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河普陀段改造丨城市更新與當代藝術

2020-12-22 看看新聞Knews

無人機從蜿蜒流淌的蘇州河寶成灣段啟航,掠過新湖明珠城、創享塔園區、M50創意園……普陀啟動蘇州河貫通及景觀提升工程後,翻天覆地的景色變化盡收眼底。

市民:「帶他來玩,然後就順道兜一下,覺得很方便,而且也很漂亮。」

市民:「只要空下來就會來,我們上了歲數了,就覺得河邊走走很清閒的,很舒適的。」

普陀區內蘇州河東起長壽路橋,西至涇陽路,河道長度約15公裡,岸線全長約21公裡,其岸線長度佔市區段蘇州河總長的50%。

蘇州河普陀段設計師毛項傑介紹:「蘇州河普陀段是2018年10月份開始陸續施工的。我們當時梳理下來有19個斷點,經過梳理和打通之後,基本上已經貫通的節點是非常多的。」

在上海城市的功能布局中,近代工業由東西兩個片區組成。向東,沿著黃浦江;向西沿著蘇州河。上海民族資本的麵粉工業、紡織印染工業沿蘇州河興起,普陀擁有上海中心城區最長的蘇州河岸線,因此蘇州河普陀段內工業文化遺產數量也不在少數。

蘇州河普陀段設計師毛項傑稱:「應該說這裡是蘇州河文化的一個工業搖籃。在普陀區段也是有比較多的原來的一些歷史印痕。我們現在調研下來,應該有10多處老廠房、老廠區。」

本世紀初,正逢蘇州河邊工廠搬遷大潮,留下大片空屋。蘇州河普陀段內的老倉庫、老廠房作為商鋪,最初由於無人問津,租金非常便宜,吸引了大量的藝術家入駐。

藝術家薛松說:「我是2001年5月份入駐M50的。離家近,空間又夠,然後房租也要能接受。在周邊找了一年多,隨後決定入駐這裡。」

但是隨著蘇州河兩岸改造,人氣逐漸帶動,兩岸商鋪房租漲幅明顯,壓縮了藝術家們的生存空間,不少藝術家因此搬離,遷往郊區。薛松作為第一批入駐M50的藝術家,在這裡駐紮了整整20年,卻也見證了不少人的離開。藝術家薛松說:「反正一直在流動,有各種原因,有的有更高的需求,有的是因為有別的壓力,如果壓力大,他們肯定會選擇別的地方。」

在20年的發展中,每每看到城市日新月異,蘇州河岸的工業建築逐漸減少,藝術家們是不安的,隨時準備好撤走。直到去年,得知普陀蘇州河貫通規劃,其中M50獲得市級層面的重視,始終惴惴不安的藝術家們終於放下了將近20年懸著的心。

蘇州河普陀段設計師毛項傑表示:「M50是2019年6月對外開放打通的。首先這個防汛牆當時是不能動一釘一鉚,我們採取了加蓋板的方式。建築的立面上,我們採取了修復它原有的牆面的斑駁的部分。」M50斷點貫通後,也進一步落實租金和商業上的平衡,保留住藝術氛圍,保留住藝術家。於是,近期不斷有工作室重新裝修。

M50商家周天珂稱:「當時我們把後場空間租下來的時候,等於是一個園區最邊緣的地方。後來人行步道就做過來了。我們去年年底的時候,進行了自己空間的二次裝修升級,在這次升級的過程當中,我們就已經把我們後面這個面向考慮成了是我們的一個非常重要入口,生活在附近的很多的居民。之前是不知道M50的,就是因為有了這個步道,就散步、跑步,跑跑跑 發現,這裡還有一個這麼棒的空間。」

M50斷點打通,讓更多的市民有機會走進藝術,也為這裡帶來了大量的人氣,更是重新吸引了藝術家的回歸。

M50市場營銷總監黃薇介紹:「目前園區裡面這樣子的畫廊和藝術家工作室和設計公司,一共是有146家。不會因為景觀步道開通了,這邊人流增加了,我們就會惡意地增加房租,這也是不會的。第二點,園區裡邊的這些藝術家,因為看到了景觀步道的開通之後,他們也願意把自己的一些作品,拿到景觀步道來供市民遊客進行欣賞的。M50也是願意打開這個平臺,一方面連接到城市微更新。另外一方面,連接到我們這邊比較活躍的藝術家,參與在我們整個一個城市發展當中來。」

藝術的發展不是孤立的,而是與新的商業模式、新的社會發展形式相結合。而城市的更新,也離不開藝術的融合,從而展現出城市更好的一面。如此,城市賦能、藝術營造、生活美學融為一體,最終實現升級城市的格調和功能。

(看看新聞Knews記者:周文靜)

相關焦點

  • 探訪M50:十裡蘇州河,一座藝術園
    探訪M50:十裡蘇州河,一座藝術園 澎湃新聞 2020-12-28 11:19 來源:澎湃新聞
  • 東方快評丨蘇州河換裝上線,為城市人帶來「觸手可得」的幸福感
    蘇州河腹地狹窄,兩岸還有企業單位、學校公園、小區住宅不同形態的空間主體,要徹底打通這些「斷點」,難度不小。但通過「一江一河」(黃浦江和蘇州河)規劃,慢慢梳理、細細疏通,加之有黃浦江兩岸貫通珠玉在前,蘇州河改造的步子邁得很穩。現在,蘇州河兩岸變成了以漫步道、跑步道為主,騎行道結合的親水平臺,著實令人欣喜。
  • 蘇州河42公裡岸線基本貫通開放,黃浦虹口靜安普陀長寧五段,你最...
    黃浦區通過多種方式改造防汛牆,為市民能夠更好與蘇州河互動創造良好條件。如,在東段,利用原吳淞路閘橋拆除後遺留的橋墩,在橋墩上架設了一段30多米長的鋼結構亭子,亭子軸線正對東方明珠,創造了難得的觀景體驗和臨水遠眺的空間體驗。如今,黃浦段8成沿河區域都能看水、親水,享受濱水城市生活。
  • 布拉格河堤上開挖了20個洞,能給上海蘇州河帶來什麼啟示?
    今天下午,2020蘇州河論壇在普陀區人民政府舉辦。本次論壇著重圍繞打造蘇河十八灣濱河活力秀帶的主題展開探討,多位上海市政協委員,國內規劃領域、建築設計領域專家到場,為普陀區蘇州河水岸品質整體提升、蘇州河水岸經濟發展貢獻了頗具建設性的建議,將有力推動蘇州河沿岸下一步建設發展。
  • 沿蘇州河而行·循聲|青春在蘇州河邊
    2004年時的蘇州河和蘇河藝術。澎湃新聞記者 周平浪 圖蘇州河上曾有龍舟和煙花  講述:阿毛  錄音、剪輯:王越洲 沈健文五蘇州河邊先後有過不少藝術和設計空間,大部分是老廠房改建,Loft風格,遺留的工業結構加上當代的展陳空間。其中很多開過又關了,比如CREEK蘇河藝術。
  • 沿蘇州河而行·貫通|共享水岸:蘇河兩岸工業遺產更新的思考
    在12月18日的「澎湃下午茶」中,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博士後朱怡晨分享了她對於蘇州河兩岸工業遺產更新的研究和思考。這其中既包含了對工業遺產的理解,也包含了對蘇州河兩岸工業遺產現狀的梳理,以及為了邁向全民共享的水岸,這些遺產地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 沿蘇州河而行·循聲|蘇州河的水質治理和城市人的自然觀
    ,「沿蘇州河而行」的參與者們針對蘇州河的水質治理、代表物種、蘇州河邊的自然教育以及現代人的自然觀等方面進行了一番探討。 城市荒野工作室創始人郭陶然參與編纂的《尋夢清源——上海蘇州河夢清園自然導覽》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出版的自然導賞系列讀本之一。在編寫過程中,他和工作室成員做了大量調查,以圖鑑的形式展示了夢清園中的生物物種,書中也梳理了蘇州河治理的全過程。此次漫步夢清園,嘉賓們的討論首先從蘇州河的水質治理和夢清園的誕生開始。
  • 蘇州河中心城區岸線:42公裡「山水人城相融」新畫卷
    外白渡橋邊上的蘇州河綠道黃浦段。記者 邢千裡攝 製圖:李潔臨近年末,蘇州河上海中心城區段42公裡岸線公共空間將基本貫通開放。濱水空間轉型重生,母親河的溫度觸手可及。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指引下,蘇州河不僅蜿蜒出「山水人城相融」的綠色新畫卷,更牽引、承託起濱水空間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綠色轉型。
  • 城市更新:崑山大西門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在即
    2017年1月10日,市政府組織相關部門召開聯席協調會議,就大西門拆遷項目推進等相關問題進行論證。
  • 普陀這條21公裡岸線改造後「網紅景點」一籮筐,等你來打卡
    臨近年末,蘇州河上海中心城區段42公裡岸線公共空間將基本貫通開放。濱水空間轉型重生,母親河的溫度觸手可及。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指引下,蘇州河不僅蜿蜒出「山水人城相融」的綠色新畫卷,更牽引、承託起濱水空間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綠色轉型。
  • 陸元敏:蘇州河
    《蘇州河》 成了那幾年最主要的功課,他沉浸於「停牢"這樣的「辰光」的欣喜中。  蘇州河是上海真正的母親河。城市大規模改造是一個當代現象,但當河流不再是「他」的河流時,蘇州河的精氣神在人民生活中的內在瓦解、斷裂就已經開始了。
  • 做「減法」讓橋梁更耐看 蘇州河11座橋梁年底完成「微更新」
    上海市政總院大橋設計研究院、蘇州河景觀提升工程設計負責人韓雯告訴記者,「減法」是指讓橋上冗餘的電線「落地」,調低原本燈光的亮度,把多餘的去掉,才能把百年橋梁的「原汁原味」最自然地展現出來。和乍浦路橋一樣,為了配合蘇州河兩岸年底42公裡貫通,河上既有33座橋梁都在全面分析評估後,提出了針對性改造方案。
  • 鳳凰藝術 | 姜俊:城市更新中的藝術——胡任乂的「共同的節日」
    在後工業化的都市中,城市不再是一個工廠,而被理解為一個舞臺,它慷慨的為各種劇目提供場地。「共同體」和「節慶」無疑就是它的精神本質。基於此,一群當代藝術家聚焦待更新的原醫藥職工大學廢墟進行就地創作的展覽——《共同的節日-廢墟藝術計劃》。
  • 沿蘇州河而行·貫通|17位漫步者的蘇州河關鍵詞
    2020年「沿蘇州河而行」小組共組織了8次漫步活動,從外白渡橋到外環,每一段路程中都能令人發現獨特的城市圖景。在體驗蘇州河兩岸濱河公共空間的同時,也引發了漫步者們對這座城市的回憶與思考。在2020「沿蘇州河而行」全程結束之時,漫步者們回顧了這一年的步行感受,並分享了屬於每個人自己的蘇州河關鍵詞。
  • 一條河 一座城!走通蘇州河:有風景、有生活、有歷史、有故事……
    百年前的建築今天仍矗立兩岸:被迫通商的惘然,半殖民地的屈辱,十裡洋場的迷離,河畔浴血的壯烈,迎接黎明的喜悅……蘇州河的悠悠柔波,就是上海這座城市的歷史脈搏。    歷經千年歲月,見證百年滄桑,重又煥發新生……也許走通蘇州河後,我們才能真正讀懂上海。誠如作家程乃珊所述:「蘇州河,上海故事從這裡開始。」   本報記者的記錄,便也從這裡開始。   《閱讀蘇州河》為「詩話蘇河 閱讀靜安」詩歌徵集活動獲獎作品。活動由新民晚報社與蘇州河貫通(靜安段)公共藝術創作組主辦,百首獲獎詩詞將鐫刻在蘇州河畔公共空間。
  • 蘇州河的新起點:岸線貫通是第一步,還要做透這篇大文章
    2020年歲末,蘇州河42公裡濱水岸線將迎來基本貫通開放。12月27日起,澎湃新聞推出系列報導,展現蘇州河兩岸,風情長卷舒展。還河於民,還岸線於民,讓人民在現代城市中詩意棲居,這也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生動實踐。文明依水而生,城市依水而興。兩條母親河見證了上海的欣欣向榮,一條是黃浦江,另一條就是蘇州河。
  • 沿蘇州河而行·地標|在夢清園做自然教育:人與河的共舞
    蘇州河濱河公共空間改造:河岸新生類似的探訪活動之後又進行過幾次。後來,因為夢清園附近的碼頭關閉,我們開始轉戰親水環境更好的後灘公園。不知不覺間,已有四五年未再到夢清園。說來也巧,因為澎湃新聞·城市漫步發起的蘇州河行走活動,我又一次來到了夢清園。這一次,和我一起行走的是來自各行各業的成年人。
  • 在「都市之心」,書寫人民城市的美好未來|跨越蘇州河·靜安篇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河道綜合治理,到沿岸地區成片的舊區改造,再到如今兩岸公共空間貫通提升……可以望見的未來,蘇州河沿線將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濱水區,也是特大城市宜居生活的典型示範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母親河已成為市民共享的「人民之河」。
  • 鉤沉|工業遺存:蘇州河寶成橋,有生命的城市景觀
    在蘇州河「十八灣」之中,寶成灣、寶成橋的名稱頗有詩情畫意。「寶成」二字避開了「保成」的世俗,寓意為「此處有寶,成事在人」。此橋此灣雖有多個名稱,但歷經年代的風雨,還是寶成橋、寶成灣朗朗上口、印象深刻。
  • 走通蘇州河 領略濱水新風情
    一次次溝通,沿岸企業和居民小區主動移出岸線;一稿稿改動,城市規劃師的匠心漸次融入方案。慢慢的,一個個濱水空間段在市民眼前鋪展——你可以去綿延42公裡的綠道走走,感受春探花、夏有陰、秋觀葉、冬賞姿的美景。你也可以去九子公園、最美花園、夢清園、風鈴綠地、臨空音樂公園……尋找拍攝蘇州河大片的最佳拍攝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