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周秀蘭將紙包雞帶上央視《鄉村大舞臺》

2020-12-23 騰訊網

受到「網際網路+文化定位」社會共識和文化流派強勢打造所引發社會效應的帶動,紙包雞在海內外的關注度、追捧度和認同度越來越高。日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農業農村頻道《鄉村大舞臺》欄目組的鏡頭引導著海內外數十億觀眾的目光,和著名主持人畢銘鑫、付玉龍、小白鷺,著名演員劉亞津、宋寧、劉大成一起,探尋嶺南特產代表作、中國特色農產品紙包雞文化起源和發展足跡。

薄如蟬翼的玉扣紙、農家山地散養的三黃雞、幽深醇厚的秘制滷汁和五香粉,逐一陳列於案面之上,瞬時間,空氣中瀰漫著天地融和、原汁原味的誘人芳香!一切經已準備就緒,粵菜廚藝大師們遵循著最古老、最原始、最地道的製作技藝,開始運用巧妙的刀工,遊刃有餘地將三黃雞切成一件一件,接著勺來被譽為「廣式滷味最高境界」的秘制滷汁,配以五香粉以及老抽醬油、白酒、枸杞、薑汁、桂皮、八角、茴香、陳皮、草果、紅穀米、古月粉等調味料醃製雞肉,隨後,鋪開玉扣紙且用手撫平,再將雞肉置於玉扣紙之上、撒些蔥白粒,鬆緊得度地包裹起來。就這樣,一份份如信封形狀的紙包雞包好了,造型優美、疊疊有致。將紙包雞放入鍋中,以花生油隔紙浸炸,獨創的隔紙浸炸烹飪法可謂神乎其技,鎖住了雞肉、五香粉及調味料原有的味道。片刻的功夫,熱氣騰騰的紙包雞終於端上餐桌,一股濃濃的南粵氣息撲面而來,輕輕地撕開玉扣紙,流光溢彩、金光燦燦的紙包雞奇妙地飄出了竹子那滲人心脾的縷縷清香,這是以新鮮的嫩竹和清澈的山泉水所製成的玉扣紙獨有的香氣,而雞肉表面如漫天星辰般散布著深褐色的五香粉,更令這道菜色顯得地道、古樸與沉穩,誘發人們對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美食之源的無限遐想。將雞肉緩緩地放入口中,鮮嫩甘滑、雞味濃鬱、醇厚不膩……

以上這一幕,正是紙包雞產業化發展的倡導者和引領者、非物質文化遺產紙包雞製作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梧州紙包雞製作技藝傳習所領導小組副組長、廣西新粵西樓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周秀蘭,在北京通過央視《鄉村大舞臺》欄目滿懷激情地向海內外觀眾展演紙包雞製作技藝的精彩場面。紙包雞製作完畢,在節目現場,主持人、演員、嘉賓津津有味地品嘗著,而觀眾們或三三兩兩圍坐在電視機旁,或各自打開電腦、手機,興致勃勃地尋味嶺南,垂涎欲滴。大家禁不住對流光溢彩的傳世2200年「中國金雞文化」由衷讚嘆。

節目錄製期間,主持人、明星、嘉賓很希望周秀蘭老師能在北京多住幾天,讓大家可以繼續分享紙包雞的美味。周秀蘭隨即將紙包雞的前世今生向大家娓娓道來。

周秀蘭說,紙包雞是「網際網路+文化定位」社會共識和文化流派創始人肖健文化定位,海內外網友廣泛共識,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的傳世2200年「中國金雞文化」(嶺南特產代表作)(漢代宮廷貢品和南越王宴主菜)、「雞中王者,雞中貴族」、中國味道,喜歡紙包雞有100個理由!古有南越王、漢高祖、蒼梧王、唐明皇、楊貴妃、柳宗元、蘇軾、明太祖、靖江王、康有為,今有孫中山、陳濟棠、白崇禧、徐悲鴻、秦牧、史玉柱等名人,都曾在紙包雞的史冊上留下足跡,為它增添了豐富的傳奇色彩。與嶺南地區(兩廣地區)的各座城市都有故事。2012年,新粵西樓在永保紙包雞風味特點傳世2200年不變的基礎上,將2000多年以來只能夠即煮即食的粵菜紙包雞發展成為真空保鮮禮盒裝、便攜裝和鎖鮮裝的嶺南特產。2017年,實用面積約20000平方米的全國首家超大規模紙包雞生產基地——新粵西樓紙包雞生產基地建成,基地以紙包雞傳統非遺製作技藝為特色和基礎,利用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高新科技人工智慧生產線生產紙包雞,同時生產紙包雞雞翅、紙包雞風味烤滷蛋等系列食品。如今,大家通過全國各大城市的大型商業圈、綜合體、廣場、超市、土特產店,星級賓館酒樓,旅遊風景名勝區,飛機場、動車站、汽車站、高速公路、汽車加油站服務區,隨時可以追尋到紙包雞的美味。

「原來美味就在身邊!」主持人、演員、嘉賓紛紛豎起大拇指稱讚。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紙包雞」是博大精深的中華美食?聽聽周秀蘭的介紹!
    紙包雞是廣式滷味的代表作,堪稱傳統節慶的第一道菜,在網際網路+文化定位的影響下,名聲享譽國內外,近日,央視農業農村頻道《鄉村大舞臺》對紙包雞的文化起源和發展足跡進行了探索。紙包雞的製作過程紙包雞的製作工藝是最古老、最地道、最原始的,為了追求最純正的口味,精選本土農家散養三黃雞為原料,粵菜大師們用精湛的刀工,將其切件,配以老抽醬油、薑汁、八角、茴香、陳皮、草果、紅果米、古月粉等調味料及蔥白粒進行醃製,加少量白酒,用玉扣紙進行包裹,就這樣,一份紙包雞我們就包好了,隨後將包好的紙包雞下鍋,用花生油浸炸,獨創的隔紙浸炸烹飪法,鎖住了雞肉及調味料原有的味道
  • 麻陽縣非遺節目參加CCTV17《鄉村大舞臺》節目錄製
    12月3日—4日,應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鄉村大舞臺》節目組邀請,麻陽縣傳統花燈戲《四季觀花》《苗鄉花燈俏》《船工號子》與板凳武術、民間繪畫、紙紮藝術等非遺節目參加CCTV17《鄉村大舞臺》晚會錄製,並將麻陽白鵝、冰糖橙、小籽花生等美食呈現在全國觀眾面前。
  • 嶺南特產紙包雞:立足大灣區,香飄海內外
    代表團來到位於廣東和廣西交界的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使用面積約20000平方米的全國首家超大規模紙包雞生產基地——新粵西樓紙包雞生產基地,在規模宏大、巍峨矗立的紙包雞大樓前,紙包雞產業化發展的倡導者和引領者、非物質文化遺產紙包雞製作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梧州紙包雞製作技藝傳習所領導小組副組長、廣西新粵西樓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周秀蘭向代表團介紹了新粵西樓紙包雞傳世
  • 湛江非遺傳承人再添殊榮
    醒獅非遺傳承人李榮仔在製作醒獅。出生於「中國醒獅之鄉」「能作為湛江非遺傳承人的代表,入圍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100名候選人名單,我感到十分榮幸!」李榮仔出生於1965年,遂溪縣黃略鎮龍灣村人。
  • 【直播預告】央視新聞走進博興打漁張引黃灌區 非遺傳承人帶您品味...
    央視新聞直播跟著黃河入大海「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裡寫入胸懷間。」九曲黃河,從青海奔騰萬裡,穿越九省,來到了山東的入海口。央視新聞特別節目《跟著黃河入大海》最後一站,繼續行走齊魯大地,來到濟南、淄博、濱州、東營。一起來聽復旦大學資深教授葛劍雄講黃河故事,聊黃河與中華文明;去壯闊的黃河三角洲,看河海交匯,水天三色的奇觀;聽非遺呂劇傳承人高唱《沿著黃河向大海走》,逛民間黃河文物收藏家的博物館。在這裡,我們還將唱響黃河,送黃河源頭水入海。
  • 赫山記憶·非遺|紙影傳承人朱龍:方寸之間塑造光影傳奇
    日前,紅網時刻記者將鏡頭對準赫山區非遺傳承人,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的未來,並推出《赫山記憶·非遺》系列報導,感受匠人不變的初心。紅網時刻記者 王新鳳 通訊員 皮尉人 益陽報導摸進街頭的小門臉,轉身拐過一條巷子,踩著狹小逼仄的樓梯登上二樓,迎面看見牆上掛著「龍居滄水紙影坊」的牌子。
  • 央視《鄉村大舞臺》首播麻陽地域特色節目 力推麻陽名優農特產...
    央視《鄉村大舞臺》首播麻陽地域特色節目央視《鄉村大舞臺》首播麻陽地域特色節目央視《鄉村大舞臺》力推麻陽名優特產「四寶」之麻陽冰糖橙央視《鄉村大舞臺》力推麻陽名優特產「四寶」之麻陽腊味12月19日20:30分,麻陽地域特色節目及麻陽名優農特產在央視CCTV17農業農村頻道巜鄉村大舞臺》進行首播。
  • 助力非遺產業化,湖南13位非遺傳承人獲幫扶
    如何讓非遺走進生活,進而得到更持久的傳承?「非遺產業化」是一條值得推廣的路徑。 9月11日,湖南省首屆非遺傳承人公益幫扶大會暨張新發非遺產業化發布會在長沙舉行,湖南省文旅廳非遺處處長顏喜等嘉賓共同出席,見證湖南非遺產業化成果。
  • 心懷大愛的少數民族非遺傳承人——巫羅海
    「傳承中國印象—巫羅.海非遺繡品展」昨日在深圳非遺展覽館盛大開啟(羅莉蘋 蘇開柳 唐偉浩報導)2021年1月11日,以[傳承中國印象—巫羅.海非遺繡品展]為主題的巫羅.海七大系列非遺展品在深圳非遺展覽館隆重呈現。
  • 保亭"非遺"黎錦傳承人黃桂瓊:多形式培養傳承人
    位於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加茂鎮加茂村,56歲的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傳統棉紡工藝代表性傳承人黃桂瓊,通過多種形式,培養著保亭黎錦技藝傳承人,希望能夠將保亭黎錦推向世界。經過數年的練習,她以日常生活中的動物、植物為模樣,不用畫出來就能將其輪廓織進黎錦裡,從小在黎族村落裡長大的她,生活中處處可見美麗的黎錦,頭巾、腰帶和各類黎族服飾已非常熟悉。  黃桂瓊介紹,她的第一件成品,是黎族姑娘出嫁時系在帽子上的飾物。要追溯起讓她心動的時候,是在2004年的一次織錦比賽中獲得了二等獎,頒發了200元的現金獎勵,令她非常開心。
  • 非遺傳承人做主播,一點資訊上線「非凡的非遺」全球直播活動
    除了直播內容,專題還收錄了更多非遺相關報導及圖文展示。後續,平臺還將與更多城市進行落地合作探索,讓「非遺」成為後疫情時代的城市新名片,讓更多人看到不同地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風採,領略「非遺」之美。作為北京泥彩塑第五代傳承人,張忠強明顯感覺得到,以兔兒爺、紙風箏、宮燈等為代表的一系列地方民俗代表物件兒越來越得到重視,而這些物件兒背後的故事,流傳百年的老手工藝和民間文化被喚醒,正是國家繁榮後民族自信的表現。
  • 非遺傳承人張美蘭舉辦二人臺講座
    講座中,張美蘭根據從藝幾十年的舞臺工作經驗,從氣息的運用、唱詞中的咬字,還有演唱時的形體表演手法等,通過現場表演唱的方式向大家一招一式地詳細講解,張美蘭說,任何表演都要從感情出發,投入到角色中,作為一個民歌二人臺學習者,要學會用情唱歌,將感情融入歌曲當中,聲與情,從來都是歌曲演繹中不可分割的兩部分,好的演唱者不僅要有好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將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出色的呈現給觀眾,情感表達到位
  • 華人著名非遺文化口技傳承人 畫家 「鵝肉伯」美食創始人吳永勝
    〖本網訊〗(亞洲日報記者黃桂章 亞洲合聯網 報導) 記者專訪華人著名非遺文化口技傳承人、美食家、畫家、演員、「鵝肉伯」美食創始人吳永勝,他令書畫、口技音樂、美食文化完美結合,融為一體!向世界人們展示古東方文化的美!2019年11月18日,CCTⅤ《星光達人秀》廣東賽區正式啟動新聞發布會在深圳前岸國際酒店舉行,匯聚時代正能量!「舞臺不分大小 ,有你就是亮點」!
  • 舌尖記憶|紙包雞為什麼要用紙包,有什麼玄妙之處?
    麥太:「今日我為大家介紹一個簡單又別致的小菜——紙包雞,家裡的小朋友一定很喜歡。材料很簡單,我們只需要一個雞包,我們將雞包底部的紙撕下來......慢慢地撕,就會得到一張雞包紙,然後將雞包紙反轉,這一味紙包雞就完成了,很容易是吧?」
  • 北京啟動「名家傳藝」工程 多位非遺傳承人收徒
    中新網北京6月8日電 (記者 尹力)8日,一場特別的「收徒儀式」在國家大劇院內舉行。8位在京劇、北京評書、彩塑等領域卓有建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輪番走上舞臺,接受27名徒弟行拜師大禮。  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在今天第8個「文化遺產日」上,北京市文化局啟動了「名家傳藝」工程,旨在通過拜師學藝,逐漸完成北京非遺產人才隊伍建設上的薪火相傳,逐步建立起一支技藝精湛、結構合理、水準較高的非遺傳承保護隊伍。
  • 麥兜口中的紙包雞,原來還是非遺名菜,一起來復刻傳承美味
    以至於到後來泥丸真正吃上這道菜的時候,才真正的感覺到它的芳香。原來這道菜還是泥丸家鄉的一道特色菜,紙包雞現在已經是廣西梧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紙包雞在它的製作上面,搭配的各種香料在紙裡邊進行烹飪,這樣的做法不僅能夠很有效的鎖住了雞肉的鮮美,也能夠讓它的湯汁更鮮流失。
  • 【喜訊】央視CCTV-17《鄉村大舞臺》欄目組邀請興和上央視春節特別...
    近期,縣委宣傳部收到了一封來自CCTV-17《鄉村大舞臺的》的邀請函,節目組分別在全國擇優邀請我縣在內的8個縣市在春節期間走進北京參加《鄉村大舞臺》節目錄製,經縣委宣傳部研究決定,我縣將積極配合欄目組,精心組織相關節目和宣傳內容,努力把我縣的風土人情、旅遊特色展現給更多的電視、網絡觀眾。
  • 紙包雞:雞中王者、雞中貴族
    就這樣,一份份如信封形狀的紙包雞包好了,造型優美、疊疊有致。將紙包雞放入鍋中,以花生油隔紙浸炸,獨創的隔紙浸炸烹飪法可謂神乎其技,鎖住了雞肉、五香粉及調味料原有的味道。片刻的功夫,熱氣騰騰的紙包雞終於端上餐桌,一股濃濃的南粵氣息撲面而來,輕輕地撕開玉扣紙,流光溢彩、金光燦燦的紙包雞奇妙地飄出了竹子那滲人心脾的縷縷清香,這是以新鮮的嫩竹和清澈的山泉水所製成的玉扣紙獨有的香氣,而雞肉表面如漫天星辰般散布著深褐色的五香粉,更令這道菜色顯得地道、古樸與沉穩,誘發人們對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美食之源的無限遐想。
  • 千位非遺傳承人收徒傳藝
    □記者 王紅軍 報導  本報濟南7月23日訊 為落實省委宣傳部「文化惠民、服務群眾」12件實事的工作部署,全省「扶持1000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收徒傳藝」活動今天在濟南啟動,濟南形意拳代表性傳承人楊遵利等10名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新招收了徒弟。
  • 山東非遺美食傳承人:世代鍋邊轉,餐飲講節約
    這幾天,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濟南舉行,山東的非遺美食傳承人又一次在線上、線下亮出了絕活兒。世代在鍋邊轉的他們,對吃食有怎樣的感情?又有哪些與餐桌節約有關的故事?單從選材來說,需要葷素搭配,有肘子骨、五花肉、整隻雞、整條魚,還有藕、海帶、豆腐、大白菜等。食材按照相應順序在鍋裡層層擺放,小火燜煮再淋上香油,燜制一宿,第二天吃的時候酥爛醇香。   其實,濟南酥鍋的製作過程本身就有節約糧食的意思。以前沒有冰箱,食材儲存都受影響。人們把暫時吃不了的肉、菜等經過燜製做成濟南酥鍋,可以延長存放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