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蘇州河而行·循聲|唱橋會——歌曲背後的集體創作

2020-12-24 澎湃新聞

《最溫柔的水鬼》MV版本之一  視頻製作:周天鳴(03:49)

城市中的河流有自己的特別之處,與鄉村裡的河流不同,它可能更多是一個文化概念,而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蜿蜒綿長的形態特徵,決定了它會穿過城市的不同片區。因此,沿河一路走下去就好像在欣賞徐徐展開的畫卷。散步的男女、釣魚的老者、憑欄眺望的異鄉人……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在河邊發生。

也因此,一千位漫步者心中,有一千條蘇州河。

7月11日是一個星期六,梅雨季的餘威還未散去,悶熱與潮溼的天氣裡,大家撐著傘開展了一次風雨無阻的「唱橋會」,在綿綿細雨中一路漫步、收集、分享與創作。本次行程從外白渡橋到恆豐路橋,中間途經乍浦路橋、四川路橋、河南路橋、山西路橋、福建路橋、浙江路橋、西藏路橋、烏鎮路橋、新閘橋和成都路橋,總共跨越了12座橋,可以說是大多數參與者迄今為止過橋數量最多的一次沿蘇州河的行走。

江西路橋  本文圖片均為張廷鈺拍攝

一直以來,許多音樂和影視作品都以蘇州河為主題,而本次活動的壓軸項目,也將由領唱人孫大肆收集參與者們關於蘇州河的隻言片語,把它們組合在一起,再加以編曲,創作成一首歌曲,最終帶領所有人在蝴蝶灣公園學習與演唱。這首歌曲關於蘇州河,關於河上的橋,也關於河邊的人。

麗華是大肆本次蘇州河導覽的小助手,活動正式開始前,她和大肆提前踩了點,「當時也不明確自己將會以怎樣的身份來參與這次活動。在踩點時,我對途經的蘇州河上所有的橋梁,包括兩岸的歷史建築的認識是模糊的,甚至可以說是空白的,這對於我這樣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來說是有點恐怖的,因為我曾一度以為熱愛這片土地,但當我真正面對她時,卻不能講述更多。」於是,在大肆提議以音頻的方式融入行走的環節後,麗華就負責查找相關的歷史資料和信息,期待以一個「新人」的身份重新認識這座城市。

在橋下空間乘涼的人

過橋的環衛工和他的車

烏鎮路橋入口的複雜地形

活動當天,每到一座橋,大家都會站上橋面,雙手搭著欄杆,面對江風,聽耳機裡的女聲細語訴說橋的故事。麗華覺得,這種具有儀式感的形式很有代入感,當她再次站在同一座橋上聽到自己聲音的那一刻,會產生同頻共振的感覺。而對於後來大家創作的歌曲,麗華認為這首歌既是集體的也是私人的,既是普遍的也是特殊的,橋還是橋,音樂和你我,也都成了橋。她在書寫自己的「隻言片語」時,將蘇州河上的橋置於更為廣闊的時空與歷史向度上,建議人們常去「觀看自我在水中的倒影」,「無論走在橋上的人,他們的面容如何改變,還留有多少訴說的空間,橋永遠是橋,它如一座豐碑,在歷史的物理空間和每個人的記憶裡,可以讓我們不斷去印證和觀看自我在宏大宇宙之中的水位線。」或許正如麗華所說,人類應該拋卻某些獨尊的傲氣,謙遜地把自己擺在整個宇宙體系裡,去不斷地審視和修正自我的位置。

細細品味歌詞,我們會發現,參與者們由於年齡、性別、性格和職業等方面的個體差異性,歌詞中包含了從不同的角度描繪的蘇州河。

「唱橋會」創作隨感互讀  視頻製作:孫大肆  錄音:王越洲  圖片均來自「沿蘇州河而行·唱橋會」參與者(06:51)

有的參與者聚焦在河邊的人的故事。譬如佔黑,她以細膩的女孩子的筆觸寫下了「風扇停了,水變成風;外婆備下黃魚澆頭,不哭不笑到明年」這樣有畫面感的片段,讀來只覺得梅雨季潮溼的氣息撲面而來,還夾雜著些許黃魚面的鮮味。佔黑的家鄉在河網更加密集的嘉興,她從小住在運河的河邊,河水對於她來說是像花鳥魚蟲一樣,是親切的存在,因此一提起蘇州河,她就自然地憶起極具生活氣息的場景。

又如鑫培,二十多歲的男孩,蘇州河上的橋使他想起昔日的戀人與好友。其實對於許多90後來說,蘇州河髒臭的過往以及悠久的歷史他們或許未曾經歷,但婁燁的電影《蘇州河》卻能算是年輕一代心目中的愛情經典之一。牡丹飛身從橋上躍下的瞬間和那句不朽的追問「你會像馬達一樣來找我嗎」,都為這條河蒙上一層浪漫的色彩。橋永遠矗立,而一起過橋的人卻永遠是新的,物是人非,沒有什麼是可以預知的。於是鑫培寫下了「流水的人,鐵打的橋」這樣浪漫的句子。

有的參與者極具數學和邏輯思維,注意到橋的形態,並由此產生有趣的哲思。我們的行走項目名為「沿蘇州河而行」,參與者btr巧妙地提出了「橋在反對沿蘇州河而行」這樣的觀點。他觀察到,我們行走的路線是平行於河道的,而橫跨蘇河的橋梁卻要與之呈九十度,便賦予了橋梁反對的意願。「 我覺得橋是一種虛幻的可能性,就好像有『另一邊』似的,但另一邊和這一邊其實沒啥兩樣……最後你發現,另一邊和這一邊如果要有差異性,得消滅橋才可以。 」橋與河,人與橋,平行或垂直,源遠流長的蘇州河也可以啟發現代人產生新潮的哲思。

河邊的人

而我則關注到了蘇州河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氣味。我是一個對氣味很敏感的人,時常有在地鐵上聞到某款熟悉的香水味而想起某位故人的經歷,氣味仿佛一串隱形密碼,在進入我鼻腔的瞬間,「咔」的一聲顯示「密碼正確」,我的大腦便開始檢索與這種氣味匹配的人與故事。在所有的電影、史料與文學作品裡,只要提起蘇州河就必定會提起它的氣味,甚至還會有些妖魔化。鑫培的母親也在分享小時候的經歷時說,在外白渡橋下遊泳的孩子上岸後都要用香皂搓好久,「蘇—州—河」三個字,一讀出口,好像就使得人們下意識地關聯到一個掩鼻的動作。氣味似乎前幾十年一直是蘇州河並不美好的一面,可正是這種氣味,才將蘇州河與其他任何大大小小的河流有所區分。歌曲的開頭用到的兩句詞,正是我發出的感慨:「如果沒有一點點臭味,蘇州河與其他河有什麼不一樣?」如今,蘇州河的臭味已幾乎聞不到,但是對於許多老上海人來說,相信這種氣味是刻在感官裡難以抹去的。

除了氣味,與蘇州河有關的奇聞逸事也很有趣。某次和朋友在強家角橋上散步時,我聽聞了一個「鬼故事」,大致是說小時候一所學校的情侶不小心墜河,女生被救了上來,男生的屍體卻消失不見,直到頭七那天,才出人意料地在河流上遊被發現。這使我想起許多與鄉村跟河流相關的文學作品裡常提到的水鬼,一種與冤屈和復仇有關的生物,但我也想起《蘇州河》中跳橋的牡丹,她會變成水鬼嗎?這樣為愛情不顧一切的單純女孩子,想必就算成了水鬼,也是最溫柔的一個,大概不會忍心拉無辜的人下水。歌詞的末尾便是我替牡丹發聲:「我要做最溫柔的水鬼」。

釣魚的人

南北高架下,一輛帶著漁網的電動車。

整首歌裡還有一些細碎而極具畫面感的意象,如「黃梅雨天」、「兩岸摩天樓」、「待售的烏龜」和「釣魚的男子」等,皆為大家在行走途中所見和遇到的人和物。這所有的靈光乍現,在孫大肆的融合下,最終誕生出這首《最溫柔的水鬼/The Suzhou canal shows all of it》。

麗華的音頻導覽《外白渡橋》  朗讀:麗華  錄音、製作:孫大肆

孫大肆的《浙江路橋和廈門路的故事》,滬語和普通話交織。 念白、錄音、製作:孫大肆

作為本次「唱橋會」的帶領人,孫大肆不僅是一位音樂創作者,更是河邊的居住者以及蘇州河變遷的親歷者。「廈門路60弄20號,我小時候寒暑假總是住在這裡。前弄堂出來,是廈門路,後弄堂出去,就是南蘇州河路,往西面一彎,就是浙江路橋了……印象中小朋友們喜歡把小悠悠的身體插在橋梁交叉的方形空隙裡,想像自己是飛行員。這個時候橋面上是喧鬧的,我是安靜的。」

大肆的外婆更是大半輩子都住在蘇州河邊,1930年她出生於河邊的長康裡,婚後又搬到河對岸的廈門路60弄,並在長壽路橋的紡織廠做技術工人。65歲前,外婆的生活軌跡一直都與蘇州河息息相關,直到1995年河岸兩邊拆遷,才搬到現在居住的彭浦新村。生命的曲線與蜿蜒的河道並行著,交織著,裹挾著河邊居住者的生活印記滾滾向前。

蘇州河畔的門面房和延伸到河邊的道路

這樣的經歷也成為大肆為蘇州河創作歌曲的初衷之一。最初,大肆準備專門為線路中的12座橋創作歌曲,也就是本次行走的名稱「唱橋會」的由來。她認為,每個上海人心目中都可能有一座「外婆橋」(來自童謠「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這座橋也許就是蘇州河上的某一座。當大肆真正收集完20份來自參與者的隻言片語,她發現大家的感受不僅僅鎖定在橋上,而是沿蘇州河蔓延開來,橋是其中的一部分。人們的往事、情感,也都是它的一部分。

河南路橋上和橋下的人

蘇州河在大家筆下仿佛是具有靈魂的母體,滋養著、容納著、放任著這一切發生。每個人的感受都通過一種平等的、投入的以及不帶壓力的方式融匯進來,而即興創作更使得這首歌真正屬於此時此刻在此地的每一個人。它唱的不只是橋,還有與蘇州河有關的一切。

「我作為帶領者,這時也成為了一座橋,將每個人的能量匯集、融合,再散開,當大家學會並唱出這首歌的時候,大家也同時感受到了彼此。」大肆這樣說道。人造了橋,橋又把人聯結在一起,走過蘇河的一座座橋,彼此分享掌故與回憶,編織出新的感受和記憶,這大概就是本次活動的意義。

《最溫柔的水鬼》MV版本之二  視頻製作:孫大肆  錄音:王越洲  圖片均來自「沿蘇州河而行·唱橋會」參與者(04:18)

「沿蘇州河而行」第三和第四次行走示意海報 製圖:陳鑫培

(作者張廷鈺系上海師範大學本科生,「沿蘇州河而行」項目志願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沿蘇州河而行·循聲|在不夜城綠地尋找童謠及其他
    沿蘇州河而行·循聲|在不夜城綠地尋找童謠及其他 澎湃新聞記者 馮婧 沈健文 2020-07-28 17:21 來源:澎湃新聞
  • 沿蘇州河而行·循聲|早期市政和電影業地標
    6月6日,蘇州河漫步小組和湯惟傑老師一起,從蘇州河匯入黃浦江的地方出發,接近一段近代上海市政和電影業發展的往事。完整導覽請收聽文內音頻,文末可見航拍視頻。「沿蘇州河而行」第一段漫步地圖。 陳鑫培 繪製「沿蘇州河而行」之前言。
  • 沿蘇州河而行·循聲|青春在蘇州河邊
    澎湃新聞記者 周平浪 圖一在我能想起的最早的有關蘇州河的記憶中,奶奶家破敗的棚戶房子在蘇州河邊,我坐在爸爸自行車的後座上去看她。如果是落雨天,我就鑽在他的雨衣裡,透過縫隙,看到外面沿街高牆上加設的黑色、滿刺的籬笆。一種淺灰色的疏落的心情,自行車往前,雨點往後。走進棚戶前,需要走過一段會翹起來的石板路。
  • 沿蘇州河而行·循聲|在蘇河灣沉澱對歷史和當下的思考
    沿蘇州河而行到達蘇河灣的那個下午,火傘高張,滾燙的陽光炙烤著大地。走近四行倉庫,廣場上遊人稀少。邊上,不清不濁的蘇州河河水互相推搡緩緩流淌。倉庫前的遊人也許並不知道「蘇州河」這個名字居然來自外國人,19世紀中期上海開埠之後,很多在滬外國人認為沿這條河流可以划船到蘇州,所以把它命名為蘇州河。
  • 沿蘇州河而行·循聲|蘇州河的水質治理和城市人的自然觀
    ,「沿蘇州河而行」的參與者們針對蘇州河的水質治理、代表物種、蘇州河邊的自然教育以及現代人的自然觀等方面進行了一番探討。 城市荒野工作室創始人郭陶然參與編纂的《尋夢清源——上海蘇州河夢清園自然導覽》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出版的自然導賞系列讀本之一。在編寫過程中,他和工作室成員做了大量調查,以圖鑑的形式展示了夢清園中的生物物種,書中也梳理了蘇州河治理的全過程。此次漫步夢清園,嘉賓們的討論首先從蘇州河的水質治理和夢清園的誕生開始。
  • 沿蘇州河而行·貫通|17位漫步者的蘇州河關鍵詞
    2020年「沿蘇州河而行」小組共組織了8次漫步活動,從外白渡橋到外環,每一段路程中都能令人發現獨特的城市圖景。在體驗蘇州河兩岸濱河公共空間的同時,也引發了漫步者們對這座城市的回憶與思考。在2020「沿蘇州河而行」全程結束之時,漫步者們回顧了這一年的步行感受,並分享了屬於每個人自己的蘇州河關鍵詞。
  • 沿蘇州河而行·圖集|《此河舊影》裡的橋串起一趟旅程
    漸漸地,終於讀到這篇《此河舊影》,位於全書前五分之一,就像一部電影徐徐展開,而腦中浮現的視覺畫面竟然來自於陸元敏的攝影集《蘇州河》,只不過變成了動圖的樣子。滬西蘇州河緊鄰滬杭鐵路線與中山北路以一河一鐵道一路並列向西延伸·1990  金宇澄 繪  澎湃新聞記者 沈健文 翻拍自《洗牌年代》金宇澄先生提示的這條線路十分吸引人,他還繪製了一幅彩色插圖,以無人機的視角展現《滬西蘇州河緊鄰滬杭鐵路線與中山北路以一河一鐵道一路並列向西延伸
  • 筆記|沿蘇州河而行,一些久遠的記憶和意外溫柔的光
    今年(2020)澎湃城市漫步的主題是蘇州河而行,除了過程中用膠片拍了些,也打撈起起多年前與M50和邊上麵粉廠地塊的一些記憶。本篇的圖文均在「澎湃·城市漫步」欄目的「沿蘇州河而行」專題中首發,為了尋找十多年前這些數碼照片,我翻了好幾個備份硬碟,才發現心裡以為存在的大量圖片檔案,因為文件夾沒好好命名,都找不出來了,只有那麼幾張,姑且一看吧。
  • 沿蘇州河而行·貫通|共享水岸:蘇河兩岸工業遺產更新的思考
    《上海市行號路圖錄》裡的蘇州河兩岸工業建築,由朱怡晨編輯。蘇州河工業文明的歷史是值得銘記的。我們在說它是上海的母親河時,會提到蘇州河是中國工商業的發源地。「沿蘇州河而行」漫步者在中遠兩灣城內遙望對面夢清園裡的上海啤酒廠舊址。
  • 沿蘇州河而行·地標|在夢清園做自然教育:人與河的共舞
    本文圖片均為 唐繼榮 攝百多年前,來自西方的冒險家們沿著吳淞江溯流而上,到達了盛產絲綢的蘇州城,於是將途經的河流稱作「Soochow Creek」,意為「通向蘇州的小河」。「蘇州河」之名自此流傳開來。隨河流之名一同興起的,是河兩岸的建築與產業。外白渡橋、禮查飯店、百老匯大廈、上海郵政總局……十裡洋場的繁華在水汽中氤氳遠去。
  • 逆流而上,我們拍攝了蘇州河上30座橋,每天你從哪座過?
    上海蘇州河沿岸42公裡岸線即將貫通,2020年12月15日,上觀新聞記者從黃浦江沿蘇州河逆流而上,從蘇州河水閘一直到上海中環線的真北路橋,挨個兒為蘇州河上的30座橋梁留下「標準照
  • 逆流而上,蘇州河上30座橋,每天你從哪座過?
    上海蘇州河沿岸42公裡岸線即將貫通,日前,上觀新聞記者從黃浦江沿蘇州河逆流而上,從蘇州河水閘一直到上海中環線的真北路橋,挨個兒為蘇州河上的30座橋梁留下「標準照」——23、華政橋(人行橋)。蘇州河上唯一一座用單位名稱命名的橋,就是「華政橋」。華政橋在曹楊路橋上遊約800米處,連接著蘇州河兩岸的華東政法大學校區。
  • 蘇州河文化藝術節 上海市民同唱蘇州河之歌
    蘇州河文化藝術節 上海市民同唱蘇州河之歌 >  中新網上海10月18日電(記者 許婧)「蘇州河畔,人生長廊……」對蘇州河的感恩,為蘇州河而驕傲,為蘇州河而高歌都濃縮在一曲《蘇州河之戀》中。
  • 讓蘇州河熱鬧起來 讓蘇州河生龍活虎起來
    作為一名市民,在我的印象中,我們對黃浦江的開發還可以,對於蘇州河利用卻還很不夠。流經上海市區的黃浦江比流經英國倫敦市區的泰晤士河、流經法國巴黎市區的塞納河寬闊得多,江上遊輪、貨船來來往往十分熱鬧。可惜的是,黃浦江流經市中心的一段不那麼長:大體上就是從楊浦大橋至盧浦大橋吧。再則,由於江面寬闊,遊人若在兩岸欣賞船隻,白天的觀感並不醒目。
  • 鉤沉|工業遺存:蘇州河寶成橋,有生命的城市景觀
    在蘇州河「十八灣」之中,寶成灣、寶成橋的名稱頗有詩情畫意。「寶成」二字避開了「保成」的世俗,寓意為「此處有寶,成事在人」。此橋此灣雖有多個名稱,但歷經年代的風雨,還是寶成橋、寶成灣朗朗上口、印象深刻。
  • 沿蘇州河而行·地標|河濱大樓的房客,一塊上海近代史拼圖
    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收集並提供大樓的歷史河濱大樓位於今天上海市虹口、靜安(原閘北)、黃浦區交界處,由天潼路、江西北路、河南北路和蘇州河圍出的地塊。公共租界與閘北交界處在其西側不遠處的西藏北路,而天后宮與上海總商會作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出資購得北河南路對面區塊」,曾是租界中的華區飛地,司法管轄並不隸屬於租界。
  • 一條河 一座城!走通蘇州河:有風景、有生活、有歷史、有故事……
    溯流而上,從外白渡橋至外環線,蘇州河途經黃浦、虹口、靜安、普陀、長寧、嘉定6個區。蜿蜒綿長的河水,在上海腹地流淌出一道溫柔的生命印記,城市空間就這樣沿著河堤兩岸,密密生長。 不過,近代上海依然在蘇州河的兩岸起興。   1848年的法文上海地圖中,將她同時標註了「Woosung」與「Soochow」——原來,上海開埠後,外國商人知道從這條河可以行船至蘇州,便叫她「通往蘇州的小河」。1848年,上海道臺麟桂與英國駐滬領事阿禮國籤定擴大英租界協議時,第一次在正式文本中將吳淞江上海段稱為蘇州河,一直沿用至今。
  • 「中華好歌榜」年度十大金曲候選歌曲(29):《蘇州河》
  • 《我的祖國》歌曲創作背後的故事
    2020年是建國71周年,當我們在國慶節一起演唱《我的祖國》歌曲時,一定很想知道這首優美、開闊、充滿著陽剛之氣的歌曲背後的故事。在金秋十月讓我們重溫《我的祖國》歌曲創作背後的故事。因為劇組每天的花銷巨大,沙蒙請喬羽加快創作。喬羽原以為這部電影只是打仗一類的單一內容,在看過樣片後,被感動了,他問導演沙蒙:「對歌詞有什麼要求?」沙導演說:「只希望將來片子沒人看了,而歌卻能流傳下來。」
  • 陸元敏:蘇州河
    《蘇州河》 成了那幾年最主要的功課,他沉浸於「停牢"這樣的「辰光」的欣喜中。 就這樣,光陰荏苒,我們看見一個人從河邊走過來,走向今天,身後的河流漸行漸遠,即便如此,他也發現他的身心裡依然伸展著那條悠長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