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從蜿蜒流淌的蘇州河寶成灣段啟航,掠過新湖明珠城、創享塔園區、M50創意園……普陀啟動蘇州河貫通及景觀提升工程後,翻天覆地的景色變化盡收眼底。
市民:「帶他來玩,然後就順道兜一下,覺得很方便,而且也很漂亮。」
市民:「只要空下來就會來,我們上了歲數了,就覺得河邊走走很清閒的,很舒適的。」
普陀區內蘇州河東起長壽路橋,西至涇陽路,河道長度約15公裡,岸線全長約21公裡,其岸線長度佔市區段蘇州河總長的50%。
蘇州河普陀段設計師毛項傑介紹:「蘇州河普陀段是2018年10月份開始陸續施工的。我們當時梳理下來有19個斷點,經過梳理和打通之後,基本上已經貫通的節點是非常多的。」
在上海城市的功能布局中,近代工業由東西兩個片區組成。向東,沿著黃浦江;向西沿著蘇州河。上海民族資本的麵粉工業、紡織印染工業沿蘇州河興起,普陀擁有上海中心城區最長的蘇州河岸線,因此蘇州河普陀段內工業文化遺產數量也不在少數。
蘇州河普陀段設計師毛項傑稱:「應該說這裡是蘇州河文化的一個工業搖籃。在普陀區段也是有比較多的原來的一些歷史印痕。我們現在調研下來,應該有10多處老廠房、老廠區。」
本世紀初,正逢蘇州河邊工廠搬遷大潮,留下大片空屋。蘇州河普陀段內的老倉庫、老廠房作為商鋪,最初由於無人問津,租金非常便宜,吸引了大量的藝術家入駐。
藝術家薛松說:「我是2001年5月份入駐M50的。離家近,空間又夠,然後房租也要能接受。在周邊找了一年多,隨後決定入駐這裡。」
但是隨著蘇州河兩岸改造,人氣逐漸帶動,兩岸商鋪房租漲幅明顯,壓縮了藝術家們的生存空間,不少藝術家因此搬離,遷往郊區。薛松作為第一批入駐M50的藝術家,在這裡駐紮了整整20年,卻也見證了不少人的離開。藝術家薛松說:「反正一直在流動,有各種原因,有的有更高的需求,有的是因為有別的壓力,如果壓力大,他們肯定會選擇別的地方。」
在20年的發展中,每每看到城市日新月異,蘇州河岸的工業建築逐漸減少,藝術家們是不安的,隨時準備好撤走。直到去年,得知普陀蘇州河貫通規劃,其中M50獲得市級層面的重視,始終惴惴不安的藝術家們終於放下了將近20年懸著的心。
蘇州河普陀段設計師毛項傑表示:「M50是2019年6月對外開放打通的。首先這個防汛牆當時是不能動一釘一鉚,我們採取了加蓋板的方式。建築的立面上,我們採取了修復它原有的牆面的斑駁的部分。」M50斷點貫通後,也進一步落實租金和商業上的平衡,保留住藝術氛圍,保留住藝術家。於是,近期不斷有工作室重新裝修。
M50商家周天珂稱:「當時我們把後場空間租下來的時候,等於是一個園區最邊緣的地方。後來人行步道就做過來了。我們去年年底的時候,進行了自己空間的二次裝修升級,在這次升級的過程當中,我們就已經把我們後面這個面向考慮成了是我們的一個非常重要入口,生活在附近的很多的居民。之前是不知道M50的,就是因為有了這個步道,就散步、跑步,跑跑跑 發現,這裡還有一個這麼棒的空間。」
M50斷點打通,讓更多的市民有機會走進藝術,也為這裡帶來了大量的人氣,更是重新吸引了藝術家的回歸。
M50市場營銷總監黃薇介紹:「目前園區裡面這樣子的畫廊和藝術家工作室和設計公司,一共是有146家。不會因為景觀步道開通了,這邊人流增加了,我們就會惡意地增加房租,這也是不會的。第二點,園區裡邊的這些藝術家,因為看到了景觀步道的開通之後,他們也願意把自己的一些作品,拿到景觀步道來供市民遊客進行欣賞的。M50也是願意打開這個平臺,一方面連接到城市微更新。另外一方面,連接到我們這邊比較活躍的藝術家,參與在我們整個一個城市發展當中來。」
藝術的發展不是孤立的,而是與新的商業模式、新的社會發展形式相結合。而城市的更新,也離不開藝術的融合,從而展現出城市更好的一面。如此,城市賦能、藝術營造、生活美學融為一體,最終實現升級城市的格調和功能。
(看看新聞Knews記者:周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