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孝」這個詞,僅僅從字面意義來說,「賢」可以是賢臣、賢子、賢徒、賢惠等 ;而「孝」,肯定是孝順、孝子等。在河西走廊的武威,就有一種被稱為「賢孝」的民間說唱藝術。我想大家不用猜,這肯定與字面意思差不多。
「涼州賢孝」又稱「涼州勸善書」,是流布於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城鄉及毗鄰的古浪、民勤和金昌市永昌縣部分地區的一種古老而悠久的民間曲藝說唱形式。「涼州賢孝」以其獨特的方言唱腔,鮮明的藝術表現方式,積極的社會價值而成為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其實,對於「涼州賢孝」的起源,一直有兩種說法,一種為清末說,一種為明朝說。但不管起源於哪個時期,它的藝術價值和社會意義始終是不可動搖的。甘肅本土著名作家雪漠先生,曾經用他精彩的筆觸寫過「涼州賢孝」。
▲ 著名作家雪漠與民間藝人在一起
關於「涼州賢孝」的傳說
據說在清末年間,因社會動蕩,民不聊生,涼州地區饑民日增,乞丐成群。涼州四個城門洞中經常有許多乞丐(其中多盲人)唱著悽涼的歌,向行人乞討。
當時,涼州有一落第秀才名叫沈其玉,能詩善文,會拉彈唱。雖家道豪富,卻無力解民倒懸,感慨之餘,便想出一個辦法來:借鑑乞丐的唱腔和當地民歌,根據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編出若干唱段。把一些盲人請到家中口授給他們,讓他們以此去謀生。
從此,涼州城鄉便出現了一批身背三弦、手拄長棍以賣唱為生的盲藝人。沈其玉家中經常住著許多盲藝人,結果把一份家產耗費完了,但從此徒弟滿天下。
「涼州賢孝」最早記載始於明朝
在現存文獻上所能看到的關於「涼州賢孝」的最早記載始於明朝(1368—1644)。「涼州賢孝」的起源跟歷史上「西涼文化」的繁榮有著密切的關係。傳說「涼州賢孝」源自西夏(1038—1227),它是党項羌人用於加強思想教育、宣揚儒家文化、教化子民的一種服務工具,也是我國較早的說唱曲種之一。
經過不同朝代的發展,「涼州賢孝」演變成了風格獨特的曲藝表演形式。「涼州賢孝」的內容主要是讚頌先賢聖人、英雄好漢、貞節烈女、才子佳人等,宣揚因果報應,讚揚孝敬長輩,勸人向善,又稱「涼州勸善書」。
唱詞以涼州方言為主
「涼州賢孝」所表演的內容以各種歷史典故為主,如元代郭居業撰寫的一本宣揚孝道的《二十四孝》,裡面包含了從舜到黃庭堅等二十四位孝子的故事。還有許多關於讚揚孝道和賢淑的故事,都被編成「賢孝」進行演唱。
「賢孝」的唱詞語言以涼州方言為主,語言風格通俗幽默,風趣生動,富有生活氣息,又蘊含著一定的人生哲理。「賢孝」的歌詞曲調都比較隨意,句式也是長短不一,有時表演者還會即興創作調侃熟識的看客,充滿著濃鬱鮮明的地方特色。
「賢孝」融文學、音樂於一體
「涼州賢孝」以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通過曲折動人的故事,豐滿生動的人物形象,表現普通民眾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往往是在緊張的勞作之餘,人們聚集在農舍院落,聽幾個曲兒,以消遣娛樂、排憂解悶,尋求精神慰藉。同時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增長見識、洞曉世理、了解生活、明辨是非。作為一種散韻結合、融文學、音樂於一體的說唱藝術,滲透在涼州人的日常生活中,成為涼州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涼州賢孝」有專門的曲調,演唱時,先調弦,爾後拉「過門」,用八譜兒起調,再依不同的內容而變換調子,有的一調到底,有的中間換調,若有悽悲內容,則用散板,很講究內容與曲調的和諧統一。
如今,在「網際網路+」和「一帶一路」的戰略大背景下,「涼州賢孝」作為武威人民幾百年共同創造、傳承下來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也一定會在新時代下煥發出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