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又名不列顛博物館,成立於1753年,於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位於英國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羅素廣場。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博物館擁有藏品800多萬件,包括世界各地許多文物、珍品及重要人物手稿,藏品豐富、種類繁多,在全世界博物館都屬罕見,由於空間限制,大約只有1%的有藏品能夠公開展出。
因為戰爭搶劫、非法走私、移民攜帶等原因,中國文物大量流失海外。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攻入圓明園、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1931年至1945年日軍侵華,致使難以計數的文物因戰爭被劫。目前,大英博物館收藏著2萬多件中國文物,其中約有2000件長期陳列在33號廳。
33號廳全長115米,與埃及、希臘、羅馬和印度展廳一樣,是大英僅有的幾個國別展廳之一。遠古石器、商周青銅器、魏晉石佛經卷、唐宋書畫、明清瓷器等標刻著中國歷史上的國寶在這裡皆可見到。每一個走進去的人都會驚訝於小小的展廳竟然濃縮了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但直到1990年,在香港商人何鴻卿爵士的捐助下,中國館33號廳才有空調恆溫設備,以利於文物的保存。
大英博物館十件鎮館之寶中,有三件就來自於中國!
1、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女史箴圖》
《女史箴圖》是中國東晉顧愷之創作的絹本繪畫作品,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一直是歷代宮廷收藏的珍品。原作已佚,現存有兩幅摹本。其一為宋人臨摹,被故宮博物院收藏,筆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館中的這件摹本。
《女史箴圖》描繪女範事跡,有漢代馮媛以身擋熊,保護漢元帝的故事;有班婕妤拒絕與漢成帝同輦,以防成帝貪戀女色而誤朝政的故事等。其餘各段都是描寫上層婦女應有的道德情感,帶有一定的說教性質。
《女史箴圖》本為清宮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藏在圓明園中。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英軍大尉基勇從圓明園中盜出並攜往國外。1903年被大英博物館收藏,成為該館最重要的東方文物,稱之為「鎮館之寶」之一。
由於不熟悉中國畫的保存方式,大英博物館按照日本畫的方式裝裱在木板上,由於材質原因,名畫隨著木板裂開,出現了大面積的掉色、開裂等不可逆轉損毀。1915年,由於不便展出,竟然將畫裁剪成了三段……
2、遺失的明珠——敦煌壁畫
在33號廳有一面殘破的彩像壁畫,高約4米,接近正方形,割痕猶可見,是由12塊拼接在一起的,畫面上是三尊濃麗豐肥的菩薩像。
壁畫的說明文字顯示:壁畫原在河北省行唐縣清涼寺內,由五臺山僧人創作,始繪於1424年,完工於1468年。曾有人對此壁畫這樣評價:「在當今存世的中國古壁畫中,有這麼年代久遠的,但沒有這麼大的;有這麼大的,但沒有這麼年代久遠的。」
敦煌藏經洞有4萬多件經書書稿,其中,中國現存僅三分之一,大英博物館卻有1.3萬件。國寶級的中國波羅密佛經的最早版本、宋羅漢三彩像、宋明名畫、45卷《永樂大典》等都被大英博物館收藏。
敦煌壁畫基本上是在20世紀初,被以考古為名義的外國文化強盜盜取出國門。他們用斧劈刀割,甚至用化學膠布的方式掘取壁畫。僅斯坦因一個人在兩三天的時間裡,就用特製的化學膠布粘走了莫高窟26方,共3萬2千多平方釐米的精美壁畫。
大維德花瓶
大維德花瓶共兩件,來自中國江西省景德鎮,於元代至正年間,即公元1351年燒造。這對花瓶是現存最重要的青花瓷樣品之一,也很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瓶。
大維德花瓶,原名是元至正十一年款景德鎮窯青花雲龍紋象耳大瓶,之所以改了名字是為了紀念他的主人帕西瓦爾·大維德,英國最著名的瓷器收藏家之一。
1935年,大維德在北京智化寺遊玩時,無意中發現了兩件青花瓷瓶,也就是如今的大維德花瓶。據智化寺的方丈說,青花瓷瓶從他入寺的時候就在這裡了,至於是如何從景德鎮道觀到北京智化寺的,他也不甚清楚。大維德對青花瓷瓶一見鍾情,於是就給寺廟添了點香火錢,將它帶回了英國作為收藏。後來在大維德去世後,他的家人便將這對青花瓷瓶捐贈給了大英博物館。
在大英博物館還有很多其他的中國文物,就算暫時不能歸家,也希望有機會能去親身看看這些流失海外的文化產物。
看著自家的瑰寶,流落在外,後人需要去國外才能看到,心有不甘,盼早歸家!
喜歡點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