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永紅的創業「繡」——記贛發繡第十七代傳承人陶永紅

2020-12-28 騰訊網

「你知道人體除了牙齒,還有什麼可以與世界同在、永不腐朽嗎?」江西省贛發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陶永紅向記者問道。不待記者張口,陶永紅就說出答案: 「是頭髮。」

用頭髮絲為原材料繡制的作品叫發繡。發繡因耐高溫、堅韌光滑、保持時間久遠且象徵意義豐富等優點,成為我國民間藝術中的瑰寶。

「能看得出這是誰嗎?」她指著一幅發繡肖像作品問。 「蔣雯麗。」旁觀的群眾一致回答。陶永紅滿意地說: 「當大家一眼就能認出這個頭像時,說明這幅作品是成功的。」

陶永紅被譽為江西發繡第一人。她不但是一個著名的手工藝人,還是一個優秀的創業者。一根繡花針起家

小時候的陶永紅,喜歡跟著奶奶和媽媽做一些手工藝活兒,繡花鞋、繡衣裳、做窗簾。 「仿佛這繡花技術是天生骨子裡就會的。」在陶永紅之前,贛發繡已經在這個家族傳承了16代,她對繡花與發繡的興趣來源於家庭的耳濡目染。她童年的記憶就是一張小板凳、一個小針線包, 跟著媽媽一繡就是一天。「那個時候,刺繡純粹就是娛樂,為了玩。」陶永紅說。

像大部分普通人一樣,讀書升學、嫁人生子,1981年陶永紅高中畢業後進入婦女兒童商店工作,收入還算不錯。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下,丈夫下海經商, 投資了建築公司,家庭收入頗豐。 1985年, 女兒出生,一家人和和美美,煞是幸福。

命運的轉折點出現在1996年,這一年,陶永紅下崗了。 下崗後,她經常去職介所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但由於受到年齡、身體、文憑、技術等多方面的約束,陶永紅找工作屢屢碰壁。2003年,丈夫的公司發生了生產事故,損失了六七十萬元,經營每況愈下。

沒文憑、沒技術,自己的出路在哪裡?

陶永紅撿起了丟下20多年的繡花針。剛開始,由於長時間沒碰過針,很不適應,眼睛痛得幾天也睜不開,手被繡花針刺得像蜂窩,每天累得腰酸背痛。陶永紅退卻了。

休息一段時間後,陶永紅看著自己尚未完成的作品,想起生活中的種種困境, 又重新拿起繡花針。一幅幅作品的誕生、朋友們一聲聲的讚嘆,深深鼓舞了陶永紅,她決心以發繡起家,自主創業。

一個品牌享譽全國

2004年,陶永紅在南昌市創業指導中心學習了IYB和SIYB課程,明確了創業的方向。同年,她創立了南昌市東湖天女藝術刺繡廠。

東湖天女藝術刺繡廠成立後,由於受到人員、資金、場地等條件的限制,經營不佳。南昌市創業指導中心了解到她的情況後,相繼為她提供了培訓場地及門市部。南昌市就業局從人員配備、 資金運作、工商稅務、產品技術等方面,都給予她很大的幫扶。

2006年,南昌市就業局為陶永紅提供了15萬元無息貸款,助其穩步發展,陶永紅企業的產值慢慢由數千元增加到30多萬元,產品也由原來單一線繡擴展至發繡、真皮發繡等。2008年,陶永紅成立了南昌永紅贛繡發展有限公司。

由於事業剛剛起步,她全身心都撲在工作上,早出晚歸,每天工作達16個小時。

經過不斷地努力,陶永紅陸續創作出了人物手足印、發繡、真皮發繡等產品。尤其是發繡作品,是用人發在綢布上精製名人字畫,工藝考究、選料精良、款式新穎,過程極其複雜,全部用手工精製而成。為了能達到永久性保存,經過多年的潛心鑽研,她又發明了陶氏真皮發繡。

「發繡填補了江西手工刺繡行業乃至全國、全球手工刺繡業的空白,現在全國只有浙江溫州、江蘇和我們3家擁有這技術。下一步的產品主推三大親情牌,全力把我們的贛發繡產品推廣出去。」陶永紅告訴記者。

2010年6月份,贛發繡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陶永紅成為贛發繡的代表性傳承人。同時,陶永紅沒有放慢前行的腳步,計劃於今年10月份成立江西贛發繡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一種技藝擁有更多傳承人

發繡作品 《清明上河圖》是陶永紅的得意之作。該畫長4米、寬50釐米,裡面有1695人、各種牲畜60多頭、 木船20多隻、 房屋樓閣30多棟, 推車轎子也有20多件。畫面上最小的人物不到半釐米,光橋上橋下就有數百人,過路者、趕集者、買賣者、騎馬者,應有盡有,形態各異。此畫是她和其他兩人花了4個月時間刺繡出來的。

「我最大的心願就是讓贛發繡得以傳承,讓藝術品商業化,商品產業化。同時,可以回報社會,幫助更多人。我們現在吸納了不少的農民工、 殘疾人員和下崗失業人員,並努力為他們創造了良好的工作和學習環境。」陶永紅說。

在南昌市創業指導中心的幫助下,陶永紅於2006年6月開辦了陶氏贛繡工藝職業學校,累計培訓學員數百人。

在培訓學校裡,由於自己曾是一名下崗職工,陶永紅經常與下崗職工將心比心,幫助他們學習;對待殘疾人員,她在技術上無償地教授他們,在生活上關心他們,在工作中信任他們。

「下一步,我計劃再辦一個培訓學校,現在我們場地已經找好了。我希望民間傳統工藝後繼有人,代代相傳。」陶永紅說。

來源:中國勞動保障新聞網

相關焦點

  • 贛發繡:亙古不變的情感記憶,記贛發繡第十七代傳承人陶永紅
    發繡,還有這樣一段傳說。這應該就是贛發繡記憶情感的真諦。縷縷青絲,真真演繹。在贛發繡博物館參觀,我見到了很多圍繞情感記憶設計的贛發繡作品。從孩子出生的胎毛到年老的白髮,都成就了贛發繡第十七代傳承人陶永紅設計並完成的發繡作品。用她的話說,這些作品可稱為「人生百步」。在她看來,只要願意用情感融入,都可以用頭髮去表現出來。
  • 陶永紅繼承傳統不斷創新,贛發繡獲得國家專利77項
    江西省南昌市東湖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贛發繡第十七代代表性傳承人陶永紅在給學生們講解發繡所用的長針、斷針等繡制發繡所需的各種針法。贛發繡是以髮絲為線在布織物上進行刺繡的一種具有贛鄱地域特色的民間手工刺繡藝術,起源於明朝正德年間,傳承至今已有560餘年。
  • 匠人志丨陶永紅——贛發繡絕活堅守500年
    發繡,顧名思義,就是以髮絲為線繡製作品。早在500多年前,江西南昌寧王府中的婁妃就用髮絲繡制字畫,成為贛發繡第一代傳承人。經過數百年的傳承,贛發繡得到了充分發展,不僅顏色豐富、針法選擇性廣,實用價值也非常高。2010年,贛發繡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漳繡傳承人鄭密珠:銀針翩翩舞 彩線繡古今
    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漳繡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鄭密珠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將漳繡做成許多精緻的作品,成為網友們喜愛的藝術品。近日,在2020漳州「汽車後備箱」夜市文化節上,她的粽子形香囊得到許多人點讚。傳承多種針法 不斷融匯創新漳繡,是以漳州地區為中心的閩南手工刺繡。
  • ...40餘載繡品價值千萬不賣滿繡非遺傳承人劉雅梅:帶徒弟建「繡莊...
    日前,她正式成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中的一員。在這位飛針走線四十餘年的「繡娘」心裡,沒什麼事比傳承滿繡更重要。即使生病住院,劉雅梅也沒耽誤過刺繡。她最大的心願就是讓滿繡走進千家萬戶。
  • 【贛鄱紅色娘子軍之聲第十三期】DIY手工課:如何繡一朵合歡花?
    【贛鄱紅色娘子軍之聲第十三期】DIY手工課:如何繡一朵合歡花? 推薦閱讀今天「贛鄱紅色娘子軍」宣講團成員將為我們帶來一堂生動的手工課疫情當前為幫助宅家姐妹學習手工技能保持昂揚向上的奮鬥精神江西省婦聯號召省婦女創業創新大賽手工組
  • 三都水族馬尾繡代表傳承人登上央視並獲獎!
    三都水族馬尾繡代表傳承人登上央視並獲獎! 近日,在第三屆國際中國公益事業大典中,三都水族自治縣馬尾繡代表傳承人韋應利
  • 海南周刊 | 黎錦雙面繡傳承人王瑞妹:願將絕藝傳後人
    這是58歲的省級非遺黎族傳統棉紡織工藝傳承人王瑞妹給人的第一印象。  「這是老祖宗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一門技藝,也是海南黎族的文化瑰寶,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好好地傳承與弘揚。」多年來,王瑞妹勤繡不歇,繡出了一幅又一幅讓人嘆為觀止的黎錦「雙面繡」作品。
  • 【人口普查我代言】之彝繡傳承人段朋江
    以國旗顏色為主要顏色,兩條環繞的彩帶中間包裹著一個「人」字,這是「中國人口普查——2020」標誌,而在彝族刺繡傳承人段朋江手下,寓意豐富的標誌變成了一幅精美的刺繡作品。精細的針法、有序的針線紋路讓人眼前一亮。  段朋江是雲南楚雄人,受母親影響,10歲時他便能獨自繡出一塊枕頭套。
  • 三都:「馬尾繡第一村」繡出水鄉新畫卷
    由於馬尾繡獨特的材質和製作手法,加上其神秘深厚的水族文化背景,使得馬尾繡在全國所有繡品中一枝獨秀。2006年「水族馬尾繡」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聽說這裡的民俗文化保存得特別好,我們特意請假過來看看,順便感受一下水族『端節』的節日氛圍。」在三都縣中和鎮板告民族文化村的水族民間博物館內,前來參觀的遊客程瓊熱切而興奮地說到。
  • 青繡:繡針下綻放的生命之花
    2019年,青海省把打造提升青繡品牌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為青繡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致力於青繡保護與研究的冶存榮。朱二奴向土族阿姑們傳授刺繡技藝。既是非遺傳承人又是企業家的陳玉秀。「生命之花」。房間裡,牆圍上、枕頭上、炕上,凡是有可能蓋的單子上都會繡上圖案,整個屋子就像一個「花」的世界。他說,這表明了青海繡女對刺繡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陳玉秀:走富有地域民族特色之路說起枕頂,不得不說西寧市河湟刺繡傳承人陳玉秀。
  •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手工染線代代相傳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羊玉蘭 手工染線 代代相傳 文 見習記者 劉婧姝 通訊員 楊耀科 編者按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海南各級政府部門在保護和傳承黎族織錦紡、染
  • 宋水仙:用馬尾繡繡出精彩人生
    作為唯一的水族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尾繡傳承人、貴州省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非遺協會主席,宋水仙今年是第三次參加全國兩會。馬尾繡是水族婦女獨創的一種手工刺繡技藝,是水族地區一種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2006年,水族馬尾繡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繡針穿歲月,彩線繪非遺
    筆者慕名來到位於太陽宮鄉的」京繡傳習所」,來探望京繡傳人吳蘭春和她的學員們。今年60歲的吳蘭春矮個子直腰板,正拿著繡花繃子連說帶比劃地給學員講課。自10月初至今,朝陽區非遺項目——京繡的傳承人吳蘭春,就帶著她的第四期女學員們在這裡學習京繡製作。看著學員們沉浸其中的樣子,此時讓吳蘭春憶起了「一線添宮繡,畫景刻初還」,宋詞中讚美京繡的華美。
  • 「千鈞一髮」話發繡 ——對話發繡藝術家周瑩華
    周瑩華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發繡項目的傳承人。楊卯君,字雲和,清初吳江人,善繡佛像,能以發代線,號為「墨繡」。她的繡藝傳給女兒沈關關。沈關關,字宮音,所繡山水、人物皆有新意。關於發繡,還有一段趣聞。清代有個才女叫吳慧娟,海虞(今江蘇常熟)人,《梵天盧叢錄》載:吳慧娟,工書畫,尤善刺繡。技藝上遠追盧媚娘,近抗露香園。其夫馮子倩逐酒色樂而忘歸,娟勸之不從,因截自己之發,於白綾之上繡詩二首寄之,子倩得詩大為感動,即歸。
  • 48歲滿繡非遺傳承人,耗時一個月,打造精美BJD娃衣
    都說繡著「富貴牡丹」的旗袍不夠時尚,但是在潮流玩具裡融入非遺元素,是不是也蠻有格調?今天,比耶想給大家介紹一位別具匠心「娃圈太太」(製作BJD娃娃服飾的人)——48歲的桑菊,滿族刺繡的非遺傳承人,正在用年輕人喜愛的新潮玩法,實現著傳統技藝的「破圈」之旅。「滿繡」是滿族人刺繡的簡稱,因其獨特、精細的技法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 宋水仙:「馬尾繡」現代化的領路人
    宋水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水族馬尾繡國家級傳承人,40多年來,她不忘守護傳承馬尾繡製作技藝的初心,還在原有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成為馬尾繡現代化領路人,今天,我們來聽一聽這位領路人背後的故事。在宋水仙私人民族民間藏品展館,宋水仙與她的媳婦正在整理藏品,看著一件件年代久遠的馬尾繡作品,宋水仙回憶起了她與馬尾繡的不解之緣。她自小跟隨母親學習馬尾繡刺繡技藝,長大後又嫁到水族馬尾繡之鄉——板告村,受周邊環境的影響,她對馬尾繡的感情越來越深厚,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她立志一定要將馬尾繡好好傳承與發揚。
  • 她是"海南雙面繡第一人" 珍藏著「世界上最早的超短裙」!
    她叫符秀英,白沙縣少年宮培訓中心優秀教師,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傳統紡染織繡代表性傳承人,海南省唯一一位省級黎族雙面繡代表性傳承人,被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海南省教育廳表彰黎錦技藝進校園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