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一線,繡出牡丹如畫的韶華;一針一線,繡出女子婀娜的身姿;一針一線,繡盡蘇州如詩的雅致。作為四大名繡的蘇繡,在時代的更迭下綻放出它獨特的光彩。蘇州刺繡發源於蘇州吳縣,是以蘇州為中心,包括蘇南地區刺繡品的總稱,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蘇繡工藝是以繡針引彩線,按事先設計的花紋和色彩,在絲綢、棉布等面料上刺綴運針,通過繡跡構成花樣、圖案、文字以取得藝術效果。在種類上,蘇繡作品主要可分為零剪、戲衣、掛屏三大類,裝飾性與實用性兼備,其中以「雙面繡」作品最為精美。蘇繡具有圖案秀麗、色彩典雅、針法豐富、繡工精細的特色,繡技具有「平、齊、和、光、順、勻」的特點。
蘇繡風骨神韻在隋唐時期就已奠定基礎,迨至宋元其基本枝法與特色已漸趨形成,明清蘇繡藝術開始走向成熟。關於蘇繡最早的文字記載是春秋時期劉向的《說苑》,這時吳國已經將蘇繡運用在了服飾上。吳王孫權曾命趙達丞相之妹手繡《列國圖》,在方帛上繡出五嶽、河海、城邑、行陣等圖案,有「繡萬國於一錦」之說。到了宋代,蘇繡已經相當成熟了,蘇州城出現有繡衣坊、繡花弄、滾繡坊、繡線巷等生產集中的坊巷。據《清秘藏》敘述,「宋人之繡,針線細密,用線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可見這時蘇繡藝術已經具有相當高的水平,而明朝時期,蘇繡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蘇州地區出現了「家家養蠶,戶戶刺繡」的盛況,出現了藝人結合繪畫作品進行再製作,所繡佳作栩栩如生,有「以針作畫」 「巧奪天工」之美譽。這個時期,蘇繡在針法、色彩圖案諸方面已形成獨自的藝術風格,似畫非畫的境界展露無疑,在藝苑中吐芳挺秀,與書畫藝術媲美爭豔。
清朝是蘇繡的全盛時期,以「精細雅潔」而聞名。這個時期,由於蘇繡被大量運用到皇室,形成了各個流派競繡的盛況,而民間則廣泛用於服飾、戲衣、被面、枕袋帳幔、靠墊、鞋面等方面,這些蘇繡生活用品不僅針法多樣、繡工精細、配色秀雅,而且圖案花紋含有喜慶、長壽、吉祥之意。在競爭之下,蘇繡出現了創新, 光緒年間,技藝精湛的藝術家沈雲芝聞名蘇州繡壇,她溶西畫肖神仿真的特點於刺繡之中,新創了「仿真繡」,開拓了蘇繡嶄新的一頁。發源於江南水鄉的蘇繡,民間繡品一直具有濃鬱的民間色彩與水鄉生活氣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吳地人民的文化生活和民間習俗。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每個朝代的蘇繡作品都帶有強烈的時代烙印,時代不斷進步,藝術也需要與時俱進,蘇繡不僅僅只是藝術,還更多的是滲透進人性化的品味。
作者:陳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