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針穿歲月,彩線繪非遺

2020-12-24 北京日報客戶端

大雪節氣後天氣逾加寒冷。筆者慕名來到位於太陽宮鄉的」京繡傳習所」,來探望京繡傳人吳蘭春和她的學員們。今年60歲的吳蘭春矮個子直腰板,正拿著繡花繃子連說帶比劃地給學員講課。

自10月初至今,朝陽區非遺項目——京繡的傳承人吳蘭春,就帶著她的第四期女學員們在這裡學習京繡製作。看著學員們沉浸其中的樣子,此時讓吳蘭春憶起了「一線添宮繡,畫景刻初還」,宋詞中讚美京繡的華美。作為明清盛行的繡品,過去主要用來供奉宮廷給帝王、侯爵服飾之用,因而又稱為「宮廷繡」或「宮繡」。

吳蘭春是四代家傳的京繡能手,其祖姥爺李祖英一直任清朝宮廷刺繡方面的要職。清王朝後,祖父李宗政承傳祖業在前門經營繡莊。到了第三代,就是吳蘭春的父母吳國樹、李玉玲將手藝接了過來,到吳蘭春這已經是第四代了。「當初,我15歲就偷著跟媽媽李玉玲(京繡名家)學習京繡。那會兒我才上初三。1975年媽媽從北京手飾廠和北京戲裝廠接了一批京劇演員穿的戲裝拿回家裡刺繡。」吳蘭春回憶說。年紀尚小的小姑娘起了好奇心,便拾起繡針偷著繡了幾針。後被媽媽發現,非但沒有責怪她反而開始教她技術。那時剛趕上改革開放,吳蘭春的父母便申請並得到街道聯社領導的支持,成立了朝外刺繡廠,後來改名為燕都刺繡廠。做為京繡第四代傳人的吳蘭春還外出專門學習了美術設計和服裝設計,使她再插上一隻藝術的翅膀。講課空間吳蘭春介紹了京繡的歷史。

京繡又稱宮繡,是一個中國古老的傳統刺繡工藝,是以北京為中心的刺繡產品的總稱。京繡在明、清時開始興盛,多用於宮廷裝飾、服飾,用料講究,技術精湛,格調風雅。在民間高擋刺繡大都與宮廷刺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是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創造的結晶。

吳蘭春說,京繡中最好的為針工中的」平金打籽」繡。這種繡是以真金捻線盤成圖案,或結籽於其上,十分精緻,華貴。2014年11月11日,京繡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京繡純手工繡制,歷代相傳發展至今,藉千年歷史底蘊,推出京繡之精品,具有較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其用料非常考究,選料精當貴重。一針一線中滲透出帝王親貴權傾朝野。現代京繡主要用於京劇和古裝劇的劇裝。在明、清宮裡的官員的品級要通過京繡的」補子」來體現。文官圖案是各種飛禽,武官的圖案是不同的走獸,象徵著威猛,強悍。

吳蘭春說,隨著社會發展現代人的服裝經過老藝人的改革,京繡這門古老的技藝也得以新生。比如一件紅色的唐裝,可以在敞衣上用金線繡上」壽」字,壽字兩側還可以繡上福壽圖案。還有琳琅滿目的酒線繡、滿繡、補花、平金、堆綾、穿珠繡紛紛久負盛名,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吳春蘭還說,京繡工藝複雜,包括設計、畫圖、扎孔、打樣、繡制、成品等多個環節。吳蘭春在現場將紋樣「印」在布料上慢工,細活,精緻,華美。

京繡打磨的不是時間,是心性;考驗的也不光是手藝,還有為了與時俱進傳承京繡技藝,設計出更符合現代人審美的京繡作品,吳蘭春自費學設計;為了讓這門技藝有了傳承的動力,她放棄了其他工作一直艱難自己守,自己設計,自己繡制,再請人售賣,儘管常常「青黃不接」。堅守了一輩子的吳蘭春設計和製作了許許多多的京繡作品為官方製作國禮,為名人設計製作繡袍、靠墊,為使館夫人繡制手包、掛畫,也為大眾設計製作錢包或者杯墊,吳蘭春在她的京繡世界裡,不斷嘗試,努力堅守。

如今,隨著年齡的增長,她更是到學校、社區、機關等地授課,也不管給不給或者給多少學費。正在太陽宮京繡傳習所進行的學習,是由朝陽區扶持的公益項目,每周都有授課。「作為朝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京繡的傳承人,我願意把傳承京繡堅持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吳蘭春說。「把我畢生所學都傳給大家,越多越好。不為別的,就是想讓老祖宗們的這份『遺產』傳下去。」

相關焦點

  • 赫山記憶·非遺③|益陽繡花鞋:飛針走線 繡出錦繡歲月
    日前,紅網時刻記者將鏡頭對準赫山區非遺傳承人,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的未來,並推出《赫山記憶·非遺》系列報導,感受匠人不變的初心。袖珍版的繡花鞋用薄薄的軟緞作面,雙層底,每層底都滾有邊口,用最小的繡花針,又用比頭髮還細的絲線來創作,鞋面繡著一株淡雅的水草花和一朵怒放的菊花。最大的鞋名為「龍鞋」,總長達4.36米,鞋內可以坐下20多個小孩,這是胡寶橋花費一年多的時間與心血製成的。胡寶橋精心製作的「鳳鞋」。精湛的繡花鞋製作技藝為胡寶橋贏得了很多榮譽。
  • 漳繡傳承人鄭密珠:銀針翩翩舞 彩線繡古今
    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漳繡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鄭密珠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將漳繡做成許多精緻的作品,成為網友們喜愛的藝術品。近日,在2020漳州「汽車後備箱」夜市文化節上,她的粽子形香囊得到許多人點讚。傳承多種針法 不斷融匯創新漳繡,是以漳州地區為中心的閩南手工刺繡。
  • 非遺工藝繡成的藝術品?這個寶藏品牌糖心旦,怕是藏不住了!
    (原標題:非遺工藝繡成的藝術品?這個寶藏品牌糖心旦,怕是藏不住了!)而其採用的工藝也是獨一無二的——皆是由精通國家級非遺工藝——傳統金銀彩繡的繡娘們在高級刺繡工坊縫製,結合每個人的氣質而進行設計和量體裁衣。
  • 潮繡:方寸之間的綺夢,一針一線繡出世間萬物
    「針穿五色絨共線,繡出麟毛千萬般。」繡娘們纖細修長的巧手細捻著各種棉線,一針一線靈活起落,就可將絲絹紗巾繡綴世間萬物。繡藝精美細緻,構圖均衡飽滿,色彩富麗堂皇。「運用金線、銀線、絨線結合繡制……潮繡針法多樣,有轉針繡、過橋繡、打種籽繡等多達100多種。每一針法均具獨特製作效果,使得繡物惟妙惟肖。」技藝精湛、恢弘大氣,在作品中填充棉花,居然就可繡出了近乎淺浮雕的立體感覺。
  • 非遺購物節「雲探店」之湖南省湘西七繡坊
    近期,中國旅遊報社、新浪微博聯合推出非遺購物節「雲探店」系列報導,展示非遺精美產品和傳統工藝,為非遺代言!一描一畫繪出湘西美好生活一針一線繡出苗家錦繡前程苗族沒有文字,他們用「繡」頑強地保存著自己的文明符號,苗族服飾有 「無字史書」和穿在身上的 「史書」之美譽。苗繡是苗族歷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現形式之一,是苗族婦女勤勞智慧的結晶,是苗族歷史文化發展的活化石,是傳承苗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我國傳統手工藝文化的根基。苗族婦女們世世代代靠刺繡來記錄歷史的大事件和表達心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苗繡的技法多樣,針腳大體可分為繡、插、捆、灑、點、挑、串7種。
  • 青繡:繡針下綻放的生命之花
    2019年,青海省把打造提升青繡品牌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為青繡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致力於青繡保護與研究的冶存榮。朱二奴向土族阿姑們傳授刺繡技藝。既是非遺傳承人又是企業家的陳玉秀。「生命之花」。作為《青海非遺·刺繡卷》的主編和青海省省級非遺項目評審委員會委員,退休10年來,他依舊深入基層調研,致力於青海刺繡這一民間藝術的研究與保護。冶存榮說,青海民間刺繡歷史悠久,都蘭熱水古墓中曾出土了大量唐朝甚至更早時期的精美繡品。宋朝以後,青海刺繡工藝逐步完善。
  • 深閨女紅:一針一刺繡,千條彩線盈
    千萬條彩線輕盈穿梭, 便繡出中國獨有的絢爛。 這便是穿越千年的——刺繡。 它以寫實居多,色彩明快,以中國畫為底,襯上相應的雲霧山水、亭臺樓閣、飛禽走獸,風格豪放,尤其是繡虎、獅等,以獨特的針法繡出的動物毛絲根根有力。
  • 海南周刊 | 黎錦雙面繡傳承人王瑞妹:願將絕藝傳後人
    這是58歲的省級非遺黎族傳統棉紡織工藝傳承人王瑞妹給人的第一印象。  「這是老祖宗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一門技藝,也是海南黎族的文化瑰寶,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好好地傳承與弘揚。」多年來,王瑞妹勤繡不歇,繡出了一幅又一幅讓人嘆為觀止的黎錦「雙面繡」作品。
  • 陶永紅繼承傳統不斷創新,贛發繡獲得國家專利77項
    江西省南昌市東湖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贛發繡第十七代代表性傳承人陶永紅在給學生們講解發繡所用的長針、斷針等繡制發繡所需的各種針法。贛發繡是以髮絲為線在布織物上進行刺繡的一種具有贛鄱地域特色的民間手工刺繡藝術,起源於明朝正德年間,傳承至今已有560餘年。
  • 非遺滿繡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劉思彤講述「旗袍」的前世今生
    由於香雲紗喜歡酸性環境,越容易出汗的人穿出來的效果越好,穿得時間越久,香雲紗旗袍越加柔軟、細亮,上身感覺越好。香雲紗旗袍不會輕易被蟲蛀、不容易腐爛,浸泡香雲紗的藥汁對皮膚有消炎、消毒、平復肌膚等效用  花羅  花羅的織造工藝極為繁複與考究,從挑絲、泡絲、捻絲、打繪、穿綜、繪版到上機織造等近三十道工序精雕細琢。
  • 匠人志丨陶永紅——贛發繡絕活堅守500年
    贛發繡是一種以發為線去刺繡的藝術,繡品秀美,栩栩如生,全球僅此一家。2010年,江西省政府將其納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名錄。提起刺繡,或許很多人想到的是,用繡針引著絲線在織物上繡出精美的圖案。而贛發繡,則是以頭髮代替絲線,「畫出」惟妙惟肖的山水風景和人物肖像,令人稱奇。
  • 只用了一種神奇的針,刺繡變得如此輕鬆美膩,還巨實用!(附教程),
    而有一種刺繡,叫戳戳繡,繡針就像一支筆,能穿上各種粗細的彩線,如毛線棉線繡線,之後把針戳進布裡,就能快速繡出你想要的作品來。而且只需要使用一種普通的平針法,就能填滿圖案的整個區域,這比起在紙上的填色遊戲真的好玩多,比傳統的刺繡更加簡單便捷。出來的成品,樣樣精緻。包包,裝飾畫,立體的小玩偶,掛件,抱枕,各類墊子……樣樣都能製作出來,即使一個新手也能輕鬆學會!
  • 手工刺繡最簡單、漂亮的針法,安利結針繡,結粒繡針法教程分享
    今天,安利結針繡繡法也不難把線在針上繞幾圈然後從中間穿過布料固定出一個結法國結看上去像一個玫瑰花朵優點是可以做出你所需要的大小的結需要大的結就多繞幾圈線結粒繡用途很廣,花芯,樹葉,麥穗,甚至蔬菜水果,小動物,都能用上,原創刺繡,很多針法可以靈活運用,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 刺繡:東方奇技 繡美天下
    再觸摸繡品的感覺,不再是冰冷的布料,也不是乾癟的絲線,而是一種溫度,這種溫度,可以融化人心。太原市迎澤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原刺繡傳承人謝慧茹,以針為筆,以線為墨,勾勒出栩栩如生的世間萬物。刺繡,又名「針繡」,俗稱「繡花」。
  • 【慧.生活】燕京八絕「京繡」海外直播,「北京巧娘」巧手遠名揚
    北京市婦女國際交流中心攜手光明網海外傳播中心合作開闢的海外直播節目「聆聽智慧女性•感知中國文化(Experience Chinese Culture with Smart Lady)」2018年第四場(總第十二期)在大觀園於美英工作室圓滿舉辦,活動特別邀請京繡非遺傳承人
  • 發現家 | 末代皇后婚服繡工的傳承者:針線繡出歲月流長
    盤金繡所繡出的圖案躍然於布料表面,不會透過繡底,從布料內側看不到線。打籽繡將線條繞成粒裝的圈圈,每繡一針,仿佛長出了一顆待放的花苞。清宮中的刺繡當然與滿族刺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它們的一針一線都在道出歷史,繡出了歲月流長。最早的滿繡,是滿族先人女真族根據勞動和生活的需要,用線在織物上縫製圖案。
  • 潮州:看千年潮府古城的非遺特色
    其以潮繡、潮瓷、潮雕、潮塑、潮劇和工夫茶、潮州菜等為代表的潮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聞名遐邇。11月12日-14日,南方網記者跟隨「文化建設」主題採訪團來到潮州,體驗這座千年潮府古城的非遺特色。市非遺展覽館:627件非遺作品供觀賞在潮州,潮劇、潮繡、潮州木雕、潮州功夫茶可謂家喻戶曉。
  • 苗族服飾為何吸睛,非遺技藝凸顯價值,如何傳承非遺技藝
    隆林紅頭苗女服4、紅頭苗紅頭苗常用紅布,紅、黃線裝點服裝而得名。紅頭苗女裝,是各支系中設計最為複雜,採用色料多樣而突出紅色的一支,盛裝時猶如山花開放。融水苗族男服、女服龍勝、三江、融水地區的苗族服飾比較接近,穿青布或亮布上衣,著青布短褲或褶裙,喜戴銀飾。
  • 非遺助力抗疫情,共克時艱迎春歸
    疫情防控期間,各地非遺項目保護單位充分發揮各自非遺項目多樣、靈活機動、凝聚人心的優勢,第一時間推出線上非遺展演展示、體驗互動項目,用非遺傳承人手中的畫筆、針線、樂器等,禮敬身赴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公安民警、交警、記者、社區工作人員等一大批舍小家為大家的一線抗疫先鋒。
  • 一幅馬尾繡,講述一段古老的水族故事!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