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服飾的刺繡針法繡挑、補貼和編結

2021-01-09 童哥聊文化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民族服飾的刺繡針法最常見的屬刺繡了,通常在少數民族服飾的衣袖、套袖、衣襟、盤肩、衣腳、褲腳、裙腳以及帽子等裝飾部位上都能見到。少數民族刺繡最早是以植物纖維紗線在自織的土布戳紗一即單色線繡,或白地蘭花,或藍地白花,粗獷質樸,富於鄉上氣息。現今所見各少數民族服飾多用彩繡,且有平繡和凸繡之分。平繡流行面較廣,凸繡是在底布上多鋪幾層剪紙花,使所繡花卉凸出,有立體感。在黔東南的臺江縣施洞一帶,婦女們為了突出刺繡的立體感,常常將同一紋樣的剪紙作鋪墊,然後在其上施針繡繪,與粵繡為突出浮雕般的藝術效果而用棉絮作底墊的方式異曲同工。

[辮繡]其製作順序是先將剪紙紋樣貼在布料上,再根據紋樣的要求,將八根或十二根彩線套在一個簡單的凳架上,用手工編成三毫米寬的辮帶,按剪紙的輪廓,由外向內將辮帶平盤繞織繡滿,辮帶的走向明顯,呈比平繡更突出的浮雕感和肌理效果;體現出粗獷、樸實、厚重的藝術趣味。辮繡主要用作袖片花、領花、肩花。

辮繡

[納錦繡]其特點是以布料的經緯線戳針,用鎖絲法鎖邊。由於針法以戳為主,因而圓線、曲線較少,均是以適度寬長的直線構成菱形、矩形、三角形等,層層疊套組成各種幾何圖案,一套母題與另一套母題輪換套疊。此法以清水江畔的凱裡以及旁海、灣水一帶苗寨最為典型和普遍。

[堆繡]又叫堆花、貼花、補花。其方法是以漿了皂角水的彩色綾子剪成底邊較大的三角形,再把底邊兩角向中摺疊,成為帶尾的小三角形,然後把這些小三角形從花塊的中間起一層比一層稍退後的堆釘起來,有的還在中央釘成一些花紋,制完後,可看出一層層的小尖角,由內向外伸展著,構成各種花鳥圖案。此法過去盛行於雷公山麓四周的臺江、雷山、凱裡諸縣市,許多整體的花飾都用堆花,是頭等盛裝的標誌。苗家叫它「歐趕良」一即尖角衣,穿戴時不僅必須釘上銀飾構成「銀衣」,而且還要佩戴銀冠和數量極多的手串和項圈。由於堆繡費工費時,花費又大,現在已多被各種刺繡取代。雖然少數老年婦女仍用堆繡作飾,但僅限於領花、肩花、袖花等部位,範圍已大為縮小。

堆繡

[疊繡]疊繡的材料和花瓣的準備同堆繡基本一致,但鋪花方法不同。譬如一朵花,先將花瓣外圍平藝術效果也各異。數紗繡的用途多做繡花、領花、肩花。貴州凱裡、黃平、施秉等縣市苗族流行此法。

|打籽繡]其做法是在紙花紋樣的邊緣,先用一根以白絲線緊裹在粗棉線上的白線圍住,再用一根普通線把它打緊,然後就在花內插繡。每一針插上來後,先把針在線上繞兩繞,再插下去,形成打結的樣子,並星小圓狀。繡時,一路路的由外往內縮,與一般打毛線從內向外擴形成對比。現在臺江縣革一、凱裡市凱棠等地區的盛裝大都採用這種方法做飾,紋樣以水雲紋為主。

打籽繡

[板繡]先讓蠶在一塊平滑的木板上吐絲,形成一塊板絲,將其壓平,多數染成紅色或綠色,再在上面刺繡,其紋樣以花、鳥、龍、魚、蝴蝶為主要內容,造型古拙、簡潔。現臺江、雷山、凱裡、丹寨諸縣市的一些邊遠山區,還零星保留著這種原始的刺繡技藝。1986年5月,小編在三穗縣千戶苗寨寨頭村徵集民族服飾時,看到的板絲繡底色都是原色,是研究早期苗繡的寶貴資料。

[鏤繡]又叫鏤花或扣花。繡時一般不用底樣,全憑繡制者手工操作。針法與平繡頗為不同,從正面刺穿後,又從底面複製回正面,再用線把前後扣聯起來。這種繡法,底花和面花幾乎一個樣,難分正反之別。只有刺繡技巧較高的姑娘,才採用這種難度較高的繡法,繡出有特色的圖案來,鏤繡主要流行於黔東北和湘西苗族地區。

鏤繡

[挑花]為廣大苗族婦女所專長,其針法有回覆針和十字兩種。前者是根據圖案形狀,每隔四線挑一針,某部位初形挑出即回針,由原針腳再復挑一次,方向與原來相反,回線剛好蓋住其空間。後者是指在經線上用數紗挑十字,再由千百個十字構成各式圖案。十字形體大小,主要取決於布料的粗細,料細五至六紗,料粗只能挑四紗。挑花一般不用底稿,只憑記憶或看「花種」,用線從中心向兩面或四周排開,俗稱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花紋。在服飾上較多使用此法的地方,多間用蠟染,並以蠟染紋作底樣。如貴陽市花溪一帶苗族就是這樣。挑花的花紋勻緊,內外兩面都呈現同樣圖案,無正反之別,所以又叫兩面花。兩面花構圖嚴謹,數紗精確,挑出之繡品,兩面能用,多用於手籠、假袖、手帕以及圍裙。

挑花

[馬尾繡]其方法是用自製的白絲線纏繞在馬尾絲上,成為類似琴弦的特製繡線,然後按照剪紙紋樣將纏好的馬尾盤繞在花紋外輪廓上,中間的空隙再用彩線填繡,繡出的圖案有浮雕感,與西周時期的辮子股刺繡填彩手法有相似之處。此法主要流行在貴州黎平縣龍額一帶苗族和鄰近的水族中。

綜上所述,少數民族刺繡的針法委實紛繁複雜,每一種針法中往往又派生出若干變體,除了上面所列以外,還有織繡、結繡、繞針繡、抽花之類,不一而足。中國歷史上的各種刺繡針法在此都能找到其對應物,在現代刺繡中也能找到它的影子和蹤跡。少數民族刺繡的針法,可追溯到我國先秦以前的傳統手工刺繡技藝,例如辮繡,1976年在陝西寶雞市發掘的西周殉葬文物中,就已經有了這種辮子股刺繡針法的痕跡;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辮繡已相當精緻,幾近苗繡的水平。再如板絲繡,夏商之際曾在中原一帶流行,是我們中華民族最早的刺繡形式之一。

辮繡

1982 年湖北江陵出土的楚墓中貴族婦女的服飾實物,其絲絹薄如蟬翼,鎖繡的技法,同現在臺江縣苗族刺繡中必加鎖繡、針腳細密的工藝技法水平相當,難分高下。辮繡、卷繡、盤繡、疊繡、補繡、納紗繡、馬尾繡等針法,源於商周,興至漢唐,而一兩千年後的今天,這些在中原大地上已經演化乃至消失了很久的針法,卻在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中得以較完整的保存,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它不但成為研究中國刺繡的起源、發展極有價值的活標本,也為證明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有共同淵源提供了佐證。從製作技藝上看,刺繡發展史上的幾種技法一手工絲線刺繡、金銀線繡、珠繡、絨繡、機繡、挑花、補花系列,在少數民族中均有典型範例,堪稱刺繡歷史的「陳列館」。這種情況,充分展示了少數民族刺繡藝術王國中無比旖旎的藝術風貌。可以斷言,無論在中華各族刺繡藝術史上,還是在世界刺繡藝術史上,少數民族刺繡都佔據重要地位。

參考資料《中國民族文化》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民族服飾設計,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的時尚運用
    例如,利用扎染、蠟染工藝對面料進行染色,百納布工藝進行面料的拼接鑲嵌以及手法絢爛的刺繡工藝等。傳統工藝作為靈感,目的是發現根植於生活中的手工藝帶來的美感,原始地呈現中國美。民族傳統服飾了解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指服飾材料製作技術、服飾製作工藝和服飾裝飾工藝,包括服裝製作工藝、服裝定型工藝、百納布工藝、扎染、蠟染、印染、刺繡、補花、織錦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這種現象在民族學的文化變遷理論中,被稱為涵化過程的民族同化現象。文化的變異導致了苗族服裝的變化,清末民初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黔東南地區的苗族與外界接觸少,服飾文化的變化十分緩慢;在此之後,黔東南苗族服飾文化在前所未有的文化撞擊下迅速發生變遷,其主導文化也從原始宗教巫文化轉向多元化。青年男子不再挽髻和留髮辮,而是普遍包頭巾,城市的男子多以漢裝為主。女裝簡單化,有的地區女裝開始出現以褲代裙的狀況。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民族服飾強烈的色彩關係和用色方法,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毛織物傳統材料新用民族服飾傳統面料具有特殊美感,這是吸引設計師的重要原因。將民族傳統面料注入新的設計,材料的正確使用比較關鍵。傳統面料起到的作用,全在於設計師的正確使用和把握上。
  • 巴馬文旅局舉辦「非遺+扶貧」民族服飾手工刺繡培訓班
    #巴馬旅遊攻略#為助力我縣脫貧攻堅, 幫助少數民族地區貧困群眾提高脫貧致富能力,結合我縣的實際情況,自治縣文化廣電體育和旅遊局舉辦「非遺+扶貧」民族服飾手工刺繡培訓班,來自我縣各鄉鎮刺繡愛好者、有製作基礎的帶頭人及創業手工藝人45人參加培訓。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提煉元素從各層面挖掘的元素
    在文學創作中則主要指文藝創作和語言藝術等棄蕪求精的過程。那麼我們對服飾元素進行提煉則需要從中總結相關規律,找出特例,這個特例就是元素所在,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展現民族服飾特性,或對服飾設計運用產生較大啟發。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各國服飾
    漢朝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時期。對外,有張騫通西域之後,名揚天下的「絲綢之路」,勾通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對內,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華夏各族的交往密切。胡服進入中原,到東漢時更是上下盛行,連皇帝大臣都穿著胡服。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少數民族裙裝
    少數民族的裙子結構種類較多,簡潔的裙和繁複的裙都有。繁複的裙:如多褶裙(其褶子非常細密工整,全手工做褶) ;瑤族、苗族、侗族、布依族的多層裙:彝族的多色節裙等。在一些民族地區裙常與褲裝結合穿著,裙在外、褲在內,這種穿衣方式沿襲了我國古代服飾特色。
  • 清華思客|賈璽增:工藝、生活與制度——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之美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寶貴財富,既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這促成中國古代服飾追求外在形象與內在精神、形式之美與內容之善的協調與統一,也使得中國古代服飾不僅具有珠玉璀璨、文採繽紛的外在之美,還具有表德勸善、文以載道的深厚文化內涵。同時,中國先民通過「四季花」與「節令物」等應景飾品進行情景模擬,構建出一幅生動和諧、時節有序、內外融合的生活圖景,體現了華夏民族的浪漫情懷和文化智慧,也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在文化演進過程中主動積極的參與意識。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裝飾紋樣等介紹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鄧啟耀的《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一書中說:黔東南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以龍圖案作為服飾的主要裝飾紋樣。以水利化農業佔主導地位的民族,總要尋找一個文化象徵或崇拜徽記,不管它是牛龍還是蛇龍,或是別的什麼。它們一旦被某一群體所認同,便具有了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而凝固、現身在祭壇、神殿、文字、圖像、服飾等一切可以保存、傳達這一信息的文化符號之中。
  • 錫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服飾
    > 錫伯族的傳統服飾流傳於新疆和全國錫伯族地區,2008年列入縣級、地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屬消費習俗類別。 服飾作為人類生活的重要物質資料,由於它不可缺少的實用價值和日益增長的欣賞價值,使其成為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服飾還具有禦寒、遮羞、裝飾等作用。服飾是民族工藝的鏡子。錫伯族的服飾與本民族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地理、歷史以及宗教信仰、生活習俗有著密切關係。錫伯族的祖先古代鮮卑人以狩獵遊牧為業,穿的是獸皮製成的衣服。《後漢書?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服飾的結構特點包纏式結構
    從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研究中可以看到,服飾的包纏式造型運用非常普遍,但相對傳統漢服的包纏式形式,少數民族服飾對包纏式在很多方面都做了實用性改良。第一,由於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各方麵條件和工藝局限,使得他們用作服裝的布料不會特別柔軟,脖頸會因為穿著交領式服裝與粗糙布料直接接觸後被摩擦而產生不舒適感,因此將直線交領依脖頸弧度擴改成圓領會使穿著更舒適,並常常沿領口加一小立領,兼具裝飾和擋風之用。第二,雲南少數民族地區人們的身材相對較為矮小、脖短,圓領式服裝形制能最大限度地露出他們的脖頸,使人顯得更為修長,更好看。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黃平苗族,盛裝設計
    黃平苗族服飾款式風貌屬於黃平這一支系的苗族,以過去而言,其男裝為青黑色短衣、對襟布扣,包青色頭帕,過筒褲,較為簡樸;而女裝則以交領上衣和百褶裙為基本款式,以自織自染的青土布為主要材料,喜用幾何圖案繡花裝飾,色彩豔麗,明快悅目,有其獨特藝術風格。每逢傳統節日,姑娘們穿上自己精心繡刺的盛裝,佩戴上琳琅滿目的銀飾品,踏著悠揚的蘆笙樂曲,載歌載舞,其情景分外動人。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清朝服飾美學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就清代的服飾情況而言,社會上風行的務實精神,就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服飾審美追求,使得男女服飾表現出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基本特徵。
  • 這才是中國風服飾,東方傳統文化與全球流行時尚的碰撞融合
    中國風服飾的要點有兩個,一是中國元素為服飾靈魂,也就是服飾要能表現中國元素,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輸出,二,也是很多設計師都忽略的一點,那就是順應全球時尚,能夠讓現代人接受的。只有中國元素的堆砌,而不考慮與全球時尚相結合,不滿足現代人的需求,那設計的服裝不叫中國「風」服飾,應該叫中國古代混合服飾。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宋代服飾
    在西域民族當中,也有著類似的樣式。並且,部分西域服裝的袖口也是斜裁縫製,與中原服裝的斜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更重要的是,西域民族服裝也沿襲著「十」字型平面結構中華一統的文化特質。將先秦兩漢時期中原與西域服裝剪裁結構加以比較,會發現一脈相承的大中華傳統服裝文化特質。雖然在面料幅寬一定的情況下, 中原人民與西域人民都選擇了「十」字的裁剪方式,但中原漢民族寬大的服裝注重的是道德禮儀功能,表現出物產豐富的農耕文化特徵,而西域的民族服裝地域性和實用性表現出他們的遊牧生活方式和強烈的節儉意識。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百越及其他民族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和大家說說百越民族系統的紋身之風,在其後裔傣族、黎族中尚有較完整地保存。所不同者,傣族紋身者主要為男子,而黎族則主要為女子。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髮飾文化,南方民族和北方民族辮髮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下面,我們以南方民族和北方民族為例,對我國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少數民族的辮髮習俗加以介紹。先看南方。就南方近現代民族而言,藏族、羌族、門巴族、珞巴族、普米族、彝族、傣族、白族等許多民族都有辮髮習俗,這有著大量的民族學材料可引為證,無需一一盡述。但我們首先要指出的是,西南地區許多民族的髮辮有單辮。雙邊與多辮之分。單辮與雙辮的編結方法毫無異處,在形式上單辮是將發總攏於腦後編結一辮垂下 ,雙辮則是先將發中分,然後各編結一辮,垂於頭的兩側。至於多辮髮式系與單辮。
  • 中國傳統文化四大名繡——蘇繡
    蘇州刺繡發源於蘇州吳縣,是以蘇州為中心,包括蘇南地區刺繡品的總稱,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蘇繡工藝是以繡針引彩線,按事先設計的花紋和色彩,在絲綢、棉布等面料上刺綴運針,通過繡跡構成花樣、圖案、文字以取得藝術效果。在種類上,蘇繡作品主要可分為零剪、戲衣、掛屏三大類,裝飾性與實用性兼備,其中以「雙面繡」作品最為精美。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隋唐和宋遼金服飾藝術
    這些恰好對各類服飾起到了很好的審美點綴作用。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唐代婦女的服飾在當時還是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的。當時不僅還流行一種半露胸窄袖裝,而且女性著男裝的現象也是作為一種時髦存在的。史稱:「高宗嘗內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具紛礪七事,歌舞於帝前,帝與後笑曰:女好不可為武官,何為此裝束?」這表明唐皇是以比較開明和寬鬆的態度來對待太平公主著男裝這一事情的。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習俗著裝,道士服飾
    東晉南朝時,陸修靜修定、完善了齋醮儀規和服飾制度,使道教逐漸向官方正統宗教演變。宋徽宗命編寫《道史》,使道教經典、服飾、儀規更加規範。如此種種甚難細說,而道教服飾或多或少地對社會生活產生了影響。道教思想對世俗服飾的影響道教來自民間,與百姓的生活關係密切。而它在發展的過程中,又受到統治者的關注。因此,道教思想對上層社會服飾和民間服飾習俗都有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