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以繡針為畫筆,作品驚豔威尼斯年展,被大英博物館搶著收藏

2021-02-08 網易

  

  從蘇州到威尼斯

  --

  2017年第57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上,我國南宋畫家李嵩的名作《骷髏幻戲圖》以刺繡的方式出現在展會上,瞬間豔驚四座。

  

  大骷髏頭戴紗質幞頭,身罩長衫坐在地上,右臂提線吊著一個小骷髏玩耍。一小孩子撲向小骷髏,被身後穿對襟旋襖的婦女呵護阻止著,而大骷髏身後的女子正在哺乳幼子。

  畫中出現的骷髏牽線實為懸絲傀儡遊戲,作品用了上百種針法展現超現實的民間生活場景。

  

  這是中國刺繡史上,蘇繡第一次作為當代藝術進入威尼斯雙年展。

  而這幅作品的創作者,正是一代「針神」沈壽的第四代傳人——姚惠芬。

  姚惠芬是我國蘇繡傳承人,出生在蘇州一個有「刺繡之鄉」稱號的村莊裡,家裡世代以刺繡為生。

  

  

  在讀小學時就跟著媽媽學做刺繡,16歲隨父親去蘇州時,看到一位師傅正在繡達文西的《蒙娜麗莎》,她驚喜地發現蘇繡還有這樣精湛的繡技,回家後就讓父親幫忙物色繡人像方面的老師。

  後來先後拜師近代仿真繡創始人牟志紅,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任嘒嫻,不過都是學習傳統的蘇繡技藝。

  

  傳統技藝與當代審美的碰撞

  --

  直到結識當代藝術家鄔建安後,姚惠芬才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和鄔老師第一次合作,就打破了傳統手工藝的製作習慣,融入當代藝術的審美。

  因生而不同,融合勢必面對顛覆,於傳統蘇繡,這是一種嚴苛的挑戰。

  

  姚惠芬說:「以《骷髏幻戲圖》為例,如果按照平針繡一般用五六種針法,最多用到七八種。但鄔老師說要把傳統的幾十種針法全部都用上,而且在創作過程中要不斷地創造新的針法。」

  

  鄔老師直言:當傳統工藝與現代審美結合,針法越是變化,越是矛盾就越生動,這時蘇繡產生了自己的美學邏輯,不是工筆、攝影、油畫的效果,就是針法自己的美感。

  

  毫無疑問,最後他們成功了。

  不僅推廣了新的蘇繡針法,更讓全世界人民看到了擁有厚重生命力的中國傳統藝術。

  

  10年探索研究,獨創簡針繡

  --

  蘇繡作為中國四大名繡之首,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以精細素雅著稱於世。

  然而和其他古老工藝一樣,蘇繡在發展中困難重重。因圖飾設計落後、審美無法跟上潮流等問題使得技法也隨之沒落,這些姚惠芬都看在眼裡。

  

  

  筆墨當隨時代,刺繡也應當隨時代。

  於是她歷時十年探索研究,獨創了一套刺繡技法——簡針繡。

  

  簡針繡有別於傳統概念的亂針繡針法技藝,融合了中國傳統刺繡針法與西方素描技法於一體,以最少的針法、最素的線色、最精的線條構成蘇繡全新的表現形式。

  

  姚惠芬在運用針法時基本以傳統的平針繡針法為主,局部施於細亂針,以不同粗細、不同色階的絲線來進行刺繡,使作品具有光影透視的明暗效果。

  

  與此同時,作品背景儘可能留白,使作品的表現形式更簡單、清晰和徹底。

  「簡針繡」的創造,讓姚惠芬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證書,她開始大力推廣這個新的蘇繡技藝。

  

  2013年奔赴英國倫敦大學美術館表演時,代表作品《四美圖》與《鄭板橋水墨蘭竹圖》分別被大英博物館和倫敦大學美術館收藏。

  

  「簡針繡系列」、「寫意刺繡系列」中的《葡萄少女肖像》、《寫意牡丹》等代表作又被蘇州博物館收藏。

  

  這些作品在充分繼承傳統針法技藝基礎上,吸收新的審美觀念,作品形式更簡潔、純粹,審美內涵更豐富了。

  

  蘇繡,正在播下傳承的種子

  --

  刺繡的女子,是將兒女情緒傳遞給了銀針和絲線,針針動情。

  2020年疫情爆發,姚惠芬還運用平針法和亂針法結合創作了《守護系列》致敬白衣天使。

  

  

  姚惠芬曾說:「蘇繡要發展,必須回歸傳統,把傳統的刺繡技藝紮實地學好,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運用新的理念、技法去創作,這樣才能繼承傳統、創新傳統。」

  為了讓蘇繡更好地傳承,姚惠芬創辦的「琴芬繡莊」和蘇州幾個大學合作開設刺繡興趣班,由姚惠芬親自教授刺繡技藝。

  

  她說:「我很希望他們當中有願意把刺繡當成自己職業的,我想把他們吸收到我們的藝術館裡來,給他們工資,把自己掌握的所有刺繡技藝傳承給他們。」

  

  在傳承創新路上,姚惠芬運用傳統的刺繡語言表現了當代蘇州園林的全新形式與審美;以亂針繡與平針繡的針法組合去刻畫寫意水墨畫的全新氣象。

  

  這一改變,既成就了這名中國當代蘇繡藝術家,也成就了國際藝術舞臺的」中國刺繡之美「。

  感謝姚惠芬這樣的藝術大師,哪怕時代飛速更迭,傳統手藝人也依然有路可走、有枝可依。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此處僅作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大英博物館購藏103件葛飾北齋插圖,為其轉折時期作品
    近期,倫敦大英博物館宣布購藏了103張日本藝術家葛飾北齋的插畫。這批作品是北齋為一本未能出版的書籍《萬物繪本大全》所做的插圖,後由法國私人藏家收藏了70多年,作品描繪範圍廣泛,從宗教,神話,歷史,文學人物描繪到動物,鳥類和花朵,以及其他自然現象和風景。
  • 無畫不成繡:姚惠芬的蘇繡人生
    當然,少時的姚慧芬,並非整日埋頭於針線中,閒暇時,她也和弟弟妹妹一起下湖遊水,上牆爬樹。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賦予了她對藝術豐富的感知力,使得她在刺繡之路上非常得心應手,十幾歲時,在方圓幾十裡,已小有名氣。  雖然成名早,可姚慧芬還是有些「另類」,有人稱她為「三不」繡娘:不喜歡繡重複內容;不想為繡而繡;不相信死繡能繡出好東西。
  • 大英博物館:不是每件藏品都是搶的 罕見中國珍貴文物無緣歸故土
    要論歐洲博物館藏中國陶瓷的收藏品味與水準,絕對是以大英為首的。大英博物館概覽大英博物館英文名直譯為「不列顛博物館」,人們往往稱之為大英博物館。之所以在博物館之前冠以大的名號,一方面可能是因為近代英國的極度輝煌使其榮獲了「大英帝國」的稱號。另一方面,大英博物館確實大。
  • 大英博物館裡為什麼收藏的不是英國文物?
    大英帝國曾經是無可爭議的海洋霸主,以世界第一強國的姿態主導國際事務長達一個世紀之久。其版圖覆蓋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土地,領土遍及七大洲、四大洋,有「英國的太陽永遠不會落下」的說法。一路上見證了大英帝國崛起、興盛直到衰落的,不是大英女王,也不是名人傳記,而是大英博物館數百年來的館藏。
  • 大英博物館,收藏著2萬多件被掠奪的中國文物,卻未保管妥善!
    大英博物館十件鎮館之寶中,有三件就來自於中國!1、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女史箴圖》《女史箴圖》是中國東晉顧愷之創作的絹本繪畫作品,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一直是歷代宮廷收藏的珍品。原作已佚,現存有兩幅摹本。
  • 大英博物館中古玉器,巧奪天工!
    專業視角,傳承文化,解讀價值,立志做國內最權威最接地氣的收藏類微信公眾號。我們會帶給您最豐富的收藏資訊,最隱秘的行業內幕,最實用的鑑別方法,最寶貴的藏家心得。關注《古玉鑑賞》公眾號,享受超值免費服務,每天都有新收穫!
  • 2019年大英博物館特展攻略
    今年四月,大英博物館與奧斯陸蒙克博物館攜手獻上英國45年來最大規模的蒙克版畫展。在展覽中,你可以欣賞到蒙克創新的技法,以及他對色彩和黑暗題材的大膽運用,並探究這些作品是如何與當時人們日漸轉變的心態和觀點產生共鳴,從而使蒙克成為最早的真正的現代藝術家之一。詳情及訂票,請登陸大英博物館中文官方網站http://britishmuseum.org.cn/exhibition.aspx?
  •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鈞瓷
    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大英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許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偉大科學家的手稿,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中國很多珍品也被收藏在這裡,其中就有鈞瓷。
  • 你對亂針繡創始人楊守玉了解多少?
    楊守玉女士是中國刺繡創新技法「亂針繡」的創始人,生於江蘇省常州市局前街的顧家弄,單名字韞,後改名為守玉。她的表哥是中國著名藝術大師劉海粟,兩人經常在一起研習繪畫。在長達三十餘年的執教生涯中,她潛心研究、勇於實踐。吸取了西洋素描和油畫的表現技法,始創了縱橫交叉、長短不一、分層重疊的「亂針繡」法,融刺繡技藝與繪畫原理於一體,豐富並提升了蘇繡藝術的表現力。原創了近觀可見絲線繡跡,遠觀如畫惟妙惟肖,針繡似畫、畫繡一體的新繡種。有「以針作畫」「巧奪天工」的美譽,且繡出的佳作栩栩如生,滿含淋漓盡致的筆墨韻味。
  • 大英博物館裡的敦煌文物,太珍貴了!
    據統計,敦煌遺書在中國國內僅存2萬件,而英國大英博物館館卻有1.37他千方百計誘騙千佛洞主持王道士,揀選了24箱古寫本,五箱古畫和絲繡品,計一萬餘件,全部運抵倫敦大英博物館。
  • 又是一年博物館日,著名的大英博物館……又開始盤點「鬼故事」了
    由於博物館收藏著許多古老的物品,所以在很多迷信的人看來,博物館歷來就是靈異事件的「多發地」。而作為網羅了全球各地800多萬「老物件」的大英博物館,更是故事多多。明天就是世界博物館日,小編帶大家一起看看英國媒體盤點的大英博物館歷年來「鬧過的鬼」!
  • 大英博物館:到底是大英帝國的光榮還是恥辱,看看藏品就知道了
    大英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的布魯姆斯伯裡區,收藏了大約八百萬件文物,是目前存在的規模最大,最全面的博物館。(不清楚800萬件是什麼概念,我告訴你,我國最大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連地上的可以當文物的磚頭算上,也才180萬件文物。)
  • 帶你走進大英博物館,欣賞一下珍品
    作為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又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大英博物館還收藏了來自中國的書畫、古籍、玉器、陶器、青銅器、雕刻品等珍稀國寶3萬餘件,珍品如山。
  • 大英博物館重開,減少了展品,以正視殖民歷史
    日前,大英博物館重新開放,這也是英國最晚開放的大型藝術機構。重開後的大英博物館將以減少展品,同時儘可能給予觀眾提供更好的觀展體驗。博物館還將在展陳中正視西方殖民與奴隸制的歷史,承認複雜的過去。 經歷了163天的閉館,這是大英博物館歷史上和平時期最長的閉館時間。
  •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沃倫杯(Warren Cup)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大英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的布盧姆斯伯裡區,是一家致力於人類歷史,藝術和文化的公共機構。 它永久收藏了大約八百萬件作品,是現存規模最大,功能最全面的作品,在大英帝國時代就已廣泛使用。
  • 國外10大博物館景點,大英博物館僅第三,美國多個上榜
    它要多少錢:普通票14英鎊(約110元人民幣),可完全進入博物館。 每年的訪客數量:超過250萬。 主要景點和展覽:畢卡索和戈雅世界上最好的作品收藏。您還可以看到歐洲最偉大的繪畫和雕塑大師的一些最出色的作品。
  • 大英博物館裡真的有幽靈嗎
    他從2016年起就一直在調查大英博物館的「鬼故事」,這些故事是由別人直接或間接講述給他的。除了上面幾個例子,還有很多其它傳說,比如遊客照片中赫然出現的幽靈形象;部門員工在一個有「鬼」的磚廠舉辦過一場降神會;一對荷蘭夫婦為一艘16世紀德國鍍金銅鐵機械船的模型拍照時,發現玻璃櫃映射出了一個女性侏儒的影子,她頭髮稀少,對著他們微笑,還穿著16世紀的服裝。
  • 中英文化交流日漸頻繁 我國藝術家赴大英博物館舉行個展
    作為中英文化交流黃金年的重要項目,英國國會華人事務委員會聯合大英博物館委員會,決定邀請中國著名藝術家劉佑局在大英博物館舉行個人畫展,此次畫展,被譽為中英文化交流的「黃金十月」。此次畫展是繼吳冠中畫展之後的第二位中國畫家在大英博物館舉行個人展,畫展結束後,大英博物館接受了劉佑局贈送的《乾坤育化》畫作,並作為該館的永久收藏作品。
  • 大英博物館開放新項目:190萬張珍貴文物圖像免費下載
    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許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偉大科學家的手稿,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顧愷之(約公元345年-406年),今江蘇無錫人,曾為東晉散騎常侍,現傳作品為後世摹本。大英博物館藏《女史箴圖》帶有顯著的六朝遺風,很可能來自5-7世紀,是難得的早期絹本畫作。
  • 大英博物館,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博物館,看完心裡五味雜陳
    博物館應該是很多人比較熟悉的地方,因為現在的旅遊景點大多都會有一個博物館,用來介紹當地的文化歷史。當然這些博物館很多都沒什麼名氣,只是簡單的一些圖文介紹,很少有真正的文物可以參觀。不過今天要給大家介紹一個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