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河,流淌出一部上海千年史

2021-01-15 澎湃新聞

從唐朝時「江寬十裡」,到經歷「黃浦奪淞」,蘇州河靜靜流淌:繁華、時髦、財富、割裂、開放……一滴河水映照出兩岸發展的多重片段。

這條河與上海如此緊密相連,流淌千年間,河畔孕育出上海最早的貿易港(唐宋時期的青龍鎮),也曾激蕩近代上海工業文明,隨著岸線貫通開放,它又將與城市人民相融,構建新的河濱生活。

《上寶分境圖》上面(北)的河流是舊吳淞江,下面(南)的河流是吳淞江新河道。 翻拍自《潮起潮落蘇州河》河從「蘇州」來1843年上海開埠後,外國人認為眼前的這條大河(吳淞江)能通往聞名於世的中國絲織業中心和都會蘇州城,就將其稱為「蘇州河」,並在自己的地圖上作出標識。以後,這一稱謂便流行起來。蘇州河便成了吳淞江在上海境內的別稱,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蘇州河聞名遐邇,吳淞江卻被慢慢淡忘。不過,打開現今正式出版的上海地圖可以發現,這條河道正規名稱的標註是吳淞江(蘇州河)。

「一個城市如果有水,有大江大河,那真是很幸運,這不是每個城市都能具備的。」在上海社科院上海史專家鄭祖安研究員看來,上海有兩條大河,一條黃浦江,一條蘇州河,一江一河伴隨著上海城市成長,也滋潤著市民生活。

蘇州河和黃浦江,哪一條河是上海的母親河?

鄭祖安說,現在關於母親河的說法並不一致,如在同一份報紙上,前頁的文章稱黃浦江為「母親河」,後頁的文章又將蘇州河稱為「母親河」。從理論上說,一座城市不能有兩個「母親」的。

「從輩分說,吳淞江實際應是『外婆河』,黃浦江是『母親河』。」鄭祖安解釋說,從南宋開始,黃浦江邊的十六鋪附近逐漸建鎮、設縣,形成上海縣城即老城廂,可以說,上海城市最早的鎮城,是在黃浦江邊上成長起來的。

吳淞江曾是上海歷史上的第一大江,後來河道經常淤塞。明代初,戶部尚書夏原吉主持治水,另開一條大河「範家浜」,上接黃浦,下通長江大海,自此,匯合江浙多條河流的黃浦江東下,浩浩蕩蕩,勢不可擋,史稱「黃浦奪淞」,吳淞江反而轉為黃浦江的一大支流。

「關於『外婆河』,我們平時並沒有這樣習慣的稱呼。於是便出現了兩條河都是『母親河』的提法。我想如果一個城市有兩個母親也不錯,多一個母親,多一份關愛。」鄭祖安打趣說。

與黃浦江相比,蘇州河是一條蜿蜒曲折的較小河流,兩條河風格不一。鄭祖安對蘇州河更情有獨鍾,這不僅在於少年時,他常常騎車在沿線兩岸穿梭,還在於貼近民居的蘇州河,更加平民化,帶有鄉土氣息,人文風貌文化底蘊深厚。

老垃圾橋(今西藏路橋)和新垃圾橋(今浙江路橋)之間的蘇州河北岸,集中了眾多大型倉棧。 上海發布 圖河畔的榮與衰上海究竟是怎樣成為一個大都市的?

自1980年代,鄭祖安在此課題下研究上海歷史。為此,他實地追溯蘇州河,從蘇州河口的外白渡橋,一直溯流而上,遠至源頭太湖瓜涇口。

途經舊時的青龍鎮(現青浦白鶴鎮境內),鄭祖安看到了古樸的青龍塔,繁華不存的老街,青石板上,老房子旁,行走的是淳樸的當地居民。這裡,曾因河經歷過一個輝煌的時代,青龍鎮地處吳淞江下遊滬瀆之口,曾是上海最早的貿易港。鼎盛時期,這裡市井繁華,商賈雲集,人稱「小杭州」。

及至近代,蘇州河兩岸大規模地展開了城市化改造,連帶著原本水道航運的優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按照蘇州河的功能,鄭祖安把蘇州河分為三段,東段從外白渡橋到河南路橋,是新起的上海的黃金地段,公共建築集中,包括公園、領事館、戲院、醫院、旅館、教堂等;河南路橋到新閘橋是中段,碼頭眾多,分布著許多倉庫堆棧,又有各類與水運密切相關的小商號,如水果行、米行等,堪稱倉棧商業區;新閘橋以西,是滬西工業區的中心,在這一帶的兩岸,開設了大量的中外工廠,門類駁雜,其中以紡織、輕工業、糧油工業、機器製造業、化工業為主,不少是上海乃至中國開辦最早、最大的著名企業。

怡和打包廠建於1907年。 上海發布 圖隨蘇州河潮起潮落的,可能還有一條並不起眼的小路。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湯惟傑介紹,在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廣東商販把一船船香蕉運到上海,賣給距蘇州河幾百米的福德路廣東水果行老闆。

那時,運來的香蕉還很金貴。「不妨想像,香蕉船來的日子,蘇州河兩岸的人會看到停靠在岸邊整船的奇異果實,一串串彎垂的青綠玩意。途中有些被焐熟而帶了些淺黃,散發著陌生而好聞的氣息。」湯惟傑說,福德路時稱「廣東街」,廣東商人在此開設水果行、地貨行數十家,這裡是南方水果的集散地。

河的北岸與南岸,是地理位置的區分,也曾隔著貧富。

「三灣一弄」舊改前。上海市普陀區政府提供上海史專家薛理勇在《潮起潮落蘇州河》中寫道,在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時期,蘇州河北岸的中國地界成為工廠工人和貧民的集聚地,形成了如所謂「三灣一弄」(潭子灣、潘家灣、朱家灣、藥水弄合稱)的大型棚戶區。不過,歷經約40年改建,如今已迎來巨變。

「三灣一弄」動遷後的新項目,中遠兩灣城俯拍圖。 上海市普陀區政府提供蘇州河融於日常蘇州河曾是中國民族工業的發祥地之一,當航運和工業的痕跡褪去,河水靜靜流淌,與城市生活開放交融。

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晉元紀念廣場上。 澎湃新聞資深記者 陳伊萍 圖上海總商會、四行倉庫、衍慶裡、上海造幣廠……曾見證工業在兩岸的興起與遷移。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博士後朱怡晨介紹,蘇州河兩岸有很多「漫不經心」的建築,表面看不出工業痕跡,但挖掘之後就會發現,這些都是工業文明的遺存。

上海總商會建築修繕一新,展露新貌。 上海市靜安區提供朱怡晨說,這些興建於1890年代到1990年代的工業遺存,跨越百年。除了具有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外,也是對市民的一種精神寄託。許多上海人曾在兩岸工廠或相關產業工作,在廠區生活。與黃浦江邊大尺度的工業遺產相比,蘇州河兩岸的工業更具生活化。朱怡晨希望,工業遺產能夠成為蘇州河的共享空間,從而進一步促進蘇州河對市民的開放和包容。

「經過歷史的沉澱,老建築現在都變成了歷史的見證。」鄭祖安說,從世界範圍看,現代化城市必然要有歷史文化來支撐,為其賦予魅力。蘇州河兩岸需要現代化的建設,但也絕不能鬆懈、放棄對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的保護、保留和弘揚。他認為,打造出可看可遊的濱水空間,要大舉保留、修復重要的歷史建築,加之新造各種文化設施,多設小型博物館、展示館、文化中心等。

「蘇州河上如果沒有遊船,總覺得少了一點什麼,沒有船的河就變成了靜態的河流。」當鄭祖安乘船遊塞納河、多瑙河時,當船隻在阿姆斯特丹水網密布的小河道中兜來轉去時,他不由自主地將上海蘇州河與它們對比。他期待著蘇州河也能開通全線的水上遊,使蘇州河更顯靈氣。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沿蘇州河而行·貫通|17位漫步者的蘇州河關鍵詞
    漫步者的蘇州河關鍵詞。 編導:董懌翎  拍攝:劉懿琛 周天鳴  剪輯:劉懿琛  策劃、採訪:沈健文(05:25)剛搬來上海第一年彭可(視覺藝術家):幸運我在湖南出生,在深圳長大,去年才搬到上海,住在南蘇州路。
  • 一條河 一座城!走通蘇州河:有風景、有生活、有歷史、有故事……
    溯流而上,從外白渡橋至外環線,蘇州河途經黃浦、虹口、靜安、普陀、長寧、嘉定6個區。蜿蜒綿長的河水,在上海腹地流淌出一道溫柔的生命印記,城市空間就這樣沿著河堤兩岸,密密生長。 不過,近代上海依然在蘇州河的兩岸起興。   1848年的法文上海地圖中,將她同時標註了「Woosung」與「Soochow」——原來,上海開埠後,外國商人知道從這條河可以行船至蘇州,便叫她「通往蘇州的小河」。1848年,上海道臺麟桂與英國駐滬領事阿禮國籤定擴大英租界協議時,第一次在正式文本中將吳淞江上海段稱為蘇州河,一直沿用至今。
  • 讓蘇州河熱鬧起來 讓蘇州河生龍活虎起來
    一江一河是上蒼賜予上海的兩大優質自然旅遊資源。作為一名市民,在我的印象中,我們對黃浦江的開發還可以,對於蘇州河利用卻還很不夠。流經上海市區的黃浦江比流經英國倫敦市區的泰晤士河、流經法國巴黎市區的塞納河寬闊得多,江上遊輪、貨船來來往往十分熱鬧。可惜的是,黃浦江流經市中心的一段不那麼長:大體上就是從楊浦大橋至盧浦大橋吧。再則,由於江面寬闊,遊人若在兩岸欣賞船隻,白天的觀感並不醒目。而蘇州河自西向東橫穿整個上海市區,幾乎全是繁華區域。
  • 《八佰》大幕落下,蘇州河的真相
    外國人取名的影響終究只在上海,出了上海依然叫吳淞江。吳淞江成為黃浦江的支流才不到六百年的事情,原本剛好反過來,她裹挾的泥沙從太湖而下塑造了今日的上海。也許浦東除外,浦東原本是川沙縣也不被看作是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0年出版,收集了幾十位攝影師拍攝的蘇州河,圖中是從乍浦路橋眺望河口的外白渡橋和陸家嘴開埠以來,沿著蘇州河,新移民們舉家源源不斷從江蘇、安徽等地來到上海闖天下,上海雖然在全國最早擁有商用運營的火車,然而起初運營距離有限,而且白手起家的新移民們多半消費不起。
  • 蘇州河文化藝術節 上海市民同唱蘇州河之歌
    蘇州河文化藝術節 上海市民同唱蘇州河之歌 >  中新網上海10月18日電(記者 許婧)「蘇州河畔,人生長廊……」對蘇州河的感恩,為蘇州河而驕傲,為蘇州河而高歌都濃縮在一曲《蘇州河之戀》中。
  • 陸元敏:蘇州河
    《蘇州河》 成了那幾年最主要的功課,他沉浸於「停牢"這樣的「辰光」的欣喜中。 上海第一個飲用水廠就是取蘇州河水為水源。1894年甲午戰爭前,中國早期民族工業誕生在蘇州河北岸。1912年榮氏家族起步的福新麵粉廠 (上海麵粉廠),百餘年一直為全國老大。1911年的上海啤酒公司,滬埠第一家啤酒廠,不僅以產品陪伴市民度過無數炎炎夏日,還因其廠房由鄔達克設計而享有盛名。1922年的中央造幣廠(美國人設計建造,現為上海造幣廠,蘇州河沿岸為數不多目前仍在生產的企業)。
  • 扼殺蘇州河:慘遭明朝國策圈禁的中世紀上海
    然而,明朝建立後的一系列操作,卻直接開啟中世紀上海的反向倒轉。最終由純粹的沿海港口,蛻變為一個類似於蘇州的內河城市。其深層次的決策密碼,就隱藏在皇帝欽定的蘇州河的治理方案當中。尤其在大批陸地尚未浮出水面的先秦至兩漢階段,大部分船隻都能從蘇州河的入海口進出,以非常穩妥的方式觸及長江水域。在那個人類根本用不著深水港的年代,這種大流量內河就是商人搞水運的絕佳路線。  何況蘇州河盡頭還有水量充沛且相對平穩的太湖,是海船深入後能找到第二個塊避風錨地。後者從這裡深入內地活動,還能避開湍急的長江入海口水流。
  • 經典與復古 手機下的上海蘇州之旅也有不一樣的美
    黃包車、石庫門是典型的老上海符號,一抹紅色更是為門廳畫出了濃厚的一筆。有著「東方巴黎」之稱的老上海,除了鱗次櫛比的萬國建築群,還有著別樣的優雅風情。 都說蘇州河裡流淌著的歷史,更有老上海的風情。在蘇州河漫步,遠處浦東的超高層摩天樓和蘇州河兩岸的近代建築遙相呼應,構成層次分明,獨具韻味的大都市景觀,繁華又厚重。
  • 蘇州河普陀段改造丨城市更新與當代藝術
    無人機從蜿蜒流淌的蘇州河寶成灣段啟航,掠過新湖明珠城、創享塔園區、M50創意園……普陀啟動蘇州河貫通及景觀提升工程後,翻天覆地的景色變化盡收眼底。市民:「帶他來玩,然後就順道兜一下,覺得很方便,而且也很漂亮。」
  • 《蘇州河》影評:一部既真實又難過的電影
    在《蘇州河》裡,牡丹和美美,一樣的面容。美美最後看到牡丹屍體時才肯相信。牡丹的故事存在於馬達的講述中,他可愛活潑,朝氣蓬勃,對「愛情」單純的熱情。美美與牡丹其實不能產生任何關係,但是由於「美人魚」,兩個原本沒有聯繫的女孩被串聯起來。美美出現在畫面中的第一個鏡頭,她裝扮成美人魚,美人魚柔軟,婀娜多姿,美美的特寫非常性感。
  • 電影之外,真實的四行倉庫和蘇州河竟還有這些故事?
    然而,在很多老上海人的眼中,如今安靜的蘇州河,才更為親切,就像是家門口的老友,雖然平凡(其實一點也不平凡,簡直傳奇好嘛),也經歷過有些痛苦的日子,但你知道它永遠都會在那。同時,以河為界,它也是一道天然的地理屏障,當年就是公共租界與華界的分界線,「河岸南北,租界東西」,空間上的分割使故事演化出了不同的歷史走向。而蘇州河就是見證並影響這些中外重大事項的「一衣帶水貫中西」之地。
  • 「漫溯蘇州河 探尋上海之源」職工書屋系列活動再度來襲
    為滿足廣大職工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弘揚和傳承海派文化,增強廣大職工群眾對上海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6月23日,上海工會職工書屋攜手紅星美凱龍集團總部職工書屋舉辦「中國夢·勞動美——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上海工會職工書屋系列活動之「上海之源:撥動心弦的蘇州河往事」主題講堂活動,本次活動採用在線直播的形式,可同步觀看,也可回訪觀看,方便職工多途徑參與、反覆學習、錯時安排,截至發稿前,觀看量已達 6
  • 沿蘇州河而行·循聲|蘇州河的水質治理和城市人的自然觀
    ,「沿蘇州河而行」的參與者們針對蘇州河的水質治理、代表物種、蘇州河邊的自然教育以及現代人的自然觀等方面進行了一番探討。 城市荒野工作室創始人郭陶然參與編纂的《尋夢清源——上海蘇州河夢清園自然導覽》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出版的自然導賞系列讀本之一。在編寫過程中,他和工作室成員做了大量調查,以圖鑑的形式展示了夢清園中的生物物種,書中也梳理了蘇州河治理的全過程。此次漫步夢清園,嘉賓們的討論首先從蘇州河的水質治理和夢清園的誕生開始。
  • 沿蘇州河而行·地標|在夢清園做自然教育:人與河的共舞
    猶記得小時候,我在上下學路上會經過蘇州河閔行段,河水時常散發出刺鼻的氣味,水體表面總是泛著不同顏色的金屬光澤。漸漸地,我會在經過河道之前默默在心裡猜想今天的河水是什麼顏色。此後的許多年,我與蘇州河之間並未再有太多交集。它給我的印象就像周迅與賈宏聲參演的那部同名電影,熟悉又朦朧,真實中又帶著一絲距離感——就像某天遇見染了病的故人,蒙著面紗,戴上口罩,在身邊躡足而行。
  • 沿蘇州河而行·地標|河濱大樓的房客,一塊上海近代史拼圖
    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收集並提供大樓的歷史河濱大樓位於今天上海市虹口、靜安(原閘北)、黃浦區交界處,由天潼路、江西北路、河南北路和蘇州河圍出的地塊。公共租界與閘北交界處在其西側不遠處的西藏北路,而天后宮與上海總商會作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出資購得北河南路對面區塊」,曾是租界中的華區飛地,司法管轄並不隸屬於租界。
  • 沿蘇州河而行·循聲|青春在蘇州河邊
    澎湃新聞記者 周平浪 圖深圳的節奏比上海快 講述:阿毛 錄音、剪輯:王越洲三2012-2014年間,我在上海外灘美術館工作,當時《TimeOut上海》做了一期「蘇州河」選題,採訪了幾個跟蘇州河親近的人,我也是其中之一。攝影師為我拍了一張俯拍視角的肖像,好像是站在四樓抬頭望向五樓迴廊的姿勢。
  • 沿蘇州河而行·循聲|早期市政和電影業地標
    6月6日,蘇州河漫步小組和湯惟傑老師一起,從蘇州河匯入黃浦江的地方出發,接近一段近代上海市政和電影業發展的往事。完整導覽請收聽文內音頻,文末可見航拍視頻。「沿蘇州河而行」第一段漫步地圖。 陳鑫培 繪製「沿蘇州河而行」之前言。
  • 東方快評丨蘇州河換裝上線,為城市人帶來「觸手可得」的幸福感
    蘇州河腹地狹窄,兩岸還有企業單位、學校公園、小區住宅不同形態的空間主體,要徹底打通這些「斷點」,難度不小。但通過「一江一河」(黃浦江和蘇州河)規劃,慢慢梳理、細細疏通,加之有黃浦江兩岸貫通珠玉在前,蘇州河改造的步子邁得很穩。現在,蘇州河兩岸變成了以漫步道、跑步道為主,騎行道結合的親水平臺,著實令人欣喜。
  • 走通蘇州河 領略濱水新風情
    水清後,「走通蘇州河」又成了上海市民繼「走通黃浦江」後共同的心願。新的一頁如今已然打開,雅致的濱河帶經過重構,成為漫步新空間,年底蘇州河中心城區42公裡岸線將實現基本貫通開放。時近歲末,本報記者多次踏訪蘇州河沿岸,實地見證已經建成開放的濱河段、仍在加緊施工的品質提升段的變化,深感「還河於民」的實施過程之難,不亞於浦江兩岸貫通。
  • 沿蘇州河而行·循聲|在蘇河灣沉澱對歷史和當下的思考
    沿蘇州河而行到達蘇河灣的那個下午,火傘高張,滾燙的陽光炙烤著大地。走近四行倉庫,廣場上遊人稀少。邊上,不清不濁的蘇州河河水互相推搡緩緩流淌。倉庫前的遊人也許並不知道「蘇州河」這個名字居然來自外國人,19世紀中期上海開埠之後,很多在滬外國人認為沿這條河流可以划船到蘇州,所以把它命名為蘇州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