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人」簫佔行:從祖傳手藝到非遺傳承人

2020-12-23 小江湖凡人心

捏麵人的手藝

說到捏麵人,不知道您是否有這樣的記憶:面人師傅坐在街頭,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髮飾和衣裳, 頃刻之間,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便呈現在眼前。

捏麵人也稱「麵塑」,舊社會的麵塑藝人挑擔提盒,走街串巷,做於街頭,成於瞬間,深受群眾喜愛。

如今,這一門起源於民間的藝術已步入了國家級藝術殿堂。2008年,麵塑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即用麵粉、 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蠟、蜂蜜等成分,經過防裂防黴的處理,塑造成柔軟的各色形象,是一種製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中國民間工藝品。

「功夫在詩外」

麵塑上手快,只需掌握「一印、二捏、三鑲、四滾」等技法,但要做到形神兼備卻並非易事。

一個形神兼備的人物麵塑作品,形還不是最難的,技巧技藝只要肯學總歸學的會,而要做到神似,需要下一番苦功:對所創作的人物歷史背景需要深入了解,需要揣摩原型,參考周邊文獻,甚至觀摩其它成功的藝術作品,內化到一定程度後,再通過技藝、技法輸出感受到的和想要表達的「神」,這樣才有可能把每一個人物的形態、氣質、神韻等準確、精心地表現出來。

正如陸遊的箴言 「功夫在詩外」。

麵塑大師 蕭佔行

五顏六色的麵團跟隨手指翻飛,能在瞬間就被揉捏出各種形狀——衣袂飄飄的唐僧、怒目圓睜的包拯、靈動的麒麟、溝壑叢生的老人都在麵塑大師的手下被賦予了鮮活的生命力,讓人嘆為觀止。

簫派麵塑-「面人蕭」的手藝生涯

蕭佔行,人稱「面人簫」

蕭佔行1958年出生於北京,在永定門外一個書香門第的四合院裡長大,是老北京面人的典型代表,以手藝精湛,歷史悠久廣受矚目,人稱「面人蕭」。

他捏麵人的功夫是祖傳手藝,說起他家捏麵人的淵源,緣於一個巧合,他的曾祖父簫興在清朝鹹豐年間,救助過一位被追殺的太平天國士兵,士兵是江南一代的,為答謝救命之恩就把身上的一點點捏麵人的手藝傾囊相授了。

簫興有文化懂得中國畫藝術,在他的改造下,他的麵塑作品逐漸在北京城內小有名氣。順理成章,曾祖父的手藝傳給了蕭佔行的祖父簫老善,其作品大多以戲劇中人物為主,在解放初期精湛的手藝就已經響遍了北京城。據說,簫老善還給當時的梅蘭芳、吳佩孚等捏過像。

簫老善脾氣很倔,他說這門手藝不外傳,即使新中國成立後,當時中央美院邀請老藝人去講課,他還是那句話:不傳。

因文化大革命時的種種因素,蕭佔行的父親在當時不幸身亡,蕭佔行無意中的一個表現給了祖父很大安慰。在6歲時,他把家中發生的孩子打鬧滑稽事捏了出來,祖父看了很高興。

蕭佔行

「蕭佔行,是我爺爺給我起的名字,他期待我能在麵塑這一行裡,佔有一席之地,能出人頭地。」

在祖父的教導傳承下,蕭佔行開始鑽研祖上傳下來的手藝,在學習的過程中,蕭佔行最難忘的是與祖父面對面坐著為對方捏肖像了。10來歲時,有一次祖孫倆互相捏著對方,結果他捏的祖父頭像雖然技藝還不純熟老練,但已經很有神韻和味道,讓大人們大吃一驚。

由於對麵塑濃厚的興趣加上自身極高的天賦,初中畢業後,20出頭的蕭佔行憑這門絕活考進中國工藝美術總公司,如今已是中國著名麵塑藝術大師、工藝美術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簫佔行的作品是麵塑藝術中的瑰寶,他最擅長的是傳統人物塑像,人物筋骨脈絡逼真自然,每個作品的創作都經過詳細的資料查閱考證,無論人物體貌特徵還是衣著服飾都務求做到形似神似。

唐僧師徒▼

他的創作題材極其廣泛,無論是傳統人物:壽星濟公、鍾馗孔子、財神菩薩、羅漢仙道、仕女兒童還是動物形象:狗馬雞猴、鹿獅虎豹、昆蟲花卉、麒麟鳳凰、野豬犛牛,甚至非洲草原的斑點鬣狗無不惟妙惟肖;

武將系列▼

氣勢恢弘 劍撥弩張 殺氣騰騰

威風凜凜的關二爺

蕭佔行創作的古典武將系列更是霸氣外露,其三國人物劍拔弩張、水滸人物嘻笑怒罵、西遊人物詼諧可愛,活靈活現,各盡其妙,彷佛讓古代的人物又活了起來。

戲曲系列▼

小到衣服上的紋飾,大到全身的骨骼。如此精雕細琢,栩栩如生得「連頭髮絲都有戲」!

其獨特的造型刻畫,巧奪天工的製作手法,令觀者嘆為觀止,擊節稱讚,在國內外展覽中屢獲盛譽和讚賞。

部分作品結緣

年復一年,蕭佔行大師塑造出無數的精彩,以匠人的精神,把麵塑工藝做到了極致,佔據了三百六十行的一行之先。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蕭大師風格獨特、生動逼真的作品也吸引住了眾多的麵塑愛好者和收藏家,從而結下了許多的緣分。

李嘉誠生日定製蕭大師作品

林志玲結緣蕭大師肖像作品

2008年,麵塑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簫佔行成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由於追隨者眾多,且基本都在從事傳統麵塑的實踐與推廣,「蕭家樣-簫派麵塑」在麵塑乃至工藝品界發揮越來越廣泛的影響力。

雙眸觀世界,十指演春秋,為這些手藝人喝採!

資料來源:麵塑大師簫佔行個人網站「蕭佔行麵塑」公眾號《蕭大師作品,精品雲集》

編輯 | 徐姑娘

作品圖 | 蕭佔行

相關焦點

  • 憑手藝留住城市記憶 非遺傳承人再迎「春天」
    ,非遺傳承人再迎「春天」「指尖技藝」創造「指尖經濟」「從外地農村到南京闖蕩,對於現在的生活很知足。」高瑞雷說。1992年,16歲的高瑞雷揣著85元錢離開農村老家,懷揣夢想到南京闖蕩。但因沒有技能,他見識了現實的殘酷。「最難的時候,一天只吃一碗麵條,只有面沒有菜。沒有地方住,有一次蹲在街上哭了一夜。」高瑞雷說。憑藉從小到大跟隨母親學習的刺繡,高瑞雷決定創業。
  • 95後「面人郎」傳承人成非遺項目「網紅」,曾製作鍾南山院士面人
    非遺通過線上傳播,吸引更多人的關注,離不開年輕傳承人的努力,95後的郎佳子彧就是其中一個。製作了鍾南山院士的面人《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煙燻妝」哪吒、經典的「葛優癱」、呆萌的卡通形象熊本熊,還有經典動漫灌籃高手……在郎佳子彧的短視頻平臺上,這些造型可愛的面人贏得很多人的喜愛。今年疫情期間,他還製作了鍾南山院士的面人,也為女性醫護人員製作麵塑。
  • 非遺「面人郎」傳承人: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
    「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 郎佳子彧【實踐者說】  我的豐富經歷帶給我許多「角色」,所以媒體總愛用「95後非遺傳承人」「《最強大腦》選手」「北大學霸」「網紅」等名號來指代我。
  • 千錘百鍊出一鍋,章丘非遺傳承人書寫打鐵「秘籍」
    這其中,就有非遺傳承人「家傳五代」的打鐵人孫廷保。五代打鐵人,手藝「傳家寶」說起打鐵,早年間章丘一多半人家都愛貼「風吹一爐火,鐵打四方財」的對聯。據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章丘有一多半人家都在從事打鐵營生。除了大蔥和龍山小米有名外,冷鍛手工鐵鍋也是聞名於世。
  • 千錘百鍊出一鍋,章丘非遺傳承人孫廷保書寫打鐵「秘籍」
    這其中,就有非遺傳承人「家傳五代」的打鐵人孫廷保。五代打鐵人,手藝「傳家寶」說起打鐵,早年間章丘一多半人家都愛貼「風吹一爐火,鐵打四方財」的對聯。據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章丘有一多半人家都在從事打鐵營生。除了大蔥和龍山小米有名外,冷鍛手工鐵鍋也是聞名於世。
  • 近百組非遺傳承人進駐優酷 直播公開課推廣非遺文化
    用雕刻復活傳統年節中諸神的木版年畫、從最鮮美食材中尋找上古美味的荊州魚糕、從大自然中取材巧奪天工的傳統木雕……12日起,全國近百組非遺傳承人將進駐優酷,通過直播方式展示傳統工藝和非遺故事,讓「藏在深閨」中的老手藝,通過網際網路呈現在更多人面前。
  • 千錘百鍊銅鑼「匠心」 重慶梁平銅樂鍛造技藝非遺傳承人許國祥
    梁平銅樂鍛造技藝是一門傳統的民間手藝,也是一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時至今日,能夠做出銅鑼樂器的鍛造藝人屈指可數。今(31)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重慶市梁平區了解到,在重慶市梁平區袁驛鎮柳河村六組,梁平銅樂鍛造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許國祥一直堅守和傳承著這項技藝,讓傳統銅鑼不斷發出「好聲音」,也讓更多人對這項傳統技藝有了深刻的認識。
  • 重慶梁平銅樂鍛造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許國祥:敲出銅鑼最強音
    今年62歲的許國祥是梁平銅樂鍛造技藝重慶市級非遺傳承人,火爐、火鉗、金櫈、車床、模具……祖輩傳下來的工具是他從小一起長大的夥伴。由於常年燒煤,鍛造作坊的牆壁被燻得黢黑,許國祥卻樂在其中。一聲聲敲打讓傳統銅鑼不斷發出「好聲音」,讓清脆明亮、悅耳動聽的梁平癩子鑼鼓得以良好傳承。許國祥是家族制鑼的第四代傳承人,其家族傳承的鍛造技藝傳到他這裡已有近150年歷史了。
  • 非遺傳承人一不小心成了「網紅」
    這是一堂網絡線上直播課,主講人是歷經四代百年傳承的吉林非遺「徐氏中國結」傳承人——徐曉雪。 徐曉雪介紹,目前課程主要是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播,一種是錄播。直播可以實時看到製作過程,還會和觀眾實時互動。
  • 非遺傳承人賈茂田:用金屬絲編制大千世界
    非遺傳承人賈茂田:用金屬絲編制大千世界 2019-02-19 15:25:3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於曉
  • 益陽王慶雲:從木匠到洞庭木雕非遺傳承人
    可能性格使然,他對木匠這門手藝有著天生的親近。與他一道學習的是師傅的兩個兒子,客戶往往更青睞於王慶雲的手藝,說他的活做的更漂亮更具審美性。這門手藝除了讓他掙錢養家餬口之外,似乎又讓嘗到了另一番不曾有過的味道。此後數年,他輾轉廣東、浙江、福建、江蘇等地。多是在家具廠或者裝修工地從事木工工作,一直沒有離開過這個行當。
  • 我的理想:非遺傳承人在肩負的使命下,過的是怎樣的人生
    班裡的同學講得最多的是科學家、醫生、作家還有老師,因為崇拜這些職業,所以我們希望也成為那樣的人。後來,長大了,現在的我們,成為了曾經想要成為的那個人了嗎?還是說,依然在路上努力。這個世上三百六十行,我們知道光鮮亮麗的,卻鮮少聽聞負重道遠的,而在中國,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們,則大多是後者。
  • 吹糖人 糖畫 這場非遺美食200人競技 誰是最強傳承人
    12月20日,溫州市飲食類非遺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評估活動舉行,共有114個非遺飲食類項目、93位傳承人以及項目保護單位人員共計200多人參加評估。根據項目屬性及特點,分別以酒類、茶類、豆類、餅類、糕點類等進行現場展示、現場製作。
  • 北京10位非遺大師亮手藝守「藝」
    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位於明代古剎承恩寺的北京燕京八絕藝術館裡,非遺大師亮手藝,呼籲更多人關注傳統技藝。值得一提的是,這場「古都新韻 匠心傳承 2020西山永定河文化帶非遺創新發展系列推廣活動」全程雲直播,邀請觀眾隔空飽眼福。
  • 留住手藝 堅守匠心,影像中的非遺傳承
    距離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還有三天,「雲遊·非遺影像展」已率先啟幕,以千餘部珍貴的記錄影像,展示代表性非遺傳承人故事。在愛奇藝 「雲遊非遺·影像展」專區的片單裡,有這樣一部體現匠心的紀錄片《甲子漆藝》。
  • 數百名非遺傳承人等齊聚福州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師徒制是中華文明史上知識傳播、技藝傳承的重要形式,它傳的不僅僅是手藝,還有一種情懷叫工匠精神。」福州市傳統文化促進會會長鄭煒說,兩岸工藝本就是「一枝兩葉」,同根同源、血脈相連,此次臺灣青年拜福建名匠為師、福建青年拜臺灣名匠為師,探索兩岸非遺人才培養的「師徒制」模式,既是一種追本溯源,也彰顯了兩岸傳統技藝的融合與創新。  經常往來兩岸的臺青陳琪樺,拜師藥香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韓燕。
  • 技藝超群,寶安新增3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賀虹(賀氏剪紙)、陳群妹(喜嫁禮餅「合成號」製作技藝),目前,寶安區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已達到14名。懷德醒獅隊現在有80多人,隊長曾潤堂獲批成為市級非遺醒獅技藝項目傳承人。曾潤堂是懷德原居民,7歲開始練習舞獅,至今已有50多年的舞獅經驗,技藝精湛。
  • 山東非遺美食傳承人:世代鍋邊轉,餐飲講節約
    這幾天,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濟南舉行,山東的非遺美食傳承人又一次在線上、線下亮出了絕活兒。世代在鍋邊轉的他們,對吃食有怎樣的感情?又有哪些與餐桌節約有關的故事?請聽他們的講述——   「節約沒人笑話咱」   講述人:王莉(濟南酥鍋製作技藝傳承人)   我是王莉,今年60歲,是濟南市天橋區區級非遺濟南酥鍋製作技藝的傳承人。目前,我在濟南市經四路緯二路交叉口的老濟南特產商店經營著一個攤位,主營濟南酥鍋,年銷售額約100萬元。
  • 敲出銅鑼最強音——訪重慶梁平銅樂鍛造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許國祥
    今年62歲的許國祥是梁平銅樂鍛造技藝重慶市級非遺傳承人,火爐、火鉗、金櫈、車床、模具……祖輩傳下來的工具是他從小一起長大的夥伴。由於常年燒煤,鍛造作坊的牆壁被燻得黢黑,許國祥卻樂在其中。一聲聲敲打讓傳統銅鑼不斷發出「好聲音」,讓清脆明亮、悅耳動聽的梁平癩子鑼鼓得以良好傳承。  許國祥是家族制鑼的第四代傳承人,其家族傳承的鍛造技藝傳到他這裡已有近150年歷史了。
  • 獅山有位非遺傳承人專做「金衣」,薄如蟬翼
    寓意招財進寶、生意興隆,財來數(鼠)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獅山羅村金箔鍛造藝技傳習所,了解新一代傳承人吳煒全一家三代人對鍛造金箔手藝傳承和堅守的動人故事。一雙布滿繭子的手,一個看似普通的鐵錘,一個藏身村居的工坊,一門瀕臨失傳的獨門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