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志丨陶永紅——贛發繡絕活堅守500年

2020-12-24 巴中在線

贛發繡是一種以發為線去刺繡的藝術,繡品秀美,栩栩如生,全球僅此一家。2010年,江西省政府將其納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名錄。

提起刺繡,或許很多人想到的是,用繡針引著絲線在織物上繡出精美的圖案。而贛發繡,則是以頭髮代替絲線,「畫出」惟妙惟肖的山水風景和人物肖像,令人稱奇。

發繡是我國特有的民間傳統工藝品種之一,最早起源於唐朝上元年間,是以頭髮絲為原料,結合繪畫與刺繡製作的藝術品,剛開始是為了表達對佛祖的虔誠,發展到元明時期題材逐漸廣泛,發繡大都是國家收藏珍品或外交禮品。

說到中國的繡品,蘇繡、湘繡、粵繡、蜀繡這四大名繡是人們所熟知的。但其實,贛繡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特色,其中的發繡以卓越的工藝令人嘆為觀止。

發繡,顧名思義,就是以髮絲為線繡製作品。早在500多年前,江西南昌寧王府中的婁妃就用髮絲繡制字畫,成為贛發繡第一代傳承人。經過數百年的傳承,贛發繡得到了充分發展,不僅顏色豐富、針法選擇性廣,實用價值也非常高。2010年,贛發繡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用頭髮作絲線

明代婁妃是贛發繡「第一人」

說到贛發繡,現今滕王閣主閣三樓中間就豎立著一座發繡屏風。屏風上的人物、花鳥色澤鮮明、栩栩如生。江西省「非遺」研究專家萬葉告訴記者,發繡其實在唐代就已起源,但由於古人非常珍愛自己的頭髮,發繡作品十分難得。

贛發繡則源於明代,是在贛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贛發繡的起源與大名鼎鼎的婁妃有密切關係。婁妃原名婁素珍,江西廣信府(今江西省上饒市信州區)人,明代詩人、書法家。她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權五世孫寧王朱宸濠的嫡配妻子,也是明代大儒、著名理學家婁諒的孫女。

婁妃的丈夫朱宸濠曾特意派人前往江蘇蘇州,把素有「江南四大才子」之稱的唐伯虎請來南昌做婁妃的老師。唐伯虎詩、書、畫樣樣稱絕,婁妃在他的指導下,詩、書、畫也造詣頗高,引得江南文人學士因傾慕婁妃的才藝而紛紛聚集到寧王府。一時間,南昌百花洲畔文才薈萃,他們撫琴作畫,對弈吟詩,一派文風興盛之勢。

據介紹,當年婁妃身邊有4名丫鬟,天天為她梳妝打扮。每次幫她梳頭時,丫鬟們都會用盒子裝好她掉落的髮絲,並在閒暇之餘把這些髮絲連接成線,用於刺繡。

在清代朱欒撰著的《江城舊事》中有過這樣的記載,婁妃曾以秀髮作筆,寫下「屏翰」(《詩經》中有這樣的句子:「價人維藩,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後以「屏翰」喻指國家重臣)二字,勉勵當時的江西官員牢記自身職責,肩負起為國為民的重擔。

婁妃去世後,其貼身丫環杏花回到安義縣石鼻鄉,用所收集的婁妃髮絲繡制了一幅婁妃像。此後,贛發繡開始走向民間。

江西省南昌市東湖區贛發繡是以髮絲為線在布織物上進行刺繡的一種具有贛鄱地域特色的民間手工刺繡藝術,起源於明朝正德年間,傳承至今已有560多年。贛發繡第17代傳承人陶永紅繼承傳統不斷創新,改良了24道流程、62道工序、24套大針法、20套小針法,研製出「渦紋針法」和染髮技術,將單一的「墨繡」拓展為「彩發繡」,將贛發繡推至一個新的高度。

贛發繡第十七代傳承人陶永紅:1964年出生於江西南昌,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贛發繡代表性傳承人。八歲跟隨母親學習贛發繡技藝,96年在蘇州學習並掌握雙面繡技法,推陳出新,開發出胎髮繡、真皮發繡等,研製出「渦紋針法」和染髮技術,增加了發繡的表現力,將「墨繡」拓展為「彩發繡」,將贛發繡推至一個新的高度。且改底料真絲為膠製真絲,從而創造了「全球唯一的可以用水浸泡的繡品」。

陶永紅於2004年成立了南昌永紅贛繡發展有限公司,2016年成立南昌市贛發繡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並於2006年遵從時任江西省委書記孟建柱提出「一定闖出贛繡品牌」囑咐,而成為贛繡品牌創始人。

先後從婺源、流坑等地收集宋朝至文革時期民間手繡工藝品,驗證了贛繡在宋朝時期的技藝及文化,已整理出《贛繡》、《贛繡的起源》2本書籍。並榮獲南昌市政府頒發的"「首屆洪成工匠」、「最美基層文化工作者」、「2018 江西中華人物獎」、「中國婚禮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18公益貢獻個人獎」、"五一勞動獎章""五一巾幗獎"十大創業標兵""南昌市第二批直接聯繫人才"等多項榮譽。被中華文化促進會創意中心聘為專家委員,任南昌市婦女手工業協會會長、南昌市服裝行業商會副會長、南昌市女企業家協會副會長,全國手工業協會理事。2018年發繡《唐寅作品》被收藏至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內。

獲獎作品:

作品《齊白石》、《八大山人系列》於2000年、2003年兩次獲得杭州西湖博覽會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

作品《清明上河圖》獲全國首屆非遺產品優秀獎,

作品《齊白石肖像》,唐寅《蜀鄉風情》2012年獲第十三屆名優產品優秀獎,

作品《百蝶圖》2015年獲首屆中國(濰坊)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

陶永紅創作的10米長卷《清明上河圖》

陶永紅在宣紙上創作的贛發繡作品

陶永紅:彩色發繡《清明上河圖》

陶永紅:百蝶圖(彩發滿繡)

近幾年來,陶永紅的作品頻頻出現在各大博覽會上,不少作品都在博覽會上獲獎。這些榮譽背後,凝結了陶永紅幾十年的汗水,每一個日日夜夜,陶永紅都與髮絲作伴。她的雙手總是五彩斑斕,她的脖子總是酸痛不已。這個不善張揚的傳統女性實在不善言辭,她只是一再強調,贛發繡技藝必須要有自己鮮明的特點,要有自己的東西,傳統的精華要繼承,但必須在堅守傳統中創新,賦予作品思想。而這些,除了要學會刺繡技巧,更重要的是不但學習,提高素養,這樣才能賦予作品更多的內涵。

陶永紅八歲便跟著母親學習贛發繡技藝,所以自小對贛發繡有著不一樣的情感。正是這種與生俱來的熱愛,才使陶永紅幾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於贛發繡藝術創作中。注重在傳承中創新,推陳出新,將贛發繡推至一個新高度。

華髻結青絲,匠心締神品。在陶永紅的身上,看到的不僅僅是贛發繡技藝的傳承,還有一種精髓和文化的傳承。其中所蘊含的精神,既有珍視手藝、守護技術,還有耐住寂寞、發揚精神,也有精益求精、保有氣節。在陶永紅看來,贛發繡能夠走得更遠,所以她已經有了長遠的規劃。目前,贛發繡已經擁有77項專利,她要讓贛發繡走出江西,走向全世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相關焦點

  • 陶永紅的創業「繡」——記贛發繡第十七代傳承人陶永紅
    江西省贛發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陶永紅向記者問道。不待記者張口,陶永紅就說出答案: 「是頭髮。」 用頭髮絲為原材料繡制的作品叫發繡。發繡因耐高溫、堅韌光滑、保持時間久遠且象徵意義豐富等優點,成為我國民間藝術中的瑰寶。 「能看得出這是誰嗎?」她指著一幅發繡肖像作品問。 「蔣雯麗。」旁觀的群眾一致回答。
  • 陶永紅繼承傳統不斷創新,贛發繡獲得國家專利77項
    贛發繡第十七代代表性傳承人陶永紅(中)和學生們一起刺繡江西省南昌市東湖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贛發繡第十七代傳承人陶永紅:1964年出生於江西南昌,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贛發繡代表性傳承人。贛發繡第十七代代表性傳承人陶永紅刺繡陶永紅於2004年成立了南昌永紅贛繡發展有限公司,2016年成立南昌市贛發繡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 贛發繡:亙古不變的情感記憶,記贛發繡第十七代傳承人陶永紅
    直到遇上贛發繡,忽然覺得,這才是人世間情感記憶最好的實物。贛,江西的簡稱;發,無疑是指頭髮;而繡就是刺繡的。有人也許會問,頭髮還能刺繡?這得從500年前的明代說起。當初,江西南昌寧王府婁妃用發線繡制字畫,《江城舊事》還記載說,婁妃曾以秀髮作筆,寫下「屏翰」(《詩經》中有這樣的詩句:「價人維藩,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
  • 【探秘】「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沂水高橋鎮以及絕活「手繡」
    沂水縣作為國家公布的臨沂第一個「千年古縣」,沂水縣高橋鎮也是臨沂唯一一個入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鎮,可見高橋手繡的魅力所在! 沂水高橋手繡工藝品系該地婦女用彩布、綢緞、花線等手工精心繡制而成,品種有繡球、門帘、各類花卉、動物等,形態各異,生動有趣,藝術內涵深,收藏價值高。
  • 漳繡傳承人鄭密珠:銀針翩翩舞 彩線繡古今
    鄭密珠在刺繡「要懂得手工的價值,要用『匠人精神』傳承閩南文化血脈。」初見鄭密珠,她面帶微笑款款走來,橘黃色的棉布裙子上點綴著細小的綠芽,讓人領略有著千年刺繡傳統的「漳州繡娘」的風採。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漳繡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鄭密珠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將漳繡做成許多精緻的作品,成為網友們喜愛的藝術品。
  • 吉宏股份股東贛發租賃減持756.8萬股 套現約2.53億元
    截至本公告日,股東贛發租賃在深圳證券交易所通過競價交易方式完成756.8萬股的減持,權益變動前贛發租賃持股7.75%,權益變動後持股比例為3.75%。公告顯示,本次減持股份均價為33.42元/股,本次減持套現2.53億元。
  • 醬:匠人手中沉澱的百年鄉愁丨中國人家
    醬:匠人手中沉澱的百年鄉愁丨中國人家 2020-10-05 10:28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溯本求源,外化於行內化於心|中國匠人大會工藝美術大師特輯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具有工匠精神的國度,上下五千年,時間的流逝,朝代的更替,文明的興衰,歷史長河滔滔,匠人代代相傳,繼承與發揚,不變的是歷經磨礪的匠人精神和匠人人格!中國匠人大會匯聚全國能工巧匠,以集體的形式發聲,向世界宣告中國匠人的主場。2020年12月25日至27日,第三屆中國匠人大會將在杭州良渚夢棲小鎮舉辦。
  • 66歲爺爺四十年繡數千個古裝頭飾 看得讓人驚嘆連連
    66歲爺爺四十年繡數千個古裝頭飾 看得讓人驚嘆連連時間:2020-10-13 15:2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66歲爺爺四十年繡數千個古裝頭飾 看得讓人驚嘆連連 這樣精美的絨花頭飾出自這樣的匠人之手,66歲爺爺手裡的絨花真的很神奇,花鳥魚蟲、飛禽走獸全都能表現出來
  • 民間「捏麵人」:堅守18年de「絕活」傳承者
    堅守18年de「絕活」傳承者馬大姐四五分鐘就能捏出一個小面人。面人,也稱麵塑、面花,是用麵粉、糯米為主原料,加上顏料、蜂蜜等製成的民間手工藝品。到婆家後開始學捏麵人,已有18年馬大姐是山東菏澤人,今年53歲,來蘭州已經20年了,而她捏麵人也已經捏了18年。
  • 農村那些教給我學問的「匠人」
    我出生在農村,類似於這些「高手」和「大神」的「匠人」很多,他們教會我很多書本以外的學問。記憶中我家對門有個老大爺,年輕時是個鐵匠,在我懂事時他已經不再打造鐵器了。有一年我們家養了一隻羊,每天放學後我會用韁繩牽著羊,出去讓它吃草,每次出去時總是在街道遇到對門的鐵匠大爺。他總是樂呵呵地看著我,再看著我手上牽著的羊會誇我幾句。
  • 地方文獻丨《北京工業志·汽車志》
    地方文獻丨《北京工業志·汽車志》 2020-06-21 21: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匠人匠心——染事 傳承千年的手藝
    月27日,廣西藝術學院西校區有幸迎來了苗族蠟染技藝傳承人楊乃金老師的講座「匠人匠心——染事」。2005年評為縣級苗族蠟技藝染繼承人2010年授予黔東南州工藝美術大師封號2016年獲雲上丹寨.大美非遺優秀獎2016年中國手工坊認證為蠟畫手工藝大師說到蠟染啊,也許有好多同學不清楚這是什麼工藝,那官微君來給大家科普一下蠟染的小知識吧。蠟染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傳統紡織的染手工藝。
  • 非遺商經丨「鏡框藝術」框住了誰?「極品」繡坊求生記
    而濮惠菊是仿真繡創始人沈壽的第四代門人,土生土長的鎮湖人,22歲拜師在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大師牟志紅門下,開創了「潑墨繡」技法。其祖師爺沈壽由慈禧賜名,1915年作品《耶穌像》奪得美國舊金山「巴拿馬—太平洋(601099,股吧)國際博覽會」一等大獎,被譽為「蘇繡皇后」。儘管對自己的蘇繡繡品極端自信,周劍虹的繡坊今年依然是零成交。
  • 台州製造進萬家丨「繡都ASILK」——愛美女性的好選擇
    台州製造進萬家丨「繡都ASILK」——愛美女性的好選擇 2020-05-23 04: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匠人與匠心丨東方手藝紀錄片推薦
    千百年來,通過匠人的守護,這些蘊含著先賢智慧的手工技藝得以流傳於世,呈現在我們的面前。手藝人,不僅是技術的持有者,也是民族精神的傳承者。他們散落在我們身邊的各個角落,默默地堅守自己的事業。中國和日本是東方的兩個文化大國。兩國之間淵源頗深,對於手工藝的態度雖有許多不同,但都創造出了豐碩的成果,向世界展示出東方手藝的風姿。
  • 一幅馬尾繡,講述一段古老的水族故事!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潘懈,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 潘懈,女,42歲,水族,1978年出生於三都縣中和鎮三洞社區,現為水族馬尾繡製作和織布技藝傳承人
  • 這是一名在日本獲封「國寶級匠人」的中國大媽
    他們既走訪了那些傳承千年的傳統匠人,也走進現代化工廠,去感受新時代的匠人精神。《造物之美》是周華誠一部關於「慢」的作品,這趟日本匠人之旅讓他感動的關鍵詞是「持續」。今天,我們請你慢下來,一起來感受這份「造物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