫理論文章,取得高級經濟師職稱,論文《振興廈門老字號的幾點思考》刊入《廈門特區論壇》,著述《舉辦閩臺老字號精品博覽會》被評為思明區政協優秀提案。2014年10月,他和福隆益貢魷魚一起被選入在澳門舉辦的世界閩南文化節,作為特色產品在會上展示,受到來自世界各地會議代表、遊客和當地居民的好評。福隆益貢魷魚還多次參加海峽兩岸文博會,展示同樣廣受歡迎。中國登山隊使用福隆益貢魷魚產品作為營養食品攀登珠穆朗瑪峰,這是體育健兒對「非遺」產品營養、健康、綠色性質的最好認可。福隆益貢魷魚還多次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宣傳「非遺」文化,增加「非遺」手工技藝的知名度,如參加在何厝小學、思明第二實驗小學舉辦的夏令營活動,教授小學生貢魷魚的歷史源流及製作過程,贊助重慶一中國際部的文藝節等。還於去年4月購入開設十年之久的老字號網站,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和平臺,積極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比較和調研,福隆益貢魷魚選擇在中山路名匯廣場,經過認真裝修和細緻準備,自籌資金十萬元,匯聚維修購置相關技藝工具、設備,收集文字資料等,計劃在今年正式申請掛牌,成立「非遺」福隆益貢魷魚手工技藝傳習中心。
吳偉棟認真傳承祖輩留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熱愛閩南文化,多年來,他還擔任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志願者義工隊隊長,閩南文化研究會的活動他都積極參加,不管是在本地基層或到臺灣文化交流,都可以看到他奉獻實幹的身影。鑑於他勤懇實在,傳承創新的努力,2015年10月18日,在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第四屆全體會員代表大會上,他被推選為廈門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這是對吳偉棟一直致力傳承研究閩南文化和「非遺」手工技藝做出成績的最好肯定,也給吳偉棟施展才華提供了一個更好的平臺。
在閩南文化研究會的大力支持下,吳偉棟又發起創辦廈門前埕古建築及古村落保護交流中心,成為廈門市民政局三證合一之後發出的第一本證照。談到今後的打算,吳偉棟說,福隆益貢魷魚手工技藝將參加今年10月在馬來西亞舉辦的第四屆世界閩南文化節,再次展現福隆益貢魷魚的風採。
原載於《廈門文藝》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