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第四十七期
泰山《中路景點》詩詞創作第五期
主要景點:
經石峪
經石峪大字書體以隸為主,兼有楷、行、篆各種筆意,字結體宏闊自然,富於變化,《書法津梁》稱其為「大字鼻祖」,康有為譽之為「榜書第一」,具有極高的書法藝術價值,是我國書法藝術的精品之作。
高山流水亭
傳說是伯牙撫琴的地方,此地風景恰切得詮釋了古琴曲《高山流水》的神韻。明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兵部侍郎萬恭督理河工,登泰山,遊岱麓,見此處大字雄奇,景色別致,依高山,臨流水,遂建此亭"。萬恭喜鼓琴,亦有效伯牙鼓琴之意。 其他景點:試劍石、漱玉橋、神聆橋……
泰山《中路景點》詩詞創作第五期作品
經石峪 高山流水亭 試劍石 漱玉橋 神聆橋
經石峪
王麗霞
泉飛風撫琴,梵語蕩清音。
一石驚千古,佛緣修眾心。
劉永海
(新韻)
東嶽經石峪,梵音縈陡坡。
恆懷崇敬意,書法永臨摩。
盧曉良
字大推為最,北齊人所呈。
千年梵文地,一畝榜書坪。
松起高山韻,石盈流水情。
知音誰共賞,三寶佔時名。
註:岱廟天貺殿壁畫、岱頂唐摩崖碑、經石峪榜書並稱泰山三寶。
韓夢琳
曲徑橫斜處,溪前展畫屏。
一朝臨聖地,數畝刻金經。
行筆知蒼勁,觀文聚性靈。
高山流水至,品茗靜心寧。
鄒元鎂
溪床連石壁,鐫刻若波經。
古穆雄渾壯,安詳靜謐仃。
千秋流歲洗,萬代學人銘。
舉世無雙著,還看泰嶽靈。
範新永
(一)(新韻)
覽勝迷幽境,觀奇入壑深。
石坪書聖訓,日月曝經文。
古穆雄渾在,斑駁禪意存。
苔痕侵字跡,瀑落洗塵心。
(二)
莫懼秋陰冷,觀奇入梵鄉。
曝文經日月,拂石見滄桑。
鬥字苔間滅,曇花心底藏。
欲詢千載事,回首已茫茫。
劉建軍
經文形若鬥,禪意閱春秋。
灑灑榜書巨,洋洋梵語稠。
高山明日月,聖域耀清流。
幽谷藏天境,人間慈善留。
高理紅
峪裡清幽處,誰人刻梵經。
穿橋聞漱玉,踏水覓通靈。
大字排方鬥,遺篇臥石屏。
千秋風雨歷,幾度樹雲停。
過半姿雖失,無雙氣自馨。
北齊書擬定,東晉法堪銘。
武帝頒消令,匠工藏遠扃。
紛紜天下事,仰俯畫中形。
心善慈悲在,志高煩惱寧。
幡然如夢覺,陶醉滿山青。
尤芳潔
幽谷溪床鐫秀文,清音梵唄伴香雲。
摩崖水韻金剛誦,幾世因緣愜素聞。
王凱
大字經書浮剩夢,高山溪水護清幽。
遊人漫步尋風雅,詩意禪心作噱頭。
王麗霞
泰山腳下榜書藏,靜臥千年沐佛光。
梵唄清音傳四海,金剛普渡佑無疆。
婁書謙
(一)
龍泉峰下一方坪,岱嶽金經翰墨驚。
字大如箕神聖筆,北齊鐫隸勢恢宏。
(二)
榜書鼻祖世間存,自古文豪第一尊。
若不躬行親眼歷,莫稱己有染毫魂。
注:染毫:指書法。
趙德榮
(一)
曬經石上釋靈空,千載無聲似有中。
每至渾然心靜穆,默聽流水合禪風。
(二)
鬥字千年體著朱,十人看見九驚呼。
而今拓片成摹本,能遇知音兩不孤。
李俊
山谷幽溪經石峪,清泉飛瀑詠禪聲。
千年鐫刻金剛誦,大字奇書鼻祖名。
王建倫
高山流水漫經坪,石上知音有幾名?
向佛何須尋寺廟,悟空即可近神明。
薛清濤
(新韻)
靈嶽風光溢目觀,摩崖石刻歷千年。
經文奧理尋禪趣,遊顧高山流水邊。
王凱
幽徑空靈喜結緣,小橋流水自悠然。
心隨俗眼參佳境,雲蕩虛懷入錦篇。
大字千言皆有法,故人一曲易成煙。
亭中漫解高山意,松下烹茶做散仙。
範新永
(新韻)
暮春約伴入山深,曲徑清幽袖染雲。
松瀑一簾垂畫卷,石坪三畝曝經文。
筆痕遒勁書風在。字跡斑駁禪意存。
小憩危亭聆梵響,潺潺流水洗塵心。
傅英家
經石曾經流域藏,龍泉易水透風光。
巖田一畝書行正,隸體千枚字跡方。
靚麗東坡雄赫赫,輝煌北野雅堂堂。
岱宗亙古多名勝,藝綜通今富寶章。
劉秀萍
幽谷摩崖鐫聖經,榜書鼻祖撼心靈。
雄渾遒勁有章法,肅穆端莊構體型。
簾瀑松風如畫卷,草情篆韻似銀屏。
高山流水陰森處,一石梵文千古銘。
杜聖林
曲徑小橋花木深,仙鄉幽靜又登臨。
山風颯颯空靈韻,溪水淙淙梵唄音。
奧妙經文清俗念,雄渾石刻淨塵心。
大千世界誰參透?夢幻人生貫古今。
馬士平
滿庭芳
拾級盤旋,跨溪越嶺,高山流水淙淙。知音何在?唯眼望亭空!深壑奇峰碧樹,幽谷處,覓跡尋蹤。澗巖上,石坪數畝,經刻傲臨風。 千文千載秀,榜書鼻祖,大字之宗。篆隸楷,集優眾法精融。毋探半途而廢,人天地,冀盼和同。清塵境,梵書觀者,盡在畫圖中。
高山流水亭
王麗霞
流水自彈琴,山高曲徑深。
小亭依舊在,何處覓知音。
李俊
松風伴壑鳴,流水若琴聲。
以此山亭記,知音千古情。
盧曉良
雲深無舊路,亭小落仙岑。
伯瑞操名曲,鍾徽析古琴。
高山秋韻瀉,流水白龍吟。
此地難為別,知音甚處尋?
韓夢琳
畫壁穿流水,高山待客臨。
依亭揮舊曲,彈指會知音。
漸送禪聲起,時聞雪浪吟。
適逢風雨動,簾瀑醉人心。
鄒元鎂
輕步溪床上,坐閒流水亭。
清風吹習習,碧澗響叮叮。
盡覽一簾雨,豪吟千載經。
詩文常作伴,美景蕩心靈。
範新永
曲逕入山深,暖風燻客醉。
倚亭思子期,臨澗聽流水。
紫氣繞峰巒,清音消塊壘。
慕名佳境來,月下橫焦尾。
劉秀萍
岱宗餘勝深,幽谷石亭尋。
隔澗聽名曲,憑欄析古琴。
遙觀簾瀑洩,近覽梵文參。
故事千年遠,依然最賞心。
趙德榮
流水自彈箏,高山懸月明。
石亭臨澗谷,林鳥唱心聲。
雅士操琴曲,樵夫辯樂情。
閒來多至此,坐忘享音清。
薛清濤
石亭臨碧嶂,山色氣清深。
飛雨鳴幽瑟,聞聲傳妙音。
撫琴人已去,訪古蹟相尋。
方客觀遊處,悠然感慧心。
武萍
高情雅韻仰三分,便向亭前訪白雲。
巧遇天門一簾雨,靜聽流瀑誦經文。
尤芳潔
手扶石柱靜心聽,雨壑興風梵唄鈴。
伴有伯牙琴韻妙,源頭活水詠真經。
馬士平
高山幽谷石亭尋,流水和弦經意箴。
道一子期雖已去,琴聲梵唄有知音。
傅英家
昔有伯牙曾鼓琴,迴旋幽谷遇知音。
聽松協奏龍泉樂,飛瀑齊嘶經石吟。
雅士追風崇古蹟,小亭避雨賞芳心。
滄桑千載流神韻,醉美如詩一盞斟。
劉建軍
高山流水亭撰聯
雨裡望山,山繞祥雲觀美景;
亭中聽水,水彈琴瑟覓知音。
試劍石
韓夢琳
曲徑通幽處,溪流漱玉吟。
巉巖苔蘚舊,體側劍痕深。
佛法修行淺,鋒芒磨礪侵。
耳聞千古唱,梵唄最清心。
盧曉良
漱玉橋頭立,凝眸字字金。
巉巖能試劍,曲水可諧音。
悟道知緣淺,聽泉得趣深。
松風傳唄梵,我自忘歸心。
尤芳潔
仙臺碣石似中分,領錄金剛梵唄氳。
活水源頭題做匾,伯牙軼事意殷殷。
範新永
龍泉出匣耀寒光,一試青鋒震八荒。
縱使苔蘚千古翠,難遮利器劈痕長。
趙德榮
高山流水隔塵埃,武帝溪邊試劍材。
舞得蜻蜓蝴蝶逐,輕劃巨石即分開。
神聆橋
王麗霞
山水隱群靈,金剛頌福寧。
一橋通佛界,梵唄共聆聽。
韓夢琳
駐足盈清韻,環山隱密蹤。
漸生連霧雨,撥亂滾濤松。
親歷飛洪瀉,心驚漫水洶。
力求千古地,來去自從容。
範新永
尋幽上翠微,清露溼人衣。
橋下流禪韻,林中度夕霏。
石崖銀瀑落,貝葉綠屏圍。
字蝕苔花雨,仍然耀聖輝。
漱玉橋
王麗霞
流泉飛石處,天籟響叮咚。
仁智融山水,渡橋尋佛蹤。
韓夢琳
草木亦含情,無弦奏樂鳴。
沿溪尋佛跡,漱玉放歌聲。
古樸人文麗,渾然日月驚。
煙雲纏繞處,山水醉心盈。
範新永
(新韻)
仄徑步逡巡,沿溪曳杖臨。
泉清常漱玉,石亂自彈琴。
天韻驚俗耳,松風浣逸襟。
過橋觀聖跡,大字可銘心。
主編:盧曉良
主審:武 萍 宋海軍
編委:牛毅然 盧曉良 武 萍 宋海軍
劉慧君 劉秀萍 範新永 譚文田
燕春輝 尤芳潔 趙德榮
執行編輯: 燕春輝 尤芳潔 趙德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