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列四大名繡卻有兩樣絕技,其最重要竟然是要用男繡工,原因是

2020-12-27 博士洛陽鏟

我國幅員遼闊,且傳統文化中的魚米蠶桑鉤織了數千年的燦爛文明,各地皆有「繡」名,粵繡和蘇繡、湘繡、蜀繡共列「四大明繡」,固然有其獨特的針法特點與文化底蘊。

粵繡歷史悠久,色彩豐富,又因產地廣州和潮州分為廣繡和潮繡兩個流派,並且與其它諸多名「繡」為纖纖玉手所繡不同,廣繡和粵繡多出於男子之手,實乃為中華繡史上的異數。

究其根源,筆者分析原因有二:其一,廣州為晚清中外交流重要門戶,可為海上絲綢之路之見證,決定了在此背景下,「出道」較晚的廣繡與其它三大明繡最大的不同便是其並非因為朝廷貢品而知名,而是實打實的民間刺繡,真真正正的「買方市場」。因此男子刺繡在針法、構圖、用料上能夠滿足時代變革下國際貿易的實際需要。這種商品屬性決定了廣繡品類的多元,不僅要滿足國內審美,還要滿足國外趣味,男性繡工在廣繡底色風格構築上便有了比女性更為正確的話語權;

其二,廣繡之產生併名聞於世,蓋因大規模的商品生產,且晚清已經產生了大型商業行會,有如「十三行」。所謂十三行,並非定數,也可稱之為牙行、洋行或洋貨行,這種由政府指定的機構壟斷了對外貿易,因此能夠形成一定規模。廣繡作為重要的對外貿易商品,自然有相應實力雄厚的行會,有了行會之後便會有現代意義上專業的分工。廣繡商行內,便出現了男工為上手工,專門繡重要部位,女工則為下手工,專門繡背景和其它部位,便形成了廣繡為男子所繡的奇特光景。

今見一廣繡四扇條屏,寬約一尺,長約五尺,體裁為廣繡常見的花鳥花卉體裁,且配有楠木框。如前文所述,廣繡為重要的外貿產品,因此其作為「貢品」的需求遠小於其作為「民間商品」的需求。因此,廣繡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專門「上貢」的上層繡品,代表的自然是精湛的針法和技藝,並且符合封建禮儀社會的審美和秩序要求;另外一類則是以清新自然又大膽熱烈得到民間刺繡,其代表的則是富有嶺南特色的花卉百鳥以及受到中西文化交融影響的世俗體裁。從這件廣繡四扇條屏可以看出,其代表的正是後一種。社會的變遷和階層觀念的打破,我們已經不能用傳統的等級理念去鑑賞這件廣繡作品。

因為論持中守正、雍容典雅,廣繡在一定程度上難以與汴繡、蘇繡類比,但正因其獨具風情的嶺南特色和中西交融的時代特點才能夠將社會大變革中的「時代況味」原汁原味的保留。

經濟的發展,貿易的交流使得廣繡能夠開風氣之先,又因其具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當地又生產優質的廣緞、廣絨,加上富有地方特色的莨紗更是廣繡名聞於世的基礎。從四扇條屏上依稀可以看出當年四季如春的嶺南風情,在此四扇條屏的構圖上,飽滿繁盛、少有空隙,整幅條屏呈現出極其熱鬧且富有生機的特點,因此具有極強的裝飾性。在色彩上,此四扇條屏用色十分豐富,與同時期的其它繡品截然不同,對比強烈、明豔亮麗,還可以看見有金線勾勒輪廓,對比之下顯得喜慶富麗。在工藝上,此四扇條屏也呈現出了中西審美兼顧的特色,從中可以看出其針法多樣,已經不再局限於「捆針」,紋理清晰,層次分明,針路流暢,做工精細,反映了嶺南民間審美的獨特之處和中西文化碰撞的地域文化。

相關焦點

  • 悅讀:文化常識——四大名繡
    中國的刺繡工藝在秦漢時期便已達到較高水平,是歷史上"絲綢之路"運輸的重要商品之一。中國四大名繡是中國刺繡的突出代表。四大名繡,指的是我國刺繡中的蘇州蘇繡、湖南湘繡、廣東粵繡、四川蜀繡。蘇繡自古便以精細素雅著稱於世,其圖案秀麗、色彩和諧、線條明快、針法活潑、繡工精細的地方風格,被譽為「東方明珠」。僅以蘇繡所用最細的線以為一般人的肉眼所能看清楚為例,足見其精細之極。在刺繡的技藝上,蘇繡大多以套針為主,繡線套接不露針跡。常用三、四種不同的同類色線或鄰近色相配,套繡出暈染自如的色彩效果。
  • 中國傳統文化四大名繡——蘇繡
    一針一線,繡出牡丹如畫的韶華;一針一線,繡出女子婀娜的身姿;一針一線,繡盡蘇州如詩的雅致。作為四大名繡的蘇繡,在時代的更迭下綻放出它獨特的光彩。蘇州刺繡發源於蘇州吳縣,是以蘇州為中心,包括蘇南地區刺繡品的總稱,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 中國傳統文化四大名繡——蜀繡
    隋唐時織錦、刺繡在蜀地高度普及和發達,織繡不僅是遍及蜀地的生產活動,繡及繡品也頻繁出現在文人詩賦當中,代表奢侈、富麗和珍稀。唐時蜀地的富裕人家常常衣著錦繡,平民百姓則將閨閣中千針萬線刺繡的女紅用來傳遞自己的情思。針針線線,極盡工巧,最見女子惠心深情。
  • 中國四大名繡是指什麼 中國四大名繡簡單介紹一起來了解下
    中國四大名繡是指什麼 中國四大名繡簡單介紹一起來了解下時間:2020-12-09 18:1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四大名繡是指什麼 中國四大名繡簡單介紹一起來了解下 中國四大名繡是指什麼 對於大多數女性來說中國四大名繡是指什麼,接下來就是全面介紹。
  • 潮繡:方寸之間的綺夢,一針一線繡出世間萬物
    它屬我國四大名繡(蘇繡、湘繡、蜀繡、粵繡)中的粵繡門派,其中粵繡細分為廣繡與潮繡。從選圖、配色、針法到動針,一幅幅或大或小、縱橫交錯的潮繡作品中,含蓄又端莊,暗藏著繡娘們的勤勞和巧妙心思。古韻傳承,唯美潮繡。據了解,最早提及潮州刺繡的文獻,是宋寶二年(1254)潮州知州陳煒《題湖平石壁》詩(詩刻今存潮州葫蘆山中麓),其頸聯:「朱幡影裡繡屏好,綠蓋香中畫舫行。」
  • 你知道中國四大名繡,知道更珍貴的貴南藏繡嗎?
    說到刺繡,大多數人會知道中國四大名繡:湘繡,蜀繡,粵繡,蘇繡。雖然中國四大名繡中並沒有藏繡,但藏繡也不是一個小眾的民間藝術,它和廣大藏族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因而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和傳播力。在現代化機器大生產時代,像藏繡這樣的傳統手工藝越來越少。
  • 50繡工同臺穿針引線角逐「全國技術能手」
    新華網南京12月24日電(記者劉巍巍)2020年全國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全國工藝美術職業技能競賽24日在蘇州高新區舉行,來自全國12個省的50名一線從業人員在抽紗刺繡工(手繡工)項目中展開角逐。本次競賽由理論考核和實操考核兩部分組成,獲得前三名的選手將被授予「全國技術能手」稱號。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王志傑說,大賽為行業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技藝的平臺,將激發廣大職工「學知識、練技術、比技能、創一流"的工作熱情,促進全國抽紗刺繡行業的技藝交流和技術創新。
  • 「千鈞一髮」話發繡 ——對話發繡藝術家周瑩華
    她所作的詞被譽為繼李清照之後的又一才華出眾的著名女詞人,同時,她又是一個優秀的刺繡家,晚年專心繡制佛像,她用頭髮繡的觀音像,被觀看者認為「工淨有度」,不亞於明末刺繡大家邢慈靜的作品。清代,蘇州有刺繡家錢蕙,她是吳縣人,能夠以發代繡,繡古佛,被當時人譽為:「繡大士像及宮妝美人,不減龍眠白描」。就是說錢惠所繡的人像,就好像北宋名畫家李公麟的白描畫一樣精彩。
  • 發現家 | 末代皇后婚服繡工的傳承者:針線繡出歲月流長
    盤金繡所繡出的圖案躍然於布料表面,不會透過繡底,從布料內側看不到線。清宮中的刺繡當然與滿族刺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它們的一針一線都在道出歷史,繡出了歲月流長。最早的滿繡,是滿族先人女真族根據勞動和生活的需要,用線在織物上縫製圖案。
  • 宋水仙:用馬尾繡繡出精彩人生
    作為唯一的水族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尾繡傳承人、貴州省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非遺協會主席,宋水仙今年是第三次參加全國兩會。馬尾繡是水族婦女獨創的一種手工刺繡技藝,是水族地區一種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2006年,水族馬尾繡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繡好的小繡片,怎麼用啊?我來教你!
    前段時間,不少同學問我,小布我們繡好的小繡片怎麼用到飾品上呢一般來說,當我們繡完之後,如果沒有特別固定要放到哪裡用的時候,可以不剪成小片,任由其掛在布片上的。當確定要使用到哪裡的時候再依據大小剪下繡片。先來欣賞一批漂亮的刺繡小品,潤潤眼睛。
  • 漳繡傳承人鄭密珠:銀針翩翩舞 彩線繡古今
    鄭密珠在刺繡「要懂得手工的價值,要用『匠人精神』傳承閩南文化血脈。」初見鄭密珠,她面帶微笑款款走來,橘黃色的棉布裙子上點綴著細小的綠芽,讓人領略有著千年刺繡傳統的「漳州繡娘」的風採。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漳繡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鄭密珠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將漳繡做成許多精緻的作品,成為網友們喜愛的藝術品。
  • 三都:「馬尾繡第一村」繡出水鄉新畫卷
    【民風民俗介紹】水族馬尾繡,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古老而又最具有特色的一種傳統手工製作技藝。主要材質為馬尾,其不但製作材料獨特,製作手法也是獨樹一幟,被人們譽為「刺繡中的活化石」、「流動的浮雕」,有極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 滿紙自憐題素怨:她繡的瓔珞被稱為慧繡,未出場,身世與黛玉有關
    在「金鴛鴦三宣牙牌令」一回中,因喜愛《牡丹亭》、《西廂記》的詩詞歌賦,失口說了幾句;這才有了薛寶釵審黛玉,告訴她失了檢點,「蘅蕪君蘭言解疑癖」——寶釵勸黛玉:你我只該做些針黹、紡績的事,偏又認得了字。既認得了字,不過揀那正經的看看也罷了,最怕見了這些個雜書,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 香奈兒繡片的前世今生
    」時,他們已經高調地在眾人的祝福下,穿著Chanel高級定製的婚紗出現在聚光燈下。DECO曾到此探訪,每一針一線都讓人驚嘆,難怪曾有報導稱一些日本主婦會千裡迢迢跑到巴黎學習刺繡。顯然當我第一次來到Lesage刺繡坊門前,看著這幢在巴黎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建築時,那些鑲著金邊的法式想像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難道那些「高定」發布會上最耀眼奪目的光暈就出自這裡?隨著我們推開Lesage紅色的大門,一個堆滿繡片、滿是珠線,看起來無關奢侈的世界就在這了。
  • 海南周刊 | 黎錦雙面繡傳承人王瑞妹:願將絕藝傳後人
    ,簡直可以用「嘆為觀止」來形容。  赴京參展  展示黎錦非遺文化  9月8日,「衣被海南——海南黎族紡織文化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展覽館開幕,活動主辦方除甄選150件黎族紡織品參展外,還邀請我省4名優秀的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海南黎錦紡、染、織、繡四大工藝,來自白沙黎族自治縣的王瑞妹負責現場展示「繡」這一工藝流程。
  • 繡梅中的「水顏色」|古彩水綠繡梅四方瓶
    浣溪近期以水綠秀梅紋飾為畫片,燒制了大件器型——古彩水綠繡梅四方瓶。綠梅就是綠萼梅,因其花萼為綠色而得名。這種綠萼梅花瓣為復瓣,是綠萼梅中名貴的一種。「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元代著名畫家王冕的《墨梅》詩,可謂是描寫梅花的經典之作。據專家考證,王冕筆下的梅花,就是綠萼梅。
  • 刺繡:東方奇技 繡美天下
    刺繡,又名「針繡」,俗稱「繡花」。以繡針引彩線(絲、絨、線),按設計的花樣,在織物(絲綢、布帛)上刺綴運針,以繡跡構成紋樣或文字,是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古代稱「黹」、「針黹」。後因刺繡多為婦女所作,故又名「女紅」。刺繡,起源於人們對裝飾自身的需要。史傳黃帝時代就有彩繪花紋的記載。也就是說古代原始人類早懂得用色彩來美化自己。
  • 青繡:繡針下綻放的生命之花
    今天,青海刺繡作為青海各民族刺繡藝術的集錦,包含熱貢藝術中的堆繡、湟中堆繡、土族盤繡、河湟刺繡、貴南藏繡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蒙古族刺繡,有上百種繡法。冶存榮告訴我們,青海刺繡最常見的繡法是平繡,但一些繡娘即便在同一件繡品上也會使用多種繡法。
  • 李亞鶴:非遺水族馬尾繡「活化石」,盡在貴州三都
    李亞鶴:提到中國刺繡,和很多人一樣,我首先想到的也是蘇繡、湘繡、粵繡、蜀繡這「四大名繡」。但是當我走進貴州,開始了解貴州文化的時候,我才發現,貴州原來有這樣一種刺繡——水族馬尾繡,是至今現存最為古老的刺繡技藝,享有刺繡界「活化石」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