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人體除了牙齒,還有什麼可以與世界同在、永不腐朽嗎?」江西省贛發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陶永紅向記者問道。不待記者張口,陶永紅就說出答案: 「是頭髮。」
用頭髮絲為原材料繡制的作品叫發繡。發繡因耐高溫、堅韌光滑、保持時間久遠且象徵意義豐富等優點,成為我國民間藝術中的瑰寶。
「能看得出這是誰嗎?」她指著一幅發繡肖像作品問。 「蔣雯麗。」旁觀的群眾一致回答。陶永紅滿意地說: 「當大家一眼就能認出這個頭像時,說明這幅作品是成功的。」
陶永紅被譽為江西發繡第一人。她不但是一個著名的手工藝人,還是一個優秀的創業者。一根繡花針起家
小時候的陶永紅,喜歡跟著奶奶和媽媽做一些手工藝活兒,繡花鞋、繡衣裳、做窗簾。 「仿佛這繡花技術是天生骨子裡就會的。」在陶永紅之前,贛發繡已經在這個家族傳承了16代,她對繡花與發繡的興趣來源於家庭的耳濡目染。她童年的記憶就是一張小板凳、一個小針線包, 跟著媽媽一繡就是一天。「那個時候,刺繡純粹就是娛樂,為了玩。」陶永紅說。
像大部分普通人一樣,讀書升學、嫁人生子,1981年陶永紅高中畢業後進入婦女兒童商店工作,收入還算不錯。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下,丈夫下海經商, 投資了建築公司,家庭收入頗豐。 1985年, 女兒出生,一家人和和美美,煞是幸福。
命運的轉折點出現在1996年,這一年,陶永紅下崗了。 下崗後,她經常去職介所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但由於受到年齡、身體、文憑、技術等多方面的約束,陶永紅找工作屢屢碰壁。2003年,丈夫的公司發生了生產事故,損失了六七十萬元,經營每況愈下。
沒文憑、沒技術,自己的出路在哪裡?
陶永紅撿起了丟下20多年的繡花針。剛開始,由於長時間沒碰過針,很不適應,眼睛痛得幾天也睜不開,手被繡花針刺得像蜂窩,每天累得腰酸背痛。陶永紅退卻了。
休息一段時間後,陶永紅看著自己尚未完成的作品,想起生活中的種種困境, 又重新拿起繡花針。一幅幅作品的誕生、朋友們一聲聲的讚嘆,深深鼓舞了陶永紅,她決心以發繡起家,自主創業。
一個品牌享譽全國
2004年,陶永紅在南昌市創業指導中心學習了IYB和SIYB課程,明確了創業的方向。同年,她創立了南昌市東湖天女藝術刺繡廠。
東湖天女藝術刺繡廠成立後,由於受到人員、資金、場地等條件的限制,經營不佳。南昌市創業指導中心了解到她的情況後,相繼為她提供了培訓場地及門市部。南昌市就業局從人員配備、 資金運作、工商稅務、產品技術等方面,都給予她很大的幫扶。
2006年,南昌市就業局為陶永紅提供了15萬元無息貸款,助其穩步發展,陶永紅企業的產值慢慢由數千元增加到30多萬元,產品也由原來單一線繡擴展至發繡、真皮發繡等。2008年,陶永紅成立了南昌永紅贛繡發展有限公司。
由於事業剛剛起步,她全身心都撲在工作上,早出晚歸,每天工作達16個小時。
經過不斷地努力,陶永紅陸續創作出了人物手足印、發繡、真皮發繡等產品。尤其是發繡作品,是用人發在綢布上精製名人字畫,工藝考究、選料精良、款式新穎,過程極其複雜,全部用手工精製而成。為了能達到永久性保存,經過多年的潛心鑽研,她又發明了陶氏真皮發繡。
「發繡填補了江西手工刺繡行業乃至全國、全球手工刺繡業的空白,現在全國只有浙江溫州、江蘇和我們3家擁有這技術。下一步的產品主推三大親情牌,全力把我們的贛發繡產品推廣出去。」陶永紅告訴記者。
2010年6月份,贛發繡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陶永紅成為贛發繡的代表性傳承人。同時,陶永紅沒有放慢前行的腳步,計劃於今年10月份成立江西贛發繡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一種技藝擁有更多傳承人
發繡作品 《清明上河圖》是陶永紅的得意之作。該畫長4米、寬50釐米,裡面有1695人、各種牲畜60多頭、 木船20多隻、 房屋樓閣30多棟, 推車轎子也有20多件。畫面上最小的人物不到半釐米,光橋上橋下就有數百人,過路者、趕集者、買賣者、騎馬者,應有盡有,形態各異。此畫是她和其他兩人花了4個月時間刺繡出來的。
「我最大的心願就是讓贛發繡得以傳承,讓藝術品商業化,商品產業化。同時,可以回報社會,幫助更多人。我們現在吸納了不少的農民工、 殘疾人員和下崗失業人員,並努力為他們創造了良好的工作和學習環境。」陶永紅說。
在南昌市創業指導中心的幫助下,陶永紅於2006年6月開辦了陶氏贛繡工藝職業學校,累計培訓學員數百人。
在培訓學校裡,由於自己曾是一名下崗職工,陶永紅經常與下崗職工將心比心,幫助他們學習;對待殘疾人員,她在技術上無償地教授他們,在生活上關心他們,在工作中信任他們。
「下一步,我計劃再辦一個培訓學校,現在我們場地已經找好了。我希望民間傳統工藝後繼有人,代代相傳。」陶永紅說。
來源:中國勞動保障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