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少數民族裙裝

2020-12-21 翟姚說文化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繼續談談裙,也是最普遍的一種下裝,我國很多民族的婦女都穿裙子。裙的類型可分為連衣裙、長裙、中裙、短裙。從造型上可分為喇叭裙、節裙、簡裙、A型裙、X型裙,形式多種多樣。少數民族的裙子結構種類較多,簡潔的裙和繁複的裙都有。繁複的裙:如多褶裙(其褶子非常細密工整,全手工做褶) ;瑤族、苗族、侗族、布依族的多層裙:彝族的多色節裙等。在一些民族地區裙常與褲裝結合穿著,裙在外、褲在內,這種穿衣方式沿襲了我國古代服飾特色。簡潔的裙:如裹裙(腰圍與裙擺大小一致沒有作收腰處理,直接將大於臀圍的布料順著腰部圍繞一周,用繩、花帶作為腰帶將布固定在腰間形成) ;西北的少數民族常穿的A型裙、收腰連衣裙等。

民族的婦女都穿裙子

製作裙子的材料多以棉、麻、絲綢、織錦為主,西北的少數民族多用絲綢做裙,南方少數民族則喜用棉、麻或織錦等材料做裙。講一講服飾配件,服飾配件主要指除服裝以外的所有附加在人身上的飾品,民族服飾中配件紛繁複雜,有首飾、帽飾、圍腰、背篼、包袋、綁腿、鞋靴等。用植物製作染料的過程,各民族採用的方法稍有區別,但過程大致相同。民族服飾的圖案特點各民族在服飾中用圖案的現象比較普遍,無論在服裝上還是服飾配件上都少不了圖案。圖案的內容以動物、植物、人物、幾何圖形、文字為主,從結構上看有通感聯想、固定程式、主觀構成等特點。

西北的少數民族多用絲綢做裙

通感聯想通感指不同事物引起人的不同感覺之間存在的某些共性,運用不同事物在感覺上的共性象徵,比喻某些意義。通感聯想的基礎是運用我國的傳統比、興手法。圖案中常用的通感聯想包括:諧音聯想寓意,例如,用獅代表事,雙獅代表事事如意;魚諧音餘,寓意年年有餘。情景通感,如用風穿牡丹、蝶戀花象徵對愛情的追求。性質通感,如喜上眉梢圖案,以喜鵲與梅花結合象徵著喜慶。功能通感,如用石榴、葫蘆等多籽果實象徵多子多福。

喜上眉梢圖案

固定程式指一些圖案具有某種約定俗成的構成形式,構成圖案的形與形組合表達一個固定的意義。例如,蓮生貴子、山茶牡丹、二龍戲珠、福祿壽喜等圖案既有固定程式,又有象徵含義:二龍戲珠、龍鳳星祥則象徵人們吉祥如意。雖然各民族傳統的圖案不盡相同,且有自身的特點,但都存在一些固定搭配,人們在運用這些圖案時,一般不 會輕易改變。主觀構成指圖案的構成超越了自然客觀對象的結構、時間空間關係、自然透視關係,而根據主觀需要來構成。如露腸的獅子圖案、人頭龍身圖案等。

福祿壽喜等圖案

首飾:不可或缺的配件,首飾主要包括手鐲、臂環、戒指、項鍊、耳環、髮簪、發梳、背飾等。在有些民族中,首飾的種類、件數、價格甚至遠遠超出一套服裝的價值。首飾的材質多種多樣,幾乎每個民族都有用銀、松石、瑪瑙、海貝和動物的角、骨、齒等為材料製作的首飾 ,但每個民族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帽飾:巾、幘、頭帕、帽等包纏頭部的物品均屬於帽飾的範圍。巾本是古時表示青年人成年的標誌,男人到20歲時,有身份的士加冠,沒有身份的庶人裹巾,束巾主要是為固定頭髮和方便之用。戴幘是為了將鬢髮包裹起來不使下垂,如同冠類似帽子的一種頭衣。用一塊巾帕或兩塊布簡單搭在頭上的稱為頭帕,再用辮子、布帶固定頭帕。我國少數民族的帽子樣式極為豐富,分為有簷帽與無簷帽,其造型以平頂、無頂、尖頂形式為主。

帽飾

有簷帽一般是北方少數民族和沿海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戴,主要用竹片、毛皮、毛氈等材料製作而成。無簷帽一般是南方山地一些民族地區的人戴,主要用各種手工製作的色布、扎染布料、蠟染布料、織錦在頭上包裹而成。大多數民族的帽子都會配以珠串、銀飾、羽毛、絨球、穗子、鮮花等飾品。各種頭帕和帽子中,男以帽為主,女以頭帕為主。將銀花、織花帶、珠串、穗子、絨球等作在頭頂的形式叫頭飾,既有造型誇張的頭飾,也有造型較簡潔的頭飾,苗族女子的頭飾以繁複著稱。織花帶式的頭飾一般配有銀扣、銀珠等飾品。另外,大多少數民族兒童帽上的裝飾都比較多。

北方少數民族帽子

圍腰:是民族服飾中最為常見的配件,圍腰既有實用功能又具有裝飾價值,可分為圍腰、圍裙兩種。其材料一般採用棉、麻、絲綢、織錦等。圍腰有長、短之分,長圍腰一般從胸部至腳踝骨部位,是肚兜與圍腰結合而成的。短圍腰則從腰部至膝蓋處,一般以圍住腹部為合適。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圍腰又分為日常圍腰與盛裝圍腰。日常圍腰的裝飾較少,主要在色彩上變化,各地略有不同,其穿戴也有區別。盛裝圍腰的裝飾則較多,搭配節日服裝。圍裙比圍腰的圍度要大,約超過身體圍度的二分之一,有些類似於裙子,因此被稱為圍裙。一般圍裙比圍腰的裝飾豐富,常在其中鑲嵌銀片、銀花、刺繡紋樣等。腰帶:用於束腰的帶子。由於早期的服裝很多不用紐扣,只在衣襟處縫上幾根小帶用以繫結,這種小帶稱為衿。為了不使衣服散開,人們又在腰部系。上一根大帶,這種大帶就稱為腰帶。

參考資料《中國民族文化》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民族服飾強烈的色彩關係和用色方法,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在借鑑運用民族服飾色彩關係的時候,也同樣要把色彩的一些知識結合起來,即色彩的情感與象徵。因為色彩帶給人的心理意象或心理功能在服裝設計中顯得非常重要,對服裝設計有直接的影響。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各國服飾
    漢朝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時期。對外,有張騫通西域之後,名揚天下的「絲綢之路」,勾通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對內,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華夏各族的交往密切。胡服進入中原,到東漢時更是上下盛行,連皇帝大臣都穿著胡服。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民族服飾設計,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的時尚運用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除圖案與色彩這樣直觀的外化語言,民族傳統服飾中精美的工藝手段也給我們帶來了無數的靈感啟發。傳統工藝作為靈感,目的是發現根植於生活中的手工藝帶來的美感,原始地呈現中國美。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它的種類繁多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苗族服飾,種類繁多,工藝精湛,風格獨特,在我國56個民族中獨樹一幟。苗族服飾究竟有多少種,先人們作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並留下了不少寶貴的資料。如清代《黔苗圖說》曾畫過82種、大型文化書畫圖冊《百苗圖》畫過100種。《百苗圖》是苗族歷史文化演藝發展難得的文物佐證,是研究我國苗族服飾文化及民族風貌的重要古籍,亦是研究我國清代西南少數民族的重要史料。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服飾的結構特點包纏式結構
    從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研究中可以看到,服飾的包纏式造型運用非常普遍,但相對傳統漢服的包纏式形式,少數民族服飾對包纏式在很多方面都做了實用性改良。雲南少數民族服飾漢族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向來就不斷相互影響和融合,少數民族服飾中的圓領斜襟類服裝在中國傳統漢族服飾中也常被運用。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提煉元素從各層面挖掘的元素
    那麼我們對服飾元素進行提煉則需要從中總結相關規律,找出特例,這個特例就是元素所在,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展現民族服飾特性,或對服飾設計運用產生較大啟發。既然挖掘元素可以從範疇以外的地方去獲取,那麼特別的元素也可以不一定與服飾相關,它可以是某種生活用具,也可以是一種工藝技術,或許是一種語言文字,凡是能促進服飾設計運用,或與民族文化相關的任何元素都可以被運用。其實提煉元素就是對元素的一個再整理過程,總結規律以此得到能代表服飾特點的元素,同時也是在全面深人對服飾探索後而獲得的讓人們意想不到或不曾注意的元素。
  • 【中韓文化】—— 傳統服飾
    在中韓兩國的傳統佳節中,除了豐富的傳統美食,各具特色的傳統服飾,也可謂一大亮點。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兩國的傳統服飾——韓服與漢服。      在韓國,每逢重要節日,人們大多會以傳統服飾來表現節日氣氛。以剛剛過去的中秋節(추석)為例,節日當天,不少家族仍保留著換上新制韓服,進行祭祀活動的傳統。時至今日,韓國人在傳統節日或有婚慶喜事的日子裡,都有穿韓服的習俗。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入了苗族社會經濟中,新的科學生產技術和現代生活用品大量引入,苗族青年接受現代學校教育,這一切變化使得苗族原始巫文化對其服飾文化的主導作用逐漸削弱,而現代文化對其影響作用則越來越明顯。苗族服飾傳統意義的弱化表現在苗族服裝製作的傳承機制的沒落、傳統服飾禮服化、商品化等現象上。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百越及其他民族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和大家說說百越民族系統的紋身之風,在其後裔傣族、黎族中尚有較完整地保存。所不同者,傣族紋身者主要為男子,而黎族則主要為女子。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隋唐和宋遼金服飾藝術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就隋唐婦女服飾來看,貴婦常穿的有禕衣(採上下連屬的袍制,上施彩繪紋飾,質料以往多為黑色,隋唐以後多為深青)、事實上,在中國20世紀以前的數千年裡,服飾總的特點是比較保守封閉的,像唐朝女子這樣大膽袒露、這樣男女不分,是絕無僅有的,因為這是和禮教相違背的。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清朝服飾美學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就清代的服飾情況而言,社會上風行的務實精神,就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服飾審美追求,使得男女服飾表現出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基本特徵。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宋代服飾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從戰國末的楚江陵到西漢初的漢長沙,馬山楚墓和馬王堆出土袍服都應該是深衣的快速流變過程中的一個剪影。馬王堆出土袍服遠在周代,絲路上就有貿易往來。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黃平苗族,盛裝設計
    其服飾藝術獨具一格,是多姿多彩而著稱於世的苗族服飾中的一枝絢麗奇葩。故對黃平苗族服飾的介紹與探析可窺見整個苗族服飾文化之一斑。本文擬著重談談黃平苗族服飾款式風貌、製作工藝特色及其發展變化。筆者雖系黃平苗族,但見識膚淺,水平有限,論述也許有偏頗之處,期冀讀者指教。
  • 2020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北服開講
    北京服裝學院黨委書記周志軍開幕致辭  大會之後同時舉行了主題為「服飾史研究」「少數民族服飾研究」「服飾傳承與創新設計研究」三個分會場學術研討會。北京服裝學院校長賈榮林出席閉幕式並作大會總結髮言。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所研究員、北京服裝學院特聘教授、北服中國服飾文化研究院副院長趙連賞主持。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習俗著裝,道士服飾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漢武帝時一些方士就曾「衣羽衣,夜立白茅之上」。東晉南朝時,陸修靜修定、完善了齋醮儀規和服飾制度,使道教逐漸向官方正統宗教演變。宋徽宗命編寫《道史》,使道教經典、服飾、儀規更加規範。如此種種甚難細說,而道教服飾或多或少地對社會生活產生了影響。道教思想對世俗服飾的影響道教來自民間,與百姓的生活關係密切。而它在發展的過程中,又受到統治者的關注。因此,道教思想對上層社會服飾和民間服飾習俗都有所影響。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服飾的刺繡針法繡挑、補貼和編結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民族服飾的刺繡針法最常見的屬刺繡了,通常在少數民族服飾的衣袖、套袖、衣襟、盤肩、衣腳、褲腳、裙腳以及帽子等裝飾部位上都能見到。少數民族刺繡最早是以植物纖維紗線在自織的土布戳紗一即單色線繡,或白地蘭花,或藍地白花,粗獷質樸,富於鄉上氣息。
  • 展示中華服飾 弘揚傳統文化
    珠江時報訊(記者/王方亞通訊員/遊雪欣)日前,「華夏衣冠嶺南旗韻」2020~2021中華服飾文化鑑賞周暨嶺南旗袍選拔賽在佛山南風古灶開幕,吸引眾多中華傳統文化愛好者參與。 活動主辦方表示,本次活動分為中華服飾文化鑑賞周、「花·時」新中式生活美學品鑑會、嶺南旗袍(服飾)匯演活動三大版塊,通過旗袍秀、服裝展、首飾展、陶藝展、品鑑會、主題演講等形式,展現佛山新時代女性的優雅風採和獨特魅力,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習俗著裝,民間婚禮服飾習俗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特殊的著裝方式民間各地有著不同的服飾習俗,尤其是在許多特殊的場合下,民間也有與之相應的特殊的服飾和著裝方式,一般都有象徵含義,並與民間巫術和祭祀活動有關
  • 弘揚傳統服飾之美—長安老子文化國學研究院國風服飾研創中心成立
    服飾就像錦上之花,使中國歷史顯得更加異彩紛呈,充滿活力;又像是一條貫穿古今的五色彩帶,為我們展示著一副5000年的風俗畫卷。國風服飾,即中國風格的服飾,是建立在5000年的文明史孕育的獨特中國文化基礎上,蘊含著大量中國元素並有著適應全球流行趨勢的服飾風格。國風服飾以中國傳統服飾作為靈感來源,同時融合傳統文化元素,表現出不同凡響的生命力。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苗族服飾培訓班開班
    9月19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苗族服飾培訓班在貴陽開班。來自全省54名從事苗族服飾製作的工藝師,參加為期20天的培訓。培訓期間,主辦方邀請省內苗族文化研究學者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進行授課,授課內容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及中國非遺保護、苗族服飾文化及高質量發展、苗族服飾紋樣解讀、苗族刺繡蠟染藝術傳統紋樣與現代創新設計、服飾民俗與貴州少數民族服飾時尚、苗族服飾色彩搭配與應用以及苗族元素時尚化構思與設計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