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河邊
看日升日落
我老了
蘇州河的歌
依然那樣年輕
——王雪芳《閱讀蘇州河》
再沒有哪一條河流像蘇州河這樣,與上海如此親近,密不可分。
溯流而上,從外白渡橋至外環線,蘇州河途經黃浦、虹口、靜安、普陀、長寧、嘉定6個區。蜿蜒綿長的河水,在上海腹地流淌出一道溫柔的生命印記,城市空間就這樣沿著河堤兩岸,密密生長。
圖說:蘇州河最美「城市會客廳」亮相 楊建正/攝
相較於黃浦江的寬闊浩蕩,蘇州河顯得樸素平凡,兩岸夾雜著弄堂亭子間的家長裡短。其實,歷史上的蘇州河也有過波瀾壯闊的時候,那時的她還叫吳淞江,古人無數次在蓴鱸之思中念及的地方。
幾乎大半個古代上海,就在她的身畔孕生——唐天寶年間逐漸興盛的青龍鎮,是上海的城市起點;下遊近海處被稱為「滬瀆」,則是上海城市簡稱的命名來源。
吳淞江河道曲而多彎,明代散文家歸有光稱其「古江蟠曲如龍形」。因河沙淤積,她漸漸成為了黃浦江的支流。不過,近代上海依然在蘇州河的兩岸起興。
1848年的法文上海地圖中,將她同時標註了「Woosung」與「Soochow」——原來,上海開埠後,外國商人知道從這條河可以行船至蘇州,便叫她「通往蘇州的小河」。1848年,上海道臺麟桂與英國駐滬領事阿禮國籤定擴大英租界協議時,第一次在正式文本中將吳淞江上海段稱為蘇州河,一直沿用至今。
這個充滿海派特色的新名字,蘇州河並未適應不良。她早已不是自然空間上的河流,更被賦予深刻的歷史文化意義。百年前的建築今天仍矗立兩岸:被迫通商的惘然,半殖民地的屈辱,十裡洋場的迷離,河畔浴血的壯烈,迎接黎明的喜悅……蘇州河的悠悠柔波,就是上海這座城市的歷史脈搏。
圖說:蘇州河北岸虹口區郵政大樓段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攝
19世紀60年代起,中國最早的麵粉、紡織、化工等民族工業在這裡起步。工廠多了,人員密集,陣痛也隨之而來。大量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河中,黑臭汙染讓上海人深惡痛絕。
蘇州河兩岸有過「遠東第一公寓」,也曾塞進了「三灣一弄」棚戶區。而河裡沒有魚了,只有「突突」的小火輪穿梭來往。瓜果蔬菜、水泥石子、垃圾糞便,都在汽笛聲聲中裝卸。1978年前後,蘇州河魚蝦絕跡、路人掩鼻,甚至在蘇州河與黃浦江交界處還形成了一道明顯顏色「分界線」:黃浦江水是黃的,蘇州河水是黑的。
然而,即使在蘇州河因汙染而蒙塵時,人們心底深處仍然懷著一絲對母親河的眷戀。
這份感情在文學作品裡留存下來,比如上海「爺叔」金宇澄在《繁花》裡所寫的:「經過了蘇州河,煙囪高矗入雲,路人黑瘦,到中山北路,香料廠氣味衝鼻,氧化鐵顏料廠紅塵滾滾……沿途所見,全部算上海。」水像醬油,但偏偏「溫良穩重,有一種親切感」。
更多帶著溫度的畫面,印刻在每個老上海人的記憶中。有人在途經路上「苦中作樂」,猜測今天的河水泛起什麼金屬色澤,會不會有茅盾在《子夜》開頭時所寫的那樣:「蘇州河的濁水幻成了金綠色,輕輕地,悄悄地,向西流去。」
也有人怨聲載道地離開。不過昔日的「逃離」,讓今天的「走近」更有意義。
1996年6月5日,新民晚報頭版刊登《齊心協力讓蘇州河換新顏 市區段沿岸5區今立「軍令狀」》,記錄下百姓翹首以待的那一刻——上海啟動蘇州河綜合整治。經過多年努力,母親河終於水清岸綠、鳥語花香。
圖說:蘇州河南岸(外白渡橋—河南路橋)濱河公共空間景觀提升工程正在逐步向公眾開放 楊建正/攝
年輕人肯定沒有了「黑如墨,臭如糞」的昔日印象。而在蘇州河南岸、江寧路橋東側,一個三面環水的環保主題公園紀念了這場工程。它叫「夢清園」,意思是「讓蘇州河變清,是上海幾代人的願望與夢想」,是蘇州河綜合治理成果的縮影。
而今,另一個值得紀念的時間節點即將到來——到今年年底,蘇州河中心城區42公裡濱水岸線有望基本貫通開放。這條美好的母親河,不僅承載著悠遠鄉愁與文化記憶,更將演繹人民城市的新時代新傳奇。
歷經千年歲月,見證百年滄桑,重又煥發新生……也許走通蘇州河後,我們才能真正讀懂上海。誠如作家程乃珊所述:「蘇州河,上海故事從這裡開始。」
本報記者的記錄,便也從這裡開始。
《閱讀蘇州河》為「詩話蘇河 閱讀靜安」詩歌徵集活動獲獎作品。活動由新民晚報社與蘇州河貫通(靜安段)公共藝術創作組主辦,百首獲獎詩詞將鐫刻在蘇州河畔公共空間。
新民晚報記者 楊潔
北岸行記
沿著蘇州河北岸一路向東步行,記憶中還是第一次。雖然平時曾經斷斷續續地經過一些其中的道路,但畢竟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
這次,居然一口氣從外環線走到了外灘,最大的感受是,一路有驚喜,未來可期盼,已然能夠感受到北岸全線貫通後的精彩,有風景、有生活、有歷史、有故事。
圖說:建德花園濱江步道秋景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攝(下同)
依河而居
少時捉魚老來賞景
此次北岸之旅的始發地,是外環線以東的建德花園綠地。從外環線到此處的沿河步道已接近完工,一旦貫通,普陀區和嘉定區的沿河步道就將相連。
在綠地裡,有許多鍛鍊健身的市民,其中就有77歲的張國恩老伯,他是長徵鎮本地人,從小在蘇州河邊長大,小時候常來這裡摸魚。「漲水的時候下網,等退潮了總能捉到一些魚。」張老伯說,後來水質變差,附近的居民都繞著走。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上海大規模治理蘇州河水環境。令張老伯感到高興的是,20多年努力如今終於收穫成果,蘇州河又變清了,魚兒也回來了,他又能像小時候一樣來河邊散步休憩了。
建德花園綠地的沿河步道,張老伯也是看著一步步變遷至此。最早是荒地,還留著戰爭時期修建的碉堡,後來變成苗圃,苗圃搬遷後修建了沿河小道,但路況差,而現在整修一新了,是他記憶中河岸最好的狀態。「等以後全面貫通了,聽說可以一直通到外灘。」張老伯說,每天在步道走走,看看奔流不息的河水與兩岸旖旎的風光,都會覺得很幸福。因為他親眼見證了這一切是如何從無到有、失而復得,並得以繼續傳承給子孫後代。
圖說:外白渡橋上海大廈段「蘇河之源」
沿河綠地
傳來一曲《北國之春》
在古北路橋附近,突然聽到一曲薩克斯演奏的《北國之春》。循聲而去,在橋洞下的長風壹號綠地工地門口遇到了兩位正在吹奏的老伯,他們是薩克斯愛好者,一直在附近的沿河綠地練習。
老伯說,長風濱河綠地其實也很有看頭,最明顯的地標,就是矗立在河邊的一個大煙囪,那裡曾是他們最愛的演奏地點。
原來長風公園周邊,曾是上海乃至中國民族工業的崛起之地。原本的「鄉下頭」,因為開始大量興建工廠,開始有了城市的模樣。大煙囪就是1947年興建上海試劑總廠的遺存,和幾棟老廠房一起,被保留下來成為綠地的一部分。其他工業舊址還包括1922年創立的德商大華利衛生食料廠,後來成為上海酵母廠;1923年創辦的日商燧生火柴廠,即後來的上海火柴廠。周邊還有長風化工廠、天廚味精廠、天利氮氣廠等工廠舊址。
可以說,一條蘇州河承載起了幾代中國人實業興邦的理想,見證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崛起與輝煌。如今,中國已經實現成為世界製造業大國的目標,而這些蘇河畔的工廠也結束了歷史使命,化作春泥更護花,在轉型成為綠色生態走廊的蘇河畔,靜靜講述著自己的故事。
懷舊河堤
水不臭了路乾淨了
告別了已經華麗轉身的老工業區,繼續一路向東出發,只覺得這一段蘇河北岸的風格頗為「懷舊」。彩繪河堤、沿河馬路、街邊的老宅,讓人回想起了小時候沿著「臭河浜」一路玩耍的景象。現在河不臭了,路變乾淨了,但河堤的「老味道」還在,之前一路走來只覺得變化極大,唯有這段河堤,還是許多上海人記憶中熟悉的樣子。
途中,還能見到強家角橋,它是蘇州河上「最後渡口」的所在地,直到1997年最後一班渡輪停航前,還承擔著運送市民過河的任務。後來隨著一座座橋梁架起,過河不再成為難題,而強家角也見證了蘇州河交通從渡輪向橋梁轉身的最後一幕。
圖說:北岸光復西路段步道
灣裡人家
熟悉的河永遠的家
盤灣沿岸有華府樟園、大華清水花園、大華清水灣3期與康泰公寓四個小區,在未來貫通後,穿過三個小區的沿河步道將直通華政北區校門,可以再次回到光復西路上。
行走在僻靜的盤灣步道,突然一抹紅色出現在視線中,走近一看,是優秀歷史建築瑞華公館。最早這裡被稱為「徐園」,2009年6月,經歷過平移95米的同時,頂升2米,旋轉了35度的老洋樓緊鄰蘇州河,屹立於小區內的一角。如今的瑞華公館已經成了餐廳,但從一磚一瓦之間依然能夠領略其昔日的輝煌。
離開盤灣回到光復西路,穿過鎮坪路橋,就是昔日著名的「三灣一弄」——潭子灣、朱家灣、潘家灣和河南岸的藥水弄。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這段河的旁邊出現了大批棚戶區。到抗戰時期,躲避戰亂的難民安身立命的地方,是比棚戶區條件更惡劣的「滾地龍」,毛竹為梁、泥巴糊牆、蘆席作頂,生活極為艱苦。
圖說:中遠兩灣城沿河步道
解放後,「三灣一弄」的居住條件有所改善,但還是上海聞名的「下只角」。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隨著上海第一輪大規模舊區改造,潭子灣、潘家灣和王家宅被稱為「兩灣一宅」的動遷改造終於啟動。1999年底,中遠兩灣城的興建工程打下了第一根樁,「三灣一弄」終於成為歷史。
走在中遠兩灣城風景如畫的沿河步道,已經絲毫找不到曾經舊區的印跡。幾位老人坐在河邊用蘇北話聊著天,一問才知道他們是「老三灣人」,動遷後又把房子買回了中遠兩灣城在「三灣一弄」原址上新建的商品房。那片熟悉的地方,那些熟悉的河灣,才是他們心裡永遠的家園。
圖說:西藏北路橋邊的四行倉庫
岸上建築
見證歷史目睹繁榮
離開兩灣城進入恆豐路,長壽路橋以南,是新建的靜安國際中心,這裡的沿河步道已經修建完成。從這裡繼續向東,斷斷續續有幾段步道正在進行最後的施工,彎彎繞繞回到河邊,很快就是西藏北路橋,這裡坐落著一座非常著名的建築——四行倉庫。
不久前的一部電影《八佰》讓四行倉庫成為上海最熱門的景點之一。在倉庫西側的廣場,至今還有市民前來擺放鮮花和祭品。看著布滿彈孔的牆壁,回憶起電影中悲壯的情節,再看著周圍一片繁榮安康的景象,唯一的感受就是先烈們的犧牲沒有白費。在他們曾經浴血奮戰的地方,河邊步道已經基本完工,人們悠然散步,孩子們歡鬧嬉戲,這難道不正是他們拼死守護的東西嗎?如果先烈有靈,應該會為如今的景象感到欣慰吧。
圖說:河濱大樓邊的沿河步道
老宅居民
河邊散步成為日常
過了西藏路,光復西路變成了北蘇州路,可以說,整條線路最精華的部分就從這裡開始了。在北蘇州路、河南中路路口,一棟11層的高樓安安靜靜地屹立於河邊,它就是河濱大樓,上世紀30年代上海最頂級的樓盤,被稱為遠東第一公寓。這座高樓原本8層,後加到11層,電梯、水暖、鍋爐房一應俱全,在當年堪稱頂級配置,從高空俯瞰,大樓呈S形,是因為該大樓的開發商是大地產商沙遜,S正是他名字的首字母。這棟大樓,還曾經是米高梅、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美國電影協會等電影機構的所在地。
在公寓邊的步道,遇到了一對老夫妻,老先生70出頭,因為中風只能坐輪椅,他的夫人60多歲,像哄孩子一樣邊推輪椅邊和丈夫聊天。「你又生氣啦?你再生氣以後就沒人帶你出來玩咯。」妻子看著生著悶氣的丈夫,眼裡滿是愛意。
聊天中得知,他們是河濱大樓的居民,年輕時常常在河邊散步,後來蘇州河水質變差,別說散步,臭氣直衝家裡,連窗也不敢開。上世紀90年代後開始蘇州河水環境治理,他們眼看著河道一年年變乾淨,如今沿河步道更是整修一新,來到河邊散步又成為他們每天必須完成的「功課」。現在丈夫雖然病了,但妻子還是可以牽著愛人的手,在河邊看看風景,順便撒撒嬌鬥鬥嘴,就和剛戀愛時一樣。他們見證了蘇州河的變遷,蘇州河也見證了他們的愛情。
圖說:蘇州河北岸虹口區郵政大樓段
最佳景致
滄桑榮耀盡收眼底
再向東走,這裡的風景簡直是美輪美奐。可以看到巍峨壯觀的上海郵政大樓,它曾經是上海乃至中國的郵政樞紐,大樓頂部有一個瞭望塔,可以看到黃浦江上進港的郵輪,工作人員就可以提前作好準備,迎接海量郵件的到來。
被稱為「上海名片」的最佳觀景臺也在此處,在大名路路口向東眺望,左邊是上海曾經最頂級的豪華酒店上海大廈,右邊是外灘的古典建築群,正前方前景是外白渡橋,背景是壯觀的陸家嘴天際線。一景看遍江河兩岸,一個半世紀的滄桑與榮耀盡收眼底,即便在上海生活了幾十年,依舊會被此情此景震撼。
新民晚報記者 李一能
南岸行記
原本想從外環吳淞江橋出發,由於外環線為封閉式機動車道路,沒有非機動車慢車道和人行道,記者便來到祁連山南路橋附近,掃開一輛共享單車後,愉快地開始了蘇州河南岸騎行之旅。
一路走走停停,蘇州河南岸的人與物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圖說:芙蓉江路和天山路之間,有一條造型獨特的蘇州河景觀步廊 新民晚報記者 周馨/攝(下同)
設計巧思
親水駁岸舒適方便
首先經過的是蘇州河長寧段。在祁連山南路橋與外環吳淞江橋之間的長寧區臨空經濟園區,依蘇州河建起臨空滑板公園、臨空2號公園和臨空1號公園,通過蘇州河支流的通協河、朱家浜、縱涇港將其巧妙地分割開來,形成體育、休閒、音樂三座特徵明顯、風格迥異的公園。在通協河、朱家浜、縱涇港上分別架設的三座橋把公園串聯起來,使得蘇州河濱水公共空間貫通。三座橋的設計各有巧思:通協河景觀橋設計構思來源於摺紙藝術;朱家浜景觀橋的設計方案融入了滑板元素;縱涇港景觀橋構思靈感來源於蝴蝶,橋兩邊的鋼質拱弧像蝴蝶扇動翅膀停駐在水上。
祁連山南路橋以東,是剛剛貫通的蘇州河長寧段二期西延伸段關鍵節點海煙物流段。記者注意到,新建段的步道場地裡,部分一級防汛牆調整為了二級防汛牆,從而釋放了寬6米的防汛通道公共空間。為了讓市民更好地體驗親水駁岸的舒適與方便,步道沿線還打造了花境廣場、星空驛站、流星吧檯等多處休閒空間。其中,一座站在自行車前的少女雕塑和一座齒輪狀的景觀雕塑十分「吸睛」。據了解,為呼應海煙物流的運輸、物流等元素,設計該段景觀時,專門引入了機器和齒輪的造型。為紀念曾經分布在蘇州河沿岸的上海民族工業品牌,齒輪雕塑的一側還羅列了上海「永久牌」自行車從1940年到2010年的品牌商標變遷。
海煙物流段正式對外開放,意味著自12月1日起,全長11.2公裡的蘇州河步道長寧段整體貫通。
圖說:華東政法大學段,許多水鳥在此安家
綠樹紅牆
「秘密花園」饒有意趣
在蘇州河長寧段二期工程中,還有一大亮點值得觀看——華政段。總長約920米的華政校園段步道,可容納2至3人並排通行,設計師向河岸的彎道和犄角旮旯、沿岸的高大喬木借了不少空間,步行路線也時有變換。漫步途中,還可以看到一幢幢極具特色的建築,綠樹紅牆的美景令人賞心悅目。為了能夠給市民更好的觀景感受,華政校園原有的步道整體被移位至防汛牆邊。在建設過程中,對河岸沿線原有的古樹、喬木作了保護和保留,充分打造一個饒有意趣的「秘密花園」。由於緊鄰校園和居民區,施工期間沒有動用大型機械設備,一磚一瓦的建設、一樹一木的栽植都是工人手工完成。
圖說:蘇堤春曉小區周邊綠道
河畔小區
景觀岸線近在咫尺
走完蘇州河長寧段,便來到了岸線長達21公裡的普陀段。在這裡,記者逗留的時間最長,參觀的點位也最多。蘇州河的一半在普陀,因此,對於這條母親河的變化,居住在河邊的普陀居民最有發言權。蘇堤春曉是一個位於蘇州河畔的小區,原先,小區的圍牆一直延伸至蘇州河岸邊,導致沿河公共空間無法對外開放。在聽取居民意見的基礎上,小區升級了門禁系統和電子圍欄等安防措施。如今,步道貫通了,景觀漂亮了,設施更新了,居民的幸福指數也提高了。「公共空間貫通後,我們生活出行更便利,這段離小區近在咫尺的景觀岸線讓朋友們都羨慕我。」居民宣先生站在整修一新的親水平臺上感慨,綠波蕩漾的水面、乾淨舒適的步道、小而美的「口袋花園」、適合拍照打卡的景觀橋,讓自己過上了「家門口就有美景」的好生活。
其實,蘇州河兩岸貫通後,不僅給市民的生活帶來變化,周邊企業也獲益匪淺。沿著蘇堤春曉的步道一路前行,通過一個小小的入口,便來到創享塔,這是一個融合辦公、商業和生活的創意產業園。若是走累了,可以在這裡駐足休憩,找家咖啡館,點一杯熱飲慢慢品味,愜意十足。創享塔園區負責人孫蒙佳說:「蘇州河(這一段)整個貫通了以後,我們園區商業的招商從60%一下子提升到了90%,所以現在基本上沿著蘇州河區域的這些商業包括餐飲都是滿的。」
工業遺存
華麗轉型網紅地標
近些年,蘇州河變清變美,居民們打心眼裡感到欣喜。但變化的,其實不止蘇州河本身,沿河兩岸的建築也有了不小的變化。在蘇州河潭子灣的南面,坐落著上海紡織博物館、絲綢博物館等。紡織博物館的原址是中國近代第一家機器紡織企業,即1878年李鴻章創辦的上海機器織布局。博物館門前的雕塑「紡織魂」,宛如一架巨大的織布機,融合了原始手工紡織和近代動力紡織的元素。腳底下的青石板路上,則鐫刻了1771年以來的上海紡織企業名錄。整個博物館以蠟像3D畫以及多媒體手段,生動演繹了上海紡織業六千多年的產業歷史和文化。
上海紡織的工人階級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譜寫了一段反帝、反封建、反壓迫鬥爭的悲壯歷史。當年的五卅運動,就是從日本紗廠的工人大罷工開始,後來顧正紅烈士犧牲的地方,就是曾經的豫豐紗廠,後來的國棉二廠,在這個舊址,如今已經建成了顧正紅烈士紀念館。
圖說:在M50創意園蘇州河畔鍛鍊的市民
曾經,蘇州河兩岸,萬商雲集,工廠林立,創造出了上海乃至中國近現代工業史上的無數個第一。隨著工業時代的繁華褪去,越來越多的廠房倉庫、貨棧碼頭,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如今,這些上海近現代工業遺存,被改造為文化園區、博物館、展示館,傳統優秀建築得到了保留與保護。它們以另一種方式,迎來華麗轉身,成了受人追捧的網紅地標。
位於莫幹山路50號的M50創意園就是其中之一。這座從民族紡織工業園區轉型而來的創意園區,沿蘇州河而建。園區圍牆內,數十幢上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的老廠房,成了藝術「弄潮兒」的天堂。伴隨2018年普陀全面啟動蘇州河岸線貫通及景觀提升工程,M50主動提出退讓河岸空間。如今,一座新建的觀水平臺正式取代了厚重的圍牆,園區內外共同得益。
走進M50,弄堂狹小卻充滿藝術氣息,韻味十足。園區引進了17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十多個省市的藝術家畫廊,還舉辦了一系列時尚活動,成為蘇州河畔獨特的人文景觀。
圖說:「蘇河之眼」昌平路橋
都市之心
南北兩岸皆是風景
繼續向東騎,蘇州河蜿蜒奔流,在靜安地域畫出一道亮麗的弧線——蘇河灣。這裡曾是中外資本競逐的熱土,集聚了17家銀行和倉庫。作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的工商業金融中心之一,蘇河灣被讚譽為上海的「都市之心」。靜安、閘北兩區合併後,蘇州河靜安區段同時擁有了南岸、北岸兩面風光。12月6日,聯通兩岸、有著「蘇河之眼」之稱的昌平路橋正式通車。橋梁投入使用後,周邊居民無需繞行就可直線通過蘇州河。
圖說:蝴蝶灣主入口的跌落式水景廣場
在蘇州河靜安段南岸,緊靠康定東路的蝴蝶灣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蝴蝶灣於2008年建成,平面輪廓酷似字母「W」,形如一隻展翅欲飛的蝴蝶。這裡不但綠草如茵,各種設施也建設完備,是綠地景觀結合市政設施建設的典範。綠地地下為市政排水泵站和雨水調蓄池,地表是豐富的植物、景牆、廊架、疊瀑、親水平臺,因而成為蘇州河畔一個標誌性景點。
理念轉變
過去擋水如今親水
在蘇州河岸線貫通工程中,「從擋水到親水」的思路轉變就是人本理念的體現。這一點,人們在黃浦九子公園內深有感受。
今年10月開放的九子公園,最讓老百姓驚喜的是臨河的圍牆不見了,置身園內便能看到蘇州河在身旁靜靜流淌。「蘇州河公共空間的設計策略從過去的擋水防水變成了見水親水。」在設計師王緒男的記憶裡,以前蘇州河的河岸空間十分逼仄,防汛牆卻高達2米。設計團隊大膽引入「玻璃防汛牆」的創新工藝,讓河岸90%的路段可見水親水。
一位在沿河步道上散步的阿姨感慨,蘇州河畔越來越熱鬧。「河濱貫通並設置綠道後,來健身娛樂的多了,就連附近的白領午休也會來逛逛。我住在附近,習慣到河邊走走。偶爾遇到老鄰居們聊起來,大家都感嘆這條河真的是為人民『服務』的。」樸實的話語中,流露出真情。
圖說:外白渡橋旁的最美花園
蘇州河南北岸之旅,最後在外白渡橋結束。
外白渡橋年逾百歲,是上海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也是蘇州河「橋梁家族」中歷史最為悠久的橋。這座橋見證了上海的發展和變化,如今仍保持著獨特的魅力,充滿了懷舊的氣息。現在,這裡依舊是婚紗照勝地,一對對新人身披華服笑容燦爛,在上海最美的河道邊,滿心歡喜地期盼著新生活的啟航。
蜿蜒的蘇州河,承載著一代代上海人的夢想與實幹,堅忍與拼搏,最終在江河交匯處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始於生活,終於幸福,這就是蘇州河兩岸漫步感受的歸納。不論時代如何變遷,歷史使命如何轉換,蘇州河依然靜靜流淌,千百年來默默滋養著這座城市以及沿河而生的人們。
新民晚報記者 楊 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