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怡晨在「澎湃下午茶」現場。劉懿琛 圖
工業遺產的定義一般來說,我們以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委員會(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TICCIH)在2003年通過的《下塔吉爾憲章(The Nizhny Tagil Charter for the Industrial Heritage)》中對工業遺產的定義作為討論的基礎:工業遺產是指工業文明的遺存,它們具有歷史的、科技的、社會的、建築的或科學的價值。工業遺產除了我們通常所見的工業建築、機器、車間、生產設備以外,還包括運輸及基礎設施,以及跟工業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比如說住宅、宗教和教育設施,是一個相對廣義的範圍。
國際工業遺產保護領域另一份重要文件是2011年通過的《都柏林準則(Dublin Principles)》,它在對工業遺產進行定義的時候,進一步強調了工業遺產的環境整體性,將保護範圍擴展到了區域和景觀,並增加了「無形遺產」的維度。
2006年頒布的《無錫建議》,是中國工業遺產保護領域的裡程碑式文件。其中也特別指出,工業遺產不僅僅是那些被冠以優秀歷史建築或文物單位的遺產,也包括還沒有被任何官方機構評定但具有遺產價值的遺存。這就是我們所討論的工業遺產跟其他文化遺產不一樣的地方。我們在漫步蘇州河的時候,可能會發現很多跟一般認知完全不一樣的場景。有很多漫不經心,很可能也看不出任何工業痕跡的場所,其實仔細挖掘一下,它都屬於工業遺產的範疇。
上海蘇州河畔典型工業遺存的尺度,相比於公眾熟知的黃浦江邊巨大的船廠等工業遺產,蘇州河兩岸的工業遺產無疑更加生活化。左圖:E倉創意園;右圖:創享塔。朱怡晨 圖
蘇州河兩岸的工業遺產《上海市行號路圖錄》裡的蘇州河兩岸工業建築,由朱怡晨編輯。
蘇州河工業文明的歷史是值得銘記的。我們在說它是上海的母親河時,會提到蘇州河是中國工商業的發源地。比如因為《八佰》而受到廣泛關注的四行倉庫,周邊就是歷史上的銀行倉庫群。
「沿蘇州河而行」漫步者在中遠兩灣城內遙望對面夢清園裡的上海啤酒廠舊址。 澎湃新聞記者 沈健文 圖
在漫步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蘇州河兩岸有很多為人熟知的、較為典型的工業遺產:宜昌路消防站,屬於市政類;夢清園裡的夢清館,原是上海啤酒廠的廠房;福新麵粉廠一廠的廠房及倉庫,是非常典型的工業建築;我們很熟悉的M50,是一個綜合性的棉紡廠園區,既保留了廠房、倉庫,又有車間、辦公的場所。
還有一些我們一眼看過去完全想不到與工業有任何聯繫的工業遺產。比如坐落在華府樟園小區裡的瑞華樟園,可能很多人都看不出來它跟蘇州河的工業歷史有關聯。事實上,在建築外牆掛著的優秀歷史建築的銘牌上,也壓根沒有提到這裡的工業遺產的歷史。但如果翻看普陀區文化局編制的蘇州河工業文明相關的歷史圖檔,以及建築內陳列展廳裡的資料,會發現它曾經是上海葡萄糖廠的舊址。當然,還有更多的工業遺產,在工業功能消失的時間裡,歷經功能變遷和改造,也完全看不出曾經的工業痕跡。
蘇州河兩岸的工業遺產到底有多少呢?從蘇州河與黃浦江的交匯處到中環,河道長約19.2km,沿河道兩個街區的範圍內(基本上是步行可達河岸的尺度),至少有60多處工業遺產。這是我過去3年沿河調研,再結合相關文獻、館藏資料考證出來的。
蘇州河兩岸的工業遺產。朱怡晨 圖
這些工業遺產呈現在公眾眼前的建築風格非常多樣。比如阜豐麵粉廠的舊址和湖絲棧,是磚木結構帶有中式傳統風格的建築。上海造幣廠主樓是很典型的西方復古主義風格,有資料說它跟美國費城的造幣廠是同一個建築師。四行倉庫對面的衍慶裡是英式倉庫,蘇河灣附近的一個中國實業銀行舊址和夢清園裡的上海啤酒廠舊址,都採用了現代主義設計方法。還有日式風格,例如創邑河(原國棉六廠倉庫)、E倉。
挑戰與機遇為什麼要將水岸開放與工業遺產的共享關聯到一起?這其實與蘇州河的特點緊密相關。蘇州河的空間特徵可以歸納為:河窄、彎緊、橋多、樓密、路近,是特大城市空間資源極其緊缺的表現。
兩岸的工業遺產既佔據著濱水界面,其本身的更新活化也需要更多的人氣聚集。因此,濱水工業遺產是難得的、可以對整個河岸開放起到推動促進作用的共享空間。
左圖:漫步時攝於長寧區一機紡地塊,工業遺產與蘇州河之間的人行道非常狹窄,是空間資源緊缺的體現;右圖:M50對面兩座工業遺產廠房改造的創意園區,樓房與河岸之間空間極其狹窄,部分區域更是作為停車場地,濱水空間遠未得到充分利用。朱怡晨 圖
我曾經做過一個統計,在這60多處濱水工業遺產裡,可供公眾開放的大約有34個。這是在2019年左右的情況。這裡面提到的開放,也分為三類,
一個是全天開放,一個是限時開放,還有一個是有條件開放。所謂有條件,比如需要消費才能進入的餐廳和需要特殊預約或者只有被邀請才能參觀的展廳。限時開放比較多見,像四行倉庫,9:00-16:30之間開放, 下午4點以後就不能進入。全天開放的大概有11處左右,比如八號橋藝術空間(原中國通商銀行倉庫),樓上兩層有展廳、瑜伽工作室、設計工作室,一層是一個可以開到凌晨的酒吧,即使下班之後再去,這個空間還是可以對外開放、供公眾使用的。
邁向全民共享的蘇河水岸蘇州河兩岸的工業遺產,既是城市文化、公共記憶傳承的載體,也是城市空間資源極其緊缺狀態下,難得的可能對公眾開放的區域。把這兩個條件聯繫在一起時,我們有一個假設:
能否在保遺產護的同時,使它以一個更加共享的狀態面向公眾,從而推動蘇州河兩岸向市民進一步開放。
蘇州河兩岸的工業遺產如何共享?我在博士論文中提出,
濱水工業遺產共享性的五個要素。第一,從遺產保護的角度,它應該呈現出
歷時性,即不僅僅是歷史的某一個時間片段,更應該呈現出不同階段的演化過程,不介意讓新的建築在旁邊生存下去,可以呈現出不同年代交疊的場景。上海總商會這裡原來就有兩段圍牆是不同的材質,在修繕的時候都保留下來了,這其實就是對不同歷史階段保存的一個細緻處理。
第二,針對濱水特殊的空間屬性,它應該呈現出
滲透性。也就是說,不僅僅是平行水岸的貫通,更應該通過垂直於水岸的街道向周邊各個社區滲透。
第三,注重
分時段的使用策略。如果僅僅是工作時間才對外開放,對於廣大的上班族而言,又有什麼意義呢?
第四是
多元性,一個是功能上的多元,一個是使用人群的多元。我把使用人群分為了
四種,這四種人群出現的頻率和期望值是不一樣的,分別是
居民、工作人員、有目的的訪客和非預期的闖入者。蘇州河在市中心,有很多市民過來是沒有特定目的的,是期待一種不期而至的、愉悅的偶然。我們看今天蘇州河沿岸的很多工業遺產,比如說衍慶裡,對於有備而來的訪客,絕對是一個你值得去看的點。但如果我就是一個路人,單純地沿著蘇州河而行,那沿岸的空間體驗恐怕還有待提升。
最後一個是
日常性,蘇州河跟黃浦江太不一樣了,它與市民每天的生活更加密切相關。
我剛剛只是舉了幾個例子。我認為工業遺產的共享和蘇州河的開放,在各個層面都是可以互相促進的。
濱水工業遺產的更新可以從建築層面的保護與修繕,擴展到城市層面的更新與發展。通過工業遺產的「共享」,推動濱水空間整體公共利益的提升。(「沿蘇州河而行」志願者張廷鈺對本文亦有貢獻 )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