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蘇州河而行·循聲|蘇州河的水質治理和城市人的自然觀

2020-12-22 澎湃新聞

9月15日,在蘇州河沿岸的公共綠地夢清園,「沿蘇州河而行」的參與者們針對蘇州河的水質治理、代表物種、蘇州河邊的自然教育以及現代人的自然觀等方面進行了一番探討。  講解:郭陶然 趙敏華 李蔚  視頻拍攝、剪輯:劉懿琛  策劃:沈健文(04:12)

夢清園和《尋夢清源》

蘇州河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水質治理,至今已經進行到第四期,近30年的變化有目共睹。河水告別了髒臭,飛鳥又開始徘徊,兩岸的生態有了一定的改善。城市荒野工作室創始人郭陶然參與編纂的《尋夢清源——上海蘇州河夢清園自然導覽》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出版的自然導賞系列讀本之一。在編寫過程中,他和工作室成員做了大量調查,以圖鑑的形式展示了夢清園中的生物物種,書中也梳理了蘇州河治理的全過程。此次漫步夢清園,嘉賓們的討論首先從蘇州河的水質治理和夢清園的誕生開始。

夢清園裡的兩位工人  澎湃新聞記者 沈健文 圖

趙敏華(上海市水務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

夢清園佔地面積八萬多平方米。當時市政府決定,該地塊拆遷後不新建樓房,而是由政府出資建設一個紀念蘇州河水質治理的公園。

夢清園內的地標是由鄔達克設計的原上海啤酒廠建築,其中的一座啤酒灌裝車間被改造成了夢清館——上海蘇州河展示中心。夢清園中還設計建造了一個小型的水質淨化展示模型。河水從蘇州河抽上來之後,經過低池、中池和高池的幾級沉澱過濾,再通過植物的淨化,實現含氧量的增加,參觀者能一步一步看到水質淨化的全過程。

郭陶然介紹《尋夢清源》和蘇州河治理 錄音、製作:王越洲

《尋夢清源》內頁  澎湃新聞記者 沈健文 翻拍

郭陶然(城市荒野工作室創始人):

對於蘇州河的汙染治理,除了需要運用技術上的手段之外,後期的維護也需要較多的生物多樣性方面的協助。如果只是採取人工營造的措施,人工的水系往往因為不符合生態原理,會出現水質反覆的問題。而通過生態修復的手段,魚類、底棲動物、水生植物等都能對水質淨化做很多貢獻。如今,通過《尋夢清源》這本書,人們也可以了解到上海這座城市的淡水溼地生態系統、水生生物的種類、功能及作用。

什麼物種能代表現在的蘇州河

行走蘇州河多次以後,我們也開始思考,有沒有什麼物種能夠代表現在的蘇州河。在此次行走夢清園的討論中,嘉賓們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郭陶然:

目前蘇州河邊比較常見的物種是夜鷺。夜鷺平時站在河濱或江濱,灰色的背,紅色的眼睛,在蘇州河和黃浦江都有分布、棲息,以捕魚為食。夜晚時分,它在水濱盯著水面,異常專注,保持至少兩到三分鐘紋絲不動,當有魚浮出水面,就俯衝過去捕食。

以前在蘇州河,包括黃浦江,夜鷺數量都沒有現在這麼多,主要是因為水質問題導致可供夜鷺捕食的魚的數量有限。現在,人們能察覺到夜鷺數量的明顯變化,這說明蘇州河裡的魚量增多了,水質有了一個變好的趨勢。

趙敏華談蘇州河內的生物等級和對放生的看法 錄音、製作:王越洲

 

蘇州河邊的夜鷺  劉懿琛 視頻截圖

夢清園內,夜鷺的一種亞成鳥  劉懿琛 視頻截圖 

趙敏華:

現在蘇州河裡的魚的等級是比較耐汙的類型,對水質要求不高的魚才能在河水中生存,比如鯽魚以及生命力特別頑強的黑魚。過去松江鱸魚在蘇州河也有分布,這和當時的地形、氣候,以及水土有關。西晉才子張翰寫了一首辭官回鄉品嘗鱸魚的詩:「秋分起兮佳景時,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裡兮家未歸,恨難得兮仰天悲。」此事被稱為「蓴鱸之思」,鱸魚也因此出名。不過因為水質不適合生存,野生的松江鱸魚在蘇州河已基本絕跡,目前只有人工養殖。

河流與自然教育、鄉土教育

對於上海的兒童和青少年而言,蘇州河是本地鄉土教育中一條比較重要、值得了解的河流。2014年左右,自然教育組織自然萌的創始人李蔚來到夢清園做親子活動,那時蘇州河上還有渡輪。大家都很好奇,那次活動的過程是怎樣的?

李蔚(自然萌創始人):

工作人員先讓參與活動的親子家庭從靠近外灘的地方上船,沿江坐一段渡輪,在渡輪上觀賞蘇州河的兩岸,再教孩子們做簡單的水質測試,通過實驗看蘇州河水質的大體情況。與此同時,自然教育導師也會講述蘇州河的歷史和人文掌故。坐船到昌化路橋附近的碼頭上岸,步行就到了夢清園。

李蔚談在夢清園做自然教育活動以及自己和蘇州河的淵源  錄音、製作:王越洲

李蔚為夢清園漫步的參與者演示簡單的水質檢測實驗  劉懿琛 視頻截圖

當時夢清園的知名度並不高,但我們對蘇州河這個主題很感興趣,在網上檢索上海有沒有可以體現蘇州河特點的場所,於是就找到了夢清園。園內的夢清館也是我們當時比較重要的活動點,館內用展板、模型等展示了蘇州河從汙染到治理的過程,包括蘇州河裡有哪些特色的物種,怎樣做節水處理等等。夢清館也很適合帶孩子們做類似尋寶的活動,通過遊戲的方式寓教於樂。

吳田(上海永禾生態經濟師,漫步參與者):

上海有很多郊野公園,理論上也適合做自然教育。但目前郊野公園的問題在於,設計階段只有設計工程團隊在做,而沒有讓未來可能參與的運營者提前參與進來,細化公園未來的業態,這樣導致運營團隊在入駐之後仍需要投入大量的改造費用,才能有利於自然教育和生境恢復活動的開展。

對於自然觀的探討

在蘇州河邊漫步時,我們常會看到放生的行為。作為生態相關從業者或自然教育者,三位嘉賓怎麼看待放生,又如何看待人和自然的關係?

趙敏華:

放生更多的是一種心靈上的寄託,但也不能肆意放生。如果傳播了少有天敵的外來入侵物種,譬如小龍蝦或者水葫蘆,對很多本地物種就會有災難性後果。

郭陶然:

無論這些受影響的生物本身具有何等價值,每一個物種都不應該因為人的選擇和人的欲望而被滅絕。為了人或動物而改善環境,可能某些角度有區別,但總體而言還是希望生態系統保持健康和穩定。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往往過於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我們所做的決策可能因為對自然的認識不足,而產生難以預計的後果。包括以前在荒漠地區植樹,後來證明某些做法違反了自然規律。

夢清園分享活動現場  劉懿琛 視頻截圖

德國也有這樣的例子。早先為了讓土地更好規劃,讓排洪更方便,很多城市的河流都被截彎取直,一條本來蜿蜒的河流變成了一條直的河流。但後來德國又重新推行了重塑自然計劃,把曾經人工變直的河流又恢復了原狀,因為人們發現,河流原有的生物多樣性等功能沒有了,河流的流速和水質變了,本來一些水灣的淺水區的生物多樣性和深水區截然不同,河道拉直後,水生生境相當於被人為地破壞了。

但這樣的河道恢復畢竟只能在小範圍的面積內實施。在上海這樣的超大型城市,如果現在把黃浦江旁邊的已有設施全部拆掉,塑造成一條蜿蜒曲折的黃浦江,然後把旁邊的灘涂營造成一個自然的灘涂,這顯然不符合現實社會的利益考量。

從放生到植樹,從填河到造河,當我們對自然做諸多幹預前,需要對它有充分的認知。一旦在前期沒有考慮清楚,後續就會有很多規劃和成本上的問題。

李蔚:

自然教育也包括引導孩子對人與自然的關係產生獨立的思考。如果大家共有一條河,共飲一江水,每個人各自還應該有不同的角色。每個人怎麼樣能夠合理地處理與周遭的關係,讓這江水可持續地與人共存。帶著這樣的問題,自然教育者為不同年齡層的孩子設計沉浸式的體驗,讓孩子有機會換位思考,意識到環境保護與善待人類自身的關係。

人類發展到今天,所有的物種都和人類息息相關。人類往往以這個星球的管理者自居,但其實我們和地球上的其他物種都是地球這個大家庭的成員。人類需要在這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夢清園裡的貓  澎湃新聞記者 沈健文 圖

(作者陳鑫培系「沿蘇州河而行」項目志願者,畢業於上海美術學院版畫專業)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沿蘇州河而行·循聲|青春在蘇州河邊
    這次和澎湃新聞城市漫步欄目一起行走蘇州河,才發現變化很大。我第一次來M50,是早在高中的某年暑假,去當時的上海美術館(就是南京西路的鐘樓,原來的上海跑馬總會大樓,現在變成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了)看完上海雙年展出來,在臨近出口的地方拿了一張位於M50的東廊畫廊展覽開幕的明信片。當時旁邊有個大哥哥也看到這明信片,兩個人就說要不要一起去看看。
  • 沿蘇州河而行·循聲|在不夜城綠地尋找童謠及其他
    沿蘇州河而行·循聲|在不夜城綠地尋找童謠及其他 澎湃新聞記者 馮婧 沈健文 2020-07-28 17:21 來源:澎湃新聞
  • 沿蘇州河而行·循聲|在蘇河灣沉澱對歷史和當下的思考
    沿蘇州河而行到達蘇河灣的那個下午,火傘高張,滾燙的陽光炙烤著大地。走近四行倉庫,廣場上遊人稀少。邊上,不清不濁的蘇州河河水互相推搡緩緩流淌。倉庫前的遊人也許並不知道「蘇州河」這個名字居然來自外國人,19世紀中期上海開埠之後,很多在滬外國人認為沿這條河流可以划船到蘇州,所以把它命名為蘇州河。
  • 沿蘇州河而行·循聲|早期市政和電影業地標
    6月6日,蘇州河漫步小組和湯惟傑老師一起,從蘇州河匯入黃浦江的地方出發,接近一段近代上海市政和電影業發展的往事。完整導覽請收聽文內音頻,文末可見航拍視頻。「沿蘇州河而行」第一段漫步地圖。 陳鑫培 繪製「沿蘇州河而行」之前言。
  • 沿蘇州河而行·地標|在夢清園做自然教育:人與河的共舞
    蘇州河的歷史、文化、環境汙染與治理歷程、水質如何檢測、水生動植物的科普……可以說的太多了。讓孩子們走近真實的河流,觀察它的水體狀態,了解它的歷史變遷,發現水鳥和魚蝦……在這個天然的課堂中,孩子們可以自然而然地熟悉城市的地理人文,掌握科學探索的簡單方法,培養鄉土意識。我認為,自然是最好的學校,跨學科的教育前沿,因為人類社會的一切都源於自然。
  • 沿蘇州河而行·貫通|17位漫步者的蘇州河關鍵詞
    2020年「沿蘇州河而行」小組共組織了8次漫步活動,從外白渡橋到外環,每一段路程中都能令人發現獨特的城市圖景。在體驗蘇州河兩岸濱河公共空間的同時,也引發了漫步者們對這座城市的回憶與思考。在2020「沿蘇州河而行」全程結束之時,漫步者們回顧了這一年的步行感受,並分享了屬於每個人自己的蘇州河關鍵詞。
  • 沿蘇州河而行·循聲|唱橋會——歌曲背後的集體創作
    這首歌曲關於蘇州河,關於河上的橋,也關於河邊的人。麗華是大肆本次蘇州河導覽的小助手,活動正式開始前,她和大肆提前踩了點,「當時也不明確自己將會以怎樣的身份來參與這次活動。在踩點時,我對途經的蘇州河上所有的橋梁,包括兩岸的歷史建築的認識是模糊的,甚至可以說是空白的,這對於我這樣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來說是有點恐怖的,因為我曾一度以為熱愛這片土地,但當我真正面對她時,卻不能講述更多。」於是,在大肆提議以音頻的方式融入行走的環節後,麗華就負責查找相關的歷史資料和信息,期待以一個「新人」的身份重新認識這座城市。
  • 筆記|沿蘇州河而行,一些久遠的記憶和意外溫柔的光
    今年(2020)澎湃城市漫步的主題是蘇州河而行,除了過程中用膠片拍了些,也打撈起起多年前與M50和邊上麵粉廠地塊的一些記憶。本篇的圖文均在「澎湃·城市漫步」欄目的「沿蘇州河而行」專題中首發,為了尋找十多年前這些數碼照片,我翻了好幾個備份硬碟,才發現心裡以為存在的大量圖片檔案,因為文件夾沒好好命名,都找不出來了,只有那麼幾張,姑且一看吧。
  • 沿蘇州河而行·貫通|共享水岸:蘇河兩岸工業遺產更新的思考
    在12月18日的「澎湃下午茶」中,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博士後朱怡晨分享了她對於蘇州河兩岸工業遺產更新的研究和思考。這其中既包含了對工業遺產的理解,也包含了對蘇州河兩岸工業遺產現狀的梳理,以及為了邁向全民共享的水岸,這些遺產地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 沿蘇州河而行·圖集|《此河舊影》裡的橋串起一趟旅程
    滬西蘇州河緊鄰滬杭鐵路線與中山北路以一河一鐵道一路並列向西延伸·1990  金宇澄 繪  澎湃新聞記者 沈健文 翻拍自《洗牌年代》金宇澄先生提示的這條線路十分吸引人,他還繪製了一幅彩色插圖,以無人機的視角展現《滬西蘇州河緊鄰滬杭鐵路線與中山北路以一河一鐵道一路並列向西延伸
  • 一條河 一座城!走通蘇州河:有風景、有生活、有歷史、有故事……
    從外環線到此處的沿河步道已接近完工,一旦貫通,普陀區和嘉定區的沿河步道就將相連。   在綠地裡,有許多鍛鍊健身的市民,其中就有77歲的張國恩老伯,他是長徵鎮本地人,從小在蘇州河邊長大,小時候常來這裡摸魚。「漲水的時候下網,等退潮了總能捉到一些魚。」張老伯說,後來水質變差,附近的居民都繞著走。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上海大規模治理蘇州河水環境。
  • 與城市共生!蘇州河42公裡岸線貫通水陸空全景大直播_與城市共生...
    與城市共生!蘇州河42公裡岸線貫通水陸空全景大直播 澎湃新聞 2020-12-28 08:44 來源:澎湃新聞
  • 蘇州河普陀段改造丨城市更新與當代藝術
    普陀區內蘇州河東起長壽路橋,西至涇陽路,河道長度約15公裡,岸線全長約21公裡,其岸線長度佔市區段蘇州河總長的50%。蘇州河普陀段設計師毛項傑介紹:「蘇州河普陀段是2018年10月份開始陸續施工的。我們當時梳理下來有19個斷點,經過梳理和打通之後,基本上已經貫通的節點是非常多的。」
  • 陸元敏:蘇州河
    從攝影師按下快門以至回溯前七八十年的歲月,季節、飲食、服飾、房屋……以及人的表情、人的意願、人的境遇其實並未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照片裡那些在重重限定之下、在宿命般的逼仄中夢想和受累的人,他們承受生活的堅忍和與生活的苦鬥,那些結實豐富的情境,構成了蘇州河最基本的面貌,也正是城市和河流蕪漫表象背後真實的經絡和骨骼,它有強大的活力,不管不顧,甚至有時候衝垮了人的預設,它的生動
  • 讓蘇州河熱鬧起來 讓蘇州河生龍活虎起來
    作為一名市民,在我的印象中,我們對黃浦江的開發還可以,對於蘇州河利用卻還很不夠。流經上海市區的黃浦江比流經英國倫敦市區的泰晤士河、流經法國巴黎市區的塞納河寬闊得多,江上遊輪、貨船來來往往十分熱鬧。可惜的是,黃浦江流經市中心的一段不那麼長:大體上就是從楊浦大橋至盧浦大橋吧。再則,由於江面寬闊,遊人若在兩岸欣賞船隻,白天的觀感並不醒目。
  • 在「都市之心」,書寫人民城市的美好未來|跨越蘇州河·靜安篇
    而據此前「一江一河」辦負責人透露,蘇州河42公裡岸線貫通已突破92%,年內基本貫通目標不變。見證新與舊的碰撞、現代與歷史的融合,位於城市「心臟」地帶的蘇河灣,未來將會描繪出怎樣一幅圖景?  蘇河灣兩岸「好戲連臺」  再過1個月,靜安段蘇州河上將又通一座新橋——昌平路橋。
  • 蘇州河,流淌出一部上海千年史
    翻拍自《潮起潮落蘇州河》河從「蘇州」來1843年上海開埠後,外國人認為眼前的這條大河(吳淞江)能通往聞名於世的中國絲織業中心和都會蘇州城,就將其稱為「蘇州河」,並在自己的地圖上作出標識。以後,這一稱謂便流行起來。蘇州河便成了吳淞江在上海境內的別稱,一直沿用至今。如今,蘇州河聞名遐邇,吳淞江卻被慢慢淡忘。
  • 蘇州河中心城區岸線:42公裡「山水人城相融」新畫卷
    外白渡橋邊上的蘇州河綠道黃浦段。記者 邢千裡攝 製圖:李潔臨近年末,蘇州河上海中心城區段42公裡岸線公共空間將基本貫通開放。濱水空間轉型重生,母親河的溫度觸手可及。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指引下,蘇州河不僅蜿蜒出「山水人城相融」的綠色新畫卷,更牽引、承託起濱水空間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綠色轉型。
  • 每日好詩 | 蘇州河
    我們奔跑,模仿風中那蘆葦和雲,模仿風本身,以及大地輓歌的其他變奏河岸奔跑,河岸變瘦。懸鈴木下的九月遲緩——開始於處暑,結束於霜降樹蔭惺忪散亂,影子裡變老的人,發梢結出白露在蘇州河,年邁的神在夜裡哽咽河水緩慢如同債務,互為蜃景的閘北和靜安,綠藻纏身的塑料模特,水怪或是運沙船。你呢?可有話還沒說完?
  • 蘇州河的新起點:岸線貫通是第一步,還要做透這篇大文章
    2020年歲末,蘇州河42公裡濱水岸線將迎來基本貫通開放。12月27日起,澎湃新聞推出系列報導,展現蘇州河兩岸,風情長卷舒展。還河於民,還岸線於民,讓人民在現代城市中詩意棲居,這也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生動實踐。文明依水而生,城市依水而興。兩條母親河見證了上海的欣欣向榮,一條是黃浦江,另一條就是蘇州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