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蘇州河而行·貫通|共享水岸:蘇河兩岸工業遺產更新的思考

2021-01-15 澎湃新聞
在12月18日的「澎湃下午茶」中,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博士後朱怡晨分享了她對於蘇州河兩岸工業遺產更新的研究和思考。這其中既包含了對工業遺產的理解,也包含了對蘇州河兩岸工業遺產現狀的梳理,以及為了邁向全民共享的水岸,這些遺產地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朱怡晨在「澎湃下午茶」現場。劉懿琛 圖

工業遺產的定義

一般來說,我們以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委員會(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TICCIH)在2003年通過的《下塔吉爾憲章(The Nizhny Tagil Charter for the Industrial Heritage)》中對工業遺產的定義作為討論的基礎:工業遺產是指工業文明的遺存,它們具有歷史的、科技的、社會的、建築的或科學的價值。工業遺產除了我們通常所見的工業建築、機器、車間、生產設備以外,還包括運輸及基礎設施,以及跟工業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比如說住宅、宗教和教育設施,是一個相對廣義的範圍。

國際工業遺產保護領域另一份重要文件是2011年通過的《都柏林準則(Dublin Principles)》,它在對工業遺產進行定義的時候,進一步強調了工業遺產的環境整體性,將保護範圍擴展到了區域和景觀,並增加了「無形遺產」的維度。

2006年頒布的《無錫建議》,是中國工業遺產保護領域的裡程碑式文件。其中也特別指出,工業遺產不僅僅是那些被冠以優秀歷史建築或文物單位的遺產,也包括還沒有被任何官方機構評定但具有遺產價值的遺存。這就是我們所討論的工業遺產跟其他文化遺產不一樣的地方。我們在漫步蘇州河的時候,可能會發現很多跟一般認知完全不一樣的場景。有很多漫不經心,很可能也看不出任何工業痕跡的場所,其實仔細挖掘一下,它都屬於工業遺產的範疇。

上海蘇州河畔典型工業遺存的尺度,相比於公眾熟知的黃浦江邊巨大的船廠等工業遺產,蘇州河兩岸的工業遺產無疑更加生活化。左圖:E倉創意園;右圖:創享塔。朱怡晨 圖

蘇州河兩岸的工業遺產

《上海市行號路圖錄》裡的蘇州河兩岸工業建築,由朱怡晨編輯。

蘇州河工業文明的歷史是值得銘記的。

我們在說它是上海的母親河時,會提到蘇州河是中國工商業的發源地。比如因為《八佰》而受到廣泛關注的四行倉庫,周邊就是歷史上的銀行倉庫群。

「沿蘇州河而行」漫步者在中遠兩灣城內遙望對面夢清園裡的上海啤酒廠舊址。 澎湃新聞記者 沈健文 圖

在漫步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蘇州河兩岸有很多為人熟知的、較為典型的工業遺產

:宜昌路消防站,屬於市政類;夢清園裡的夢清館,原是上海啤酒廠的廠房;福新麵粉廠一廠的廠房及倉庫,是非常典型的工業建築;我們很熟悉的M50,是一個綜合性的棉紡廠園區,既保留了廠房、倉庫,又有車間、辦公的場所。

還有一些我們一眼看過去完全想不到與工業有任何聯繫的工業遺產。

比如坐落在華府樟園小區裡的瑞華樟園,可能很多人都看不出來它跟蘇州河的工業歷史有關聯。事實上,在建築外牆掛著的優秀歷史建築的銘牌上,也壓根沒有提到這裡的工業遺產的歷史。但如果翻看普陀區文化局編制的蘇州河工業文明相關的歷史圖檔,以及建築內陳列展廳裡的資料,會發現它曾經是上海葡萄糖廠的舊址。當然,還有更多的工業遺產,在工業功能消失的時間裡,歷經功能變遷和改造,也完全看不出曾經的工業痕跡。

蘇州河兩岸的工業遺產到底有多少呢?

從蘇州河與黃浦江的交匯處到中環,河道長約19.2km,沿河道兩個街區的範圍內(基本上是步行可達河岸的尺度),至少有60多處工業遺產。這是我過去3年沿河調研,再結合相關文獻、館藏資料考證出來的。

蘇州河兩岸的工業遺產。朱怡晨 圖

這些工業遺產呈現在公眾眼前的建築風格非常多樣。比如阜豐麵粉廠的舊址和湖絲棧,是磚木結構帶有中式傳統風格的建築。上海造幣廠主樓是很典型的西方復古主義風格,有資料說它跟美國費城的造幣廠是同一個建築師。四行倉庫對面的衍慶裡是英式倉庫,蘇河灣附近的一個中國實業銀行舊址和夢清園裡的上海啤酒廠舊址,都採用了現代主義設計方法。還有日式風格,例如創邑河(原國棉六廠倉庫)、E倉。

挑戰與機遇

為什麼要將水岸開放與工業遺產的共享關聯到一起?這其實與蘇州河的特點緊密相關。蘇州河的空間特徵可以歸納為:河窄、彎緊、橋多、樓密、路近,是特大城市空間資源極其緊缺的表現。

兩岸的工業遺產既佔據著濱水界面,其本身的更新活化也需要更多的人氣聚集。

因此,濱水工業遺產是難得的、可以對整個河岸開放起到推動促進作用的共享空間。

左圖:漫步時攝於長寧區一機紡地塊,工業遺產與蘇州河之間的人行道非常狹窄,是空間資源緊缺的體現;右圖:M50對面兩座工業遺產廠房改造的創意園區,樓房與河岸之間空間極其狹窄,部分區域更是作為停車場地,濱水空間遠未得到充分利用。朱怡晨 圖

我曾經做過一個統計,在這60多處濱水工業遺產裡,可供公眾開放的大約有34個。這是在2019年左右的情況。這裡面提到的開放,也分為三類,

一個是全天開放,一個是限時開放,還有一個是有條件開放

。所謂有條件,比如需要消費才能進入的餐廳和需要特殊預約或者只有被邀請才能參觀的展廳。限時開放比較多見,像四行倉庫,9:00-16:30之間開放, 下午4點以後就不能進入。全天開放的大概有11處左右,比如八號橋藝術空間(原中國通商銀行倉庫),樓上兩層有展廳、瑜伽工作室、設計工作室,一層是一個可以開到凌晨的酒吧,即使下班之後再去,這個空間還是可以對外開放、供公眾使用的。

邁向全民共享的蘇河水岸

蘇州河兩岸的工業遺產,既是城市文化、公共記憶傳承的載體,也是城市空間資源極其緊缺狀態下,難得的可能對公眾開放的區域。把這兩個條件聯繫在一起時,我們有一個假設:

能否在保遺產護的同時,使它以一個更加共享的狀態面向公眾,從而推動蘇州河兩岸向市民進一步開放

蘇州河兩岸的工業遺產如何共享?我在博士論文中提出,

濱水工業遺產共享性的五個要素

。第一,從遺產保護的角度,它應該呈現出

歷時性

,即不僅僅是歷史的某一個時間片段,更應該呈現出不同階段的演化過程,不介意讓新的建築在旁邊生存下去,可以呈現出不同年代交疊的場景。上海總商會這裡原來就有兩段圍牆是不同的材質,在修繕的時候都保留下來了,這其實就是對不同歷史階段保存的一個細緻處理。

第二,針對濱水特殊的空間屬性,它應該呈現出

滲透性

。也就是說,不僅僅是平行水岸的貫通,更應該通過垂直於水岸的街道向周邊各個社區滲透。

第三,注重

分時段

的使用策略。如果僅僅是工作時間才對外開放,對於廣大的上班族而言,又有什麼意義呢? 

第四是

多元性

,一個是功能上的多元,一個是使用人群的多元。我把使用人群分為了

四種

,這四種人群出現的頻率和期望值是不一樣的,分別是

居民、工作人員、有目的的訪客和非預期的闖入者

。蘇州河在市中心,有很多市民過來是沒有特定目的的,是期待一種不期而至的、愉悅的偶然。我們看今天蘇州河沿岸的很多工業遺產,比如說衍慶裡,對於有備而來的訪客,絕對是一個你值得去看的點。但如果我就是一個路人,單純地沿著蘇州河而行,那沿岸的空間體驗恐怕還有待提升。

最後一個是

日常性

,蘇州河跟黃浦江太不一樣了,它與市民每天的生活更加密切相關。

我剛剛只是舉了幾個例子。我認為工業遺產的共享和蘇州河的開放,在各個層面都是可以互相促進的。

濱水工業遺產的更新可以從建築層面的保護與修繕,擴展到城市層面的更新與發展。通過工業遺產的「共享」,推動濱水空間整體公共利益的提升。 

(「沿蘇州河而行」志願者張廷鈺對本文亦有貢獻 )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布拉格河堤上開挖了20個洞,能給上海蘇州河帶來什麼啟示?
    今天下午,2020蘇州河論壇在普陀區人民政府舉辦。本次論壇著重圍繞打造蘇河十八灣濱河活力秀帶的主題展開探討,多位上海市政協委員,國內規劃領域、建築設計領域專家到場,為普陀區蘇州河水岸品質整體提升、蘇州河水岸經濟發展貢獻了頗具建設性的建議,將有力推動蘇州河沿岸下一步建設發展。
  • 蘇州河42公裡岸線基本貫通開放,黃浦虹口靜安普陀長寧五段,你最...
    「活力」——水岸互動,營造多元複合的活力濱河空間。將原停車場區域打造成「最上海的觀景平臺」,面積460平方米「河濱之源」觀景平臺視野開闊,可遠眺陸家嘴天際線無敵美景,近觀蘇河延綿水系和兩岸優秀歷史建築群;將原先海事碼頭辦公用房打造成「可進入、可閱讀、可體驗的濱河驛站」,形成集旅遊休閒、文化展示、最美水站等功能於一身的公共服務空間。
  • 蘇州河的新起點:岸線貫通是第一步,還要做透這篇大文章
    蘇州河靜靜流淌,兩岸步步是景,市民遊客徜徉其間,人民城市的高品質生活又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共享空間打造高品質公共空間,需要先把公共空間開放出來,關鍵在於打通斷點。在蘇州河貫通工程啟動之初,蘇州河兩岸公共空間未貫通15.3公裡,涉及63處斷點,經過市區兩級的共同努力,目前實現基本貫通開放。打通斷點,考驗的是城市的精細化管理以及系統治理的能力。「沿河空間需要開放和共享,而居民小區講究封閉和安全,這是蘇州河貫通工程推進中的一個主要矛盾。」
  • 沿蘇州河而行·貫通|17位漫步者的蘇州河關鍵詞
    2020年「沿蘇州河而行」小組共組織了8次漫步活動,從外白渡橋到外環,每一段路程中都能令人發現獨特的城市圖景。在體驗蘇州河兩岸濱河公共空間的同時,也引發了漫步者們對這座城市的回憶與思考。在2020「沿蘇州河而行」全程結束之時,漫步者們回顧了這一年的步行感受,並分享了屬於每個人自己的蘇州河關鍵詞。
  • 沿蘇州河而行·循聲|青春在蘇州河邊
    2004年時的蘇州河和蘇河藝術。但當時採訪的內容我記得,開頭肯定說到了前文提到的這段「錯誤的記憶」,說到了奶奶;然後說到自己從2009年搬到M50對面的小區,就挨著蘇州河,經常過昌化路橋去中潭路輕軌站搭三、四號線;到外灘工作後,幾乎天天沿著河騎車上下班,單程差不多二三十分鐘,順著西蘇州路到石門二路,前面是個大轉彎,接著沿南蘇州路順河往黃浦江騎,一直到乍浦路橋,右拐進虎丘路。
  • 上海蘇州河42公裡濱水岸線有哪些好去處?詳細攻略來了
    根據計劃,上海蘇州河兩岸42公裡濱水岸線,將爭取在2020年內實現基本貫通開放。為更好體現沿岸城市歷史文脈與河濱風光,蘇州河兩岸將分為「典雅蘇州河」「華彩蘇州河」「秀美蘇州河」三段進行演繹。屆時,蘇州河兩岸將有哪些好去處?
  • 沿蘇州河而行·循聲|在蘇河灣沉澱對歷史和當下的思考
    沿蘇州河而行到達蘇河灣的那個下午,火傘高張,滾燙的陽光炙烤著大地。走近四行倉庫,廣場上遊人稀少。邊上,不清不濁的蘇州河河水互相推搡緩緩流淌。倉庫前的遊人也許並不知道「蘇州河」這個名字居然來自外國人,19世紀中期上海開埠之後,很多在滬外國人認為沿這條河流可以划船到蘇州,所以把它命名為蘇州河。
  • 在「都市之心」,書寫人民城市的美好未來|跨越蘇州河·靜安篇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河道綜合治理,到沿岸地區成片的舊區改造,再到如今兩岸公共空間貫通提升……可以望見的未來,蘇州河沿線將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濱水區,也是特大城市宜居生活的典型示範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母親河已成為市民共享的「人民之河」。
  • 打通一處斷點、打造兩個樣板段、串聯六大節點,蘇州河獨一無二的...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河道綜合治理,到沿岸地區成片的舊區改造,再到如今兩岸公共空間貫通提升……可以望見的未來,蘇州河沿線將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濱水區,也是特大城市宜居生活的典型示範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母親河已成為市民共享的「人民之河」。
  • 蘇州河中心城區岸線:42公裡「山水人城相融」新畫卷
    特別是把岸線貫通與居民小區品質提升、臨河地塊功能轉型結合,重塑了生活親水岸線,也打造出活力空間示範區。亮點一:「沿河瓷磚道」大變身河濱香景園是蘇州河(普陀段)北岸西段的一處小區。小區邊的一段岸線位於雲嶺西路與上海菸草儲運倉庫之間,長340米。
  • 一條河 一座城!走通蘇州河:有風景、有生活、有歷史、有故事……
    不過,近代上海依然在蘇州河的兩岸起興。   1848年的法文上海地圖中,將她同時標註了「Woosung」與「Soochow」——原來,上海開埠後,外國商人知道從這條河可以行船至蘇州,便叫她「通往蘇州的小河」。1848年,上海道臺麟桂與英國駐滬領事阿禮國籤定擴大英租界協議時,第一次在正式文本中將吳淞江上海段稱為蘇州河,一直沿用至今。
  • 蘇州河普陀段改造丨城市更新與當代藝術
    普陀區內蘇州河東起長壽路橋,西至涇陽路,河道長度約15公裡,岸線全長約21公裡,其岸線長度佔市區段蘇州河總長的50%。蘇州河普陀段設計師毛項傑介紹:「蘇州河普陀段是2018年10月份開始陸續施工的。我們當時梳理下來有19個斷點,經過梳理和打通之後,基本上已經貫通的節點是非常多的。」
  • 沿蘇州河而行·循聲|唱橋會——歌曲背後的集體創作
    「唱橋會」創作隨感互讀  視頻製作:孫大肆  錄音:王越洲  圖片均來自「沿蘇州河而行我們的行走項目名為「沿蘇州河而行」,參與者btr巧妙地提出了「橋在反對沿蘇州河而行」這樣的觀點。他觀察到,我們行走的路線是平行於河道的,而橫跨蘇河的橋梁卻要與之呈九十度,便賦予了橋梁反對的意願。「 我覺得橋是一種虛幻的可能性,就好像有『另一邊』似的,但另一邊和這一邊其實沒啥兩樣……最後你發現,另一邊和這一邊如果要有差異性,得消滅橋才可以。
  • 沿蘇州河而行·地標|在夢清園做自然教育:人與河的共舞
    本文圖片均為 唐繼榮 攝百多年前,來自西方的冒險家們沿著吳淞江溯流而上,到達了盛產絲綢的蘇州城,於是將途經的河流稱作「Soochow Creek」,意為「通向蘇州的小河」。「蘇州河」之名自此流傳開來。隨河流之名一同興起的,是河兩岸的建築與產業。外白渡橋、禮查飯店、百老匯大廈、上海郵政總局……十裡洋場的繁華在水汽中氤氳遠去。
  • 走通蘇州河 領略濱水新風情
    手繪/ 邵曉豔煙囪林立,機器隆隆,蘇州河見證了近代工業的發展史。商賈雲集,炊煙嫋嫋,蘇州河孕育了市井百態的煙火氣。曾經,髒臭的蘇州河根本無法靠近,數十年水體治理成為「生態一號工程」。水清後,「走通蘇州河」又成了上海市民繼「走通黃浦江」後共同的心願。新的一頁如今已然打開,雅致的濱河帶經過重構,成為漫步新空間,年底蘇州河中心城區42公裡岸線將實現基本貫通開放。時近歲末,本報記者多次踏訪蘇州河沿岸,實地見證已經建成開放的濱河段、仍在加緊施工的品質提升段的變化,深感「還河於民」的實施過程之難,不亞於浦江兩岸貫通。
  • 蘇州河的隱藏打卡點,我們幫你找了找!
    煙囪林立,機器隆隆蘇州河見證了近代工業的發展史商賈雲集,炊煙嫋嫋蘇州河孕育了市井百態的煙火氣曾經的蘇州河曾經,髒臭的蘇州河根本無法靠近,數十年水體治理成為「生態一號工程水清後,「走通蘇州河」又成了上海市民繼「走通黃浦江」後共同的心願。新的一頁如今已然打開,雅致的濱河帶經過重構,成為漫步新空間,年底蘇州河中心城區42公裡岸線將實現基本貫通開放。
  • 打造蘇河畔沉浸式立體光影秀場,靜安段蘇州河斷點段實現結構貫通
    12月26日,隨著最後一塊鋼梁吊裝就位,靜安區蘇州河沿線的唯一斷點——長壽路橋以北至遠景路段經過數月的連續施工,實現結構貫通。斷點段從南至北全長約700米,其中,長壽路橋至蘇河一號長約300米,採用架空棧道方式連通,蘇河一號至遠景路長約400m,以步道形式貫通。
  • 沿蘇州河而行·循聲|蘇州河的水質治理和城市人的自然觀
    ,「沿蘇州河而行」的參與者們針對蘇州河的水質治理、代表物種、蘇州河邊的自然教育以及現代人的自然觀等方面進行了一番探討。 河水告別了髒臭,飛鳥又開始徘徊,兩岸的生態有了一定的改善。城市荒野工作室創始人郭陶然參與編纂的《尋夢清源——上海蘇州河夢清園自然導覽》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出版的自然導賞系列讀本之一。在編寫過程中,他和工作室成員做了大量調查,以圖鑑的形式展示了夢清園中的生物物種,書中也梳理了蘇州河治理的全過程。此次漫步夢清園,嘉賓們的討論首先從蘇州河的水質治理和夢清園的誕生開始。
  • 「蘇河之眼」昌平路橋通車 蘇州河上再添景觀大橋
    因其造型宛若凝望蘇州河的一雙明眸而得名「蘇河之眼」的昌平路橋今天早上10點正式通車,至此,蘇州河上又新添一座集機動車通行功能與行人觀賞功能與一身的景觀大橋。夜間泛起璀璨的燈光,宛若一雙別致多彩的明眸點綴在蘇河之心;而到了白天,多曲面的昌平路橋又好似一條雪白的絲帶,把蘇河兩岸緊緊聯繫在一起。如今,這座歷時2年時間施工的純鋼結構大橋正式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