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萬達 羅 毅 廖毅剛 肖 柳 唐繼華
【 前 言 】
湘江源頭,幸福在流淌,愈深愈無聲。
圓夢「十三五」,揮別貧困,擦亮「千年打卡勝地」名片,生活更有尊嚴,文化自信更有底氣。
奮進「十四五」,永州新起航。奔向星辰大海,打造幸福高地,未來可期。
仲冬時節,永州之野,綠色綿延,透出春意。
「日子有奔頭,連空氣都是甜的。」新年臨近,江永縣粗石江鎮白土村貧困戶楊榮華心情舒暢,25畝香柚銷售行情不錯,可帶來純收入10萬多元。他說,吃水不忘挖井人,感謝6年前駐村工作隊幫扶種下「搖錢樹」。6年來,一場涉及全方位動員、全社會參與的脫貧攻堅戰役席捲瀟湘大地,「新南門」裡換了人間,無數個體和家庭的命運發生了巨變。
永州市委書記嚴華說,永州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戰略思想和省委關於脫貧攻堅的工作要求,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盡銳出戰,奮力攻堅,高質量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千年貧困,一朝揮別。截至目前,全市5個貧困縣摘帽、774個貧困村出列,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84689戶673539人全面脫貧,剩餘未脫貧人口已基本達到脫貧條件。
造血育產業
湘江源頭藍山,翠色入畫,香芋飄香。
「活幹著不累,每天能掙80塊錢,哪裡找去?」冬閒人不閒,在藍山縣塔峰鎮雷家嶺村舜水田園綜合體,67歲的脫貧戶陳太芳在田間忙著採收檳榔芋。憑著土地流轉和務工收入,一年下來能掙12000元。
舜水田園綜合體列入了藍山縣供港菜籃子基地,連片種植面積達5000多畝,吸納了包括貧困戶在內的200多名村民務工增收。
小小蔬菜,如星火燎原。藍山建成3個萬畝以上供港外銷蔬菜產業帶,蔬菜年產值佔全縣農業總產值的25%,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永州把蔬菜產業文章做到極致,目前建有116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佔全國近八分之一,蔬菜供港在全省佔比連續三年保持95%以上。單打獨鬥的貧困農戶被嵌入蔬菜產業扶貧大鏈條中,端穩了「產業飯」,活出精氣神。
永州市委副書記、市長朱洪武介紹,永州全力打造農業強市,以產業扶貧推進農業現代化。做大做強柑橘、蔬菜、油茶、茶葉等全市性主導優勢產業,加快「一縣一特」產業發展,推進農業品牌建設,實現貧困群體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就業門路。
前不久,東安舜皇山野生茶入選第八批全國扶貧產品名單,這讓65歲的凌賢春非常高興。凌賢春每年靠採野生茶一項收入就有2萬多元,已順利脫貧。依託茶旅產業,舜皇山貧困發生率已從30.7%降至0.1%以下。
產業扶貧,讓幸福有根,累計帶動42.66萬貧困人口增收脫貧,佔全市已脫貧人口的70%;774個貧困村都有扶貧產業;有143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在498個貧困村建有基地。
永州現代農業快速崛起,已形成了糧食、生豬2個支柱產業,蔬菜、柑橘、油茶、茶葉、中藥材5個百億產業。2019年,永州市「永州之野」「湘江源」農產品銷往大灣區總額達210億元,美了農業品牌「顏值」,鼓了貧困農民「腰包」。
搬出新生活
江華瑤族自治縣大圩鎮崇江小區安置點,灰牆青瓦,庭院清爽。樓下的扶貧車間是48歲的趙春花致富夢想起航的地方。
思甜憶苦,困居瑤山的日子歷歷在目:山高路遠,村窮人苦,一年到頭難得添件新衣。
搬不動大山,那就搬下山。大圩鎮把最好的地給了安置群眾,東衝村、兩岔河村等高山村寨的671戶2757名貧困群眾,全部被遷到崇江小區安置點。緊隨其後的,還有生產小馬達的扶貧車間。
「十三五」期間,永州市有81739人走出高山深溝,住進寬敞明亮的新房。遍地開花的扶貧車間,承載了貧困戶穩得住、能致富的樸素願望。
挪了窮窩,趙春花每月務工收入約3000元,還能照顧一家老小。她咯咯笑著說,「好日子才剛開始呢!」
目前,永州共建設就業扶貧車間903個,其中省級示範性車間22家,吸納就業3.63萬人,其中吸納貧困勞動力1.21萬人,年人均增收2.5萬元以上。永州扶貧車間數量居全省前列,省級示範性扶貧車間數量及吸納就業情況均居全省第一。
安置點裡,創業逆襲的故事不斷上演。一年前,一場縣裡舉辦的創業培訓,激發了新田縣潮水鋪村易地搬遷戶謝忠順的創業夢。如今,他成了村裡的能人,創辦的電子扶貧車間接納了100多名搬遷群眾。
安業,還要安心。從山村搬到社區,貧困戶如何真正融入新生活?
寧遠縣柏家坪鎮曙光新村的「榮譽」菜地裡,一畦畦蘿蔔白菜惹人喜愛。村支書鍾飛飛介紹,村裡特意開闢一塊菜園,將好地塊獎勵給「十星級文明戶」,既保留了農耕鄉愁,又引領了社區團結和諧新風尚。
好貨變「網紅」
12月,恆豐糧油有限公司迎來一個好消息:精心研發的「紅薯米」獲準免費使用「永州之野」農業公用品牌。
「『土疙瘩』也能成增收『金疙瘩』。」公司總經理彭愛萍興奮地說,將積極參與消費扶貧,加大線上推廣力度,帶動更多農民脫貧增收。
新田縣,紅薯是當地特色產業。當地政府引進電商企業,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扶持模式,將種植面積擴至8萬畝。由於產品附加值不高,效益難以躍升。
恆豐糧油有限公司增購了烘乾機、切片機等加工設備,開發了用紅薯製成的新產品「紅薯米」,入選湖南省貧困地區優質農產品,還賣到了國外。僅在「大觀堡雲霧薯」種植基地,就幫助貧困戶47戶186人,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消費扶貧,一頭連著貧困群眾的錢袋子,另一頭連著千家萬戶的菜籃子、果盤子。如何實現精準高效對接?
湘江源頭,多年精耕細作,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充足,公示認定扶貧產品800餘種。永州探索實施「直播帶貨+展會促銷」等業態模式,全力打破生產、流通、消費瓶頸,激發消費扶貧新動能。
10月中旬,永州市扶貧產品產銷對接會上,商家就地架起手機支架,紮根城區的消費扶貧商城、專區、專櫃一同發力,兩天線上線下成交金額近2000萬元。
領導幹部「播」出自身擔當,帶動銷售扶貧產品5.6億元。江永縣委書記周立夫幽默親民,兩小時售賣夏橙130多萬元;新田縣副縣長劉大兵主打文化牌,促進127戶貧困戶增收。
疫情來襲,為愛下單,全市共舉辦大型產銷對接活動40多場次,有效解決沃柑、香芋、香粽、砂糖橘等農副產品滯銷問題。
目前,永州市扶貧產品銷售額超過25億元、數據錄入24.2億元,惠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0多萬人。更多「頭回客」成為「回頭客」,有力增強扶貧產業持續發展和貧困群眾增收後勁。同時,祁陽「三好三出」等消費扶貧模式,受到省扶貧辦高度肯定。
脫貧不返貧
每天一大早,寧遠縣九嶷山瑤族鄉和平村19歲的王勝騎著摩託車開往扶貧車間,短短5分車程,連接著幸福生活。
此前,王勝的父母均患病,自己又沒固定收入,一家隨時有返貧的風險。駐村幫扶工作隊精準監測,及時幫他在扶貧車間找了一份裁工,每月收入2600元左右。
如今,王勝一家收入趨向穩定,從「藍色」的鞏固提升戶恢復為「綠色」的穩定脫貧戶。
永州探索推行分類管理、分色預警做法,將建檔立卡貧困戶和邊緣易致貧戶分為「深度貧困戶、易返貧戶、鞏固提升戶、穩定脫貧戶」四大類,分別按紅、黃、藍、綠「四色」預警,並實行「一年一識別、一年一調整」動態管理,持續鞏固脫貧成果。
小康路上不落一戶、不丟一人!
永州用行動兌現莊嚴承諾:永州市委主要領導率領1萬名黨員幹部深入貧困村、非貧困村,開展「回頭看、回頭查、回頭改」,補齊脫貧攻堅短板,推進鄉村振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六個全覆蓋」工作。
截至今年11月底,全市納入監測範圍的脫貧不穩定戶共1.52萬人,邊緣易致貧戶共1.03萬人,均獲得重點幫扶,完全消除致貧返貧風險。
永州在全省率先探索接續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無縫對接問題。今年9月以來,永州市組織系統安排萬餘名黨員幹部,對全市3301個村(社區)開展全覆蓋調研,列清單、補短板、出對策,實現問題動態清零。
鄉村振興大幕拉開,鄉村生態旅遊風生水起,永州「千年打卡勝地」這一文生旅品牌深入人心。
藍山雲冰山,南國雪鄉,粵港澳遊客雲集,賞冰掛、觀雲海,帶動漿洞瑤族鄉200餘人吃上旅遊飯。遙望漫山冰凌,在景區打掃衛生的貧困戶韋花豔脫口而出,「瑞雪兆豐年啊!」
「新南門」裡,接續奮鬥,一個個貧困堡壘被攻克,步入最大的「豐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