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馮婧 沈健文
2020-07-28 17:21 來源:澎湃新聞
2020年6月,尋謠計劃在上海做了三次「音樂現場」,中間抽空和城市漫步「沿蘇州河而行」小分隊一起在不夜城綠地尋了一次謠。 拍攝:陳鑫培 馮婧 btr 錄音:王越洲 剪輯、字幕:陳鑫培 統籌:沈健文(03:07)
在我第一次走入尋謠計劃的演出現場時,沒有任何預期和準備,不知道會發生什麼。就像愛麗絲掉進了兔子洞,進入了一個奇幻的世界——在法租界洋房花園的廣玉蘭大樹下,我和一院子素未相識的人,一起度過了一個「奢侈」的下午。這也是我在今年疫情緩和後,參加的第一個有人群聚集的公共活動。
2020年6月,「海上尋謠第一回」音樂現場在雍福會花園內舉辦。 視頻截圖
當晚回家後,腦子還處於尋謠音樂現場帶來的持續震蕩中(尋謠上海微信群裡,網友把這種感覺描述為「尋謠PTSD」,我覺得非常精準),循環回放著剛剛學到的「搖籃曲」。我能想到的最適合描述這一體驗的詞就是「奢侈」:在剛剛進入梅雨季的6月中旬,悶熱的空氣和不能摘掉的口罩讓人喘不上氣。在音樂現場摘掉口罩,腦袋放空,嘴巴自由地呼吸和歌唱,耳邊是即興美妙的旋律,眼前是一群享受當下美好時光的男女老少。這似乎是在漫長的因疫情而自我封閉後的一次放縱,而這種體驗很可能只有一次,可遇而不可求。
尋謠的音樂現場與其說是一次演出,不如說是一次集體創作。人群中央的樂手們和觀眾一樣,也沒有太多事先的排練和準備,而是隨著這個場域和童謠傳唱人帶來的靈感,進行即興伴奏和創作。所有在場的「觀眾」一起在懵懵懂懂中排練這首歌曲,一遍又一遍,直到歌聲和樂聲、不同聲部和聲線之間發出和諧的共振,老人們私人記憶中的兒時旋律,變成未來會植入更多人記憶的新的旋律。
2020年6月,「海上尋謠第三回」音樂現場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倪明生爺爺領唱青浦金澤山歌《救枯苗》。 視頻截圖
我對這種集體創作的形式很有親近感,因為我參加了十多年的劇團——北京流火帳篷劇社也是採用集體創作的方式,大家一起在空地上搭起一個帳篷,製作舞臺和道具,然後邀請觀眾走進帳篷,成為帳篷場域的一份子。觀眾看到的是最美的盛開過程,而背後是搭起帳篷的所有參與者的汗水和寄託。
所以,我也非常好奇,尋謠的過程是怎樣的?借著城市漫步「沿蘇州河而行」與尋謠計劃的合作,我體驗了一次尋謠。
2020年6月23日,不夜城綠地公園,尋謠小分隊一上來就遇到了幾位穿綠馬甲的阿姨。 澎湃新聞記者 沈健文 圖
小河:「祝大家有收穫,但這個收穫不一定是『童謠』。」尋謠有什麼方法?小河說,一種方法是先觀察,看到合適的人了,先去聊天,然後慢慢切入正題;另一種方法是直接問,這是尋謠團隊的四旬常用的方法;還有一種方法是「招蜂引蝶」,小河會坐在公園椅子上彈奏阮,感興趣的人就會自動找上門。
小河還說,尋謠不是為了找到一首童謠,而是用音樂建立一個連結的通道。聽他這麼說,我就放下了「採訪」任務,索性當自己是一個觀察者,反正我喜歡看公園裡做各種活動的人。
不夜城綠地公園一角 曠四旬 圖
中場交流時,部分成員分享了階段性的感受。 錄音製作:王越洲
公園一角,開理髮攤的阿姨和顧客。 澎湃新聞記者 沈健文 圖
理髮阿姨結束了上午的工作,把全部家當放上自行車就回家做飯了。 曠四旬 圖
在不夜城公園的角落,我們看到了一位開理髮攤的阿姨,她技術嫻熟,10元一次的公道價格滿足了周圍不少居民的理髮需求,不斷有人來排隊,顧客們甚至為了順序而爭執。
理髮攤旁有個小廣場,圍坐著一群爺叔,我們搭訕了一個爺爺,他是上世紀50年代從山西隨鐵路單位來到上海的,他想不起什麼童謠,最後對著我們的鏡頭唱了《康定情歌》。
公園裡還有很多孩子,他們騎著單車到處穿梭,還特別喜歡湊熱鬧,呼嘯地穿過太極拳陣列。家長們希望,他們旺盛的精力能在公園裡多消耗一些,大概回家後就會安靜些。
「沿蘇州河而行」錄音志願者王越洲採訪小河 曠四旬 圖
大家依次對上午的尋謠做「總結」。 錄音製作:王越洲
公園一角 曠四旬 圖
公園裡的孩子 曠四旬 圖
偶遇白色小狗 曠四旬 圖
看著這些活動的人們,我們快忘記了「尋謠」的任務,開始討論,為什麼要尋謠?小時候我們唱過什麼童謠呢?我腦海裡第一個出現的竟然是「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這個有些令人震驚的答案。
我猜,尋謠打開不同個體的歷史記憶和當下體驗,讓它們彼此打個招呼,敘敘舊,想想未來。某種程度上,沿蘇州河而行的城市漫步也是,大家把個體的經驗貢獻出來,在蘇州河邊的空間裡重新塑形,再傳遞給更多人。
這讓我想起帳篷劇場的一個方法論:在舞臺上,你不是在表現自己,而是把你身體裡背負著的成千上萬的人帶上舞臺。
小河在公園長凳上彈唱 曠四旬 圖
小河:「今天的『招蜂引蝶』好像不太奏效,手機裡有很多別人發給我的歌譜,我就想,要不我在手機裡尋一下吧。」小河手機裡的《泉水》歌譜
《泉水》詞、曲:邱望湘
唱:小河
看泉水出山口,急急忙忙向前流,朝朝夜夜流不休。
岸上垂楊柳,倒曳垂絲想挽留,無奈泉水總是不回頭。
小鳥聲啁啁,似不勝憂愁,因為它將失去好朋友。
橫想留,豎想留,竭力囀歌喉,無奈泉水總是不回頭。
橫想留,豎想留,竭力囀歌喉,無奈泉水總是不回頭。
沿蘇州河而行第三及第四次行走都與音樂有關 陳鑫培 繪圖
(實習生劉懿琛對文本亦有貢獻)(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沿蘇州河而行,循聲,尋謠計劃,童謠,尋找,不夜城綠地,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