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聊婚姻》謝謝關注本文。
新中國第一個國慶節是在1949年10月1日。2020年是建國71周年,當我們在國慶節一起演唱《我的祖國》歌曲時,一定很想知道這首優美、開闊、充滿著陽剛之氣的歌曲背後的故事。在金秋十月讓我們重溫《我的祖國》歌曲創作背後的故事。
《上甘嶺》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故事片。由沙蒙、林杉執導,高保成、徐林格、劉玉茹等主演。於1956年12月1日上映。《我的祖國》是《上甘嶺》電影的主題歌。這首歌唱出志願軍戰士對祖國、對家鄉的無限熱愛之情和英雄主義的氣概。由喬羽作詞,劉熾作曲,郭蘭英演唱。
《我的祖國》用抒情和激情相結合的筆調,表達了志願軍戰士熱愛祖國的感情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這首優秀的抒情歌曲,深切地表達了濃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深得廣大群眾的喜愛首次播放後就紅遍全國,一直流傳至今,幾十年來一直是中國人民最喜愛的歌曲之一。
喬羽每次說起創作這首《我的祖國》時,都會引起他激動深情的回憶。1956年,導演沙蒙找到喬羽要其為《上甘嶺》主題曲作詞。在長影沙蒙導演告知喬羽《上甘嶺》影片已經拍完,樣片也剪出來了,只留下安排插曲的那幾分鐘戲,等歌出來後補拍。因為劇組每天的花銷巨大,沙蒙請喬羽加快創作。喬羽原以為這部電影只是打仗一類的單一內容,在看過樣片後,被感動了,他問導演沙蒙:「對歌詞有什麼要求?」沙導演說:「只希望將來片子沒人看了,而歌卻能流傳下來。」
喬羽寫好歌詞交給沙蒙,沙導演反覆看了十幾分鐘,一語不發,最後大聲說了一句:「行,就它了!」 第二天,沙導拿著稿子又回來了,喬羽心想,這下壞了,肯定不行。沙蒙問他,為什麼不寫成「萬裡長江波浪寬」,這不更有氣勢嗎?喬羽聽後對沙導說,用「萬裡長江」也可以,氣勢也大,長江雖長,但在全國僅此一條,沒有見過長江的人很多。如果這樣寫,可能會讓那些遠離長江的人們從心理上產生距離,失去親切感。對大多數人來說,「祖國」並不是一個抽象概念,在這個詞背後永遠是記憶中家鄉門前的那條河,一望無際的田野,辛勤勞作的親人,而河上發生的事情與生命息息相關,寄託著一方百姓的喜怒哀樂。如果開頭用「萬裡長江」,那麼就會失去很多很多的人,在長江邊上住的人畢竟是少數啊。一句「我家就在岸上住」,既表達了對家鄉的親切感,也表達了對祖國的依戀。沙導演聽後,連聲說:「對,對,就『一條大河』!就『一條大河』!」
拿到喬羽的歌詞,作曲家劉熾非常滿意。劉熾把自己關在屋子裡整整一個星期,除了吃飯、睡覺、散步、一遍又一遍地反覆唱這十首歌。唱累了用笛子吹,吹累了又唱,從中揣摩,體會這些歌曲奧秘,分析它們的旋律、情趣、節奏。最後,在《盧溝問答》的頭兩句中找到了靈感。劉熾把這頭兩句略加改動,又一氣呵成了前五句歌詞的曲譜,最後完成了這個恢宏壯麗氣勢磅礴的曲譜。
喬羽提出請郭蘭英來唱《我的祖國》。郭蘭英試唱後,長影便選定她作為歌曲的演唱者。歌曲的錄音是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音棚裡進行的,郭蘭英深情的演唱使在場的人眼裡含著熱淚。錄製完成後的第二天電臺便向全中國播放了這支歌,這時候,電影《上甘嶺》還沒有公開放映。
1998年2月7日,《羊城晚報》在第8版以《一條大河波浪寬》為標題,介紹了《上甘嶺》影片中那位志願軍女戰士在坑道裡給戰士們唱歌的生活原型、天津市和平區新興街志願者協會吳炯的動人故事。1950年,17歲的吳炯在四川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1951年又加入了中國人民志願軍。上甘嶺戰役中,她冒著槍林彈雨,運送彈藥食品,搶救傷病員……其中有位叫姚餘達的戰友,就是吳炯從死神手中奪回來的。
1955年,吳炯轉業到天津工作。她把自己的原名吳祖福改成吳炯,把自己一系列立功受獎的榮譽悄悄地隱藏起來,默默無聞地工作生活了40年。姚餘達尋找救命恩人長達45年,直到他在1997年第7期《中華老年》雜誌上看到一篇《上甘嶺女衛生員的昨天和今天》的報導,才「順藤摸瓜」找到了闊別將近半個世紀的救命恩人。
《老牛聊婚姻》謝謝關注點讚。你的鼓勵是對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