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青海刺繡歷史悠久,都蘭熱水古墓中曾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繡品。宋朝以後,青海刺繡工藝逐步完善。今天,青海刺繡作為青海各民族刺繡藝術的集錦,包含熱貢藝術中的堆繡、湟中堆繡、土族盤繡、河湟刺繡、貴南藏繡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蒙古族刺繡,共有上百種繡法。
很多繡娘從小就要跟隨母親學習刺繡,刺繡承載著她們一生的喜怒悲歡。
2019年,青海省把打造提升青繡品牌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為青繡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致力於青繡保護與研究的冶存榮。
朱二奴向土族阿姑們傳授刺繡技藝。
既是非遺傳承人又是企業家的陳玉秀。
「生命之花」。
繡有傳統圖案的肚兜如今成為收藏品。
針扎本身就是一件小繡品。
風格稚拙的枕頂圖案。
□ 嚴宏偉
冶存榮:
徜徉在青繡的「花海」裡
古城西寧的春天來得總是要晚一些,但在冶存榮家中,當一件件青海民間刺繡作品擺放在桌案上時,整個屋子頓時顯得繁花似錦,春意融融。
冶存榮是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委員會的專家,早在20世紀80年代,他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工作的時候,就開始著手收集民間刺繡作品。作為我省刺繡理論研究領域的專家,冶存榮退休前先後擔任過青海省文化館館長、青海省文化藝術學校校長,對傳統技藝和傳統美術素有研究。作為《青海非遺·刺繡卷》的主編和青海省省級非遺項目評審委員會委員,退休10年來,他依舊深入基層調研,致力於青海刺繡這一民間藝術的研究與保護。
冶存榮說,青海民間刺繡歷史悠久,都蘭熱水古墓中曾出土了大量唐朝甚至更早時期的精美繡品。宋朝以後,青海刺繡工藝逐步完善。今天,青海刺繡作為青海各民族刺繡藝術的集錦,包含熱貢藝術中的堆繡、湟中堆繡、土族盤繡、河湟刺繡、貴南藏繡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蒙古族刺繡,有上百種繡法。
冶存榮告訴我們,青海刺繡最常見的繡法是平繡,但一些繡娘即便在同一件繡品上也會使用多種繡法。青海刺繡種類繁多,適用範圍廣泛,基本涵蓋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生活用品上,過去幾乎家家戶戶枕頭的兩邊都要繡上花。一些農村婦女特別是少數民族婦女,全身上下都可以看到繡品。房間裡,牆圍上、枕頭上、炕上,凡是有可能蓋的單子上都會繡上圖案,整個屋子就像一個「花」的世界。他說,這表明了青海繡女對刺繡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陳玉秀:
走富有地域民族特色之路
說起枕頂,不得不說西寧市河湟刺繡傳承人陳玉秀。作為西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河湟刺繡和門源補花繡的傳承人,在她從事刺繡工作近20年的時間裡,陳玉秀有一個習慣,就是收集民間不同式樣的枕頂與其它各種傳統繡品。走進陳玉秀的中國青繡文化保護傳承基地展廳,這裡展出了一萬餘件枕頂繡品和600餘雙鞋,然而這也僅僅是她所收集的所有枕頂中的一半,由於場地限制,還有一萬餘件枕頂沒有展示出來。在這裡,你如同行走在刺繡的時光隧道中,從清朝到民國再到新中國,一件件不同時期的精美繡品,令人流連忘返。
陳玉秀每次下鄉去做刺繡培訓,她總會去尋找一些繡品,要是上面有自己沒有見過的圖案或者沒見過的針法,她就會收集起來。不知不覺中,陳玉秀收集了三萬多件繡品。冶存榮稱陳玉秀為青海民間刺繡的守望者,對她收藏的繡品有著極高的評價。
陳玉秀在提振刺繡產業的道路上一路走來,如今她創辦了規模化生產的刺繡基地,為傳承和弘揚青海民間刺繡技藝做著自己的努力。
中國刺繡源遠流長,作品以色彩清新高雅、針法豐富、雅豔相宜著稱,而這一切在陳玉秀眼中,都散發著迷人的光芒。陳玉秀是看著奶奶做針線活長大的,而且她自幼學習繪畫,對藝術創作有著獨到的見解。
她曾在雲南考察學習,看到當地刺繡產業發展得那麼好,她決定將專業與自己的興趣相融合,重拾對刺繡的熱愛。陳玉秀開始翻箱倒櫃,把奶奶留下來的繡品找出來,模仿、學習,做起了鞋墊、荷包。本以為能夠輕鬆撿起刺繡技藝,並做出一些作品,但陳玉秀沒有想到,自己剛開始繡的鞋墊、荷包,由於針法不夠細膩,根本沒有什麼市場。她常常為掌握一個刺繡技法而工作到深夜,繡出來不行再拆,拆了又重新繡。生性要強的陳玉秀又去學習蘇繡和蜀繡繡法。她說,在選擇走上刺繡這條道路之初,總是覺得別人繡得特別好,就去學習別人的刺繡針法,雖然學習了,但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終究不能領會其中的精髓,自己學來學去,繡出來的繡品卻不倫不類。來來回回,反反覆覆,不斷地撞南牆,又不斷地回到開始的地方。
在漫長的實踐和思考中,陳玉秀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她有繪畫基礎,對繪製唐卡有著較好的天賦,她發現人們對有民族特色的繡品更加偏愛,於是陳玉秀將唐卡和刺繡進行結合。這一創新讓她重拾信心,此後,陳玉秀的刺繡道路越走越寬。「在這個過程當中,我也收集了很多青海的老繡品,不斷地在學習和觀摩。」陳玉秀說。在三年的時間裡,陳玉秀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青海民間刺繡有著很深的文化底蘊,民間紋樣充滿魅力。陳玉秀不斷挖掘民間刺繡的針法,通過向老一輩刺繡藝人學習,向民俗專家求教,結合自己對刺繡的理解,開始了自己的創作。
勤於學習,刻苦鑽研,陳玉秀終於有所收穫。2008年至今,陳玉秀先後獲得省部級榮譽三十餘個,其中陳玉秀以唐卡題材結合刺繡工藝製作的作品,在2013年斬獲有著中國民間工藝最高榮譽之稱的「山花獎」。陳玉秀所創辦的公司生產的西寧刺繡抱枕、披肩以及圍巾等產品不但暢銷國內,還遠銷日本、韓國和美國,成為以青海刺繡為媒,宣傳青海的窗口。2019年10月29號,由陳玉秀創辦的位於湟中縣李家山的青海省馬蓮花民間工藝文化傳承有限公司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青繡傳承保護基地」榮譽稱號。作為中國文聯文藝志願者、青海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青海省婦女手工協會會長、青海刺繡協會副會長的陳玉秀,正在打造青繡產、學、研、遊為一體的青繡主題文化基地,帶領著廣大婦女學習刺繡、增收脫貧。
朱二奴:
讓「生命之花」綻放
古代,隨著絲綢之路南線和唐藩古道的開通以及茶馬互市的設立,大量絲綢和刺繡製品不斷湧入河湟地區,促進了青海刺繡的發展。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官亭鎮是絲綢之路青海道的東大門,因此自古以來這裡就是青海刺繡發展的核心區之一。
今年52歲的朱二奴是官亭鎮一位土族農民,她自打懂事起就跟著母親學習傳統的刺繡技藝,如今她已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民和縣刺繡協會會長了。筆者見到朱二奴時,她正和繡娘們一起穿針引線,製作新的繡品——生命之花。朱二奴所繡的生命之花正是民和三川土族最常見的一種圖案集合,是民和土族婦女肚兜或者坎肩上的紋飾,寓意著對新生命的孕育。它整體如同一個花籃,由佛手、蝴蝶、鳳凰和蝙蝠、蜈蚣、牡丹花等象徵福壽、吉祥如意的圖案組成,朱二奴將這種傳統刺繡搬到了刺繡掛件藝術品上,以裝裱成捲軸畫的形式呈現出來,讓這古老的民間藝術煥發出新的生機。
朱二奴還為我們展示了她視同珍寶的繡樣,這是她數十年來積攢的三川土族刺繡作品,時間跨度從清代到21世紀。拿起這一件件傳統刺繡,仿佛能看到當年繡娘們一針一線的起落。
朱二奴告訴我們,她從小跟著母親學習刺繡,刺繡是土族姑娘們的必備技藝之一。在當地,小到鞋墊,大到姑娘出嫁所用的衣服都是婦女們自己繡制的。那個時候刺繡常常作為衡量土族婦女手藝的標準,婦女們還會帶著自己繡好的嫁妝嫁到男方家中。對土族女子來說,刺繡是她們一生中的必修課。自打9歲開始,朱二奴就跟著母親學習拈針舞線。由於年幼,再加上絲線在當時特別貴,朱二奴只能用粗棉線來繡,媽媽外出幹活,朱二奴就在家中自己繡,等媽媽回來後,朱二奴就跟著母親學習平繡、剁針繡、盤繡等各種針法。
2019年9月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組織的省區市系列新聞發布會活動中,朱二奴帶著自己設計製作的刺繡作品《生命之花》,代表青海刺繡參加了會場外的展覽,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評。現在,朱二奴和她所在的民和縣刺繡協會正在進一步挖掘三川土族刺繡圖樣,讓傳統民間刺繡得以延續發展。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文化產業的扶持,像朱二奴、陳玉秀一樣,一批批優秀民間繡娘逐漸脫穎而出,成為省級、市級甚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有力地保護、傳承了刺繡非遺項目。通過刺繡,朱二奴不僅把自己在童年時學到的土族傳統刺繡技藝加以傳承和發展,也讓自己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提升,她表示,將要依託民和縣刺繡協會,培訓更多的農村婦女和殘障人士,讓他們也通過刺繡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2019年,青海省把打造提升青繡品牌寫入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為促進青海刺繡的發展繪就了遠景圖。這也是冶存榮一直以來所希望看到的。冶存榮告訴我們,據統計,我省約有三十餘萬人從事刺繡的製作,全省有刺繡類非遺項目12項、刺繡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9名、刺繡企業(協會)50餘家。如今,越來越多的繡娘和陳玉秀、朱二奴這樣的非遺傳承人一樣,加入到青繡隊伍中,使青繡成為我省廣大農牧區婦女弘揚保護優秀傳統民族文化、增收致富的重要手藝。
作者:嚴宏偉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