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幅員遼闊,且傳統文化中的魚米蠶桑鉤織了數千年的燦爛文明,各地皆有「繡」名,粵繡和蘇繡、湘繡、蜀繡共列「四大明繡」,固然有其獨特的針法特點與文化底蘊。
粵繡歷史悠久,色彩豐富,又因產地廣州和潮州分為廣繡和潮繡兩個流派,並且與其它諸多名「繡」為纖纖玉手所繡不同,廣繡和粵繡多出於男子之手,實乃為中華繡史上的異數。
究其根源,筆者分析原因有二:其一,廣州為晚清中外交流重要門戶,可為海上絲綢之路之見證,決定了在此背景下,「出道」較晚的廣繡與其它三大明繡最大的不同便是其並非因為朝廷貢品而知名,而是實打實的民間刺繡,真真正正的「買方市場」。因此男子刺繡在針法、構圖、用料上能夠滿足時代變革下國際貿易的實際需要。這種商品屬性決定了廣繡品類的多元,不僅要滿足國內審美,還要滿足國外趣味,男性繡工在廣繡底色風格構築上便有了比女性更為正確的話語權;
其二,廣繡之產生併名聞於世,蓋因大規模的商品生產,且晚清已經產生了大型商業行會,有如「十三行」。所謂十三行,並非定數,也可稱之為牙行、洋行或洋貨行,這種由政府指定的機構壟斷了對外貿易,因此能夠形成一定規模。廣繡作為重要的對外貿易商品,自然有相應實力雄厚的行會,有了行會之後便會有現代意義上專業的分工。廣繡商行內,便出現了男工為上手工,專門繡重要部位,女工則為下手工,專門繡背景和其它部位,便形成了廣繡為男子所繡的奇特光景。
今見一廣繡四扇條屏,寬約一尺,長約五尺,體裁為廣繡常見的花鳥花卉體裁,且配有楠木框。如前文所述,廣繡為重要的外貿產品,因此其作為「貢品」的需求遠小於其作為「民間商品」的需求。因此,廣繡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專門「上貢」的上層繡品,代表的自然是精湛的針法和技藝,並且符合封建禮儀社會的審美和秩序要求;另外一類則是以清新自然又大膽熱烈得到民間刺繡,其代表的則是富有嶺南特色的花卉百鳥以及受到中西文化交融影響的世俗體裁。從這件廣繡四扇條屏可以看出,其代表的正是後一種。社會的變遷和階層觀念的打破,我們已經不能用傳統的等級理念去鑑賞這件廣繡作品。
因為論持中守正、雍容典雅,廣繡在一定程度上難以與汴繡、蘇繡類比,但正因其獨具風情的嶺南特色和中西交融的時代特點才能夠將社會大變革中的「時代況味」原汁原味的保留。
經濟的發展,貿易的交流使得廣繡能夠開風氣之先,又因其具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當地又生產優質的廣緞、廣絨,加上富有地方特色的莨紗更是廣繡名聞於世的基礎。從四扇條屏上依稀可以看出當年四季如春的嶺南風情,在此四扇條屏的構圖上,飽滿繁盛、少有空隙,整幅條屏呈現出極其熱鬧且富有生機的特點,因此具有極強的裝飾性。在色彩上,此四扇條屏用色十分豐富,與同時期的其它繡品截然不同,對比強烈、明豔亮麗,還可以看見有金線勾勒輪廓,對比之下顯得喜慶富麗。在工藝上,此四扇條屏也呈現出了中西審美兼顧的特色,從中可以看出其針法多樣,已經不再局限於「捆針」,紋理清晰,層次分明,針路流暢,做工精細,反映了嶺南民間審美的獨特之處和中西文化碰撞的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