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梅進行滿繡創作
劉雅梅(右一)指導滿繡技法
小巧的繡花針拉著蠶絲線穿梭在薄薄的絹布上,一幅幅精美靈動的圖案很快便躍然眼前。用巧手織繪圖卷的,正是來自克東縣的劉雅梅。日前,她正式成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中的一員。在這位飛針走線四十餘年的「繡娘」心裡,沒什麼事比傳承滿繡更重要。即使生病住院,劉雅梅也沒耽誤過刺繡。她最大的心願就是讓滿繡走進千家萬戶。
偷母親的布料練繡功
「滿繡是滿族人刺繡的簡稱,因為精美而且藝術價值高,清代時就成為皇家文化的一部分了,是地位等級的標誌,皇帝和嬪妃的衣服上、大臣官服用以表示級別的補子上、達官貴人的衣襟和袖口等,上面都有不同圖案的刺繡,當時官員們都為能得到御賜的滿繡而感到榮耀。」說起滿繡,劉雅梅的話語中滿是自豪。
在她的記憶中,小時候常看到姥姥和媽媽坐在桌前不停繡著花。六七歲時,她也加入其中,學著大人的樣子,繡些簡單的圖樣。「我們三姐妹中只有我從小就很喜歡刺繡,那會兒天天圍在母親身邊認真看她怎麼繡。當時沒印表機,要自己一點點先在布上畫出圖案,然後一針一針繡出來。有一次為了練習繡功,我還悄悄偷了母親一塊布料呢,那是媽媽本來要用來做衣服的,被發現後挨了頓罵,差點就挨打,還是姥姥攔下了她。」劉雅梅說,那時候的自己就好像入迷了一樣,東西繡不完就不睡覺,因為覺得不踏實。她經常後半夜才睡,第二天又早早起身繼續練繡功。十三四歲時,劉雅梅就能熟練在書包、鞋子上繡出精美的花了。
四十多年來,劉雅梅一直針不離手,就算生病也沒曾讓她停下來。1995年,她被診斷患有類風溼,而且病情不斷加重。2000年開始,病情愈發嚴重,這期間劉雅梅仍然堅持繡出了不少作品。2012年4月,因為做踝關節融合手術而把踝關節摘除後,她留下了三級肢殘。在術後還沒完全康復時,她堅持坐著輪椅參加了展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紀念活動,向各地的人們講述克東滿繡的歷史與故事。
6年心血繡成45米長卷
在劉雅梅無數件繡品中,她最為珍視的就是用6年時間完成的作品《五百羅漢圖卷》,這件45.76米長的滿繡精品更獲得了金氏世界紀錄。
「2009年3月,我赴美國俄亥俄州考察學習,在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眾多中國藝術收藏品中,驚奇發現了一幅標註為明代吳彬繪製的《五百羅漢圖卷》,畫卷中一個個奇特怪異卻一點也不俗氣的人物形象吸引了我,畫中線條疏密有致,飄動流暢而不輕浮,舒松隨意又不散亂,結構嚴謹但不拘束,絕對是一幅傳世佳作。我決定要用滿繡技藝繡一幅五百羅漢圖。」為了早日完成作品,劉雅梅每天堅持繡8小時以上,就算是住院期間,也坐著輪椅堅持刺繡。2016年9月,這幅耗費了劉雅梅6年心血的滿繡巨著才收針完成。2017年,這幅作品更成功申報了金氏世界紀錄。
這兩年來,劉雅梅帶著她的《五百羅漢圖卷》參加了不少展覽,尤其是參加國外展會時,她一定要帶去亮個相。她說,外國人對這幅作品非常讚賞,看到後都是又驚喜又驚訝。每當看著世界各地的人們欣賞和購買中國滿繡作品時,她心裡都很滿足。劉雅梅還告訴記者,這幅作品一直被很多人惦記著,不時就會有人來詢問她是否出售,「曾經有人出價一千萬想買,但我想都沒想就回絕了,在我心裡它不只是一幅作品,更是一個載體,承載著我們滿繡文化和技藝,我要通過它讓更多人了解滿繡,喜歡滿繡。」
建「繡莊」搶救滿繡工藝
劉雅梅是滿族刺繡第四代代表性活態傳承人。雖然哥哥家的女兒一直跟自己學藝,下一代傳承人並不成問題,不過劉雅梅還是擔心滿繡未來的發展。思索許久後,她決定把這項技藝傳授給更多人,不再拘泥於家族傳承。2004年,劉雅梅建立了一個搶救滿繡工藝的「雅梅繡莊」。十多年間,劉雅梅已手把手教出了滿族刺繡人員2000多人。
劉雅梅直言,用繡線刻畫形象比畫畫還要難,比如要學著通過不同顏色的線來表現一個人的五官、展現出小鳥羽毛的層次感等,「想把滿繡學好不但要花時間,更要有耐心,培養一個描龍繡鳳的精英,少說也要幾年時間。不過只要這門手藝能傳下去,誰來學都非常歡迎,有位跟隨我很久的徒弟,雖然不是我們家族的,但因為非常優秀,也為其申報了傳承人,現在也是克東滿繡省級傳承人。」
劉雅梅最大的心願就是能有更多人和她一起傳承這項技藝,讓滿繡走進千家萬戶,點綴和裝扮我們的生活。 □記者吳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