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餘載繡品價值千萬不賣滿繡非遺傳承人劉雅梅:帶徒弟建「繡莊...

2021-01-10 黑龍江頻道

劉雅梅進行滿繡創作

劉雅梅(右一)指導滿繡技法

小巧的繡花針拉著蠶絲線穿梭在薄薄的絹布上,一幅幅精美靈動的圖案很快便躍然眼前。用巧手織繪圖卷的,正是來自克東縣的劉雅梅。日前,她正式成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中的一員。在這位飛針走線四十餘年的「繡娘」心裡,沒什麼事比傳承滿繡更重要。即使生病住院,劉雅梅也沒耽誤過刺繡。她最大的心願就是讓滿繡走進千家萬戶。

偷母親的布料練繡功

「滿繡是滿族人刺繡的簡稱,因為精美而且藝術價值高,清代時就成為皇家文化的一部分了,是地位等級的標誌,皇帝和嬪妃的衣服上、大臣官服用以表示級別的補子上、達官貴人的衣襟和袖口等,上面都有不同圖案的刺繡,當時官員們都為能得到御賜的滿繡而感到榮耀。」說起滿繡,劉雅梅的話語中滿是自豪。

在她的記憶中,小時候常看到姥姥和媽媽坐在桌前不停繡著花。六七歲時,她也加入其中,學著大人的樣子,繡些簡單的圖樣。「我們三姐妹中只有我從小就很喜歡刺繡,那會兒天天圍在母親身邊認真看她怎麼繡。當時沒印表機,要自己一點點先在布上畫出圖案,然後一針一針繡出來。有一次為了練習繡功,我還悄悄偷了母親一塊布料呢,那是媽媽本來要用來做衣服的,被發現後挨了頓罵,差點就挨打,還是姥姥攔下了她。」劉雅梅說,那時候的自己就好像入迷了一樣,東西繡不完就不睡覺,因為覺得不踏實。她經常後半夜才睡,第二天又早早起身繼續練繡功。十三四歲時,劉雅梅就能熟練在書包、鞋子上繡出精美的花了。

四十多年來,劉雅梅一直針不離手,就算生病也沒曾讓她停下來。1995年,她被診斷患有類風溼,而且病情不斷加重。2000年開始,病情愈發嚴重,這期間劉雅梅仍然堅持繡出了不少作品。2012年4月,因為做踝關節融合手術而把踝關節摘除後,她留下了三級肢殘。在術後還沒完全康復時,她堅持坐著輪椅參加了展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紀念活動,向各地的人們講述克東滿繡的歷史與故事。

6年心血繡成45米長卷

在劉雅梅無數件繡品中,她最為珍視的就是用6年時間完成的作品《五百羅漢圖卷》,這件45.76米長的滿繡精品更獲得了金氏世界紀錄。

「2009年3月,我赴美國俄亥俄州考察學習,在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眾多中國藝術收藏品中,驚奇發現了一幅標註為明代吳彬繪製的《五百羅漢圖卷》,畫卷中一個個奇特怪異卻一點也不俗氣的人物形象吸引了我,畫中線條疏密有致,飄動流暢而不輕浮,舒松隨意又不散亂,結構嚴謹但不拘束,絕對是一幅傳世佳作。我決定要用滿繡技藝繡一幅五百羅漢圖。」為了早日完成作品,劉雅梅每天堅持繡8小時以上,就算是住院期間,也坐著輪椅堅持刺繡。2016年9月,這幅耗費了劉雅梅6年心血的滿繡巨著才收針完成。2017年,這幅作品更成功申報了金氏世界紀錄。

這兩年來,劉雅梅帶著她的《五百羅漢圖卷》參加了不少展覽,尤其是參加國外展會時,她一定要帶去亮個相。她說,外國人對這幅作品非常讚賞,看到後都是又驚喜又驚訝。每當看著世界各地的人們欣賞和購買中國滿繡作品時,她心裡都很滿足。劉雅梅還告訴記者,這幅作品一直被很多人惦記著,不時就會有人來詢問她是否出售,「曾經有人出價一千萬想買,但我想都沒想就回絕了,在我心裡它不只是一幅作品,更是一個載體,承載著我們滿繡文化和技藝,我要通過它讓更多人了解滿繡,喜歡滿繡。」

建「繡莊」搶救滿繡工藝

劉雅梅是滿族刺繡第四代代表性活態傳承人。雖然哥哥家的女兒一直跟自己學藝,下一代傳承人並不成問題,不過劉雅梅還是擔心滿繡未來的發展。思索許久後,她決定把這項技藝傳授給更多人,不再拘泥於家族傳承。2004年,劉雅梅建立了一個搶救滿繡工藝的「雅梅繡莊」。十多年間,劉雅梅已手把手教出了滿族刺繡人員2000多人。

劉雅梅直言,用繡線刻畫形象比畫畫還要難,比如要學著通過不同顏色的線來表現一個人的五官、展現出小鳥羽毛的層次感等,「想把滿繡學好不但要花時間,更要有耐心,培養一個描龍繡鳳的精英,少說也要幾年時間。不過只要這門手藝能傳下去,誰來學都非常歡迎,有位跟隨我很久的徒弟,雖然不是我們家族的,但因為非常優秀,也為其申報了傳承人,現在也是克東滿繡省級傳承人。」

劉雅梅最大的心願就是能有更多人和她一起傳承這項技藝,讓滿繡走進千家萬戶,點綴和裝扮我們的生活。 □記者吳雨桐

相關焦點

  • 48歲滿繡非遺傳承人,耗時一個月,打造精美BJD娃衣
    都說繡著「富貴牡丹」的旗袍不夠時尚,但是在潮流玩具裡融入非遺元素,是不是也蠻有格調?今天,比耶想給大家介紹一位別具匠心「娃圈太太」(製作BJD娃娃服飾的人)——48歲的桑菊,滿族刺繡的非遺傳承人,正在用年輕人喜愛的新潮玩法,實現著傳統技藝的「破圈」之旅。「滿繡」是滿族人刺繡的簡稱,因其獨特、精細的技法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 青繡:繡針下綻放的生命之花
    2019年,青海省把打造提升青繡品牌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為青繡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致力於青繡保護與研究的冶存榮。朱二奴向土族阿姑們傳授刺繡技藝。既是非遺傳承人又是企業家的陳玉秀。「生命之花」。作為西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河湟刺繡和門源補花繡的傳承人,在她從事刺繡工作近20年的時間裡,陳玉秀有一個習慣,就是收集民間不同式樣的枕頂與其它各種傳統繡品。走進陳玉秀的中國青繡文化保護傳承基地展廳,這裡展出了一萬餘件枕頂繡品和600餘雙鞋,然而這也僅僅是她所收集的所有枕頂中的一半,由於場地限制,還有一萬餘件枕頂沒有展示出來。
  • 三都:「馬尾繡第一村」繡出水鄉新畫卷
    【民風民俗介紹】水族馬尾繡,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古老而又最具有特色的一種傳統手工製作技藝。主要材質為馬尾,其不但製作材料獨特,製作手法也是獨樹一幟,被人們譽為「刺繡中的活化石」、「流動的浮雕」,有極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 繡針穿歲月,彩線繪非遺
    筆者慕名來到位於太陽宮鄉的」京繡傳習所」,來探望京繡傳人吳蘭春和她的學員們。今年60歲的吳蘭春矮個子直腰板,正拿著繡花繃子連說帶比劃地給學員講課。自10月初至今,朝陽區非遺項目——京繡的傳承人吳蘭春,就帶著她的第四期女學員們在這裡學習京繡製作。看著學員們沉浸其中的樣子,此時讓吳蘭春憶起了「一線添宮繡,畫景刻初還」,宋詞中讚美京繡的華美。
  • 漳繡傳承人鄭密珠:銀針翩翩舞 彩線繡古今
    鄭密珠在刺繡「要懂得手工的價值,要用『匠人精神』傳承閩南文化血脈。」初見鄭密珠,她面帶微笑款款走來,橘黃色的棉布裙子上點綴著細小的綠芽,讓人領略有著千年刺繡傳統的「漳州繡娘」的風採。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漳繡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鄭密珠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將漳繡做成許多精緻的作品,成為網友們喜愛的藝術品。
  • 徐州賈汪:小香包登上大舞臺 繡出美好生活新畫卷
    ,建立香包網絡銷售平臺,吸收有想法、有能力、有幹勁的年輕人加入香包隊伍,使馬莊香包更具活力。   隨著香包產業的不斷擴大,在傳承非遺文化的同時,王秀英老人緊跟時代潮流,不斷推陳出新,開發「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擼起袖子加油幹」等系列香包產品。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馬莊香包工作室與全國著名中醫學家周仲瑛教授取得聯繫,製作3000餘個「防感闢穢」香囊馳援湖北,把馬莊香包工作室的大愛精神和責任擔當融進小小的香囊之中,為抗擊疫情作出貢獻。
  • 潮繡:方寸之間的綺夢,一針一線繡出世間萬物
    「針穿五色絨共線,繡出麟毛千萬般。」繡娘們纖細修長的巧手細捻著各種棉線,一針一線靈活起落,就可將絲絹紗巾繡綴世間萬物。繡藝精美細緻,構圖均衡飽滿,色彩富麗堂皇。「運用金線、銀線、絨線結合繡制……潮繡針法多樣,有轉針繡、過橋繡、打種籽繡等多達100多種。每一針法均具獨特製作效果,使得繡物惟妙惟肖。」技藝精湛、恢弘大氣,在作品中填充棉花,居然就可繡出了近乎淺浮雕的立體感覺。
  • 非遺滿繡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劉思彤講述「旗袍」的前世今生
    以下為第五代非遺滿繡傳承人劉思彤女士努力踐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創新多年以來對旗袍的深刻認識,劉思彤女士希望通過這次分享讓大眾重新認識旗袍愛上旗袍。  旗袍之名  旗袍,泛指旗人所著之袍。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推行八旗制度,通稱八旗,滿族人因此也被稱為旗人,旗人所著的服裝統稱為旗裝。
  • 宋水仙:用馬尾繡繡出精彩人生
    作為唯一的水族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尾繡傳承人、貴州省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非遺協會主席,宋水仙今年是第三次參加全國兩會。馬尾繡是水族婦女獨創的一種手工刺繡技藝,是水族地區一種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2006年,水族馬尾繡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香港情懷老店:歷久不衰的協義興繡莊
    中新社香港12月7日電 題:香港情懷老店:歷久不衰的協義興繡莊  作者香企容  「軋軋軋??軋軋軋??」記者甫踏進這間位於香港九龍石硤尾舊式街市裡、擁有46年歷史的協義興繡莊,便聽到縫紉機軋軋軋地響過不停的聲音。沿著聲音的來源看過去,原來正是該店的第二代傳人、人稱「四姨」的林美倩埋首在縫紉機前,默默耕耘。
  • 海南周刊 | 黎錦雙面繡傳承人王瑞妹:願將絕藝傳後人
    這是58歲的省級非遺黎族傳統棉紡織工藝傳承人王瑞妹給人的第一印象。  「這是老祖宗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一門技藝,也是海南黎族的文化瑰寶,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好好地傳承與弘揚。」多年來,王瑞妹勤繡不歇,繡出了一幅又一幅讓人嘆為觀止的黎錦「雙面繡」作品。
  • 陶永紅的創業「繡」——記贛發繡第十七代傳承人陶永紅
    江西省贛發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陶永紅向記者問道。不待記者張口,陶永紅就說出答案: 「是頭髮。」 用頭髮絲為原材料繡制的作品叫發繡。發繡因耐高溫、堅韌光滑、保持時間久遠且象徵意義豐富等優點,成為我國民間藝術中的瑰寶。 「能看得出這是誰嗎?」她指著一幅發繡肖像作品問。 「蔣雯麗。」旁觀的群眾一致回答。
  • 「千鈞一髮」話發繡 ——對話發繡藝術家周瑩華
    周:發繡是中國工藝美術中一個古老而獨特的品種,歷史上都用來繡制佛像等藝術品,由於它具有「顏色古樸、立體感強、保存時間長」等特點,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但由於製作發繡的技術要求高,以及取材的不易,繡制發繡的人很少,到清康熙以後,發繡就逐漸消亡了。清亡後,北洋政府官員朱啟鈐在清點接收宮廷內藏的刺繡品時,絲繡有158幅之多,發繡一幅也沒有見到。現存的幾幅古代發繡作品都在中外博物館收藏。
  • 無畫不成繡:姚惠芬的蘇繡人生
    【走近文藝家】  作者:陳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  1月中旬,蘇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姚慧芬,獲評2018年度「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她與馮驥才等十位非遺工作者,成為業界年度致敬的對象。  有人說,中國的繡娘有很多,但姚慧芬卻只有一個。
  • 絲上繡世界,木裡雕乾坤;非遺技藝煥發生機
    圖為雙面潮繡丹頂鶴  這些優秀作品的製作人是廣東省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潮繡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康惠芳女士。多年來她致力於潮繡的發展事業,一邊進行創作,一邊進行潮繡技術的創新,兩面繡金龍魚就是她繡法創新的得意之作。
  • 三都水族馬尾繡代表傳承人登上央視並獲獎!
    三都水族馬尾繡代表傳承人登上央視並獲獎!韋應利作為水族的馬尾繡代表傳承人,她表示將通過與明星同臺演出、登錄央視等高端舞臺來展示、宣傳、推廣水族文化,旨在讓世界知道這一獨特的民族瑰寶。您是否會有疑問,何為馬尾繡?現在小編就來為您解答!
  • 匠人志丨陶永紅——贛發繡絕活堅守500年
    贛發繡是一種以發為線去刺繡的藝術,繡品秀美,栩栩如生,全球僅此一家。2010年,江西省政府將其納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名錄。提起刺繡,或許很多人想到的是,用繡針引著絲線在織物上繡出精美的圖案。而贛發繡,則是以頭髮代替絲線,「畫出」惟妙惟肖的山水風景和人物肖像,令人稱奇。
  • 她是"海南雙面繡第一人" 珍藏著「世界上最早的超短裙」!
    雙面繡改變了符秀英的生活,也改變了她兩個女兒的命運。現在兩個女兒長大了,符秀英也不再為了生活急著去賣雙面繡了。她花了八個月時間,根據白沙境內的美女峰繡成的作品《美女峰》,商家出價8.8萬元她都捨不得賣,她要留著做紀念。「作為傳承人,我要有自己的作品,不能全都賣掉。」符秀英說這話時從家裡的箱底拿出她為女兒準備的雙面繡嫁衣。
  • 贛發繡:亙古不變的情感記憶,記贛發繡第十七代傳承人陶永紅
    發繡,還有這樣一段傳說。這應該就是贛發繡記憶情感的真諦。縷縷青絲,真真演繹。在贛發繡博物館參觀,我見到了很多圍繞情感記憶設計的贛發繡作品。從孩子出生的胎毛到年老的白髮,都成就了贛發繡第十七代傳承人陶永紅設計並完成的發繡作品。用她的話說,這些作品可稱為「人生百步」。在她看來,只要願意用情感融入,都可以用頭髮去表現出來。
  • 非遺商經丨「鏡框藝術」框住了誰?「極品」繡坊求生記
    在歷史長河中搜尋,多少瑰麗文化藝術因傳承、動亂問題而失傳,只見詩吟「一聲玉笛向空盡,月滿驪山宮漏長」,不見如今《霓裳羽衣曲》。如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被遺忘,並且在適度商業化的同時煥發新的光彩,是一個全人類的命題,21世紀經濟報導「私人銀行」頻道隆重推出新欄目《非遺商經》,連續記錄這些瑰寶在這一輪時光中流轉的故事。